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發
關燈
小
中
大
症,家秘不用葛根、石膏、而用升麻清胃湯重加楂肉,略佐砂仁少許,以行生地之滞,宣發陽明血分積熱,實有苦心。
以熱病與痧,誤食葷腥者,必死,餘故發此死中求活。
總之,毒之症,皆陽明積熱所緻,以其熱在血分,故外現紅點。
古人用升麻幹葛湯于初時發,人人知也;餘以升麻清胃湯繼後化,人所不知也。
至以清胃湯重加楂肉,以救葷腥所傷,佐砂仁行滞,宣發腸胃血中伏熱,又法外之法,當互參唇焦門者。
夫唇焦口燥,渴而引飲,熱在氣分,發渴之症,用幹葛石膏,人人知之也;唇焦口燥,渴不消水,脈大不數之症,不用幹葛石膏,而用消導之法,則不知矣。
至于毒内結,唇焦口燥,熱在血分,不渴之症,用升麻清胃湯清陽明血分之熱,人都不知也。
夫毒痧痘初起,用升麻幹葛湯,要知妙與白芍藥同用,則能宣發血中之伏火。
初起不用清胃湯者,以升麻同生地、川連,則涼血太過。
今餘用于末後化,無化早之患,此于升麻紫草化毒湯中參化出來。
今後治初起,以升麻幹葛湯發之,後以升麻清胃湯化之,可為後世不磨之法。
古人以犀角地黃湯治陽明血熱鼻衄,又以犀角化陽明血熱發,曰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
以其同散陽明血熱之藥,同解陽明血熱之毒,故可以升麻代犀角。
然餘獨以犀角地黃湯濃重,但宜于滋陰症中。
若以化論之,則石膏、知母、芩、連偏于涼氣,失于涼血,犀角地黃湯。
偏于滋陰,失于凝滞,不若升麻清胃湯輕清涼血,且發且化,又與升麻幹葛湯,節次相承之妙也。
故餘補注,難用犀角以升麻易之。
惟不忌凝滞者,犀角地黃湯亦可用也。
此升堂入室之工夫。
【羌獨敗毒散】見發熱。
發之症,時行疫毒者多,故用敗毒散,先散表邪。
【解毒化湯】 大力子荊芥防風川連桔梗蟬蛻生甘草 痧發出,裡有熱者,當以此方清熱化。
【升麻幹葛湯】見煩躁。
發毒見太陽表症,當以敗毒散。
若見陽明症,則以此方升發。
用敗毒散,散背部伏,用升麻葛根湯,發胸面不透,并唇焦口爛,嘔吐介齒,此妙裡工夫也。
【消毒犀角飲】 桔梗荊芥連翹防風黃芩犀角生大力子 痧已出,身熱不減,故立解毒湯,治熱之重者;立消毒飲;治熱之輕者。
【石膏化湯】 石膏知母人參甘草葛根 解毒化湯,通治六經裡熱。
此方專治陽明裡熱。
症重者,二方合用。
若熱極生,用涼膈散、三黃解毒湯。
【當歸大黃湯】 當歸生大黃川黃連甘草 熱重便硬,有下症者,立此方涼大腸血熱。
以症屬血,故加當歸。
症不宜大下,故加甘草。
【大柴胡湯】見潮熱。
【大幹葛湯】見頭痛。
少陽表熱有下症,當以大柴胡湯雙解。
若陽明表熱有下症,家秘化立此方。
有此二法,則少陽雙解,陽明雙解,确不紊亂。
【三化湯】 大黃枳實濃樸 血熱便閉有下症者,當歸大黃丸下之。
若氣熱便閉有下症,則用此方。
加甘草即調胃承氣湯。
【犀角大青湯】 犀角大青栀子豆豉 此方即栀子豆豉湯加犀角大青,能解陽明血中之毒,故為症之要藥。
【升麻清胃湯】 升麻川連生地丹皮甘草木通 幹葛清胃湯,清陽明氣分熱毒。
此方清陽明血分疫毒。
故症口燥唇焦,熱而消水,氣分熱也,用幹葛清胃湯;若口燥唇焦,熱不消水,血中伏火,升麻清胃湯。
大凡膏粱積熱,口臭唇焦,牙龈腐爛,多用此方,以葷腥能傷血分耳。
加楂肉、砂仁,善消油膩葷腥。
加木通,合導赤各半湯,能利小便。
加枳殼,合川連枳殼湯,而清大腸積熱。
邪火傷血,則發;濕火傷血,大便洩;燥火傷血,大便結。
