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大便秘結

關燈
大便秘結,雜症門有實秘、虛秘、風秘、冷秘、熱秘、氣秘、血枯之分;外感門,症分表未解、半表半裡、表已解、表邪傳裡,治分應下、急下、微下、大下、可下、未可下、不可下、俟之蜜導等法。

    如表汗未出,表症尚在,病在胸前,脈浮身熱,脈細不數,脈伏不出,面赤煩躁,胸前食滞,久病多汗,血竭津竭者,不可下。

    身無大熱,手足多汗,便硬腹脹,身無表邪,欲便而不得便,時轉臭氣下,口燥咽幹,渴而消水,大便久結,常脹滿,舌苔黃焦,腹中作痛,應急下,皆用大承氣湯。

    然仲景下法,既詳此條之中,複詳于自汗門内,良以下法最怕表邪未散,表汗未徹,必自汗多汗表邪方解,互注參玩,庶不差誤。

    若大便不通,臍腹脹痛,表症在而裡症尤急,不得不下者,止用大柴胡湯,雙解表裡。

    如熱輕結少,津液幹涸,便閉不通,腹脹未滿,不轉臭氣者,宜微下,止用小承氣湯。

    若大便不通,腹不脹滿,未欲大便,即大便閉結,俟之有熱無結,不轉矢氣者,宜俟之。

    津液不足,大便幹結,血枯熱微者,宜生津養血,外用蜜導。

    上部胸胃無熱,不耐承氣苦寒,下部大腸熱結,下用膽汁外導。

    是以大便閉結,惟以表邪之解與未解,裡熱之結與不結,汗之多與不多,身表之熱與不熱,下症之急與不急,屎之硬與不硬,津液之幹與不幹,臍腹之痛與不痛,脈之數與不數,以别可下、不可下、微下、急下、俟之導之之法也。

     傷寒脈陽微而汗少,為自和也。

    汗出多者,為太過。

    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

     太過,陽絕于裡,亡津液,大便因硬。

     此條言汗出太多,則陽液竭絕于裡,名亡津液,大便因硬,非言陽火虛寒也。

     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幹燥,因轉屬陽明。

    不更衣,内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此申明上章汗下亡津液,胃中幹燥,内實,大便難,此名陽明裡症也。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此申明上章吐下後,雖有陽明可下之症,但津液耗盡,止與小承氣湯和之。

     病患不惡寒而渴,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以法救之。

     此申明不大便,無所脹苦,非下症也。

    詳注口渴。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

    以亡津液,胃中幹燥,故令大便硬。

    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

    今為小便數,少津液,當還入胃,故不久必大便也。

     此重申多汗亡津液,大便硬不可下,宜俟之。

    仲景常以小便利不利,以定屎之硬不硬。

    今又以小便減少,以定水液還入大腸,而必大便之自行。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内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豬膽汁,皆可為導也。

     此承上文重亡津液,即大便硬,有下症者,止宜用外導。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矣。

    手足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

    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

    微和胃氣,勿令大洩下。

     陽明脈洪大,今反遲,非浮緊之表脈。

    大凡汗出不惡寒者,無身重,今雖身重,短氣而喘,因有潮熱,則可攻裡矣。

    然必手足汗出,則大便已硬,宜用大承氣。

    若汗多而見發熱惡寒,其熱不潮,未可下也。

    若腹大滿不通,隻可小承氣湯,微和胃氣。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大便也。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而不解腹滿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以上諸條,關防未可下外導等法。

    此二條又恐應下失下,故曰腹滿痛,煩躁發作有時,不大便,即是有燥屎,急宜下者。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

    不硬者,不可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

    若不轉矢氣,此但初硬而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

    欲飲水者,與水則哕,其後發熱,必大便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

    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上二條申明大下的訣,以下又關防若未見燥糞,尚宜探讨。

    例如陽明病,見潮熱裡證,又見大便微硬,可與大承氣湯。

    若不硬者,切勿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當以小承氣湯。

    若湯入腹,有臭氣下矢,此有燥屎可攻。

    若不矢臭氣,但初頭硬,後必溏,攻之必脹滿不能食。

    欲飲水者,與水則胃寒而哕。

    其後雖發熱煩躁,即大便硬,然結糞必少,止可以小承氣湯和之。

    若不轉矢氣,慎不可攻。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

    須小便利,屎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