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濕病脈證第二(論一首、脈證十二條、方十一首)
關燈
小
中
大
【千金翼】治多睡。
欲合眼。
則先服以止睡方。
麻黃(去節)白術(各五兩)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
以日中時。
南向搗篩為散。
食後以湯服方寸匕。
日三服。
【病者一身盡疼。
發熱日晡所劇者。
名風濕。
此病傷于汗出當風。
或久傷取冷所緻也。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玉函。
脈經。
作日晡即劇。
非。
) 【〔鑒〕】病者。
謂一身盡痛之病患也。
濕家一身盡痛。
風濕亦一身盡痛。
然濕家痛。
則重。
着不能轉側。
風濕痛。
則輕。
掣不可屈伸。
此痛之有别者也。
濕家發熱早暮不分微甚。
風濕之熱。
日晡所必劇。
蓋以濕無來去。
而風有休作。
故名風濕。
原其由來。
或為汗出當風。
或為久傷取冷。
相合而緻。
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發散風濕。
可與也。
明矣。
【〔尤〕】痙病非風不成。
濕痹無寒不作。
故以麻黃散寒。
薏苡除濕。
杏仁利氣。
助通洩之用。
甘草補中。
予勝濕之權也。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案外台作四兩無湯泡二字是)甘草(一兩炙○案外台作二兩是)薏苡仁(半兩○案外台作半升是)杏仁(十個去皮尖炒○案外台作二兩無炒字徐沈亦删炒是) 上锉麻豆大。
每服四錢匕。
水盞半。
煮八分。
去滓。
溫服。
有微汗避風。
】 案此方劑小。
而煎法與諸方異。
蓋後人所改定。
外台腳氣門所載卻是原方。
(分兩注于各藥下。
)雲。
濕家始得病時。
可與薏苡麻黃湯。
(引古今錄驗。
)方後雲。
上四味咀。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再服。
汗出即愈。
濕家煩疼。
可以甘草麻黃湯發汗。
不瘥更合。
飲家。
加白術四兩。
名白術麻黃湯。
是也。
薏苡。
本經雲。
治風濕痹。
别錄雲。
除筋骨中邪氣。
本方證。
比之于麻黃加術湯證。
濕邪滞着較深。
故用此等品。
【風濕脈浮。
身重。
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湯主之。
】 【〔鑒〕】脈浮。
風也。
身重。
濕也。
寒濕則脈沉。
風濕則脈浮。
若浮而汗不出惡風者。
為實邪。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汗之。
浮而汗出惡風者。
為虛邪。
故以防己白術。
以去濕。
黃甘草。
以固表。
生姜大棗。
以和營衛也。
趙良曰。
身重。
乃風濕在皮毛之表。
故不作疼。
虛其衛氣。
而濕着為身重。
故以黃實衛。
甘草佐之。
防己去濕。
白術佐之。
然則風濕二邪。
無散風之藥何耶。
蓋汗多。
知其風已不留。
以表虛而風出入乎其間。
因之惡風爾。
惟實其衛。
正氣壯則風自退。
此不治而治者也。
【〔尤〕】風濕在表。
法當從汗而解。
乃汗不得發。
而自出。
表尚未解。
而已虛。
汗解之法。
不可守矣。
故不用麻黃。
出之皮毛之表。
而用防己。
驅之肌膚之裡。
然非術甘草。
焉能使衛陽複振。
而驅濕下行哉。
【防己黃湯方 防己(一兩○案千金外台作四兩是)甘草(半兩炒○案水氣病篇炒作炙外台作一兩是)白術(七錢半○案千金作三兩是)黃(一兩一分去蘆○案千金外台作五兩是) 上锉麻豆大。
每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大棗一枚。
水盞半。
煎八分。
去滓溫服。
良久再服。
○喘者。
加麻黃半兩。
○胃中不和者。
加芍藥三分。
○氣上沖者。
加桂枝三分。
○下有陳寒者。
加細辛三分。
○服後當如蟲行皮中。
從腰下如冰。
後坐被上。
又以一被繞腰下。
溫令微汗瘥。
】(冰趙本。
作水。
