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快利。
止後服。
卷下 諸藥方論 半夏瀉心湯方 凡陷胸湯攻結也。
瀉心湯攻痞也。
氣結而不散。
壅而不通為結胸。
陷胸湯為直達之劑。
塞而不通。
否而不分為痞。
瀉心湯為分解之劑。
所以謂之瀉心者。
謂瀉心下之邪也。
痞與結胸。
有高下焉。
結胸者。
邪結在胸中。
故治結胸曰陷胸湯。
痞者。
邪留在心下。
故治痞曰瀉心湯。
黃連味苦寒。
黃芩味苦寒。
内經曰。
苦先入心。
以苦洩之。
瀉心者。
必以苦為主。
是以黃連為君。
黃芩為臣。
以降陽而升陰也。
半夏味辛溫。
幹姜味辛熱。
内經曰。
辛走氣。
辛以散之。
散痞者必以辛為助。
故以半夏幹姜為佐。
以分陰而行陽也。
甘草味甘平。
大棗味甘溫。
人參味甘溫。
陰陽不交曰痞。
上下不通為滿。
欲通上下。
交陰陽。
必和其中。
所謂中者。
脾胃是也。
脾不足者。
以甘補之。
故用人參甘草大棗為使。
以補脾而和中。
中氣得和。
上下得通。
陰陽得位。
水升火降。
則痞消熱已。
而大汗解矣。
黃連(君四兩)黃芩(臣三兩)半夏(佐半升洗)幹姜(佐三兩)人參(使三兩)甘草(使三兩炙) 大棗(使十二枚擘) 上七味。
以水一鬥。
煮取六升。
去渣再煎。
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卷下 諸藥方論 茵陳蒿湯方 王曰。
小熱之氣。
涼以和之。
大熱之氣。
寒以取之。
發黃者。
熱之極也。
非大寒之劑。
則不能徹其熱。
茵陳蒿味苦寒。
酸苦湧洩為陰。
酸以湧之。
苦以洩之。
洩甚熱者。
必以苦為主。
故以茵陳蒿為君。
心法南方火而主熱。
栀子味苦寒。
苦入心而寒勝熱。
大熱之氣。
必以苦寒之物勝之。
故以栀子為臣。
大黃味苦寒。
宜補必以酸。
宜下必以苦。
推除邪熱。
必假将軍攻之。
故以大黃為使。
苦寒相近。
雖甚熱。
大毒必祛除。
分洩前後。
複得利而解矣。
茵陳蒿(君六兩)栀子(臣十四枚擘)大黃(使二兩去皮) 上三味。
以水一鬥二升。
先煮茵陳蒿。
減六升。
内二味。
煮取三升。
去渣分三服小盒飯利。
尿如皂莢汁狀。
色正赤。
一宿腹減。
則黃從小便去也。
卷下 諸藥方論 白虎湯方 白虎西方金神也。
應秋而歸肺。
熱甚于内者。
以寒下之。
熱甚于外者。
以涼解之。
其有中外俱熱。
内不得洩。
外不得發者。
非此湯則不能解之也。
夏熱秋涼。
暑之氣。
得秋而止。
秋之令曰處暑。
是湯以白虎名之。
謂能止熱也。
知母味苦寒。
内經曰。
熱淫所勝。
佐以苦甘。
又曰。
熱淫于内。
以苦發之。
欲徹表熱。
必以苦為主。
故以知母為君。
石膏味甘微寒。
熱則傷氣。
寒以勝之。
甘以緩之。
熱勝其氣。
必以甘寒為助。
是以石膏甘寒為臣。
甘草味甘平。
粳米味甘平。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熱氣内蘊。
消燥津液。
則脾氣燥。
必以甘平之物緩其中。
故以甘草粳米為之使。
是太陽中。
得此湯則頓除之。
即熱見白虎而盡矣。
立秋後不可服。
以秋則陰氣平矣。
白虎為大寒劑。
秋王之時。
若不能食。
服之而氣哕逆不能食。
成虛羸者多矣。
(春沂雲立秋後至多矣四十二字疑後人所加。
) 知母(君六兩)石膏(臣一斤碎)甘草(使二兩炙)粳米(使六合) 上四味。
以水一鬥。
煮米熟湯成。
去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卷下 諸藥方論 五苓散方 苓令也。
号令之令矣。
通行津液。
克伐腎邪。
專為号令者。
苓之功也。
五苓之中。
茯苓為主。
故曰五苓散。
茯苓味甘平。
豬苓味甘平。
甘雖甘也。
終歸甘淡。
内經曰。
淡味滲洩為陽。
利大便曰攻下。
利小便曰滲洩。
水飲内蓄。
須當滲洩之。
必以甘淡為主。
是以茯苓為君。
豬苓為臣。
白術味甘溫。
脾惡濕。
水飲内蓄。
則脾氣不治。
益脾勝濕。
必以甘為助。
故以白術為佐。
澤瀉味鹹寒。
内經曰。
鹹味下洩為陰。
洩飲導溺。
必以鹹為助。
