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濕病脈證第二(論一首、脈證十二條、方十一首)
關燈
小
中
大
虛不能輕跷。
故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也。
衛陽虛而汗出。
裡氣不足。
則短氣而小便不利。
表陽虛而惡風不欲去衣。
陽傷氣滞。
故身微腫。
然表裡陰陽。
正虛邪實。
故用甘術附子。
助陽健脾除濕。
固護而防汗脫。
桂枝宣行營衛。
兼去其風。
乃補中有發。
不驅邪而風濕自除。
蓋風濕證。
須識無熱自汗。
便是陽氣大虛。
當先固陽為主。
喻氏尚論篇雲。
此條複互上條之意。
而辨其症之較重者。
痛不可近。
汗出短氣。
惡風不欲去衣。
小便不利。
或身微腫。
正相搏之最劇處。
方氏條辨雲。
或未定之詞。
身微腫濕外薄也。
不外薄則不腫。
故曰或也。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術(二兩)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則解。
能食汗出複煩者。
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
服六七合為妙。
】(妙。
宋版傷寒論。
作始。
徐沈作佳。
) 徐氏方論雲。
此與桂枝附子湯證。
同是風濕相搏。
然後彼以病淺寒多。
故肢體為風濕所困。
而患止軀殼之中。
此則風濕兩勝。
挾身中之陽氣。
而奔逸為災。
故骨節間。
風入增勁。
不能屈伸。
大傷其衛。
而汗出短氣惡風。
水亦乘風作勢。
而身微腫。
其病勢方欲擾亂于肌表。
與靜而困者不侔矣。
此方附子除濕溫經。
桂枝祛風和營。
術去濕實衛。
甘草補諸藥。
而成斂散之功也。
溯源集雲。
雖名之曰甘草附子湯。
實用桂枝去芍藥湯。
以汗解風邪。
增入附子白術。
以驅寒燥濕也。
千金。
腳氣門。
四物附子湯。
即是。
後方雲。
體腫者。
加防己四兩。
悸氣小便不利。
加茯苓三兩。
既有附子。
今加生姜三兩。
三因方。
名之六物附子湯。
外台。
載古今錄驗附子湯。
即本方。
三因桂枝附子湯。
主療同本條。
(即本方。
) 【太陽中。
發熱惡寒。
身重而疼痛。
其脈弦細芤遲。
小便已灑灑然毛聳。
手足逆冷。
小有勞身即熱。
口前開闆齒燥。
若發其汗。
則其惡寒甚。
加溫針則發熱甚。
數下之則淋甚。
】(傷寒論。
作口開前闆齒燥。
諸家注本亦同。
宜改。
傷寒論。
惡寒甚上。
無其字。
玉函脈經。
作發熱益甚。
脈經。
淋上。
有複字。
) 【〔程〕】内經曰。
先夏至為病溫。
後夏至為病暑。
又曰。
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也。
以其太陽受病。
與傷寒相似。
亦令發熱惡寒。
身重而疼痛也。
内經曰。
寒傷形。
熱傷氣。
氣傷則氣消。
而脈虛弱。
所以弦細芤遲也。
小便已毛聳者。
陽氣内陷。
不能衛外。
手足亦逆冷也。
勞動則擾乎陽。
故小勞身即熱也。
内經曰。
因于暑汗。
煩則喘喝。
故熱盛則口開。
口開則前闆齒燥也。
發汗虛其陽。
則惡寒甚。
溫針動火邪。
則發熱甚。
下之亡津液。
則淋甚也。
(案此注本于成氏。
) 溯源集雲。
太陽中。
而發熱惡寒。
不雲汗出。
而又不渴。
是以知其非陽邪獨盛之也。
脈弦則陰邪勁急。
細則元氣已虛。
芤則脈空。
遲則為寒。
小便已灑灑然毛聳者。
小便雖通。
其莖中艱澀可知。
衛陽已虛。
惡寒之狀可見。
乃下焦無火。
氣化不快于流行也。
四肢為諸陽之本。
手足逆冷者。
是陽虛而氣不達于四肢也。
凡此皆陰寒無火之脈症也。
小有勞身即熱者。
起居動靜間。
小有勞動。
即擾動其陽氣。
而虛邪伏暑。
即因之而發熱也。
口開前闆齒燥者。
脈雖弦細芤遲。
症雖手足逆冷。
以小勞而鼓動其陽邪。
