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論十三首、脈證三條)

關燈
聲雖有五髒之分。

    皆振響于肺金。

    故亮而不啞。

    今喑喑然不徹。

    是胸中大氣不轉。

    壅塞金氣。

    故不能如空谷之音。

    所以知病在胸中膈間。

    經謂。

    中盛髒滿。

    氣勝傷恐者。

    聲如從室中言。

    是中氣之濕也。

    其即此欤。

    語聲啾啾然。

    細而長者。

    頭中病。

    謂頭中有病。

    則唯恐音氣之上攻。

    故抑小其語聲。

    而引長發細耳。

     【〔魏〕】此亦約舉其一二以該之。

    示人引伸觸類之義也。

    醫燈續焰雲。

    欲言複寂。

    忽又驚呼。

    非深入骨節之病不如此也。

    況骨節中屬大筋。

    筋為肝合。

    骨乃膽主。

    驚呼亦出于肝膽故耳。

    喑喑。

    低渺之聲。

    聽不明徹。

    必心膈間有所阻礙。

    啾啾。

    細長之聲。

    頭中有濕混其清陽。

    故發聲如此也。

    案金鑒雲。

    頭字當是腹字。

    語聲啾啾然細長者。

    謂唧唧哝哝。

    小而悠長也。

    因不敢使氣急促動中。

    故知腹中病也。

    腹中有病。

    而有氣急促動中者。

    此說未為得矣。

     【師曰。

    息搖肩者。

    心中堅。

    息引胸中上氣者咳。

    息張口短氣者。

    肺痿唾沫。

    】 【〔魏〕】又就氣息示之。

    息搖肩。

    息而肩動也。

    心中堅。

    氣堅痞于心中。

    格阻其正氣之升降。

    故息而肩搖也。

    而邪實正虛。

    猶當加意也。

    息引胸中上氣者。

    咳。

    咳則氣亂而逆。

    故息引胸中。

    其氣逆上。

    此咳家之息。

    而虛實之邪。

    又當别為谛審矣。

    息張口短氣者。

    肺髒津枯氣耗之可驗者也。

    故知為肺痿而兼有唾沫之外證可征信焉。

    蓋必津枯氣耗。

    而後口幹沫粘。

    反欲多唾。

    唾又無津。

    而但沫也。

    此肺病之洞然者也。

     【〔鑒〕】搖肩。

    謂擡肩也。

    心中堅。

    謂胸中壅滿也。

    呼吸引胸中之氣上逆。

    喉中作癢。

    梗氣者咳病也。

    呼吸張口不能續。

    自似喘而不擡肩者。

    短氣病也。

    咳時唾。

    痰嗽也。

    若咳唾涎沫不已。

    非咳病也。

    乃肺痿也。

     【師曰。

    吸而微數。

    其病在中焦。

    實也。

    當下之。

    即愈。

    虛者不治。

    在上焦者。

    其吸促。

    在下焦者。

    其吸遠。

    此皆難治。

    呼吸動搖振振者。

    不治。

    】 【〔尤〕】息兼呼吸而言。

    吸則專言入氣也。

    中焦實。

    則氣之入者。

    不得下行。

    故吸微數。

    數。

    猶促也。

    下之則實去氣通而愈。

    若不系實而系虛。

    則為無根失守之氣。

    頃将自散。

    故曰不治。

    或雲。

    中焦實。

    而元氣虛者。

    既不任受攻下。

    而又不能自和。

    故不治。

    亦通。

    其實在上焦者。

    氣不得入。

    而辄還則吸促。

    促。

    猶短也。

    實在下焦者。

    氣欲歸。

    而不驟及。

    則吸遠。

    遠。

    猶長也。

    上下二病。

    并關髒氣。

    非若中焦之實。

    可從下而去者。

    故曰難治。

     【〔魏〕】至于呼吸之間。

    周身筋脈。

    動搖振振然。

    是陽已脫。

    而氣已散矣。

    又何以為治。

    故言不治也。

    右俱就氣息。

    以決人之生死。

    人之生死原乎氣。

    就此決之。

    誠一定而無舛者矣。

    案金鑒雲。

    吸促之促字。

    當是遠字。

    吸遠之遠字。

    當是促字。

    方合病義。

    必傳寫之訛。

    此說于義相畔。

    不可從。

     【師曰。

    寸口脈動者。

    因其旺時而動。

    假令肝旺色青。

    四時各随其色。

    肝色青。

    而反色白。

    非其時色脈。

    皆當病。

    】 【〔鑒〕】寸口者。

    統言左右三部脈也。

    脈動法乎四時。

    命乎五髒。

    然必因其旺時而動。

    則為平脈也。

    假令肝旺于春。

    随其時。

    色當青。

    脈當弦。

    此不病之色脈也。

    若色反白。

    脈反浮。

    此非其時。

    乃病之色脈也。

    四時準此。

     【〔徐〕】謂鼓而有力為動。

     【問曰。

    有未至而至。

    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不去。

    有至而達過。

    何謂也。

    師曰。

    冬至之後。

    甲子夜半。

    少陽起。

    少陽之時。

    陽始生。

    天得溫和。

    以未得甲子。

    天因溫和。

    此為未至而至也。

    以得甲子。

    而天未溫和。

    為至而不至也。

    以得甲子。

    而天大寒不解。

    此為至而不去也。

    以得甲子。

    而天溫。

    如盛夏五六月時。

    此為至而太過也。

    】 【〔尤〕】上之至。

    謂時至。

    下之至。

    謂氣至。

    蓋時有常數而不移。

    氣無定刻而或遷也。

    冬至之後甲子。

    謂冬至後六十日也。

    蓋古造曆者。

    以十一月甲子朔。

    夜半冬至。

    為曆元。

    根據此推之。

    則冬至後六十日。

    當複得甲子。

    而氣盈朔虛。

    每歲遞遷。

    于是至日不必皆值甲子。

    當以冬至後六十日。

    花甲一周。

    正當雨水之候為正。

    雨水者。

    冰雪解散。

    而為雨水。

    天氣溫和之始也。

    雲少陽起者。

    陽方起而出地。

    陽始生者。

    陽始盛而生物。

    非冬至一陽初生之謂也。

    竊嘗論之矣。

    夏至一陰生。

    而後有小暑大暑。

    冬至一陽生。

    而後有小寒大寒。

    非陰生而反熱。

    陽生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