故以澤瀉為使。
桂味辛熱。
腎惡燥。
水蓄不行。
則腎氣燥。
内經曰。
腎惡燥。
急食辛以潤之。
散濕潤燥。
故以桂枝為使。
多飲暖水。
令汗出愈者。
以辛散水氣外洩。
是以汗潤而解也。
茯苓(君十八铢)豬苓(臣十八铢去皮)白術(佐十八铢)澤瀉(使一兩六铢)桂枝(使半兩去皮) 上五味。
搗為散。
以白飲和服方寸七。
日三服。
多飲暖水。
汗出愈。
如法将息。
卷下 諸藥方論 理中丸方 心肺在膈上為陽。
腎肝在膈下為陰。
此上下髒也。
脾胃應土。
處在中州。
在五髒曰孤髒。
屬三焦曰中焦。
自三焦獨治在中。
一有不調。
此丸專治。
故名曰理中丸。
人參味甘溫。
内經曰。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緩中益脾。
必以甘為主。
是以人參為君。
白術味甘溫。
内經曰。
脾惡濕。
甘勝濕。
溫中勝濕。
必以甘為助。
是以白術為臣。
甘草味甘平。
内經曰。
五味所入。
甘先入脾。
脾不足者。
以甘補之。
補中助脾。
必先甘劑。
是以甘草為佐。
幹姜味辛熱。
喜溫而惡寒者胃也。
胃寒則中焦不治。
内經曰。
寒濕所勝。
平以辛熱。
散寒溫胃。
必先辛劑。
是以幹姜為使。
脾胃居中。
病則邪氣上下左右無所不至。
故又有諸加減焉。
若臍下築者。
腎氣動也。
去白術加桂。
氣壅而不洩。
則築然動。
白術味甘補氣。
去白術則氣易散。
桂辛熱。
腎氣動者。
欲作奔豚也。
必服辛味以散之。
故加桂以散腎氣。
經曰。
以辛入腎。
能洩奔豚氣故也。
吐多者去白術。
加生姜。
氣上逆者則吐多。
術甘而壅。
非氣逆者之所宜也。
千金方曰。
嘔家多服生姜。
此是嘔家聖藥。
生姜辛散。
是于吐多者加之。
下多者還用術。
氣洩而不收。
則下多。
術甘壅補。
使正氣收而不洩也。
或曰濕勝則濡洩。
術專除濕。
是于下多者加之。
悸者加茯苓。
飲聚則悸。
茯苓味甘。
滲洩伏水。
是所宜也。
渴欲得水者加術。
津液不足則渴。
術甘以補津液。
腹中痛者加人參。
虛則痛。
本草曰。
補可去弱。
即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寒多者加幹姜。
辛能散也。
腹滿者去白術。
加附子。
内經曰。
甘者令人中滿。
術甘壅補。
于腹滿者則去之。
附子味辛熱。
寒氣壅郁腹為之滿。
以熱勝寒。
以辛散滿。
故加附子。
内經曰。
熱者寒之。
寒者熱之。
此之謂也
止後服。
卷下 諸藥方論 半夏瀉心湯方 凡陷胸湯攻結也。
瀉心湯攻痞也。
氣結而不散。
壅而不通為結胸。
陷胸湯為直達之劑。
塞而不通。
否而不分為痞。
瀉心湯為分解之劑。
所以謂之瀉心者。
謂瀉心下之邪也。
痞與結胸。
有高下焉。
結胸者。
邪結在胸中。
故治結胸曰陷胸湯。
痞者。
邪留在心下。
故治痞曰瀉心湯。
黃連味苦寒。
黃芩味苦寒。
内經曰。
苦先入心。
以苦洩之。
瀉心者。
必以苦為主。
是以黃連為君。
黃芩為臣。
以降陽而升陰也。
半夏味辛溫。
幹姜味辛熱。
内經曰。
辛走氣。
辛以散之。
散痞者必以辛為助。
故以半夏幹姜為佐。
以分陰而行陽也。
甘草味甘平。
大棗味甘溫。
人參味甘溫。
陰陽不交曰痞。
上下不通為滿。
欲通上下。
交陰陽。
必和其中。
所謂中者。
脾胃是也。
脾不足者。
以甘補之。
故用人參甘草大棗為使。
以補脾而和中。
中氣得和。
上下得通。
陰陽得位。
水升火降。
則痞消熱已。
而大汗解矣。
黃連(君四兩)黃芩(臣三兩)半夏(佐半升洗)幹姜(佐三兩)人參(使三兩)甘草(使三兩炙) 大棗(使十二枚擘) 上七味。
以水一鬥。
煮取六升。
去渣再煎。
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卷下 諸藥方論 茵陳蒿湯方 王曰。
小熱之氣。
涼以和之。
大熱之氣。
寒以取之。
發黃者。
熱之極也。
非大寒之劑。
則不能徹其熱。
茵陳蒿味苦寒。
酸苦湧洩為陰。
酸以湧之。
苦以洩之。
洩甚熱者。
必以苦為主。
故以茵陳蒿為君。
心法南方火而主熱。
栀子味苦寒。
苦入心而寒勝熱。
大熱之氣。