身熱而枯燥其津液。
雖不渴。
而闆齒燥矣。
若發其汗。
則衛陽愈虛。
陽虛則生外寒。
故惡寒甚。
若加溫針。
則火力内攻。
必反助其暑熱之陽邪。
故發熱甚。
邪不在裡。
而數下之。
适足以敗壞真陽。
使下焦愈冷。
氣化不行。
小便艱澀而淋甚也。
喻氏醫門法律雲。
夏月人身之陽。
以汗而外洩。
人身之陰以熱而内耗。
陰陽兩俱不足。
仲景于中。
禁汗下溫針。
汗則傷其陽。
下則傷其陰。
溫針則引火熱内攻。
故禁之也。
而其用藥。
但取甘寒生津保肺。
固陽益陰為治。
此等關系最钜。
○傷寒選錄雲。
徐氏曰。
此條無治法。
東垣以清暑益氣湯主之。
所謂發千古之秘也。
案醫壘元戎。
黃湯。
治中。
脈弦細芤遲。
人參、白術、黃、甘草、茯苓、芍藥、生姜、各等分。
正為此條證設。
東垣方有黃柏。
專治長夏濕熱之證。
與本條之證自别。
【太陽中熱者。
是也。
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論。
渴下。
有也字。
無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八字。
以此條揭中之首。
沈本金鑒。
亦舉之首條。
玉函脈經。
無加人參三字。
) 【〔沈〕】此言正暑病也。
邪之傷人。
無有不從皮毛而入。
故曰太陽中熱。
【〔鑒〕】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
頗似太陽溫熱之病。
但溫熱無惡寒。
以熱從裡生。
故雖汗出而不惡寒也。
中暑邪由表而入。
故汗出惡寒也。
究之于渴。
溫熱之渴。
初病不過欲飲。
中之渴。
初病即大引飲也。
用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者。
蓋以益氣為主。
清暑熱次之也。
李曰。
熱傷氣。
氣洩則汗出。
氣虛則惡寒。
熱蒸肌腠則身熱。
熱傷津液則作渴。
此惡寒身熱。
與傷寒相類。
然所異者。
傷寒初起。
無汗不渴。
中初起。
即汗出而渴也。
溯源集雲。
者盛夏暑熱中之邪氣也。
此條先言本證之情形如此。
而以中熱二字。
通解字之義。
即内經熱論所謂病暑也。
王肯堂雲。
中中暑中熱。
名雖不同。
實一病也。
謂之者。
暑熱當令之時。
其氣因暑為邪耳。
非即夏月暑熱當令之正氣也。
即熱論所謂。
後夏至日者。
為病暑。
是也。
乃暑熱之邪。
其氣本熱。
不待入裡。
故中人即渴也。
為夏至以後之病。
陽極陰生之後。
陰氣已長。
當暑汗大出之時。
腠理開張。
衛陽空疏。
表氣已虛。
不能勝受外氣。
故汗出惡寒也。
是熱邪乘腠理之虛。
而為證也。
故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即用石膏。
以治時令暑熱之邪。
又加人參。
以補汗出之表虛。
添津液而治燥渴也。
(案錢氏辨潔古東垣中暑中熱之誤。
甚詳。
然非本條之所幹。
且文詞繁冗。
故不載此。
) 案淮南人間訓雲。
夫病溫而強之食。
病而飲之寒。
此衆人之所以為養也。
可見古溫對言也。
而說文。
傷暑也。
玉篇。
中熱也。
以此推之。
中之中字似贅。
然而先賢立命。
必有令人不可思議者。
宜置而不論焉。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太陽上編有綿裹二字諸本同)甘草(二兩○太陽上篇有炙字諸本同)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
以水一鬥。
煮米熟湯成。
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
】 【〔程〕】白虎。
西方神名也。
其令為秋。
其政清肅。
涼風至白露降。
則溽暑潛消。
以此湯有徹暑熱之功。
行清肅之政。
故以白虎名之。
表有熱者。
散以石膏之辛寒。
