卷一 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論十三首、脈證三條)
關燈
小
中
大
安和者。
謂人之内氣不虛。
則不受邪而為病也。
若天氣寒時而反熱。
熱時而反寒。
為客氣邪風。
中人多死。
乃謂沖方來者。
傷人之風也。
凡人身之病。
不出表裡陰陽。
内因外因不内外之三因。
故曰。
千般難。
不越三條。
一者經絡受邪入髒腑。
為内所因。
即大邪中表。
感冒風寒。
傳經入裡。
乃經絡受邪之病也。
二者。
邪從四肢九竅。
入于血脈。
肌肉筋骨。
壅塞不通。
即拘攣癱瘓風痹之類。
為外皮膚所中。
是軀殼井荥俞合募原。
受邪為病也。
三者不從六淫。
而因房室蟲獸所傷。
為不内外因。
即自作勞傷之病也。
靈樞曰。
虛邪不能獨傷人。
必因身形之虛。
而後客之。
故得三焦之氣。
統領氣血津液。
充溢髒腑腠理。
則邪不能入。
所謂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然三焦之氣。
充溢軀殼髒腑。
肌肉皮膚。
相合罅隙之路為腠。
故為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為血氣所注。
而精津血液。
溉灌滋滲。
髒腑筋骨。
肌肉皮膚。
出入之竅為理。
故為皮膚髒腑之紋理。
總皆賴三焦之氣。
充溢髒腑。
津液實之。
則腠理密。
而不受邪為病也。
【〔尤〕】按陳無擇三因方。
以六淫邪氣所觸。
為外因。
五髒情志所感。
為内因。
飲食房室。
跌撲金刃所傷。
為不内外因。
蓋仲景之論。
以客氣邪風為主。
故不從内傷外感為内外。
而以經絡髒腑為内外。
無擇合天人表裡立論。
故以病從外來者為外因。
從内生者為内因。
其不從邪氣情志所生者為不内外因。
亦最明晰。
雖與仲景并傳可也。
【〔程〕】腠理一作理。
三焦出氣。
以溫肌肉。
元真之所湊會。
血氣之所灌滲也。
理者。
有粗理。
有小理。
有密理。
有分理。
有肉理。
此皮膚之理也。
腑之環回周疊。
髒之濃薄結直。
此髒腑之理也。
案文子曰。
人者。
天地之心。
五行之端。
是以禀天地五行之氣而生。
荀子曰。
水所以載舟。
亦所以覆舟。
。
疹同。
疾也。
陶弘景肘後百一方。
以内疾外發他犯三者。
分為上中下三卷。
蓋本于此條。
而義少異。
無擇則根據陶氏。
所以與本條之旨不同。
忤。
逆也。
戾也。
一切經音義雲。
凡人自摩自捏。
伸縮手足。
除勞去煩。
名為導引。
若使别人握搦身體。
或摩或捏。
即名按摩也。
莊子刻意曰。
吹呵呼吸。
吐故納新。
熊經鳥伸。
為壽而已。
道書。
口吐濁氣曰吐故。
鼻納清氣曰納新。
此所謂内丹外丹也。
膏摩。
即摩膏之謂。
玉函經總例雲。
湯散丸藥。
針灸膏摩。
一如其法。
金鑒。
以為按摩誤。
【問雲。
病患有氣色見于面部。
願聞其說。
師曰。
鼻頭色青。
腹中痛。
苦冷者死。
】(〔原注〕一雲。
腹中冷若痛者死。
)【鼻頭色微黑者。
有水氣。
色黃者。
胸上有寒。
色白者。
亡血也。
設微赤非時者死。
其目正圓者。
不治。
又色青為痛。
色黑為勞。
色赤為風。
色黃者便難。
