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似瘧
關燈
小
中
大
似瘧者,發作有時而準也。
按似瘧與潮熱,皆不失時候。
但熱不寒者,名潮熱;先寒後熱者,名似瘧。
故曰似瘧,表症也。
發于晝,邪在陽分氣分者輕;發于夜,邪在陰分血分者重。
若發于寅卯二時,少陽症也,柴胡湯主之。
寒多者,加羌活、防風;熱多者,加黃芩、山栀。
若發于辰巳午三時,或一日一發者,太陽症也,加減羌活湯主之。
寒多,倍加羌活、防風;熱多,加黃芩、山栀。
發于未申二時,或間日一發者,陽明症也,幹葛湯主之。
若寅卯先見煩躁煩熱,至未申而熱甚者,陽明而兼少陽也,重加柴胡黃芩。
若發時寒多,加羌活、防風;熱多,加知母、石膏。
此以時候分各經主治之法也。
又有一日一發,惡寒頭痛,脈浮而數,為太陽經,即以前方羌活湯。
若間日發作,熱多寒少,脈長而大,煩渴消水者,為陽明經,即以前方幹葛湯加減主之。
若寒熱口苦,脈弦而數者,為少陽經,即以前方小柴胡湯加減服之。
此又據症據脈,分各經主治之法也。
寒熱發在午前者,表症也,宜發表。
寒熱發在午後者,邪在半表半裡,一半散表,一半清裡。
若但熱不寒,發在午後者,瘅陽症,宜清裡為急。
大凡似瘧,發作不愆其期者,則非虛熱,不論日數,悉作邪治。
有表邪惡寒,失散表邪,内伏變症。
有裡邪,失治,裡邪病必不愈。
若發時手足皆冷,甚至麻木,此積熱從内發外,風寒束其外,裡熱不得發越,是以手足反冷,宜先散表邪,後清積熱。
積熱先感,伏于内,未曾發病。
風寒後感,束于外,其病乃發。
後感之風,寒在外而近,故先寒。
先感之積熱,在内而遠,故後熱。
積熱本病,表寒标病,近者先治,故凡病先散表,後清裡也。
若發時胸前或滿,或嘔,或熱,或嘈,或痛,或惡心,此痰飲内伏,故嘔吐也,宜以二陳導痰湯。
熱令有火,加山栀、川連、沖竹瀝熱服。
若胸前飽悶,嘔吐不食,此食滞胃家,宜以平胃保和散、青皮槟榔散、草果飲,加白豆蔻、川連。
若内有積熱,忌辛燥者,沖蘿蔔汁。
以似瘧症必夾痰食而起者,故曰瘧家中脘,多蓄黃水,腸胃有痰飲積食,至其時則發作上潮,宜先用吐法,随用導痰湯、草果飲、保和散消盡痰積,重加槟榔、楂肉,則無瘧母癖塊之患。
大凡痰飲食積似瘧症,若在熱令發作,雖忌辛溫燥味,又忌生冷抑遏,以此症最易變重。
夫瘧疾間日而發,發後清爽,仍能行走飲食。
若一日一發,發後身雖涼,不能起身飲食,乃太陽經先寒後熱之寒熱病,非真瘧也。
初起先寒後熱,宛似瘧症,失忌風寒飲食,一熱不涼矣。
此症如發熱汗多,表邪不解,久病不愈。
直待汗少,方是熱減可愈之機。
若一起從來無汗,或汗向少,尚有惡寒表症。
直待汗多,方是表邪表散之征。
故曰無汗惡寒,表症也,欲其有汗,散表為先。
有汗潮熱,裡症也,欲其無汗,清裡為急。
如初起胸前飽悶,惡寒發熱,不思飲食,此胃家有滞。
直待胸前寬适,飲食能進,方有愈期。
若胃強能食,發熱不止,此陽明有熱,必減其飲食,則谷氣不助熱邪而熱自減,故雲日暮微煩,減谷即愈。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一日一發,先
