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是以甘物為之助。

    故用人參甘草為佐。

    以扶正氣而複之也。

    半夏味辛微溫。

    邪初入裡。

    則裡氣逆。

    辛以散之。

    是以辛物為之助。

    故用半夏為佐。

    以順逆氣而散邪也。

    裡氣平正。

    則邪氣不得深入。

    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裡。

    生姜味辛溫。

    大棗味甘溫。

    内經曰。

    辛甘發散為陽。

    表邪未已。

    迤逦内傳。

    既未作實。

    宜當兩解。

    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發散。

    故生姜大棗為使。

    輔柴胡以和表。

    七物相合。

    兩解之劑當矣。

    邪氣自表未斂為實。

    乘虛而湊。

    則所傳不一。

    故有增損以禦之。

     胸中煩而不嘔。

    去半夏人參。

    加栝蒌實。

    煩者熱也。

    嘔者氣逆也。

    胸中煩而不嘔。

    則熱聚而氣不逆。

    邪氣欲漸成實也。

    人參味甘為補劑。

    去之使不助熱也。

    半夏味辛為散劑。

    去之以無逆氣也。

    栝蒌實味苦寒。

    除熱必以寒。

    洩熱必以苦。

    加栝蒌實以通胸中郁熱。

    若渴者去半夏。

    加人參栝蒌根。

    津液不足則渴。

    半夏味辛性燥。

    滲津液物也。

    去之則津液易複。

    人參味甘而潤。

    栝蒌根味苦而堅。

    堅潤相合。

    津液生而渴自已。

    若腹中痛者。

    去黃芩。

    加芍藥。

    宜通而塞為痛。

    邪氣入裡。

    裡氣不足。

    寒氣壅之。

    則腹中痛。

    黃芩味苦寒。

    苦性堅而寒中。

    去之則中氣易和。

    芍藥味酸苦微寒。

    酸性洩而利中。

    加之則裡氣得通。

    而痛自已。

    若脅下痞硬。

    去大棗。

    加牡蛎。

    内經曰。

    甘者令人中滿。

    大棗味甘溫。

    去之則硬漸散。

    鹹以軟之。

    牡蛎味酸鹹寒。

    加之則痞者消。

    而硬者軟。

    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

    去黃芩。

    加茯苓。

    心下悸小便不利。

    水蓄而不行也。

    内經曰。

    腎欲堅。

    急食苦以堅之。

    堅腎則水益堅。

    黃芩味苦寒。

    去之則蓄水浸行。

    内經曰。

    淡味滲洩為陽。

    茯苓味甘淡。

    加之則津液通流。

    若不渴。

    外有微熱。

    去人參加桂。

    不渴則津液足。

    去人參。

    以人參為主内之物也。

    外有微熱。

    則表證多。

    加桂以取汗。

    發散表邪也。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

    加五味子幹姜。

    肺氣逆則咳。

    甘補中。

    則肺氣愈逆。

    故去人參大棗之甘。

    五味子酸溫。

    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氣逆不收。

    故加五味子之酸。

    生姜幹姜一物也。

    生者溫而幹者熱。

    寒氣内淫。

    則散以辛熱。

     蓋諸咳皆本于寒。

    故去生姜。

    加幹姜。

    是相假之。

    以正溫熱之功。

    識諸此者。

    小小變通。

    獨類而長焉。

     柴胡(君半升)黃芩(臣三兩)人參(佐一兩)甘草(佐三兩炙) 半夏(佐半升洗)生姜(使三兩切)大棗(使十二枚擘) 上七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渣再煎。

