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濕病脈證第二(論一首、脈證十二條、方十一首)
關燈
小
中
大
之總名。
其證卒口噤。
背反張而螈。
諸藥不已。
可灸身柱大椎陶道。
案根據此則痙病不必禁灸也。
【太陽病。
其證備。
身體強KTKT然。
脈反沉遲。
此為。
栝蒌桂枝湯主之。
】(玉函。
無反字。
) 【〔尤〕】太陽證備者。
趙氏謂太陽之脈。
自足上行。
循背至頭項。
此其所過之部。
而為之狀者。
皆是其證是也。
KTKT背強連頸之貌。
沉本之脈。
遲非内寒。
乃津液少。
而營衛之行不利也。
傷寒項背強KTKT。
汗出惡風者。
脈必浮數。
為邪風盛于表。
此證身體強KTKT然。
脈反沉遲者。
為風淫于外。
而津傷于内。
故用桂枝則同。
而一加葛根。
以助其散。
一加栝蒌根。
兼滋其内。
則不同也。
【〔沈〕】此出柔痙之方也。
雖不言有汗之柔痙。
此用桂枝湯和營衛。
而解太陽衛分之邪。
栝蒌能清胸膈之熱。
不出有汗風傷衛之大法。
可以意會。
【〔程〕】KTKT。
俯仰不自如之貌。
(按說文。
KT字。
無鈎挑。
有鈎挑者。
乃幾案之幾字也。
KT。
乃鳥之短羽。
象小鳥毛羽未盛之形。
飛KTKT也。
故凫字從KT。
蓋形容其頸項強急之意。
○簡案明理論。
○KT音殊。
KT。
引頸之貌。
KT。
短羽鳥也。
短羽之鳥。
不能飛騰。
動則先伸引其頭爾。
項背強者。
動亦如之。
非若幾案之幾而偃屈也。
程注本于此為是。
本事方。
為幾足之義。
三因方。
作兀兀。
證治準繩。
引詩幽風。
赤鳥幾幾為解。
并不可從。
) 【栝蒌桂枝湯方 栝蒌根(二兩○程沈作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徐沈有炙字)生姜(三兩○徐沈有切字)大棗(十二枚○徐沈有擘字) 上六味。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取微汗。
汗不出。
食頃啜熱粥發。
】 案神農本經雲。
栝蒌根。
治消渴身熱。
煩滿大熱。
三因。
栝蒌桂枝湯。
治柔身體強兀兀然。
脈反沉遲。
自汗。
(即本方。
) 又桂枝栝蒌根湯。
治傷風汗下不解。
郁于經絡。
随氣湧洩。
衄出清血。
或清氣道閉。
流入胃管。
吐出清血。
遇寒泣之。
色必瘀黑者。
于本方。
加川芎等分。
【太陽病。
無汗而小便反少。
氣上沖胸。
口噤不得語。
欲作剛。
葛根湯主之。
】 【〔尤〕】無汗而小便反少者。
風寒濕甚。
與氣相持。
不得外達。
亦并不下行也。
不外達。
不下行。
勢必逆而上沖。
為胸滿。
為口噤不得語。
馴至面赤頭搖。
項背強直。
所不待言。
故曰欲作剛痙。
葛根湯。
即桂枝湯。
加麻黃葛根。
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
【葛根湯方】(三因。
名葛根麻黃湯。
)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二兩去皮○傷寒論作桂枝當補枝字)芍藥(二兩○趙作三兩非)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傷寒論有切字)大棗(十二枚○傷寒論有擘字) 上七味。
咀。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葛根。
減二升。
去沫。
納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乙升。
覆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
餘如桂枝湯法。
将息及禁忌。
】(一鬥。
趙作七升非。
) 柯氏來蘇集雲。
葛根味甘氣涼。
能起陰氣。
而生津液。
滋筋脈而舒其牽引。