繞腰下。
趙徐沈金鑒。
作繞腰以下。
) 案此方分兩煎法。
亦系于後人改定。
千金卻是原方。
作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雲。
上六味咀。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服了坐被中。
欲解如蟲行皮。
卧取汗。
千金。
無方名。
脈經。
作防己湯。
活人書。
名漢防己湯。
溯源集雲。
脈浮汗出惡風。
似乎風邪在表。
應用桂枝。
而仲景又偵知其衛氣已虛。
皮膚不密。
毛孔不閉。
所以汗出惡風。
乃濕家之表虛者。
故用防己利水。
以黃固表。
白術甘草。
燥濕補中而已。
皆因其表氣已虛。
衛陽不固。
并微似汗之桂枝。
亦不輕用矣。
非用意淵深。
而能制方若是耶。
【傷寒八九日。
風濕相搏。
身體疼煩。
不能自轉側。
不嘔不渴。
脈浮虛而澀者。
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大便堅。
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渴下。
千金翼。
有下已二字。
外台。
有下之二字。
太陽下編。
若下有其人二字。
堅作硬。
宋版注。
一雲。
臍下心下硬。
脈經。
作去桂加術附子湯。
是。
) 【〔鑒〕】謂此風濕之病。
雖得之傷寒八九日。
而不嘔不渴。
是無傷寒裡病之證也。
脈浮虛澀。
是無傷寒表病之脈也。
脈浮虛。
表虛風也。
澀者濕也。
身體煩疼。
風也。
不能轉側。
濕也。
乃風濕相搏之身體疼痛。
非傷寒骨節疼痛也。
與桂枝附子湯。
溫散其風濕。
從表而解也。
若脈浮實者。
則又當以麻黃加術湯。
大發其風濕也。
如其人有是證。
雖大便硬小便自利。
而不議下者。
以其非邪熱入裡之硬。
乃風燥濕去之硬。
故仍以桂枝附子湯。
去桂枝者。
以大便堅小便自利。
不欲其發汗。
再奪津液也。
加白術者。
以身重着濕在肌分。
用以佐附子。
逐水氣于皮中也。
【〔尤〕】脈浮虛而澀。
知風濕外持。
而衛陽不正。
故以桂枝湯。
去芍藥之酸收。
加附子之辛溫。
以振陽氣。
而敵陰邪。
若大便堅。
小便自利。
知其在表之陽雖弱。
而在裡之氣猶冷。
則皮中之濕。
自可驅之于裡。
使從水道而出。
不必更發其表。
以危久弱之陽矣。
故于前方。
去桂枝之辛散。
加白術之苦燥。
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
于以并走皮中。
而逐水氣。
亦因勢利導之法也。
案去桂加白術之義。
未得其詳。
沈雲。
若中虛邪陷。
逼迫津液。
偏滲前陰。
不潤腸間。
則大便堅。
小便自利。
所以去走表之桂枝。
加白術。
安中而生營血津液。
滋潤腸間之燥耳。
白術潤燥。
恐誤。
溯源集雲。
濕在裡。
則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大便硬則濕不在裡。
小便利。
則濕氣已去。
不須汗洩。
故去桂枝。
想風濕之後。
寒濕之餘氣未盡。
身體尚疼。
轉側未便。
故仍用去桂枝之白術附子湯也。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生姜(三兩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三服。
】 溯源集雲。
風邪。
非桂枝不能汗解。
寒邪。
非附子不足以溫經。
非生姜。
亦不能宣發。
甘草大棗。
緩姜附之性。
助桂枝而行津液也。
此方乃太陽上編誤下之後。
脈促胸滿微惡寒之桂枝去芍藥湯。
而加附子。
非汗後遂漏不止之桂枝加附子湯也。
桂枝附子湯。
乃去芍藥者。
故另立一名。
而無加字。
桂枝加附子湯。
乃不去芍藥者。
即于桂枝全湯中加入。
故多一加字。
觀仲景立法處方。
無不各有深意。
三因術附湯。
治冒雨濕着于肌膚。
與胃氣相并。
或腠開汗出。
因浴得之。
(即于本方。
加白術茯苓。
