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衄血
關燈
小
中
大
雜症門,衄血為裡症,宜清裡;外感門,衄血為表症,宜散表。
故曰外感衄血,邪熱在經,但有經絡之分,總無寒熱之異,同歸表熱而已。
三陰經無衄血,惟陽邪傳入少陰,厥而無汗之症,醫者見其手足冷而無汗,誤認太陽表邪未伸,用麻桂強發其汗,陰血内動血從口鼻而出,名下厥上竭。
此少陰裡熱,誤用辛溫,觸動陰血而上沖者也。
戴氏雲:仲景論衄血宜發汗,麻黃湯主之。
此治冬月傷寒,太陽表症,裡無積熱之衄,非言三時熱令也。
三時衄血,即有太陽表症,宜散表,隻用羌活沖和湯,不可用麻黃桂枝湯。
若太陽之邪,已經侵入陽明,即要與陽明藥互用。
若陽明本經熱甚以緻衄者,不用太陽之藥,當用升麻幹葛湯,以解陽明氣分之邪,随用茅花湯合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升麻清胃湯、以解陽明血分之熱。
海藏雲:仲景言衄家不可發汗,汗之必額上陷,此為脈微裡有熱者言也。
夫衄家脈浮緊,可發汗。
若脈已微,表症已解,再發汗,則額上陷。
故《傷寒論》雲:衄血脈已微者,用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
此言裡熱衄血,宜涼血,不可用辛溫發散也。
吳氏雲:衄血之症,若脈浮緊,宜發汗;脈不浮緊,不可發汗。
東垣治衄血,脈已微,黃芩芍藥湯;脈沉數,犀角地黃湯。
餘按仲景用麻黃湯治衄,乃是太陽經寒邪未散,脈浮緊之衄;東垣用黃芩芍藥湯治衄,乃是表散血熱,脈不浮緊而微者。
黃芩涼血,芍藥斂血、涼血。
斂血則衄自止,再按用犀角地黃湯治衄者,是表邪解,脈沉數,裡熱甚,宜清熱之衄也。
夫犀角地黃,涼陽明血熱,又清肝腎之火,沉數之脈,熱在下焦,清肝腎下焦之火,血不上升,而衄不作。
故仲景麻黃湯,但治冬月太陽表邪之衄;東垣黃芩犀角湯,治四時裡熱之衄,兼治内傷之衄。
地黃引子、門冬引子,治内傷不治外感者。
升麻清胃湯,治外感兼治内傷者。
此治之分别也。
外感之衄,脈大者易治,沉澀者難醫;内傷之衄,脈緩者易治,脈數者難醫。
此脈之分别也。
太陽病,脈浮無汗,發熱身疼,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
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
表邪不散,當以麻黃湯發其汗。
今服麻黃藥,已病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則太陽之邪,不從汗解,必發鼻衄而解。
其所以然之故,以太陽經熱邪重,今得麻黃辛溫,必上從陽明入目絡鼻之竅而出血矣。
麻黃湯主之五字,在當發汗之下,不然,陽氣太重,必衄乃解之後,何可再用麻黃湯也。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故曰外感衄血,邪熱在經,但有經絡之分,總無寒熱之異,同歸表熱而已。
三陰經無衄血,惟陽邪傳入少陰,厥而無汗之症,醫者見其手足冷而無汗,誤認太陽表邪未伸,用麻桂強發其汗,陰血内動血從口鼻而出,名下厥上竭。
此少陰裡熱,誤用辛溫,觸動陰血而上沖者也。
戴氏雲:仲景論衄血宜發汗,麻黃湯主之。
此治冬月傷寒,太陽表症,裡無積熱之衄,非言三時熱令也。
三時衄血,即有太陽表症,宜散表,隻用羌活沖和湯,不可用麻黃桂枝湯。
若太陽之邪,已經侵入陽明,即要與陽明藥互用。
若陽明本經熱甚以緻衄者,不用太陽之藥,當用升麻幹葛湯,以解陽明氣分之邪,随用茅花湯合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升麻清胃湯、以解陽明血分之熱。
海藏雲:仲景言衄家不可發汗,汗之必額上陷,此為脈微裡有熱者言也。
夫衄家脈浮緊,可發汗。
若脈已微,表症已解,再發汗,則額上陷。
故《傷寒論》雲:衄血脈已微者,用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
此言裡熱衄血,宜涼血,不可用辛溫發散也。
吳氏雲:衄血之症,若脈浮緊,宜發汗;脈不浮緊,不可發汗。
東垣治衄血,脈已微,黃芩芍藥湯;脈沉數,犀角地黃湯。
餘按仲景用麻黃湯治衄,乃是太陽經寒邪未散,脈浮緊之衄;東垣用黃芩芍藥湯治衄,乃是表散血熱,脈不浮緊而微者。
黃芩涼血,芍藥斂血、涼血。
斂血則衄自止,再按用犀角地黃湯治衄者,是表邪解,脈沉數,裡熱甚,宜清熱之衄也。
夫犀角地黃,涼陽明血熱,又清肝腎之火,沉數之脈,熱在下焦,清肝腎下焦之火,血不上升,而衄不作。
故仲景麻黃湯,但治冬月太陽表邪之衄;東垣黃芩犀角湯,治四時裡熱之衄,兼治内傷之衄。
地黃引子、門冬引子,治内傷不治外感者。
升麻清胃湯,治外感兼治内傷者。
此治之分别也。
外感之衄,脈大者易治,沉澀者難醫;内傷之衄,脈緩者易治,脈數者難醫。
此脈之分别也。
太陽病,脈浮無汗,發熱身疼,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
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
表邪不散,當以麻黃湯發其汗。
今服麻黃藥,已病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則太陽之邪,不從汗解,必發鼻衄而解。
其所以然之故,以太陽經熱邪重,今得麻黃辛溫,必上從陽明入目絡鼻之竅而出血矣。
麻黃湯主之五字,在當發汗之下,不然,陽氣太重,必衄乃解之後,何可再用麻黃湯也。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