裡有熱者。
降以知母之甘苦。
熱則氣傷。
人參用以生津而益氣。
石膏過于寒涼。
甘草粳米之甘。
用以和胃補中。
共除中熱。
而解表裡。
案直指方。
竹葉石膏湯。
治伏暑内外熱熾。
煩躁大渴。
正是與本條用白虎之證同。
【太陽中。
身熱疼重。
而脈微弱。
此以夏月傷冷水。
水行皮中所緻也。
一物瓜蒂湯主之。
】(傷寒論。
玉函。
脈經。
無一物瓜蒂湯主之七字。
) 【〔程〕】脈虛身熱。
得之傷暑。
此證先中于熱。
再傷冷水。
水氣留于腠理皮膚之中。
則身熱疼重也。
與瓜蒂湯。
以散水氣。
【〔鑒〕】李曰。
中邪在表。
故身熱。
傷冷水。
故身疼重。
暑傷氣。
氣虛故脈微弱也。
溯源集雲。
症三條。
有本證變證之不同。
此條言其變證。
身熱太陽之證也。
不言汗出惡寒者。
邪氣較輕于前也。
疼重者。
身體重而疼痛也。
傷寒則有身疼腰痛。
骨節疼痛之證。
而濕家亦有筋骨煩疼。
一身盡疼。
關節疼痛之證。
此以中暑之陽邪。
而亦有此寒濕之證。
是或飲冷水。
或以冷水盥濯。
水寒留着。
滲入皮中所緻也。
中暑之脈本虛。
又以水寒所傷。
故尤見微弱也。
論中不立治法。
而金匮要略。
有一物瓜蒂湯主之。
王肯堂雲。
瓜蒂一物散。
或曰。
五苓散。
愚竊以理推之。
若暑邪盛。
而表證甚者。
當以瓜蒂之苦寒。
上湧下洩。
使水去而表邪亦去。
以因吐得汗。
有發散之義故也。
若身熱微而表證少。
但脈微弱。
而疼重。
水行皮中者。
則水寒較勝。
自當用五苓散。
使從水道氣化而出可也。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七個○趙本七作十) 上锉。
以水一升。
煮取五合。
去滓頓服。
】 【〔程〕】本草雲。
瓜蒂味苦寒。
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
用之以散皮膚水氣苦寒又可勝熱也。
案此方與證不對。
恐是錯出。
傷寒論。
玉函。
脈經。
并不載。
可以為佐證矣。
故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也。
衛陽虛而汗出。
裡氣不足。
則短氣而小便不利。
表陽虛而惡風不欲去衣。
陽傷氣滞。
故身微腫。
然表裡陰陽。
正虛邪實。
故用甘術附子。
助陽健脾除濕。
固護而防汗脫。
桂枝宣行營衛。
兼去其風。
乃補中有發。
不驅邪而風濕自除。
蓋風濕證。
須識無熱自汗。
便是陽氣大虛。
當先固陽為主。
喻氏尚論篇雲。
此條複互上條之意。
而辨其症之較重者。
痛不可近。
汗出短氣。
惡風不欲去衣。
小便不利。
或身微腫。
正相搏之最劇處。
方氏條辨雲。
或未定之詞。
身微腫濕外薄也。
不外薄則不腫。
故曰或也。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術(二兩)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則解。
能食汗出複煩者。
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
服六七合為妙。
】(妙。
宋版傷寒論。
作始。
徐沈作佳。
) 徐氏方論雲。
此與桂枝附子湯證。
同是風濕相搏。
然後彼以病淺寒多。
故肢體為風濕所困。
而患止軀殼之中。
此則風濕兩勝。
挾身中之陽氣。
而奔逸為災。
故骨節間。
風入增勁。
不能屈伸。
大傷其衛。
而汗出短氣惡風。
水亦乘風作勢。
而身微腫。
其病勢方欲擾亂于肌表。
與靜而困者不侔矣。
此方附子除濕溫經。
桂枝祛風和營。
術去濕實衛。
甘草補諸藥。
而成斂散之功也。
溯源集雲。
雖名之曰甘草附子湯。
實用桂枝去芍藥湯。
以汗解風邪。
增入附子白術。
以驅寒燥濕也。
千金。
腳氣門。
四物附子湯。
即是。
後方雲。
體腫者。
加防己四兩。
悸氣小便不利。
加茯苓三兩。
既有附子。