) 【白術附子湯方 白術(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一兩半切)大棗(六枚) 上五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分溫三服。
一服覺身痹。
半日許再服。
三服都盡。
其人如冒狀。
勿怪。
即是術附并走皮中。
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太陽下編。
白術四兩。
附子三枚。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擘。
外台同。
魏雲如冒。
法律。
改為如。
不敢從。
) 溯源集雲。
即術附湯也。
因承上文桂枝附子湯加減。
故雲去桂枝加白術湯也。
古方術上。
無白字。
故稱術附湯。
(成本傷寒論。
誤附桂枝加附子湯後。
)方中用附子二枚。
古之附子。
乃山野所生。
或小于今之種莳者。
亦未可為定法。
恐是後人傳寫之誤。
以愚意度之。
當以應用之分兩為度。
桂枝四兩。
即宋之一兩八分。
元則較重于宋。
今更重矣。
生姜三兩。
即宋之八錢。
附子若用一枚。
約重一兩二三錢。
炮過可得幹者三錢半。
若分三次服。
亦不為過。
前人有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說。
皆不知古今斤兩不同故也。
三因。
生附白術湯。
治中風濕。
昏悶恍惚。
脹滿身重。
手足緩縱。
自汗。
失音不語。
便利不禁。
(于本方。
幹姜。
代生姜。
去大棗。
) 曾氏活幼口議雲。
術附湯。
治小兒髒腑虛寒。
洩瀉洞利。
手足厥冷。
(即本方。
幹姜代生姜。
去大棗。
) 【風濕相搏。
骨節疼煩。
掣痛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
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主之。
】(疼煩。
成本傷寒論。
作煩疼。
) 【〔沈〕】此陽虛邪盛之證也。
風濕傷于營衛。
流于關節經絡之間。
邪正相搏。
骨節疼煩掣痛。
陰血凝滞。
陽
欲合眼。
則先服以止睡方。
麻黃(去節)白術(各五兩)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
以日中時。
南向搗篩為散。
食後以湯服方寸匕。
日三服。
【病者一身盡疼。
發熱日晡所劇者。
名風濕。
此病傷于汗出當風。
或久傷取冷所緻也。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玉函。
脈經。
作日晡即劇。
非。
) 【〔鑒〕】病者。
謂一身盡痛之病患也。
濕家一身盡痛。
風濕亦一身盡痛。
然濕家痛。
則重。
着不能轉側。
風濕痛。
則輕。
掣不可屈伸。
此痛之有别者也。
濕家發熱早暮不分微甚。
風濕之熱。
日晡所必劇。
蓋以濕無來去。
而風有休作。
故名風濕。
原其由來。
或為汗出當風。
或為久傷取冷。
相合而緻。
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發散風濕。
可與也。
明矣。
【〔尤〕】痙病非風不成。
濕痹無寒不作。
故以麻黃散寒。
薏苡除濕。
杏仁利氣。
助通洩之用。
甘草補中。
予勝濕之權也。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案外台作四兩無湯泡二字是)甘草(一兩炙○案外台作二兩是)薏苡仁(半兩○案外台作半升是)杏仁(十個去皮尖炒○案外台作二兩無炒字徐沈亦删炒是) 上锉麻豆大。
每服四錢匕。
水盞半。
煮八分。
去滓。
溫服。
有微汗避風。
】 案此方劑小。
而煎法與諸方異。
蓋後人所改定。
外台腳氣門所載卻是原方。
(分兩注于各藥下。
)雲。
濕家始得病時。
可與薏苡麻黃湯。
(引古今錄驗。
)方後雲。
上四味咀。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再服。
汗出即愈。
濕家煩疼。
可以甘草麻黃湯發汗。
不瘥更合。
飲家。
加白術四兩。
名白術麻黃湯。
