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發
關燈
小
中
大
發症,海藏分四條,一曰溫毒,二曰熱病,三曰時氣,四曰傷寒。
至吳氏書,改熱病發曰陽毒,又增出内傷寒涼、陰症發共為六條。
然究其實,傷寒熱病者多,陰症發甚少。
即内傷寒冷抑遏,陽火不伸以緻發,不過用辛溫升散之法耳,亦未可遽作陰症主治。
就目今所發之,隻須根據海藏四條為正。
一曰溫毒。
冬時觸冒寒毒,至春始發,郁久變熱,故以溫名。
又有冬令應寒反暖,亦名溫毒。
人感溫毒,外冒風寒所束,溫氣不得發洩,則惡寒拘急,身熱足冷,無汗脈浮,或脈伏,宜以敗毒散升麻葛根湯散其表邪,則溫毒外洩而脈出汗出,氣自透。
若裡有積熱,然後用升麻清胃湯、消毒化湯清熱。
二曰熱病發,即陽毒發。
濕熱燥火傷人血分,蒸釀發出。
其症目赤狂言,咽痛煩悶,如紋錦,不惡寒反惡熱,初起脈見浮大,先以升麻葛根湯升散陽明毒。
若脈沉而數,身熱不退,随以消毒犀角散、石膏化湯、升麻清胃湯清其裡熱。
便結腹脹,下症悉具,以當歸大黃丸加柴、葛以下之。
三曰時氣發。
此天時疫毒加臨,長幼傳染,初起惡寒發熱,或耳聾足冷,煩悶下利,呻吟嘔惡,此等之有表症者,羌活敗毒散、升麻葛根湯。
已發者消毒飲合升麻清胃湯、化湯化之。
若食滞中焦,宜消導,忌寒涼。
故治疫邪,治無定法。
若寒淫所勝,治以辛溫;寒濕所勝,治以溫燥;濕熱所勝,治以苦寒;燥熱所勝,治以甘寒,随各年時氣以治者。
四曰傷寒發。
内有積熱,外傷暴寒,束于肌表,蒸發紅。
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熱毒蘊蓄,亦令發,每發于十日之外。
不論日數,但頭痛足冷,惡寒發熱,脈浮大,有太陽症,用羌活敗毒散。
若寒熱耳聾,煩悶咳嘔,脈見弦數,有少陽症,用柴胡湯。
若目痛額痛,鼻幹不眠,脈見洪長,有陽明症,用升麻幹葛湯。
若表散裡熱,脈大沉數,用解毒化湯,升麻清胃湯。
若有下症,脈浮弦數,大柴胡湯;脈大長數大,幹葛湯。
脈沉數大,三化湯、大承氣湯。
桢按發症,以發出為主。
然之不出有五,一曰表郁寒邪,二曰積熱火閉,三曰内傷冷飲,四曰食滞中焦,五曰痰窒中脘。
若外郁表邪,散表則出;裡壅邪熱,清裡則出;内傷冷凍飲料,溫中則出;食滞中焦,消食則出;痰凝中脘,化痰則出;此始發之工夫也。
即出之後,若痕不化,又看有何症何因。
表邪尚在者,發表則化;熱結在裡者,清熱則化;内傷冷凍飲料者,溫中則化;食滞中焦者,消食則化;痰凝中脘者,豁痰則化;便閉不通,腹實脹悶者,行大便則化。
今之治初起,但知升提以發之,那知滞不出症因多條。
夫發用升發忌苦寒,人知之也;化用升發忌苦寒,人不知矣。
化而用苦寒,忌升發,人知之也。
化而用消導忌苦寒,人不知矣。
至于寒飲抑遏,食滞痰凝,症外之兼症,所當先治,人人忽之矣。
夫傷寒從表傳裡,邪熱斂結腸胃者,當立下法。
今症疫邪,自腸胃而發于外,熱邪散漫體中,不肯斂結于腸胃,故但立發表清裡二法,不立承氣下行之方。
或遇大便不通,立當歸大黃丸。
因傷寒熱在氣分,可用承氣湯。
症熱在血分,濕火傷血,大便挾熱下利,用黃連芍藥湯。
燥火傷血,大便閉結,用當歸大黃湯丸。
此設雖發前書之未發,然亦淺而易明者。
更有熱病發狂,誤食葷腥血肉,稠粘膠固,與邪熱毒結紐不解,唇口焦裂,口臭牙浮,渴不消水,煩熱昏沉,最難醫救。
用保和散沖竹瀝、蘆根汁潤燥消導,不愈。
用幹葛、石膏治之。
唇口燥裂,身熱不減,用潤腸下順治之,谵妄愈甚。
夫保和散,但能消谷食痰涎,不能消葷腥血肉之油膩。
幹葛石膏湯,但能清陽明氣分無形之熱不能清陽明腸胃血分有形之積熱。
承氣順腸,但能解下部大腸燥熱之結,不能解上焦胃家稠粘濕熱之結。
