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自汗

關燈
太陽症,自汗出,發熱不解,惡風,脈浮緩,此風傷衛,宜解肌。

    仲景用桂枝湯,家秘用羌活防風湯。

    若太陽發熱,自汗口渴,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仲景用五苓散,家秘用羌活木通湯。

    若太陽表邪已解,自汗發熱,口渴不惡寒,此陽明裡熱自汗,宜用涼膈散、三黃石膏 湯、導赤各半湯。

    若大便不通,腹脹多汗,脈沉而數,此乃下症自汗也,宜用三承氣湯。

    仲景下法,獨詳自汗條内者,以下法最怕表症不散,今自汗則表邪多解。

    以上論冬令傷寒,然亦可參治四時者。

    外有汗自出,身仍發熱之冬溫;有自汗出發熱不惡寒而渴之溫病;有發汗已,身灼熱之風溫;有汗出身熱,口燥渴之暑病;有自汗出身灼熱,煩悶口渴,長幼相似之溫疫。

    此皆四時有汗之寒熱病,而非冬月傷寒自汗症也。

    傷寒初起,裡未郁熱,用辛溫散表。

    若三時寒熱病,裡先有熱,後感風寒在表者,用麻、桂則礙裡熱,故化立辛涼散表、和解表裡兩法。

    發散太陽,羌獨敗毒散;和解太陽,羌活沖和湯;發散陽明,升麻幹葛湯;和解陽明,幹葛石膏湯;發散少陽,柴胡防風湯;和解少陽;小柴胡湯。

    若表散裡熱,仍照傷寒清裡之法。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止。

     此言太陽時候也。

    巳午主太陽,故太陽病多發辰巳時。

    太陽病欲解,必過辰巳午時至未方解也。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此明太陽病欲解,當必其脈浮先煩,知其汗出而解。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浮者,名為中風。

     此條言發熱汗出,脈浮緩,乃是風傷衛之中風症。

    以無汗有汗,分别中風傷寒。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啬啬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申明太陽中風,因衛之陽分有邪,故脈浮緩;營之陰分無邪,故不緊而弱。

    衛陽有邪,則發熱;營弱無邪,則不閉郁而汗自出。

    言翕翕發熱,形容表邪拘緊之象。

    鼻鳴喘逆,表邪氣粗也。

    幹嘔者,表邪嘔惡也。

    故用桂枝湯,急解風邪。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此申明頭痛發熱自汗之中風,宜桂枝湯者。

     病患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

    宜桂枝湯主之。

     髒無他病,言無裡症,但時有發熱自汗表症,此衛氣有病,當未發作時,先服桂枝湯發汗,則愈。

     病嘗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

    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耳。

    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營衛和則愈。

     此重明自汗出之病。

    營分本無病,因衛外之衛氣,不諧和于營氣,服桂枝湯,以和諧營氣則病愈。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大凡汗出而喘,似太陽中風桂枝湯症,深恐誤用桂枝,故曰若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

    即自汗喘熱之表症,若身無大熱,但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蓋麻黃與石膏同用,化辛溫而為辛涼。

    麻黃同石膏,不惟散表,兼能清肺定喘。

    石膏得麻黃杏仁,不惟清肺,兼能散表。

    又雲發汗後,飲水多,必水寒射肺而喘。

    若水灌之,則外閉毛竅,亦必喘。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前條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不可更用桂枝。

    此條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亦不可更行桂枝,亦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兩條汗下不同,然汗出而喘無大熱則同。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下利,此邪走腸胃,宜用下法。

    然發熱嘔吐,尚非承氣症,故用大柴胡湯。

     陽明病,脈遲,出汗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此申明陽明病,亦有自汗發熱惡風寒中風者,但以脈遲不浮緩,别陽明也。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此申明陽明病,亦有無汗寒傷營症,但脈不緊,别陽明也。

    非教人必服麻、桂,當比例用方可也。

     問曰:陽明病外症雲何,答雲: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此申明陽明病裡熱外症形象,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者。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然而汗,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洩。

     此申明上章。

    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脈象症形,分詳裡症之大下未可下,微和胃氣之次第輕重。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此言汗多而渴,宜生津退熱,不可用豬苓湯。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

    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

    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此一日一發似瘧之症。

    言病患煩熱汗出而解,至明日日晡,又見先寒後熱,此陽明經似瘧,脈實多汗,便結腹脹,宜承氣湯下之。

    如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