是也。
薏苡。
本經雲。
治風濕痹。
别錄雲。
除筋骨中邪氣。
本方證。
比之于麻黃加術湯證。
濕邪滞着較深。
故用此等品。
【風濕脈浮。
身重。
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湯主之。
】 【〔鑒〕】脈浮。
風也。
身重。
濕也。
寒濕則脈沉。
風濕則脈浮。
若浮而汗不出惡風者。
為實邪。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汗之。
浮而汗出惡風者。
為虛邪。
故以防己白術。
以去濕。
黃甘草。
以固表。
生姜大棗。
以和營衛也。
趙良曰。
身重。
乃風濕在皮毛之表。
故不作疼。
虛其衛氣。
而濕着為身重。
故以黃實衛。
甘草佐之。
防己去濕。
白術佐之。
然則風濕二邪。
無散風之藥何耶。
蓋汗多。
知其風已不留。
以表虛而風出入乎其間。
因之惡風爾。
惟實其衛。
正氣壯則風自退。
此不治而治者也。
【〔尤〕】風濕在表。
法當從汗而解。
乃汗不得發。
而自出。
表尚未解。
而已虛。
汗解之法。
不可守矣。
故不用麻黃。
出之皮毛之表。
而用防己。
驅之肌膚之裡。
然非術甘草。
焉能使衛陽複振。
而驅濕下行哉。
【防己黃湯方 防己(一兩○案千金外台作四兩是)甘草(半兩炒○案水氣病篇炒作炙外台作一兩是)白術(七錢半○案千金作三兩是)黃(一兩一分去蘆○案千金外台作五兩是) 上锉麻豆大。
每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大棗一枚。
水盞半。
煎八分。
去滓溫服。
良久再服。
○喘者。
加麻黃半兩。
○胃中不和者。
加芍藥三分。
○氣上沖者。
加桂枝三分。
○下有陳寒者。
加細辛三分。
○服後當如蟲行皮中。
從腰下如冰。
後坐被上。
又以一被繞腰下。
溫令微汗瘥。
】(冰趙本。
作水。
繞腰下。
趙徐沈金鑒。
作繞腰以下。
) 案此方分兩煎法。
亦系于後人改定。
千金卻是原方。
作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雲。
上六味咀。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服了坐被中。
欲解如蟲行皮。
卧取汗。
千金。
無方名。
脈經。
作防己湯。
活人書。
名漢防己湯。
溯源集雲。
脈浮汗出惡風。
似乎風邪在表。
應用桂枝。
而仲景又偵知其衛氣已虛。
皮膚不密。
毛孔不閉。
所以汗出惡風。
乃濕家之表虛者。
故用防己利水。
以黃固表。
白術甘草。
燥濕補中而已。
皆因其表氣已虛。
衛陽不固。
并微似汗之桂枝。
亦不輕用矣。
非用意淵深。
而能制方若是耶。
【傷寒八九日。
風濕相搏。
身體疼煩。
不能自轉側。
不嘔不渴。
脈浮虛而澀者。
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大便堅。
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渴下。
千金翼。
有下已二字。
外台。
有下之二字。
太陽下編。
若下有其人二字。
堅作硬。
宋版注。
一雲。
臍下心下硬。
脈經。
作去桂加術附子湯。
是。
) 【〔鑒〕】謂此風濕之病。
雖得之傷寒八九日。
而不嘔不渴。
是無傷寒裡病之證也。
脈浮虛澀。
是無傷寒表病之脈也。
脈浮虛。
表虛風也。
澀者濕也。
身體煩疼。
風也。
不能轉側。
濕也。
乃風濕相搏之身體疼痛。
非傷寒骨節疼痛也。
與桂枝附子湯。
溫散其風濕。
從表而解也。
若脈浮實者。
則又當以麻黃加術湯。
大發其風濕也。
如其人有是證。
雖大便硬小便自利。
而不議下者。
以其非邪熱入裡之硬。
乃風燥濕去之硬。
故仍以桂枝附子湯。
去桂枝者。
以大便堅小便自利。
不欲其發汗。
再奪津液也。
加白術者。
以身重着濕在肌分。
用以佐附子。
逐水氣于皮中也。
【〔尤〕】脈浮虛而澀。
知風濕外持。
而衛陽不正。
故以桂枝湯。
去芍藥之酸收。
加附子之辛溫。
以振陽氣。
而敵陰邪。
若大便堅。
小便自利。
知其在表之陽雖弱。