故以為君。
麻黃生姜。
能開玄府腠理之閉塞。
祛風而去汗。
故以為臣。
寒熱俱輕。
故少佐桂芍。
同甘棗以和裡。
此于麻桂二湯之間。
衡其輕重。
而為調和表裡之劑也。
葛根與桂枝。
同為解肌和裡之藥。
故有汗無汗。
下利不下利。
皆可用。
與麻黃專于治表者不同。
案神農本經曰。
葛根氣味甘辛平。
治消渴身大熱。
起陰氣。
柯氏以為發表生津之品。
全本于本經。
而剛痙所主。
亦在乎此。
實卓見也。
徐沈諸家。
皆以為解陽明之邪者。
非。
【為病。
(〔原注〕一本。
字上。
有剛字。
)胸滿口噤。
卧不着席。
腳攣急。
必齒。
可與大承氣湯。
】(玉函脈經。
作剛痙為病。
必上有其人二字。
徐沈。
作介。
) 【〔程〕】胸滿。
即氣上沖胸之互文。
卧不着席。
亦反張之互詞也。
龐安常曰。
病卧不着席者。
小兒腰背去席二指。
大人手側掌。
為難治。
邪在太陽則攣急。
邪在陽明則口噤。
靈樞經曰。
熱而痙者死。
腰折螈噤齒也。
(出熱病篇。
)。
切齒也。
噤之甚者則切。
靈樞熱病篇。
有齧齒。
當是齒之類。
病屬表屬虛。
未可與承氣下也。
當詳之。
【〔鑒〕】此申痙病入裡。
以明其治也。
痙病而更胸滿。
裡氣壅也。
卧不着席。
反張甚也。
腳攣急。
勁急甚也。
必齒。
牙緊甚也。
此皆陽明熱盛灼筋。
筋急而甚之象。
故以大承氣湯。
直攻其熱。
非攻陽明之實也。
柯氏傷寒論翼雲。
六氣為病。
皆能發熱。
然寒與熱相因。
暑與濕相從。
獨燥與濕相反。
濕病多得之地氣。
燥病多得之内因。
此病因之殊也。
病機十九條。
燥症獨無。
若諸痙項強。
皆屬于濕。
愚竊疑之。
今本論有痙濕之分。
又曰。
太陽病。
發汗太多。
因緻。
則之屬燥無疑也。
夫以狀命名。
因血虛而筋急耳。
六氣為患。
皆足以緻。
然不熱則不燥。
不燥則不成矣。
又雲。
治風寒。
不惜津液。
所以發汗太多。
因緻者多矣。
夫本有由來。
一經妄治。
即奇形畢現。
項背強KTKT。
是之征兆。
故用葛根。
身體強。
是之已着。
故用栝蒌根。
卧不着席。
腳攣急。
口噤齒。
是之劇甚。
故用大黃芒硝。
無非取多津液之品。
以滋養陰血。
不得與當汗不汗者同例也。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濃樸(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
以水一鬥。
先煮二物。
取五升。
去滓。
納大黃。
煮取二升。
去滓。
納芒硝。
更上火微一二沸。
分溫再服。
得下止服。
】(火微。
宋版傷寒論。
作微火。
) 三因。
大承氣湯。
治剛雲雲。
以陽明養宗筋。
陽明者胃也:風濕寒入于胃。
則熱甚。
宗筋無以養故急。
直利陽明。
以治其能養也。
案甲乙經雲。
剛痙。
太陽中風。
感于寒濕者也。
其脈往來進退。
以沉遲細。
異于傷寒熱病。
巢源千金并雲。
風邪傷于太陽經。
複遇寒濕。
則發痙也。
于是成無己以降。
皆宗其說。
無複異論焉。
特至張介賓則雲。
病在筋脈。
筋脈拘急。
所以反張。
其病在血液。
血液枯燥。
所以筋攣也。
柯氏因而以燥證斷之。
其說固确矣。
故徐沈諸家。
凡以寒濕注之者。
皆不可憑也。
徐氏蘭台軌範雲。
病乃傷寒壞證。
小兒得之。
猶有愈者。
其餘則百難療一。
其實者。
或有因下而得生。
虛者竟無治法。
金匮諸方。
見效絕少。
案千金方雲。
病發身軟時醒者。
謂之痫也。
身強直。
反張如弓。
不時醒者。
謂之痙也。
此痫痙之辨也。
所謂痫。
即聖惠方以降。
稱驚風。
(急驚。
即陽痫。
慢驚。
即陰痫。
)二證自判然矣。
沈雲。
方中行傷寒條辨。
謂小兒角弓反張。
手足抽搦。
後世兒科。
總名驚風誤治。
謂非驚風。
亦為痙病。
餘詳此乃少陰少陽。
客熱所至。
為驚為螈。
感冒熱邪所緻。
實非驚風。
并非痙。
故詳及之。
沈此說極是。
惜似不知驚風即是古之痫焉。
【太陽病。