當歸大黃丸,清血中燥火,潤大腸結。
餘化用此方,治燥火傷血,腹痛赤痢,止大腸之洩。
以熱病與痧,誤食葷腥者,必死,餘故發此死中求活。
總之,毒之症,皆陽明積熱所緻,以其熱在血分,故外現紅點。
古人用升麻幹葛湯于初時發,人人知也;餘以升麻清胃湯繼後化,人所不知也。
至以清胃湯重加楂肉,以救葷腥所傷,佐砂仁行滞,宣發腸胃血中伏熱,又法外之法,當互參唇焦門者。
夫唇焦口燥,渴而引飲,熱在氣分,發渴之症,用幹葛石膏,人人知之也;唇焦口燥,渴不消水,脈大不數之症,不用幹葛石膏,而用消導之法,則不知矣。
至于毒内結,唇焦口燥,熱在血分,不渴之症,用升麻清胃湯清陽明血分之熱,人都不知也。
夫毒痧痘初起,用升麻幹葛湯,要知妙與白芍藥同用,則能宣發血中之伏火。
初起不用清胃湯者,以升麻同生地、川連,則涼血太過。
今餘用于末後化,無化早之患,此于升麻紫草化毒湯中參化出來。
今後治初起,以升麻幹葛湯發之,後以升麻清胃湯化之,可為後世不磨之法。
古人以犀角地黃湯治陽明血熱鼻衄,又以犀角化陽明血熱發,曰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
以其同散陽明血熱之藥,同解陽明血熱之毒,故可以升麻代犀角。
然餘獨以犀角地黃湯濃重,但宜于滋陰症中。
若以化論之,則石膏、知母、芩、連偏于涼氣,失于涼血,犀角地黃湯。
偏于滋陰,失于凝滞,不若升麻清胃湯輕清涼血,且發且化,又與升麻幹葛湯,節次相承之妙也。
故餘補注,難用犀角以升麻易之。
惟不忌凝滞者,犀角地黃湯亦可用也。
此升堂入室之工夫。
【羌獨敗毒散】見發熱。
發之症,時行疫毒者多,故用敗毒散,先散表邪。
【解毒化湯】 大力子荊芥防風川連桔梗蟬蛻生甘草 痧發出,裡有熱者,當以此方清熱化。
【升麻幹葛湯】見煩躁。
發毒見太陽表症,當以敗毒散。
若見陽明症,則以此方升發。
用敗毒散,散背部伏,用升麻葛根湯,發胸面不透,并唇焦口爛,嘔吐介齒,此妙裡工夫也。
【消毒犀角飲】 桔梗荊芥連翹防風黃芩犀角生大力子 痧已出,身熱不減,故立解毒湯,治熱之重者;立消毒飲;治熱之輕者。
【石膏化湯】 石膏知母人參甘草葛根 解毒化湯,通治六經裡熱。
此方專治陽明裡熱。
症重者,二方合用。
若熱極生,用涼膈散、三黃解毒湯。
【當歸大黃湯】 當歸生大黃川黃連甘草 熱重便硬,有下症者,立此方涼大腸血熱。
以症屬血,故加當歸。
症不宜大下,故加甘草。
【大柴胡湯】見潮熱。
【大幹葛湯】見頭痛。
少陽表熱有下症,當以大柴胡湯雙解。
若陽明表熱有下症,家秘化立此方。
有此二法,則少陽雙解,陽明雙解,确不紊亂。
【三化湯】 大黃枳實濃樸 血熱便閉有下症者,當歸大黃丸下之。
若氣熱便閉有下症,則用此方。
加甘草即調胃承氣湯。
【犀角大青湯】 犀角大青栀子豆豉 此方即栀子豆豉湯加犀角大青,能解陽明血中之毒,故為症之要藥。
【升麻清胃湯】 升麻川連生地丹皮甘草木通 幹葛清胃湯,清陽明氣分熱毒。
此方清陽明血分疫毒。
故症口燥唇焦,熱而消水,氣分熱也,用幹葛清胃湯;若口燥唇焦,熱不消水,血中伏火,升麻清胃湯。
大凡膏粱積熱,口臭唇焦,牙龈腐爛,多用此方,以葷腥能傷血分耳。
加楂肉、砂仁,善消油膩葷腥。
加木通,合導赤各半湯,能利小便。
加枳殼,合川連枳殼湯,而清大腸積熱。
邪火傷血,則發;濕火傷血,大便洩;燥火傷血,大便結。
當歸大黃丸,清血中燥火,潤大腸結。
餘化用此方,治燥火傷血,腹痛赤痢,止大腸之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