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喘逆

關燈
,腹滿身重。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裡虛實,久則谵語。

     脈沉而喘,宜清裡熱,反發其汗,津液外亡。

    大便枯滞,此表無邪裡有熱,故久則谵語。

     病患小便不利。

    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仲景每以小便利,驗屎定硬。

    今又以小便不利,以定下法。

    小便利,驗屎已定硬,故可下。

    小便不利,驗熱已入裡,故可下。

    大便乍難乍易,大腸有火之征。

    故可下。

    時有微熱,潮熱互詞,故可下。

    喘冒不得卧,陽明胃實,故可下。

     傷寒吐下後,不大便,潮熱。

    若劇,則不識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

     症急,惟以脈定生死。

    脈弦,陰未絕,故生;脈澀,陰已竭,故死。

     【羌活湯】見惡寒。

     【羌活沖和湯】 太陽純表邪見喘,則用前方;若有表邪,又有裡熱,則用此方。

     【瀉心湯】見谵語。

     【涼膈散】見發狂。

     裡熱作喘當分肺胃心三經主治。

    前方瀉心下之熱,此方兼肺胃治之。

     【大柴胡湯】見潮熱。

     【三承氣湯】見大便結。

     【小半夏湯】 熟半夏廣皮生姜喘逆,有痰火、水飲之分,此方治水飲喘逆而無火者。

     【小青龍湯】見咳逆。

     此方治内伏水飲,外冒風寒而喘者。

    詳注咳逆條。

     【栀連二陳湯】 栀子川連半夏廣皮白茯苓甘草 前小半夏湯,治無火之痰,此方治有火之痰。

     【清暑湯】 川連香薷濃樸甘草 香薷性溫,世傳清暑,不知與黃連同用,一冷一熱,故能清暑邪。

    例如服六一散,必用滾水泡服,方能散暑邪而宣腠理。

     【清燥湯】 桑葉石膏人參麥門冬枇杷葉杏仁阿膠黃芩知母 【天花粉】 此方以石膏、黃芩、知母、花粉,清潤上焦,桑葉、杏仁、引入肺中;人參、門冬、阿膠,潤肺生津。

    同一治熱,治濕熱,用苦燥;治燥熱,用涼潤。

    按燥濕分于二分,然春分應濕而未濕,至谷雨而始濕;秋分應燥而未燥,至霜降而始燥。

    故曰逢霜始燥,逢雨始濕,此言時令之正也。

    亦有濕時反燥,燥時反濕,又當從權變而治也。

     【知母石膏湯】 知母石膏半夏竹葉麥門冬甘草 火喘無痰者,用石膏、知母;火喘有痰,又要加半夏。

    夫石膏寒涼,同半夏亦能辛散痰涎;半夏辛熱,同石膏亦能清熱和胃。

    此潤燥方中,化出辛散痰涎定喘之法,兼可化治痰火嘔吐、痰火咳嗽等症。

     【栝蒌根湯】 栝蒌根半夏竹茹枳殼桔梗 前清燥湯,治肺燥喘逆者,知母石膏湯,治胃熱喘逆者;栝蒌根湯,治肺胃二經痰多喘逆者。

     【平胃保和散】見胸滿。

     此治食滞中焦,喘滿不得卧者,用枳殼湯調下。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四味。

     此方因汗下後,汗出而喘,身無大熱,表症已減,桂枝湯不可用,故以麻黃加入杏仁石膏 清肺湯中,雙解上焦之餘邪,而治喘逆。

     【幹葛黃芩黃連湯】三味。

     仲景喘而汗出有三條。

    其一,以太陽汗後,喘而汗出,身無大熱;其二,以太陽下後,喘而汗出,身無大熱。

    汗下不同。

    而同禁桂枝,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

    其三,以桂枝湯症,反用承氣誤下,遂利不止,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則用葛根、芩、連主治。

    按第一、第二條,汗下不同,以其病症同在太陽上焦,故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其第二與第三條,同是下後,同是喘而汗出,反不同方主治者,以其病在陽明下焦,協熱下利,故用幹葛芩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