關節疼痛而煩。
脈沉而細】(〔原注〕一作緩)【者。
此名濕痹。
】(〔原注〕玉函雲。
中濕。
)【濕痹之候。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當利其小便。
】 【〔尤〕】濕為六淫之一。
故其感人。
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
但風寒傷于肌腠。
而濕則流入關節。
風脈浮。
寒脈緊。
而濕脈則沉而細。
濕性濡滞。
而氣重着。
故亦名痹。
痹者。
閉也。
其人平日土德不及。
而濕動于中。
由是氣化不速。
而濕侵于外。
外内合邪。
為關節疼痛。
為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治之者。
必先逐内濕。
而後可以除外濕。
故曰。
當利其小便。
東垣亦雲。
治濕。
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然此為脈沉而小便不利者設耳。
若風寒在表。
與濕相搏。
脈浮惡風。
身重疼痛者。
則必以麻黃白術。
薏苡杏仁。
桂枝附子等。
發其汗為宜矣。
溯源集雲。
夫濕者。
六氣之一也。
然一氣之中。
猶有别焉。
霧露之氣。
為升于地之輕清而上騰者。
故為濕中之清。
傷人皆中于上。
雨雪泥水之濕。
為着于地之重濁而在下者。
為濕中之濁。
傷人皆中于下。
經雲。
清邪中上。
濁邪中下。
所以金匮要略雲。
濕傷于下。
霧傷于上。
霧傷皮腠。
濕流關節也。
亦稱太陽病者。
以風寒暑濕之邪。
皆由衛氣不密。
其氣得從皮毛而入。
以營衛皆屬太陽故也。
關節。
筋骨肢節之間也。
以雨露水濕之氣。
因衛陽不能外固。
由太陽。
而流入于關節筋骨之間。
緻肢節疼痛。
而煩擾不甯。
其脈沉而細者。
寒濕流于皮肉筋脈之間。
血凝氣滞。
營衛不快于流行也。
寒濕内淫。
則三焦不能施化。
氣化不得流行。
其人小便不利。
是以水谷不能泌别。
其證卒口噤。
背反張而螈。
諸藥不已。
可灸身柱大椎陶道。
案根據此則痙病不必禁灸也。
【太陽病。
其證備。
身體強KTKT然。
脈反沉遲。
此為。
栝蒌桂枝湯主之。
】(玉函。
無反字。
) 【〔尤〕】太陽證備者。
趙氏謂太陽之脈。
自足上行。
循背至頭項。
此其所過之部。
而為之狀者。
皆是其證是也。
KTKT背強連頸之貌。
沉本之脈。
遲非内寒。
乃津液少。
而營衛之行不利也。
傷寒項背強KTKT。
汗出惡風者。
脈必浮數。
為邪風盛于表。
此證身體強KTKT然。
脈反沉遲者。
為風淫于外。
而津傷于内。
故用桂枝則同。
而一加葛根。
以助其散。
一加栝蒌根。
兼滋其内。
則不同也。
【〔沈〕】此出柔痙之方也。
雖不言有汗之柔痙。
此用桂枝湯和營衛。
而解太陽衛分之邪。
栝蒌能清胸膈之熱。
不出有汗風傷衛之大法。
可以意會。
【〔程〕】KTKT。
俯仰不自如之貌。
(按說文。
KT字。
無鈎挑。
有鈎挑者。
乃幾案之幾字也。
KT。
乃鳥之短羽。
象小鳥毛羽未盛之形。
飛KTKT也。
故凫字從KT。
蓋形容其頸項強急之意。
○簡案明理論。
○KT音殊。
KT。
引頸之貌。
KT。
短羽鳥也。
短羽之鳥。
不能飛騰。
動則先伸引其頭爾。
項背強者。
動亦如之。
非若幾案之幾而偃屈也。
程注本于此為是。
本事方。
為幾足之義。
三因方。
作兀兀。
證治準繩。
引詩幽風。
赤鳥幾幾為解。
并不可從。
) 【栝蒌桂枝湯方 栝蒌根(二兩○程沈作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徐沈有炙字)生姜(三兩○徐沈有切字)大棗(十二枚○徐沈有擘字) 上六味。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取微汗。
汗不出。
食頃啜熱粥發。
】 案神農本經雲。
栝蒌根。
治消渴身熱。
