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無汗
關燈
小
中
大
《傷寒論》無汗者九,不得汗者四,不汗出者一。
《明理論》、陶氏書,惟寒邪一條,失之太簡。
以無汗為表症居多則可,以無汗為止是寒邪則不可。
《傷寒論》太陽症無汗,發熱身痛,手足冷,脈浮緊,冬用麻黃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無汗而煩躁,乃營衛兩傷,冬用大青龍湯。
陽明症,頭痛鼻幹,脈浮無汗而喘,冬用幹葛湯。
此皆是寒邪在表而無汗,用發表者。
若陽明症無汗,身必發黃,茵陳栀子豆豉湯。
陽明無汗,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湯。
此皆熱邪在裡而無汗,用清裡者。
又雲結胸症,但頭汗,用大陷胸湯;但頭汗,身發黃,用茵陳湯;心中懊,但頭汗,栀子豆豉湯。
此水飲内結而無汗也。
又雲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身必癢,此陽虛人外冒表邪,不能作汗外解,用扶元發汗者。
以上皆傷寒門無汗之症也。
今有嘔吐惡心,胸膈滿悶,無汗喘急,脈滑不數,此痰結無汗,用二陳湯、導痰湯。
有飽悶嗳氣,發熱無汗,右關滑大,此食滞中焦,胃陽不得敷布而無汗,用平胃保和散等。
又有發熱惡寒,無汗脈不出,此表邪内伏用升陽散火湯。
又有發熱無汗,寒涼抑遏,而用溫中升散者。
凡此皆不得已而推展治法也。
然無汗之症,到底用發散者多。
例如脈伏無汗。
用升發,正也;脈大無汗而用升發,無得也;即脈細用升發、寒涼抑遏用升發、痰凝食滞用升發、皆無礙也。
至如雙解散、小柴胡湯、栀子豆豉湯治表有邪裡有熱之無汗者,若治脈伏無汗,則内有一半寒藥而礙表邪;若治胸滿痰結,寒凝食滞,則内有一半寒藥而犯凝滞。
又如白虎湯,陽明和解發汗者也。
而條下注明表汗未出,表症尚在者,未可服。
唇口幹渴,不能消水,脈不數大,亦未可服。
夫石膏湯尚如此,則黃連、大黃更不宜矣。
惟熱郁火閉之無汗,不忌寒涼耳。
然無汗症,第一在脈上消息。
經雲熱病脈躁盛,不得汗,陽脈之極也,死。
又雲陽病而見陰脈者,死。
今細詳陽脈躁盛無汗一條,後來不論生死,原能作汗外出。
若戰栗而出汗後氣和者,生。
若不戰栗,洋洋汗出,氣粗口張,随汗而死。
若陽症脈陰無汗一條,則胃陽不足,津液内涸,到底無汗而死者多。
大凡發熱無汗之症,必得汗多,則身熱方解。
以其熱在皮膚,無汗。
則熱邪何處發洩?故治無汗發熱,不論日數,須善為發汗。
要知麻黃、桂枝,但發冬月未郁熱之寒邪無汗,不可用于三時熱令。
羌活湯、幹葛柴胡湯,能發在表無汗,不能發在裡火閉無汗。
滑石、石膏能發在裡火閉無汗,不能發在表無汗。
淡豆豉、白豆蔻能辛散中焦抑遏無汗,不能發皮毛閉郁無汗。
枳殼、木通能發大小便下竅不通無汗,不能發在外表邪無汗。
桑白皮、地骨皮、桔梗能發肺氣壅遏皮毛無汗,不能發他經閉郁無汗。
仲景發表,加杏仁,妙以開潤肺之皮毛,亦發汗良法。
是以發汗,亦有理肺氣而出者。
然治無汗,必要互看頭汗條者。
桂枝湯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以下五節,皆寒邪在表無汗。
北方冬月,用麻黃以發汗,故曰桂枝湯不可與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條申明上章發熱無汗之症,不可與桂枝湯,宜麻黃湯。
詳注惡寒頭痛。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此條申明營衛兩傷,不可與麻黃湯,宜用大青龍湯。
詳注煩躁。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
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麻黃湯主之