色鮮明者有留飲。
】 【〔徐〕】此段乃醫家之望法也。
【〔鑒〕】色者。
青赤黃白黑也。
氣者。
五色之光華也。
【〔程〕】内經曰。
精明五色者。
氣之華也。
故五色微胗。
可以目察。
鼻者。
明堂也。
明堂潤澤以清。
則無病。
【〔尤〕】鼻頭。
脾之部。
青。
肝之色。
腹中痛者。
土受木賊也。
冷則陽亡。
而寒水助邪。
故死。
腎者主水。
黑。
水之色。
脾負而腎氣勝之。
故有水氣。
色黃者。
面黃也。
其病在脾。
脾病則生飲。
故胸上有寒。
寒。
寒飲也。
色白。
亦面白也。
亡血者。
不華于色故白。
血亡則陽不可更越。
設微赤。
而非火令之時。
其為虛陽上泛無疑。
故死。
目正圓者。
陰之絕也。
痙為風強病。
陰絕陽強。
故不治。
痛則血凝泣而不流。
故色青。
勞則傷腎。
故色黑。
經雲。
腎虛者。
面如漆柴也。
風為陽邪。
故色赤。
脾病則不運。
故便難。
色鮮明者。
有留飲。
經雲。
水病。
人目下有卧蠶。
面目鮮澤也。
【〔徐〕】目為五髒精華之所聚。
神氣之所生。
正圓則目不轉。
而至于痙。
是陰絕。
産婦多痙。
亦主陰也。
今之正圓。
陰絕無疑。
故曰不治。
案靈五色篇曰。
青黑為痛。
黃赤為風。
餘當參考。
【師曰。
病患語聲寂然。
喜驚呼者骨節間病。
語聲喑喑然不徹者。
心膈間病。
語聲啾啾然。
細而長者。
頭中病。
】(〔原注〕一作痛。
) 【〔徐〕】此段乃醫家聞法也。
語聲寂寂然。
喜驚呼者。
骨節間病。
謂靜嘿屬陰。
而厥陰肝木。
在志為驚。
在聲為呼。
令寂寂而喜驚呼。
知屬厥陰。
深入骨節間矣。
語聲喑喑然不徹者。
心膈間病。
謂
謂人之内氣不虛。
則不受邪而為病也。
若天氣寒時而反熱。
熱時而反寒。
為客氣邪風。
中人多死。
乃謂沖方來者。
傷人之風也。
凡人身之病。
不出表裡陰陽。
内因外因不内外之三因。
故曰。
千般難。
不越三條。
一者經絡受邪入髒腑。
為内所因。
即大邪中表。
感冒風寒。
傳經入裡。
乃經絡受邪之病也。
二者。
邪從四肢九竅。
入于血脈。
肌肉筋骨。
壅塞不通。
即拘攣癱瘓風痹之類。
為外皮膚所中。
是軀殼井荥俞合募原。
受邪為病也。
三者不從六淫。
而因房室蟲獸所傷。
為不内外因。
即自作勞傷之病也。
靈樞曰。
虛邪不能獨傷人。
必因身形之虛。
而後客之。
故得三焦之氣。
統領氣血津液。
充溢髒腑腠理。
則邪不能入。
所謂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然三焦之氣。
充溢軀殼髒腑。
肌肉皮膚。
相合罅隙之路為腠。
故為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為血氣所注。
而精津血液。
溉灌滋滲。
髒腑筋骨。
肌肉皮膚。
出入之竅為理。
故為皮膚髒腑之紋理。
總皆賴三焦之氣。
充溢髒腑。
津液實之。
則腠理密。
而不受邪為病也。
【〔尤〕】按陳無擇三因方。
以六淫邪氣所觸。
為外因。
五髒情志所感。
為内因。
飲食房室。
跌撲金刃所傷。
為不内外因。
蓋仲景之論。
以客氣邪風為主。
故不從内傷外感為内外。
而以經絡髒腑為内外。
無擇合天人表裡立論。
