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喘逆
關燈
小
中
大
喘者,促促氣急。
《正傳》雲: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
河間雲: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
諸經皆令人喘,而肺胃二經者多。
大抵喘而作嗽者,肺也,喘而嘔惡者,胃也。
《内經》論喘不一,皆雜症之條。
若《傷寒論》惟曰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裡而喘,有水氣痰火而喘。
若在表者,心腹不滿不痛,脈浮無汗者宜發汗。
冬月西北方,麻黃三拗湯;若内有熱者,越婢湯;南方三時羌活湯。
若熱邪入裡而喘者,心腹脹滿,外無寒熱,手足時時汗出,法當清熱瀉心湯、涼膈散;有表邪有下症者,大柴胡湯;有下症無表症者,三乙承氣選用;水氣而喘者,先渴後嘔,動而有聲,宜祛水飲,小半夏湯;水寒射肺,風寒外束而喘者,小青龍湯;痰火喘者,乍作乍止,六脈滑數,栀連二陳湯,加枳、桔、竹茹。
總之,頭痛身痛,惡寒身熱而喘者,此太陽風寒表邪,宜散表。
身熱多汗,煩悶喘渴,靜則多言,此暑熱喘逆,宜清暑湯調益元散。
口渴身熱,面赤多汗,唇焦喘咳氣逆,此燥火喘逆,宜清燥湯、知母石膏湯、栝蒌根湯。
食滞中焦,胸前飽悶,喘滿不得睡卧,平胃保和散。
若喘而咳嗽者,此肺風肺熱之喘,詳注咳嗽門。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腰痛,惡風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太陽表邪之喘,詳注頭痛發熱門。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
胸滿多帶表症,故曰不可下,宜散表。
互注胸滿條。
傷寒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喘者,小青龍湯。
詳注咳嗽條。
言外邪不解,内伏水飲,當散表散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
發熱不渴,知心下有水氣,故以小青龍湯。
今服此湯已後見渴者,此水寒已去,病欲解,不必服小青龍。
詳注咳嗽。
喘家有汗,桂枝湯加濃樸杏仁湯主之。
太陽風傷衛,當服桂枝湯。
今兼喘,則加濃樸理胃氣,杏仁理肺氣。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湯加濃樸杏仁湯主之。
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樸,杏仁佳。
太陽病誤下之,表邪不解而喘,用桂枝湯,當加平肺胃之藥,故曰喘家用桂枝加濃樸、杏仁乃佳。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上半節,言發汗後不可再行桂枝;下半節,言下後不可再行桂枝湯。
汗下雖殊,同是表邪未盡,同是汗出而喘,身無大熱,故以此方雙解太陽。
此從太陽熱結膀胱,用桂枝五苓散雙解下焦表裡法中,化出雙解太陽上焦熱結之法也。
詳注自汗條,宜互看。
太陽病,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
此條誤下太陽,不成結胸,而成挾熱下利,喘而汗出。
詳注自汗門。
陽明中風。
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
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麻黃湯主之。
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尚是太陽表邪。
若誤下之,則腹滿而小便難。
麻黃湯主之句,在脈浮而緊之下。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而愈,宜麻黃湯。
脈浮無汗而喘,即從太陽表邪而治,不必拘執陽明病,故曰發汗則愈。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白虎湯,五苓散。
上條言脈浮而緊,當散表;此言咽燥口苦,腹滿,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又當用白虎湯治咽燥,五苓散治脈浮而緊
《正傳》雲: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
河間雲: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
諸經皆令人喘,而肺胃二經者多。
大抵喘而作嗽者,肺也,喘而嘔惡者,胃也。
《内經》論喘不一,皆雜症之條。
若《傷寒論》惟曰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裡而喘,有水氣痰火而喘。
若在表者,心腹不滿不痛,脈浮無汗者宜發汗。
冬月西北方,麻黃三拗湯;若内有熱者,越婢湯;南方三時羌活湯。
若熱邪入裡而喘者,心腹脹滿,外無寒熱,手足時時汗出,法當清熱瀉心湯、涼膈散;有表邪有下症者,大柴胡湯;有下症無表症者,三乙承氣選用;水氣而喘者,先渴後嘔,動而有聲,宜祛水飲,小半夏湯;水寒射肺,風寒外束而喘者,小青龍湯;痰火喘者,乍作乍止,六脈滑數,栀連二陳湯,加枳、桔、竹茹。
總之,頭痛身痛,惡寒身熱而喘者,此太陽風寒表邪,宜散表。
身熱多汗,煩悶喘渴,靜則多言,此暑熱喘逆,宜清暑湯調益元散。
口渴身熱,面赤多汗,唇焦喘咳氣逆,此燥火喘逆,宜清燥湯、知母石膏湯、栝蒌根湯。
食滞中焦,胸前飽悶,喘滿不得睡卧,平胃保和散。
若喘而咳嗽者,此肺風肺熱之喘,詳注咳嗽門。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腰痛,惡風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太陽表邪之喘,詳注頭痛發熱門。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
胸滿多帶表症,故曰不可下,宜散表。
互注胸滿條。
傷寒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喘者,小青龍湯。
詳注咳嗽條。
言外邪不解,内伏水飲,當散表散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
發熱不渴,知心下有水氣,故以小青龍湯。
今服此湯已後見渴者,此水寒已去,病欲解,不必服小青龍。
詳注咳嗽。
喘家有汗,桂枝湯加濃樸杏仁湯主之。
太陽風傷衛,當服桂枝湯。
今兼喘,則加濃樸理胃氣,杏仁理肺氣。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湯加濃樸杏仁湯主之。
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樸,杏仁佳。
太陽病誤下之,表邪不解而喘,用桂枝湯,當加平肺胃之藥,故曰喘家用桂枝加濃樸、杏仁乃佳。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上半節,言發汗後不可再行桂枝;下半節,言下後不可再行桂枝湯。
汗下雖殊,同是表邪未盡,同是汗出而喘,身無大熱,故以此方雙解太陽。
此從太陽熱結膀胱,用桂枝五苓散雙解下焦表裡法中,化出雙解太陽上焦熱結之法也。
詳注自汗條,宜互看。
太陽病,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
此條誤下太陽,不成結胸,而成挾熱下利,喘而汗出。
詳注自汗門。
陽明中風。
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
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麻黃湯主之。
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尚是太陽表邪。
若誤下之,則腹滿而小便難。
麻黃湯主之句,在脈浮而緊之下。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而愈,宜麻黃湯。
脈浮無汗而喘,即從太陽表邪而治,不必拘執陽明病,故曰發汗則愈。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白虎湯,五苓散。
上條言脈浮而緊,當散表;此言咽燥口苦,腹滿,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又當用白虎湯治咽燥,五苓散治脈浮而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