按似瘧與潮熱,皆不失時候。
但熱不寒者,名潮熱;先寒後熱者,名似瘧。
故曰似瘧,表症也。
發于晝,邪在陽分氣分者輕;發于夜,邪在陰分血分者重。
若發于寅卯二時,少陽症也,柴胡湯主之。
寒多者,加羌活、防風;熱多者,加黃芩、山栀。
若發于辰巳午三時,或一日一發者,太陽症也,加減羌活湯主之。
寒多,倍加羌活、防風;熱多,加黃芩、山栀。
發于未申二時,或間日一發者,陽明症也,幹葛湯主之。
若寅卯先見煩躁煩熱,至未申而熱甚者,陽明而兼少陽也,重加柴胡黃芩。
若發時寒多,加羌活、防風;熱多,加知母、石膏。
此以時候分各經主治之法也。
又有一日一發,惡寒頭痛,脈浮而數,為太陽經,即以前方羌活湯。
若間日發作,熱多寒少,脈長而大,煩渴消水者,為陽明經,即以前方幹葛湯加減主之。
若寒熱口苦,脈弦而數者,為少陽經,即以前方小柴胡湯加減服之。
此又據症據脈,分各經主治之法也。
寒熱發在午前者,表症也,宜發表。
寒熱發在午後者,邪在半表半裡,一半散表,一半清裡。
若但熱不寒,發在午後者,瘅陽症,宜清裡為急。
大凡似瘧,發作不愆其期者,則非虛熱,不論日數,悉作邪治。
有表邪惡寒,失散表邪,内伏變症。
有裡邪,失治,裡邪病必不愈。
若發時手足皆冷,甚至麻木,此積熱從内發外,風寒束其外,裡熱不得發越,是以手足反冷,宜先散表邪,後清積熱。
積熱先感,伏于内,未曾發病。
風寒後感,束于外,其病乃發。
後感之風,寒在外而近,故先寒。
先感之積熱,在内而遠,故後熱。
積熱本病,表寒标病,近者先治,故凡病先散表,後清裡也。
若發時胸前或滿,或嘔,或熱,或嘈,或痛,或惡心,此痰飲内伏,故嘔吐也,宜以二陳導痰湯。
熱令有火,加山栀、川連、沖竹瀝熱服。
若胸前飽悶,嘔吐不食,此食滞胃家,宜以平胃保和散、青皮槟榔散、草果飲,加白豆蔻、川連。
若内有積熱,忌辛燥者,沖蘿蔔汁。
以似瘧症必夾痰食而起者,故曰瘧家中脘,多蓄黃水,腸胃有痰飲積食,至其時則發作上潮,宜先用吐法,随用導痰湯、草果飲、保和散消盡痰積,重加槟榔、楂肉,則無瘧母癖塊之患。
大凡痰飲食積似瘧症,若在熱令發作,雖忌辛溫燥味,又忌生冷抑遏,以此症最易變重。
夫瘧疾間日而發,發後清爽,仍能行走飲食。
若一日一發,發後身雖涼,不能起身飲食,乃太陽經先寒後熱之寒熱病,非真瘧也。
初起先寒後熱,宛似瘧症,失忌風寒飲食,一熱不涼矣。
此症如發熱汗多,表邪不解,久病不愈。
直待汗少,方是熱減可愈之機。
若一起從來無汗,或汗向少,尚有惡寒表症。
直待汗多,方是表邪表散之征。
故曰無汗惡寒,表症也,欲其有汗,散表為先。
有汗潮熱,裡症也,欲其無汗,清裡為急。
如初起胸前飽悶,惡寒發熱,不思飲食,此胃家有滞。
直待胸前寬适,飲食能進,方有愈期。
若胃強能食,發熱不止,此陽明有熱,必減其飲食,則谷氣不助熱邪而熱自減,故雲日暮微煩,減谷即愈。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一日一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