煩滿大熱。
三因。
栝蒌桂枝湯。
治柔身體強兀兀然。
脈反沉遲。
自汗。
(即本方。
) 又桂枝栝蒌根湯。
治傷風汗下不解。
郁于經絡。
随氣湧洩。
衄出清血。
或清氣道閉。
流入胃管。
吐出清血。
遇寒泣之。
色必瘀黑者。
于本方。
加川芎等分。
【太陽病。
無汗而小便反少。
氣上沖胸。
口噤不得語。
欲作剛。
葛根湯主之。
】 【〔尤〕】無汗而小便反少者。
風寒濕甚。
與氣相持。
不得外達。
亦并不下行也。
不外達。
不下行。
勢必逆而上沖。
為胸滿。
為口噤不得語。
馴至面赤頭搖。
項背強直。
所不待言。
故曰欲作剛痙。
葛根湯。
即桂枝湯。
加麻黃葛根。
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
【葛根湯方】(三因。
名葛根麻黃湯。
)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二兩去皮○傷寒論作桂枝當補枝字)芍藥(二兩○趙作三兩非)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傷寒論有切字)大棗(十二枚○傷寒論有擘字) 上七味。
咀。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葛根。
減二升。
去沫。
納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乙升。
覆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
餘如桂枝湯法。
将息及禁忌。
】(一鬥。
趙作七升非。
) 柯氏來蘇集雲。
葛根味甘氣涼。
能起陰氣。
而生津液。
滋筋脈而舒其牽引。
故以為君。
麻黃生姜。
能開玄府腠理之閉塞。
祛風而去汗。
故以為臣。
寒熱俱輕。
故少佐桂芍。
同甘棗以和裡。
此于麻桂二湯之間。
衡其輕重。
而為調和表裡之劑也。
葛根與桂枝。
同為解肌和裡之藥。
故有汗無汗。
下利不下利。
皆可用。
與麻黃專于治表者不同。
案神農本經曰。
葛根氣味甘辛平。
治消渴身大熱。
起陰氣。
柯氏以為發表生津之品。
全本于本經。
而剛痙所主。
亦在乎此。
實卓見也。
徐沈諸家。
皆以為解陽明之邪者。
非。
【為病。
(〔原注〕一本。
字上。
有剛字。
)胸滿口噤。
卧不着席。
腳攣急。
必齒。
可與大承氣湯。
】(玉函脈經。
作剛痙為病。
必上有其人二字。
徐沈。
作介。
) 【〔程〕】胸滿。
即氣上沖胸之互文。
卧不着席。
亦反張之互詞也。
龐安常曰。
病卧不着席者。
小兒腰背去席二指。
大人手側掌。
為難治。
邪在太陽則攣急。
邪在陽明則口噤。
靈樞經曰。
熱而痙者死。
腰折螈噤齒也。
(出熱病篇。
)。
切齒也。
噤之甚者則切。
靈樞熱病篇。
有齧齒。
當是齒之類。
病屬表屬虛。
未可與承氣下也。
當詳之。
【〔鑒〕】此申痙病入裡。
以明其治也。
痙病而更胸滿。
裡氣壅也。
卧不着席。
反張甚也。
腳攣急。
勁急甚也。
必齒。
牙緊甚也。
此皆陽明熱盛灼筋。
筋急而甚之象。
故以大承氣湯。
直攻其熱。
非攻陽明之實也。
柯氏傷寒論翼雲。
六氣為病。
皆能發熱。
然寒與熱相因。
暑與濕相從。
獨燥與濕相反。
濕病多得之地氣。
燥病多得之内因。
此病因之殊也。
病機十九條。
燥症獨無。
若諸痙項強。
皆屬于濕。
愚竊疑之。
今本論有痙濕之分。
又曰。
太陽病。
發汗太多。
因緻。
則之屬燥無疑也。
夫以狀命名。
因血虛而筋急耳。
六氣為患。
皆足以緻。
然不熱則不燥。
不燥則不成矣。
又雲。
治風寒。
不惜津液。
所以發汗太多。
因緻者多矣。
夫本有由來。
一經妄治。
即奇形畢現。
項背強KTKT。
是之征兆。
故用葛根。
身體強。
是之已着。
故用栝蒌根。
卧不着席。
腳攣急。
口噤齒。
是之劇甚。
故用大黃芒硝。
無非取多津液之品。