而在裡之氣猶冷。
則皮中之濕。
自可驅之于裡。
使從水道而出。
不必更發其表。
以危久弱之陽矣。
故于前方。
去桂枝之辛散。
加白術之苦燥。
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
于以并走皮中。
而逐水氣。
亦因勢利導之法也。
案去桂加白術之義。
未得其詳。
沈雲。
若中虛邪陷。
逼迫津液。
偏滲前陰。
不潤腸間。
則大便堅。
小便自利。
所以去走表之桂枝。
加白術。
安中而生營血津液。
滋潤腸間之燥耳。
白術潤燥。
恐誤。
溯源集雲。
濕在裡。
則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大便硬則濕不在裡。
小便利。
則濕氣已去。
不須汗洩。
故去桂枝。
想風濕之後。
寒濕之餘氣未盡。
身體尚疼。
轉側未便。
故仍用去桂枝之白術附子湯也。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生姜(三兩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三服。
】 溯源集雲。
風邪。
非桂枝不能汗解。
寒邪。
非附子不足以溫經。
非生姜。
亦不能宣發。
甘草大棗。
緩姜附之性。
助桂枝而行津液也。
此方乃太陽上編誤下之後。
脈促胸滿微惡寒之桂枝去芍藥湯。
而加附子。
非汗後遂漏不止之桂枝加附子湯也。
桂枝附子湯。
乃去芍藥者。
故另立一名。
而無加字。
桂枝加附子湯。
乃不去芍藥者。
即于桂枝全湯中加入。
故多一加字。
觀仲景立法處方。
無不各有深意。
三因術附湯。
治冒雨濕着于肌膚。
與胃氣相并。
或腠開汗出。
因浴得之。
(即于本方。
加白術茯苓。
) 【白術附子湯方 白術(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一兩半切)大棗(六枚) 上五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分溫三服。
一服覺身痹。
半日許再服。
三服都盡。
其人如冒狀。
勿怪。
即是術附并走皮中。
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太陽下編。
白術四兩。
附子三枚。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擘。
外台同。
魏雲如冒。
法律。
改為如。
不敢從。
) 溯源集雲。
即術附湯也。
因承上文桂枝附子湯加減。
故雲去桂枝加白術湯也。
古方術上。
無白字。
故稱術附湯。
(成本傷寒論。
誤附桂枝加附子湯後。
)方中用附子二枚。
古之附子。
乃山野所生。
或小于今之種莳者。
亦未可為定法。
恐是後人傳寫之誤。
以愚意度之。
當以應用之分兩為度。
桂枝四兩。
即宋之一兩八分。
元則較重于宋。
今更重矣。
生姜三兩。
即宋之八錢。
附子若用一枚。
約重一兩二三錢。
炮過可得幹者三錢半。
若分三次服。
亦不為過。
前人有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說。
皆不知古今斤兩不同故也。
三因。
生附白術湯。
治中風濕。
昏悶恍惚。
脹滿身重。
手足緩縱。
自汗。
失音不語。
便利不禁。
(于本方。
幹姜。
代生姜。
去大棗。
) 曾氏活幼口議雲。
術附湯。
治小兒髒腑虛寒。
洩瀉洞利。
手足厥冷。
(即本方。
幹姜代生姜。
去大棗。
) 【風濕相搏。
骨節疼煩。
掣痛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
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主之。
】(疼煩。
成本傷寒論。
作煩疼。
) 【〔沈〕】此陽虛邪盛之證也。
風濕傷于營衛。
流于關節經絡之間。
邪正相搏。
骨節疼煩掣痛。
陰血凝滞。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