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解。

    而又加之心下有水氣。

    則非麻黃湯所能發。

    桂枝湯所能散。

    乃須小青龍湯。

    始可祛除表裡之邪氣爾。

    麻黃味甘辛溫。

    為發散之主。

    表不解。

    應發散之。

    則以麻黃為君。

    桂味辛熱。

    甘草味甘平。

    甘辛為陽。

    佐麻黃表散之。

    用二者所以為臣。

    芍藥味酸微寒。

    五味子味酸溫。

    二者所以為佐者。

    寒飲傷肺。

    咳逆而喘。

    則肺氣逆。

    内經曰。

    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故用芍藥五味子為佐。

    以收逆氣。

    幹姜味辛熱。

    細辛味辛熱。

    半夏味辛微溫。

    三者所以為使者。

    心下有水。

    津液不行。

    則腎氣燥。

     内經曰。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是以幹姜細辛半夏為使。

    以散寒水逆氣。

    收寒水。

     散津液。

    通行汗出而解矣。

    心下有水氣散行。

    則所傳不一。

    故又有增損之證。

    若渴者去半夏。

    加栝蒌根。

    水蓄則津液不行。

    氣燥而渴。

    半夏味辛溫。

    燥津液者也。

    去之則津液易複。

    栝蒌根味苦微寒。

    潤枯燥者也。

    加之則津液通行。

    是為渴所宜也。

    若微利去麻黃。

    加芫花。

    水氣下行。

    漬入腸間。

    則為利。

    下利者不可攻其表。

    汗出必脹滿。

    麻黃專為表散。

    非下利所宜。

    故去之。

    芫花味苦寒。

    酸苦為湧洩之劑。

    水去利則止。

    芫花下水。

    故加之。

    若噎者去麻黃。

    加附子。

    經曰。

    水得寒氣冷必相搏。

    其人即溏。

     又曰。

    病患有寒。

    複發汗。

    胃中冷。

    必吐蛔。

    噎為胃氣虛竭。

    麻黃發汗。

    非胃虛冷所宜。

     故去之。

    附子辛熱。

    熱則溫其氣。

    辛則散其寒。

    而噎者為當。

    兩相佐之。

    是以祛散冷寒之氣。

    若小便不利。

    少腹滿。

    去麻黃。

    加茯苓。

    水蓄在下焦不行。

    為小便不利。

    少腹滿。

    凡邪客于體者。

    在外者可汗之。

    在内者下之。

    在上者可湧之。

    在下者可洩之。

    水蓄下焦。

    滲洩可也。

    發汗則非所當。

    故去麻黃。

    而茯苓味甘淡。

    專行津液。

    内經曰。

    熱淫于内。

    以淡滲之。

    滲溺行水。

    甘淡為所宜。

    故加茯蓄。

    若喘者去麻黃。

    加杏仁。

    喘為氣逆。

    麻黃發陽。

    去之則氣易順。

    杏仁味甘苦溫。

    加之以洩逆氣。

    金匮要略曰。

    其形腫者。

    故不内麻黃。

    乃内杏子。

    以麻黃發其陽。

    故喘逆形腫。

    标本之疾。

    加減所同。

    蓋其類矣。

     麻黃(君三兩去節)甘草(臣三兩炙)桂枝(臣三兩去皮)芍藥(佐三兩) 五味子(佐半升)北細辛(佐三兩)幹姜(使三兩)半夏(使半升洗) 上八味。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去渣。