今加生姜三兩。
三因方。
名之六物附子湯。
外台。
載古今錄驗附子湯。
即本方。
三因桂枝附子湯。
主療同本條。
(即本方。
) 【太陽中。
發熱惡寒。
身重而疼痛。
其脈弦細芤遲。
小便已灑灑然毛聳。
手足逆冷。
小有勞身即熱。
口前開闆齒燥。
若發其汗。
則其惡寒甚。
加溫針則發熱甚。
數下之則淋甚。
】(傷寒論。
作口開前闆齒燥。
諸家注本亦同。
宜改。
傷寒論。
惡寒甚上。
無其字。
玉函脈經。
作發熱益甚。
脈經。
淋上。
有複字。
) 【〔程〕】内經曰。
先夏至為病溫。
後夏至為病暑。
又曰。
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也。
以其太陽受病。
與傷寒相似。
亦令發熱惡寒。
身重而疼痛也。
内經曰。
寒傷形。
熱傷氣。
氣傷則氣消。
而脈虛弱。
所以弦細芤遲也。
小便已毛聳者。
陽氣内陷。
不能衛外。
手足亦逆冷也。
勞動則擾乎陽。
故小勞身即熱也。
内經曰。
因于暑汗。
煩則喘喝。
故熱盛則口開。
口開則前闆齒燥也。
發汗虛其陽。
則惡寒甚。
溫針動火邪。
則發熱甚。
下之亡津液。
則淋甚也。
(案此注本于成氏。
) 溯源集雲。
太陽中。
而發熱惡寒。
不雲汗出。
而又不渴。
是以知其非陽邪獨盛之也。
脈弦則陰邪勁急。
細則元氣已虛。
芤則脈空。
遲則為寒。
小便已灑灑然毛聳者。
小便雖通。
其莖中艱澀可知。
衛陽已虛。
惡寒之狀可見。
乃下焦無火。
氣化不快于流行也。
四肢為諸陽之本。
手足逆冷者。
是陽虛而氣不達于四肢也。
凡此皆陰寒無火之脈症也。
小有勞身即熱者。
起居動靜間。
小有勞動。
即擾動其陽氣。
而虛邪伏暑。
即因之而發熱也。
口開前闆齒燥者。
脈雖弦細芤遲。
症雖手足逆冷。
以小勞而鼓動其陽邪。
身熱而枯燥其津液。
雖不渴。
而闆齒燥矣。
若發其汗。
則衛陽愈虛。
陽虛則生外寒。
故惡寒甚。
若加溫針。
則火力内攻。
必反助其暑熱之陽邪。
故發熱甚。
邪不在裡。
而數下之。
适足以敗壞真陽。
使下焦愈冷。
氣化不行。
小便艱澀而淋甚也。
喻氏醫門法律雲。
夏月人身之陽。
以汗而外洩。
人身之陰以熱而内耗。
陰陽兩俱不足。
仲景于中。
禁汗下溫針。
汗則傷其陽。
下則傷其陰。
溫針則引火熱内攻。
故禁之也。
而其用藥。
但取甘寒生津保肺。
固陽益陰為治。
此等關系最钜。
○傷寒選錄雲。
徐氏曰。
此條無治法。
東垣以清暑益氣湯主之。
所謂發千古之秘也。
案醫壘元戎。
黃湯。
治中。
脈弦細芤遲。
人參、白術、黃、甘草、茯苓、芍藥、生姜、各等分。
正為此條證設。
東垣方有黃柏。
專治長夏濕熱之證。
與本條之證自别。
【太陽中熱者。
是也。
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論。
渴下。
有也字。
無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八字。
以此條揭中之首。
沈本金鑒。
亦舉之首條。
玉函脈經。
無加人參三字。
) 【〔沈〕】此言正暑病也。
邪之傷人。
無有不從皮毛而入。
故曰太陽中熱。
【〔鑒〕】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
頗似太陽溫熱之病。
但溫熱無惡寒。
以熱從裡生。
故雖汗出而不惡寒也。
中暑邪由表而入。
故汗出惡寒也。
究之于渴。
溫熱之渴。
初病不過欲飲。
中之渴。
初病即大引飲也。
用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者。
蓋以益氣為主。
清暑熱次之也。
李曰。
熱傷氣。
氣洩則汗出。
氣虛則惡寒。
熱蒸肌腠則身熱。
熱傷津液則作渴。
此惡寒身熱。
與傷寒相類。
然所異者。
傷寒初起。
無汗不渴。
中初起。
即汗出而渴也。
溯源集雲。
者盛夏暑熱中之邪氣也。