    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卷下 諸藥方論 栀子豉湯方 内經曰。

    其高者。

    因而越之。

    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滿者。

    瀉之于内。

    其有邪者。

    漬形以為汗。

    其在皮者。

    汗而發之。

    治傷寒之妙。

    雖有變通。

    終不越此數法也。

    傷寒邪氣自表而傳裡。

    留于胸中。

    為邪在高分。

    則可吐之。

    是越之之法也。

    所吐之證。

    亦自不同。

     如不經汗下。

    邪氣蘊郁于膈。

    則謂之膈實。

    應以瓜蒂散吐之。

    瓜蒂散吐胸中實邪者也。

    若發汗吐下後。

    邪氣乘虛留于胸中。

    則謂之虛煩。

    應以栀子豉湯吐之。

    栀子豉湯。

    吐胸中虛煩者也。

    栀子味苦寒。

    内經曰。

    酸苦湧洩為陰。

    湧者吐之也。

    湧吐虛煩。

    必以苦為主。

    是以栀子為君。

    煩為熱勝也。

    湧熱者。

    必以苦。

    勝熱者。

    必以寒。

    香豉味苦寒。

    助栀予以吐虛煩。

    是以香豉為臣。

    内經曰。

    氣有高下。

    病有遠近。

    證有中外。

     治有輕重。

    适其所以為治。

    根據而行之。

    所謂良矣。

     栀子(君十四枚擘)香豉(臣四合綿裹) 上二味。

    以水四升。

    煮栀子。

    取二升半。

    去渣内豉。

    更煮取一升半。

    去渣分二服。

    溫進一服。

    得快吐者。

    止後服。

     卷下 諸藥方論 瓜蒂散方 華佗曰。

    四日在胸。

    則可吐之。

    此迎而奪之之法也。

    千金方曰。

    氣浮上部。

    填塞心胸。

     胸中滿者。

    吐之則愈。

    此随證治之之法也。

    大約傷寒四五日。

    邪氣客于胸中之時也。

    加之胸中煩滿。

    氣上沖咽喉。

    不得息者。

    則為吐證具。

    乃可投諸吐藥。

    而萬全之功有之矣。

    瓜蒂味苦寒。

    内經曰。

    濕氣在上。

    以苦吐之。

    寒濕之氣。

    留于胸中。

    以苦為主。

    是以瓜蒂為君。

    赤小豆味酸澀。

    内經曰。

    酸苦湧洩為陰。

    分湧膈實。

    必以酸為佐。

     是以赤小豆為臣。

    香豉味苦寒。

    苦以湧洩。

    寒以勝熱。

    去上膈之熱。

    必以苦寒為輔。

     是以香豉為使。

    酸苦相合。

    則胸中痰熱湧吐而出矣。

    其于亡血虛家。

    所以不可與者。

    以瓜蒂散為峻劑。

    重亡津液之藥。

    亡血虛家。

    補養則可。

    更亡津液。

    必不可全。

    用藥君子。

    必講究焉。

     瓜蒂(君一分熬黃)赤小豆(臣一分) 上二味。

    各别搗篩為散。

    已合治之。

    取一錢七。

    以香豉一合。

    用熟湯七合。

    煮作稀糜。

    去渣取汁。

    和散溫頓服之。

    不吐者少少加。

    得快吐乃止。

    諸亡血虛家。

    不可與瓜蒂散。

     卷下 諸藥方論 大陷胸湯方 結胸由邪在胸中。

    處身之高分。

    邪結于是。

    宜若可汗。

    然所謂結者。

    若綁定之結。

    不能分解者也。

    諸陽受提于胸中。

    邪氣與陽氣相結。

    不能分解。

    氣不通。

    壅于心下。

    為硬為痛。

    是邪正因結于胸中。

    非虛煩膈實之所同。

    是須攻下之物可理。

    低者舉之。

     高者陷之。

    以平為正。

    結胸為高邪。

    陷下以平之。

    故治結胸。

    曰陷胸湯。

    甘遂味苦寒。

     苦性洩。

    寒勝熱。

    雖曰洩熱。

    而甘遂又若夫間之。

    遂直達之氣。

    陷胸破結。

    非直達者不能透。

    是以甘遂為君。

    芒硝味鹹寒。

    内經曰。

    鹹味下洩為陰。

    又曰。

    鹹以軟之。

    氣堅者。

    以鹹軟之。

    熱勝者。

    以寒消之。

    是以芒硝為臣。

    大黃味苦寒。

    将軍也。

    蕩滌邪寇。

    除去不平。

    将軍之功也。

    陷胸滌熱。

    是以大黃為使。

    利藥之中。

    此為峻劑。

    傷寒錯惡。

    結胸為甚。

    非此湯則不能通利之。

    劑大而數少。

    取其迅疾。

    分解結邪。

    此奇方之制也。

     黃帝針經曰。

    結雖大。

    猶可解也。

    在傷寒之結。

    又不能久。

    非陷胸湯。

    孰可解之矣。

     甘遂(君一錢七)芒硝(臣一升)大黃(使六兩去皮) 上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大黃。

    取二升。

    去渣。

    内芒硝。

    煮一兩沸。

    内甘遂未。

    溫服一升。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