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項強
關燈
小
中
大
項強症,有傷寒痙病之别。
欲論傷寒項強,必以痙病項強,互相發明,始得詳悉。
如傷寒總論項強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其分論項強曰:太陽病,發熱項強,汗出脈緩者為中風,太陽病頭痛項強,發熱身疼,腰痛惡寒,無汗,脈浮緊,為傷寒。
《金匮》痙病,總論項強曰:太陽病身體強KTKT然,脈反沉遲,身雖熱,手足冷,頸項強急,獨搖頭,卒口噤,背反張,名痙病。
其分論痙病曰:太陽病,發熱無汗,頭項強,反惡寒,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詳其經絡,傷寒項強屬三陽表症,痙病項強,則有三陽三陰表裡各條,此症之分别也。
詳其脈象,傷寒門則曰:脈浮而緊,脈浮而緩;痙病門則曰:脈沉細,脈沉遲,此脈之分别也。
詳其治法,傷寒門仲景以太陽病,項背強KTKT,無汗惡寒脈浮緊,冬月麻黃加幹葛湯,餘三時陶氏推展防風羌活湯,今餘改用羌活加幹根湯,以表藥而治無汗之傷寒項強。
若太陽病,項背強KTKT,反汗出惡風,脈浮緩,冬月桂枝加幹葛湯;陶氏推展加減沖和湯。
今餘改用防風加葛根湯,以風藥而治有汗之中風項強。
其在陽明,目痛鼻幹,不眠,調脈幹葛湯主之。
其在少陽,身熱惡風寒,頭項強,胸脅滿,羌活防風柴胡湯主之。
風溫項強,防風石膏湯。
風濕項強,蒼防湯。
濕溫項強,神術湯。
以上言傷寒項強各條治法之分别也。
至論痙病項強,《金匮》則曰: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傷寒項強,身熱足寒,又見惡寒者,用麻黃湯主治。
今痙病項強,目赤口噤,背反張,血液幹竭,筋失所養,脈細之症,又不可誤用麻黃湯。
故下文雲: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KTKT然。
确似太陽傷寒症,若脈不浮緊急大,即非傷寒而不可用麻黃。
若脈反沉遲,此是痙病,當用栝蒌桂枝湯主之。
下文又雲:太陽病,若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夫太陽無汗之項強,本是麻黃湯發汗症;以其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又是陽明之症,故以葛根湯雙解太陽陽明兩經之邪。
若失用葛根清解陽明表邪,即用寒涼清裡,則口噤不語之後,又變介齒。
是此可見痙病無汗,亦有可汗者,但因其脈沉遲,難用麻黃發汗耳。
然痙病項強亦有當下者,故下文又雲:痙為病,胸滿口噤,卧不着席,腳攣急,必介齒,可以大承氣湯。
此言痙病,若表邪盡解,惟存胸滿口噤,卧不着席,腳攣急,介齒,一派裡熱内結,亦可與大承氣。
按此則《金匮》一立栝蒌桂枝湯,和營衛,清痰滌熱,而為解肌和解之方;一立葛根湯,散陽明太陽在表之邪,而為無汗剛痙發表之方;一立承氣湯,以清陽明表解裡熱,有汗柔痙攻下之方。
如是則汗、下、和解、三法全矣。
此言痙病項強各條治法之分别也。
餘以痙病項強,參以傷寒項強,則明項強症應從太陽表邪主治,而有發汗法門。
今以傷寒項強,參以痙病項強,則明項強症亦有陽明裡邪主治,而有承氣下行法門。
考之雜症門,頸項強痛,不能回顧,右脈數大,有用二陳湯加羌活、黃芩而治者。
今餘推展項強而兼胸滿口噤、介齒不語等症,亦有痰凝食滞,脈滑有力,可用二陳導痰湯、平胃保和散而治者。
以口噤介齒,中焦凝滞,寒涼抑遏者不少。
再考《内經》分十二經俞穴,立刺法主治,則知各經皆有項強之症,原非太陽陽明表邪裡熱二條可盡者。
太陽病,項背強KTKT,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
曰太陽,不曰陽明,然加葛根,兼陽明不待言矣。
不曰風傷衛,然用桂枝葛根湯,則風傷衛之症明矣。
太陽病,項背強KTKT,無汗惡寒者,麻黃加葛根湯。
不曰寒傷營,然用麻黃葛根湯,其為寒傷營亦明矣。
服桂枝湯後,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頭項強痛,翕翕發熱,服桂枝湯,當汗出熱減。
今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痛,小便不利,乃是水飲内結,故以此方治之。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