以滋養陰血。
不得與當汗不汗者同例也。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濃樸(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
以水一鬥。
先煮二物。
取五升。
去滓。
納大黃。
煮取二升。
去滓。
納芒硝。
更上火微一二沸。
分溫再服。
得下止服。
】(火微。
宋版傷寒論。
作微火。
) 三因。
大承氣湯。
治剛雲雲。
以陽明養宗筋。
陽明者胃也:風濕寒入于胃。
則熱甚。
宗筋無以養故急。
直利陽明。
以治其能養也。
案甲乙經雲。
剛痙。
太陽中風。
感于寒濕者也。
其脈往來進退。
以沉遲細。
異于傷寒熱病。
巢源千金并雲。
風邪傷于太陽經。
複遇寒濕。
則發痙也。
于是成無己以降。
皆宗其說。
無複異論焉。
特至張介賓則雲。
病在筋脈。
筋脈拘急。
所以反張。
其病在血液。
血液枯燥。
所以筋攣也。
柯氏因而以燥證斷之。
其說固确矣。
故徐沈諸家。
凡以寒濕注之者。
皆不可憑也。
徐氏蘭台軌範雲。
病乃傷寒壞證。
小兒得之。
猶有愈者。
其餘則百難療一。
其實者。
或有因下而得生。
虛者竟無治法。
金匮諸方。
見效絕少。
案千金方雲。
病發身軟時醒者。
謂之痫也。
身強直。
反張如弓。
不時醒者。
謂之痙也。
此痫痙之辨也。
所謂痫。
即聖惠方以降。
稱驚風。
(急驚。
即陽痫。
慢驚。
即陰痫。
)二證自判然矣。
沈雲。
方中行傷寒條辨。
謂小兒角弓反張。
手足抽搦。
後世兒科。
總名驚風誤治。
謂非驚風。
亦為痙病。
餘詳此乃少陰少陽。
客熱所至。
為驚為螈。
感冒熱邪所緻。
實非驚風。
并非痙。
故詳及之。
沈此說極是。
惜似不知驚風即是古之痫焉。
【太陽病。
關節疼痛而煩。
脈沉而細】(〔原注〕一作緩)【者。
此名濕痹。
】(〔原注〕玉函雲。
中濕。
)【濕痹之候。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當利其小便。
】 【〔尤〕】濕為六淫之一。
故其感人。
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
但風寒傷于肌腠。
而濕則流入關節。
風脈浮。
寒脈緊。
而濕脈則沉而細。
濕性濡滞。
而氣重着。
故亦名痹。
痹者。
閉也。
其人平日土德不及。
而濕動于中。
由是氣化不速。
而濕侵于外。
外内合邪。
為關節疼痛。
為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治之者。
必先逐内濕。
而後可以除外濕。
故曰。
當利其小便。
東垣亦雲。
治濕。
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然此為脈沉而小便不利者設耳。
若風寒在表。
與濕相搏。
脈浮惡風。
身重疼痛者。
則必以麻黃白術。
薏苡杏仁。
桂枝附子等。
發其汗為宜矣。
溯源集雲。
夫濕者。
六氣之一也。
然一氣之中。
猶有别焉。
霧露之氣。
為升于地之輕清而上騰者。
故為濕中之清。
傷人皆中于上。
雨雪泥水之濕。
為着于地之重濁而在下者。
為濕中之濁。
傷人皆中于下。
經雲。
清邪中上。
濁邪中下。
所以金匮要略雲。
濕傷于下。
霧傷于上。
霧傷皮腠。
濕流關節也。
亦稱太陽病者。
以風寒暑濕之邪。
皆由衛氣不密。
其氣得從皮毛而入。
以營衛皆屬太陽故也。
關節。
筋骨肢節之間也。
以雨露水濕之氣。
因衛陽不能外固。
由太陽。
而流入于關節筋骨之間。
緻肢節疼痛。
而煩擾不甯。
其脈沉而細者。
寒濕流于皮肉筋脈之間。
血凝氣滞。
營衛不快于流行也。
寒濕内淫。
則三焦不能施化。
氣化不得流行。
其人小便不利。
是以水谷不能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