《明理論》、陶氏書,惟寒邪一條,失之太簡。
以無汗為表症居多則可,以無汗為止是寒邪則不可。
《傷寒論》太陽症無汗,發熱身痛,手足冷,脈浮緊,冬用麻黃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無汗而煩躁,乃營衛兩傷,冬用大青龍湯。
陽明症,頭痛鼻幹,脈浮無汗而喘,冬用幹葛湯。
此皆是寒邪在表而無汗,用發表者。
若陽明症無汗,身必發黃,茵陳栀子豆豉湯。
陽明無汗,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湯。
此皆熱邪在裡而無汗,用清裡者。
又雲結胸症,但頭汗,用大陷胸湯;但頭汗,身發黃,用茵陳湯;心中懊,但頭汗,栀子豆豉湯。
此水飲内結而無汗也。
又雲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身必癢,此陽虛人外冒表邪,不能作汗外解,用扶元發汗者。
以上皆傷寒門無汗之症也。
今有嘔吐惡心,胸膈滿悶,無汗喘急,脈滑不數,此痰結無汗,用二陳湯、導痰湯。
有飽悶嗳氣,發熱無汗,右關滑大,此食滞中焦,胃陽不得敷布而無汗,用平胃保和散等。
又有發熱惡寒,無汗脈不出,此表邪内伏用升陽散火湯。
又有發熱無汗,寒涼抑遏,而用溫中升散者。
凡此皆不得已而推展治法也。
然無汗之症,到底用發散者多。
例如脈伏無汗。
用升發,正也;脈大無汗而用升發,無得也;即脈細用升發、寒涼抑遏用升發、痰凝食滞用升發、皆無礙也。
至如雙解散、小柴胡湯、栀子豆豉湯治表有邪裡有熱之無汗者,若治脈伏無汗,則内有一半寒藥而礙表邪;若治胸滿痰結,寒凝食滞,則内有一半寒藥而犯凝滞。
又如白虎湯,陽明和解發汗者也。
而條下注明表汗未出,表症尚在者,未可服。
唇口幹渴,不能消水,脈不數大,亦未可服。
夫石膏湯尚如此,則黃連、大黃更不宜矣。
惟熱郁火閉之無汗,不忌寒涼耳。
然無汗症,第一在脈上消息。
經雲熱病脈躁盛,不得汗,陽脈之極也,死。
又雲陽病而見陰脈者,死。
今細詳陽脈躁盛無汗一條,後來不論生死,原能作汗外出。
若戰栗而出汗後氣和者,生。
若不戰栗,洋洋汗出,氣粗口張,随汗而死。
若陽症脈陰無汗一條,則胃陽不足,津液内涸,到底無汗而死者多。
大凡發熱無汗之症,必得汗多,則身熱方解。
以其熱在皮膚,無汗。
則熱邪何處發洩?故治無汗發熱,不論日數,須善為發汗。
要知麻黃、桂枝,但發冬月未郁熱之寒邪無汗,不可用于三時熱令。
羌活湯、幹葛柴胡湯,能發在表無汗,不能發在裡火閉無汗。
滑石、石膏能發在裡火閉無汗,不能發在表無汗。
淡豆豉、白豆蔻能辛散中焦抑遏無汗,不能發皮毛閉郁無汗。
枳殼、木通能發大小便下竅不通無汗,不能發在外表邪無汗。
桑白皮、地骨皮、桔梗能發肺氣壅遏皮毛無汗,不能發他經閉郁無汗。
仲景發表,加杏仁,妙以開潤肺之皮毛,亦發汗良法。
是以發汗,亦有理肺氣而出者。
然治無汗,必要互看頭汗條者。
桂枝湯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以下五節,皆寒邪在表無汗。
北方冬月,用麻黃以發汗,故曰桂枝湯不可與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條申明上章發熱無汗之症,不可與桂枝湯,宜麻黃湯。
詳注惡寒頭痛。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此條申明營衛兩傷,不可與麻黃湯,宜用大青龍湯。
詳注煩躁。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
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麻黃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