是以膏粱濃味積熱上沖,常有唇焦口爛,牙龈潰腐,口臭口幹之
至吳氏書,改熱病發曰陽毒,又增出内傷寒涼、陰症發共為六條。
然究其實,傷寒熱病者多,陰症發甚少。
即内傷寒冷抑遏,陽火不伸以緻發,不過用辛溫升散之法耳,亦未可遽作陰症主治。
就目今所發之,隻須根據海藏四條為正。
一曰溫毒。
冬時觸冒寒毒,至春始發,郁久變熱,故以溫名。
又有冬令應寒反暖,亦名溫毒。
人感溫毒,外冒風寒所束,溫氣不得發洩,則惡寒拘急,身熱足冷,無汗脈浮,或脈伏,宜以敗毒散升麻葛根湯散其表邪,則溫毒外洩而脈出汗出,氣自透。
若裡有積熱,然後用升麻清胃湯、消毒化湯清熱。
二曰熱病發,即陽毒發。
濕熱燥火傷人血分,蒸釀發出。
其症目赤狂言,咽痛煩悶,如紋錦,不惡寒反惡熱,初起脈見浮大,先以升麻葛根湯升散陽明毒。
若脈沉而數,身熱不退,随以消毒犀角散、石膏化湯、升麻清胃湯清其裡熱。
便結腹脹,下症悉具,以當歸大黃丸加柴、葛以下之。
三曰時氣發。
此天時疫毒加臨,長幼傳染,初起惡寒發熱,或耳聾足冷,煩悶下利,呻吟嘔惡,此等之有表症者,羌活敗毒散、升麻葛根湯。
已發者消毒飲合升麻清胃湯、化湯化之。
若食滞中焦,宜消導,忌寒涼。
故治疫邪,治無定法。
若寒淫所勝,治以辛溫;寒濕所勝,治以溫燥;濕熱所勝,治以苦寒;燥熱所勝,治以甘寒,随各年時氣以治者。
四曰傷寒發。
内有積熱,外傷暴寒,束于肌表,蒸發紅。
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熱毒蘊蓄,亦令發,每發于十日之外。
不論日數,但頭痛足冷,惡寒發熱,脈浮大,有太陽症,用羌活敗毒散。
若寒熱耳聾,煩悶咳嘔,脈見弦數,有少陽症,用柴胡湯。
若目痛額痛,鼻幹不眠,脈見洪長,有陽明症,用升麻幹葛湯。
若表散裡熱,脈大沉數,用解毒化湯,升麻清胃湯。
若有下症,脈浮弦數,大柴胡湯;脈大長數大,幹葛湯。
脈沉數大,三化湯、大承氣湯。
桢按發症,以發出為主。
然之不出有五,一曰表郁寒邪,二曰積熱火閉,三曰内傷冷飲,四曰食滞中焦,五曰痰窒中脘。
若外郁表邪,散表則出;裡壅邪熱,清裡則出;内傷冷凍飲料,溫中則出;食滞中焦,消食則出;痰凝中脘,化痰則出;此始發之工夫也。
即出之後,若痕不化,又看有何症何因。
表邪尚在者,發表則化;熱結在裡者,清熱則化;内傷冷凍飲料者,溫中則化;食滞中焦者,消食則化;痰凝中脘者,豁痰則化;便閉不通,腹實脹悶者,行大便則化。
今之治初起,但知升提以發之,那知滞不出症因多條。
夫發用升發忌苦寒,人知之也;化用升發忌苦寒,人不知矣。
化而用苦寒,忌升發,人知之也。
化而用消導忌苦寒,人不知矣。
至于寒飲抑遏,食滞痰凝,症外之兼症,所當先治,人人忽之矣。
夫傷寒從表傳裡,邪熱斂結腸胃者,當立下法。
今症疫邪,自腸胃而發于外,熱邪散漫體中,不肯斂結于腸胃,故但立發表清裡二法,不立承氣下行之方。
或遇大便不通,立當歸大黃丸。
因傷寒熱在氣分,可用承氣湯。
症熱在血分,濕火傷血,大便挾熱下利,用黃連芍藥湯。
燥火傷血,大便閉結,用當歸大黃湯丸。
此設雖發前書之未發,然亦淺而易明者。
更有熱病發狂,誤食葷腥血肉,稠粘膠固,與邪熱毒結紐不解,唇口焦裂,口臭牙浮,渴不消水,煩熱昏沉,最難醫救。
用保和散沖竹瀝、蘆根汁潤燥消導,不愈。
用幹葛、石膏治之。
唇口燥裂,身熱不減,用潤腸下順治之,谵妄愈甚。
夫保和散,但能消谷食痰涎,不能消葷腥血肉之油膩。
幹葛石膏湯,但能清陽明氣分無形之熱不能清陽明腸胃血分有形之積熱。
承氣順腸,但能解下部大腸燥熱之結,不能解上焦胃家稠粘濕熱之結。
是以膏粱濃味積熱上沖,常有唇焦口爛,牙龈潰腐,口臭口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