    溫服一升。

     卷下 諸藥方論 大承氣湯方 承順也。

    傷寒邪氣入胃者。

    謂之入腑。

    腑之為言聚也。

    胃為水谷之海。

    榮衛之源。

    水谷會聚于胃。

    變化而為榮衛。

    邪氣入于胃也。

    胃中氣郁滞。

    糟粕秘結。

    壅而為實。

    是正氣不得舒順也。

    本草曰。

    通可去滞。

    洩可去邪。

    塞而不利。

    閉而不通。

    以湯蕩滌。

    使塞者利而閉者通。

    正氣得以舒順。

    是以承氣名之。

    王曰。

    宜下必以苦。

    宜補必以酸。

    言酸收而苦洩也。

    枳實苦寒。

    潰堅破結。

    則以苦寒為之主。

    是以枳實為君。

    濃樸味苦溫。

    内經曰。

    燥淫于内。

    治以苦溫。

    洩滿除燥。

    則以苦溫為輔。

    是以濃樸為臣。

    芒硝味鹹寒。

    内經曰。

    熱淫于内。

    治以鹹寒。

    人傷于寒。

    則為病熱。

    熱氣聚于胃。

    則謂之實。

    鹹寒之物。

    以除消熱實。

    故芒硝為佐。

    大黃味苦寒。

    内經曰。

    燥淫所勝。

    以苦下之。

     熱氣内勝。

    則津液消而腸胃燥。

    苦寒之物。

    以蕩滌燥熱。

    故以大黃為使。

    是以大黃有将軍之号也。

    承氣湯下藥也。

    用之尤宜審焉。

    審知大滿大實。

    堅有燥屎。

    乃可投之也。

    如非大滿。

    則猶生寒熱。

    而病不除。

    況無滿實者。

    而結胸痞氣之屬。

    由是而生矣。

    是以脈經有曰。

    傷寒有承氣之戒。

    古人亦特謹之。

     枳實(君五枚炙)濃樸(臣半斤炙去皮)芒硝(佐三合)大黃(使四兩酒洗) 上四味。

    以水一鬥。

    先煮二物。

    取五升。

    去渣。

    内大黃。

    更煮取二升。

    去渣内芒硝。

    更上微火一兩沸。

    分溫再服。

     得下餘勿服。

     卷下 諸藥方論 大柴胡湯方 虛者補之。

    實者瀉之。

    此言所共知。

    至如峻緩輕重之劑。

    則又臨時消息焉。

    大滿大實。

    堅有燥屎。

    非峻劑則不能洩。

    大小承氣湯峻。

    所以洩堅滿者也。

    如不至大堅滿邪熱甚。

    而須攻下者。

    又非承氣湯之可投。

    必也輕緩之劑攻之。

    大柴胡湯緩。

    用以逐邪熱也。

    經曰。

    傷寒發熱七八日。

    雖脈浮數者。

    可下之。

    宜大柴胡湯。

    又曰。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

    反二三下之。

    後四五日。

    柴胡證仍在者。

    先與小柴胡。

    嘔不止。

    心下急。

     郁郁微煩者。

    為未解也。

    可大柴胡下之則愈。

    是知大柴胡為下劑之緩也。

    柴胡味苦平微寒。

    傷寒至于可下。

    則為熱氣有餘。

    應火而歸心。

    苦先入心。

    折熱之劑。

    必以苦為主。

    故以柴胡為君。

    黃芩味苦寒。

    王曰。

    大熱之氣。

    寒以取之。

    推除邪熱。

    必以寒為助。

    故以黃芩為臣。

    芍藥味酸苦微寒。

    枳實味苦寒。

    内經曰。

    酸苦湧洩為陰。

    洩實折熱。

    必以酸苦。

    故以枳實芍藥為佐。

    半夏味辛溫。

    生姜味辛溫。

    大棗味甘溫。

    辛者散也。

    散逆氣者。

    必以辛。

    甘者緩也。

    緩正氣者。

    必以甘。

    故半夏生姜大棗為之使也。

    一方加大黃。

    以大黃有将軍之号。

    而功專于蕩滌。

    不加大黃。

    恐難攻下。

    必應以大黃為使也。

    用湯者。

    審而行之。

    則十全之功可得矣。

     柴胡(君半斤)黃芩(臣三兩)枳實(佐四枚炙)芍藥(佐三兩) 生姜(使五兩切)半夏(使半升洗)大棗(使十二枚擘) 上件七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渣再煎。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一方加大黃二兩。

    若不加。

    恐不名大柴胡湯。

     卷下 諸藥方論 小柴胡湯方 傷寒邪氣在表者。

    必漬形以為汗。

    邪氣在裡者。

    必蕩滌以為利。

    其于不外不内。

    半表半裡。

    既非發汗之所宜。

    又非吐下之所對。

    是當和解則可矣。

    小柴胡為和解表裡之劑也。

    柴胡味苦平微寒。

    黃芩味苦寒。

    内經曰。

    熱淫于内。

    以苦發之。

    邪在半表半裡。

    則半成熟矣。

    熱氣内傳。

    攻之不可。

    則迎而奪之。

    必先散熱。

    是以苦寒為主。

    故以柴胡為君。

    黃芩為臣。

    以成徹然發表之劑。

    人參味甘溫。

    甘草味甘平。

    邪氣傳裡。

     則裡氣不治。

    甘以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