此條先言本證之情形如此。
而以中熱二字。
通解字之義。
即内經熱論所謂病暑也。
王肯堂雲。
中中暑中熱。
名雖不同。
實一病也。
謂之者。
暑熱當令之時。
其氣因暑為邪耳。
非即夏月暑熱當令之正氣也。
即熱論所謂。
後夏至日者。
為病暑。
是也。
乃暑熱之邪。
其氣本熱。
不待入裡。
故中人即渴也。
為夏至以後之病。
陽極陰生之後。
陰氣已長。
當暑汗大出之時。
腠理開張。
衛陽空疏。
表氣已虛。
不能勝受外氣。
故汗出惡寒也。
是熱邪乘腠理之虛。
而為證也。
故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即用石膏。
以治時令暑熱之邪。
又加人參。
以補汗出之表虛。
添津液而治燥渴也。
(案錢氏辨潔古東垣中暑中熱之誤。
甚詳。
然非本條之所幹。
且文詞繁冗。
故不載此。
) 案淮南人間訓雲。
夫病溫而強之食。
病而飲之寒。
此衆人之所以為養也。
可見古溫對言也。
而說文。
傷暑也。
玉篇。
中熱也。
以此推之。
中之中字似贅。
然而先賢立命。
必有令人不可思議者。
宜置而不論焉。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太陽上編有綿裹二字諸本同)甘草(二兩○太陽上篇有炙字諸本同)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
以水一鬥。
煮米熟湯成。
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
】 【〔程〕】白虎。
西方神名也。
其令為秋。
其政清肅。
涼風至白露降。
則溽暑潛消。
以此湯有徹暑熱之功。
行清肅之政。
故以白虎名之。
表有熱者。
散以石膏之辛寒。
裡有熱者。
降以知母之甘苦。
熱則氣傷。
人參用以生津而益氣。
石膏過于寒涼。
甘草粳米之甘。
用以和胃補中。
共除中熱。
而解表裡。
案直指方。
竹葉石膏湯。
治伏暑内外熱熾。
煩躁大渴。
正是與本條用白虎之證同。
【太陽中。
身熱疼重。
而脈微弱。
此以夏月傷冷水。
水行皮中所緻也。
一物瓜蒂湯主之。
】(傷寒論。
玉函。
脈經。
無一物瓜蒂湯主之七字。
) 【〔程〕】脈虛身熱。
得之傷暑。
此證先中于熱。
再傷冷水。
水氣留于腠理皮膚之中。
則身熱疼重也。
與瓜蒂湯。
以散水氣。
【〔鑒〕】李曰。
中邪在表。
故身熱。
傷冷水。
故身疼重。
暑傷氣。
氣虛故脈微弱也。
溯源集雲。
症三條。
有本證變證之不同。
此條言其變證。
身熱太陽之證也。
不言汗出惡寒者。
邪氣較輕于前也。
疼重者。
身體重而疼痛也。
傷寒則有身疼腰痛。
骨節疼痛之證。
而濕家亦有筋骨煩疼。
一身盡疼。
關節疼痛之證。
此以中暑之陽邪。
而亦有此寒濕之證。
是或飲冷水。
或以冷水盥濯。
水寒留着。
滲入皮中所緻也。
中暑之脈本虛。
又以水寒所傷。
故尤見微弱也。
論中不立治法。
而金匮要略。
有一物瓜蒂湯主之。
王肯堂雲。
瓜蒂一物散。
或曰。
五苓散。
愚竊以理推之。
若暑邪盛。
而表證甚者。
當以瓜蒂之苦寒。
上湧下洩。
使水去而表邪亦去。
以因吐得汗。
有發散之義故也。
若身熱微而表證少。
但脈微弱。
而疼重。
水行皮中者。
則水寒較勝。
自當用五苓散。
使從水道氣化而出可也。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七個○趙本七作十) 上锉。
以水一升。
煮取五合。
去滓頓服。
】 【〔程〕】本草雲。
瓜蒂味苦寒。
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
用之以散皮膚水氣苦寒又可勝熱也。
案此方與證不對。
恐是錯出。
傷寒論。
玉函。
脈經。
并不載。
可以為佐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