故以病從外來者為外因。
從内生者為内因。
其不從邪氣情志所生者為不内外因。
亦最明晰。
雖與仲景并傳可也。
【〔程〕】腠理一作理。
三焦出氣。
以溫肌肉。
元真之所湊會。
血氣之所灌滲也。
理者。
有粗理。
有小理。
有密理。
有分理。
有肉理。
此皮膚之理也。
腑之環回周疊。
髒之濃薄結直。
此髒腑之理也。
案文子曰。
人者。
天地之心。
五行之端。
是以禀天地五行之氣而生。
荀子曰。
水所以載舟。
亦所以覆舟。
。
疹同。
疾也。
陶弘景肘後百一方。
以内疾外發他犯三者。
分為上中下三卷。
蓋本于此條。
而義少異。
無擇則根據陶氏。
所以與本條之旨不同。
忤。
逆也。
戾也。
一切經音義雲。
凡人自摩自捏。
伸縮手足。
除勞去煩。
名為導引。
若使别人握搦身體。
或摩或捏。
即名按摩也。
莊子刻意曰。
吹呵呼吸。
吐故納新。
熊經鳥伸。
為壽而已。
道書。
口吐濁氣曰吐故。
鼻納清氣曰納新。
此所謂内丹外丹也。
膏摩。
即摩膏之謂。
玉函經總例雲。
湯散丸藥。
針灸膏摩。
一如其法。
金鑒。
以為按摩誤。
【問雲。
病患有氣色見于面部。
願聞其說。
師曰。
鼻頭色青。
腹中痛。
苦冷者死。
】(〔原注〕一雲。
腹中冷若痛者死。
)【鼻頭色微黑者。
有水氣。
色黃者。
胸上有寒。
色白者。
亡血也。
設微赤非時者死。
其目正圓者。
不治。
又色青為痛。
色黑為勞。
色赤為風。
色黃者便難。
色鮮明者有留飲。
】 【〔徐〕】此段乃醫家之望法也。
【〔鑒〕】色者。
青赤黃白黑也。
氣者。
五色之光華也。
【〔程〕】内經曰。
精明五色者。
氣之華也。
故五色微胗。
可以目察。
鼻者。
明堂也。
明堂潤澤以清。
則無病。
【〔尤〕】鼻頭。
脾之部。
青。
肝之色。
腹中痛者。
土受木賊也。
冷則陽亡。
而寒水助邪。
故死。
腎者主水。
黑。
水之色。
脾負而腎氣勝之。
故有水氣。
色黃者。
面黃也。
其病在脾。
脾病則生飲。
故胸上有寒。
寒。
寒飲也。
色白。
亦面白也。
亡血者。
不華于色故白。
血亡則陽不可更越。
設微赤。
而非火令之時。
其為虛陽上泛無疑。
故死。
目正圓者。
陰之絕也。
痙為風強病。
陰絕陽強。
故不治。
痛則血凝泣而不流。
故色青。
勞則傷腎。
故色黑。
經雲。
腎虛者。
面如漆柴也。
風為陽邪。
故色赤。
脾病則不運。
故便難。
色鮮明者。
有留飲。
經雲。
水病。
人目下有卧蠶。
面目鮮澤也。
【〔徐〕】目為五髒精華之所聚。
神氣之所生。
正圓則目不轉。
而至于痙。
是陰絕。
産婦多痙。
亦主陰也。
今之正圓。
陰絕無疑。
故曰不治。
案靈五色篇曰。
青黑為痛。
黃赤為風。
餘當參考。
【師曰。
病患語聲寂然。
喜驚呼者骨節間病。
語聲喑喑然不徹者。
心膈間病。
語聲啾啾然。
細而長者。
頭中病。
】(〔原注〕一作痛。
) 【〔徐〕】此段乃醫家聞法也。
語聲寂寂然。
喜驚呼者。
骨節間病。
謂靜嘿屬陰。
而厥陰肝木。
在志為驚。
在聲為呼。
令寂寂而喜驚呼。
知屬厥陰。
深入骨節間矣。
語聲喑喑然不徹者。
心膈間病。
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