欲論傷寒項強,必以痙病項強,互相發明,始得詳悉。
如傷寒總論項強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其分論項強曰:太陽病,發熱項強,汗出脈緩者為中風,太陽病頭痛項強,發熱身疼,腰痛惡寒,無汗,脈浮緊,為傷寒。
《金匮》痙病,總論項強曰:太陽病身體強KTKT然,脈反沉遲,身雖熱,手足冷,頸項強急,獨搖頭,卒口噤,背反張,名痙病。
其分論痙病曰:太陽病,發熱無汗,頭項強,反惡寒,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詳其經絡,傷寒項強屬三陽表症,痙病項強,則有三陽三陰表裡各條,此症之分别也。
詳其脈象,傷寒門則曰:脈浮而緊,脈浮而緩;痙病門則曰:脈沉細,脈沉遲,此脈之分别也。
詳其治法,傷寒門仲景以太陽病,項背強KTKT,無汗惡寒脈浮緊,冬月麻黃加幹葛湯,餘三時陶氏推展防風羌活湯,今餘改用羌活加幹根湯,以表藥而治無汗之傷寒項強。
若太陽病,項背強KTKT,反汗出惡風,脈浮緩,冬月桂枝加幹葛湯;陶氏推展加減沖和湯。
今餘改用防風加葛根湯,以風藥而治有汗之中風項強。
其在陽明,目痛鼻幹,不眠,調脈幹葛湯主之。
其在少陽,身熱惡風寒,頭項強,胸脅滿,羌活防風柴胡湯主之。
風溫項強,防風石膏湯。
風濕項強,蒼防湯。
濕溫項強,神術湯。
以上言傷寒項強各條治法之分别也。
至論痙病項強,《金匮》則曰: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傷寒項強,身熱足寒,又見惡寒者,用麻黃湯主治。
今痙病項強,目赤口噤,背反張,血液幹竭,筋失所養,脈細之症,又不可誤用麻黃湯。
故下文雲: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KTKT然。
确似太陽傷寒症,若脈不浮緊急大,即非傷寒而不可用麻黃。
若脈反沉遲,此是痙病,當用栝蒌桂枝湯主之。
下文又雲:太陽病,若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夫太陽無汗之項強,本是麻黃湯發汗症;以其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又是陽明之症,故以葛根湯雙解太陽陽明兩經之邪。
若失用葛根清解陽明表邪,即用寒涼清裡,則口噤不語之後,又變介齒。
是此可見痙病無汗,亦有可汗者,但因其脈沉遲,難用麻黃發汗耳。
然痙病項強亦有當下者,故下文又雲:痙為病,胸滿口噤,卧不着席,腳攣急,必介齒,可以大承氣湯。
此言痙病,若表邪盡解,惟存胸滿口噤,卧不着席,腳攣急,介齒,一派裡熱内結,亦可與大承氣。
按此則《金匮》一立栝蒌桂枝湯,和營衛,清痰滌熱,而為解肌和解之方;一立葛根湯,散陽明太陽在表之邪,而為無汗剛痙發表之方;一立承氣湯,以清陽明表解裡熱,有汗柔痙攻下之方。
如是則汗、下、和解、三法全矣。
此言痙病項強各條治法之分别也。
餘以痙病項強,參以傷寒項強,則明項強症應從太陽表邪主治,而有發汗法門。
今以傷寒項強,參以痙病項強,則明項強症亦有陽明裡邪主治,而有承氣下行法門。
考之雜症門,頸項強痛,不能回顧,右脈數大,有用二陳湯加羌活、黃芩而治者。
今餘推展項強而兼胸滿口噤、介齒不語等症,亦有痰凝食滞,脈滑有力,可用二陳導痰湯、平胃保和散而治者。
以口噤介齒,中焦凝滞,寒涼抑遏者不少。
再考《内經》分十二經俞穴,立刺法主治,則知各經皆有項強之症,原非太陽陽明表邪裡熱二條可盡者。
太陽病,項背強KTKT,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
曰太陽,不曰陽明,然加葛根,兼陽明不待言矣。
不曰風傷衛,然用桂枝葛根湯,則風傷衛之症明矣。
太陽病,項背強KTKT,無汗惡寒者,麻黃加葛根湯。
不曰寒傷營,然用麻黃葛根湯,其為寒傷營亦明矣。
服桂枝湯後,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頭項強痛,翕翕發熱,服桂枝湯,當汗出熱減。
今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痛,小便不利,乃是水飲内結,故以此方治之。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