必以苦寒之物勝之。
故以栀子為臣。
大黃味苦寒。
宜補必以酸。
宜下必以苦。
推除邪熱。
必假将軍攻之。
故以大黃為使。
苦寒相近。
雖甚熱。
大毒必祛除。
分洩前後。
複得利而解矣。
茵陳蒿(君六兩)栀子(臣十四枚擘)大黃(使二兩去皮) 上三味。
以水一鬥二升。
先煮茵陳蒿。
減六升。
内二味。
煮取三升。
去渣分三服小盒飯利。
尿如皂莢汁狀。
色正赤。
一宿腹減。
則黃從小便去也。
卷下 諸藥方論 白虎湯方 白虎西方金神也。
應秋而歸肺。
熱甚于内者。
以寒下之。
熱甚于外者。
以涼解之。
其有中外俱熱。
内不得洩。
外不得發者。
非此湯則不能解之也。
夏熱秋涼。
暑之氣。
得秋而止。
秋之令曰處暑。
是湯以白虎名之。
謂能止熱也。
知母味苦寒。
内經曰。
熱淫所勝。
佐以苦甘。
又曰。
熱淫于内。
以苦發之。
欲徹表熱。
必以苦為主。
故以知母為君。
石膏味甘微寒。
熱則傷氣。
寒以勝之。
甘以緩之。
熱勝其氣。
必以甘寒為助。
是以石膏甘寒為臣。
甘草味甘平。
粳米味甘平。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熱氣内蘊。
消燥津液。
則脾氣燥。
必以甘平之物緩其中。
故以甘草粳米為之使。
是太陽中。
得此湯則頓除之。
即熱見白虎而盡矣。
立秋後不可服。
以秋則陰氣平矣。
白虎為大寒劑。
秋王之時。
若不能食。
服之而氣哕逆不能食。
成虛羸者多矣。
(春沂雲立秋後至多矣四十二字疑後人所加。
) 知母(君六兩)石膏(臣一斤碎)甘草(使二兩炙)粳米(使六合) 上四味。
以水一鬥。
煮米熟湯成。
去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卷下 諸藥方論 五苓散方 苓令也。
号令之令矣。
通行津液。
克伐腎邪。
專為号令者。
苓之功也。
五苓之中。
茯苓為主。
故曰五苓散。
茯苓味甘平。
豬苓味甘平。
甘雖甘也。
終歸甘淡。
内經曰。
淡味滲洩為陽。
利大便曰攻下。
利小便曰滲洩。
水飲内蓄。
須當滲洩之。
必以甘淡為主。
是以茯苓為君。
豬苓為臣。
白術味甘溫。
脾惡濕。
水飲内蓄。
則脾氣不治。
益脾勝濕。
必以甘為助。
故以白術為佐。
澤瀉味鹹寒。
内經曰。
鹹味下洩為陰。
洩飲導溺。
必以鹹為助。
故以澤瀉為使。
桂味辛熱。
腎惡燥。
水蓄不行。
則腎氣燥。
内經曰。
腎惡燥。
急食辛以潤之。
散濕潤燥。
故以桂枝為使。
多飲暖水。
令汗出愈者。
以辛散水氣外洩。
是以汗潤而解也。
茯苓(君十八铢)豬苓(臣十八铢去皮)白術(佐十八铢)澤瀉(使一兩六铢)桂枝(使半兩去皮) 上五味。
搗為散。
以白飲和服方寸七。
日三服。
多飲暖水。
汗出愈。
如法将息。
卷下 諸藥方論 理中丸方 心肺在膈上為陽。
腎肝在膈下為陰。
此上下髒也。
脾胃應土。
處在中州。
在五髒曰孤髒。
屬三焦曰中焦。
自三焦獨治在中。
一有不調。
此丸專治。
故名曰理中丸。
人參味甘溫。
内經曰。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緩中益脾。
必以甘為主。
是以人參為君。
白術味甘溫。
内經曰。
脾惡濕。
甘勝濕。
溫中勝濕。
必以甘為助。
是以白術為臣。
甘草味甘平。
内經曰。
五味所入。
甘先入脾。
脾不足者。
以甘補之。
補中助脾。
必先甘劑。
是以甘草為佐。
幹姜味辛熱。
喜溫而惡寒者胃也。
胃寒則中焦不治。
内經曰。
寒濕所勝。
平以辛熱。
散寒溫胃。
必先辛劑。
是以幹姜為使。
脾胃居中。
病則邪氣上下左右無所不至。
故又有諸加減焉。
若臍下築者。
腎氣動也。
去白術加桂。
氣壅而不洩。
則築然動。
白術味甘補氣。
去白術則氣易散。
桂辛熱。
腎氣動者。
欲作奔豚也。
必服辛味以散之。
故加桂以散腎氣。
經曰。
以辛入腎。
能洩奔豚氣故也。
吐多者去白術。
加生姜。
氣上逆者則吐多。
術甘而壅。
非氣逆者之所宜也。
千金方曰。
嘔家多服生姜。
此是嘔家聖藥。
生姜辛散。
是于吐多者加之。
下多者還用術。
氣洩而不收。
則下多。
術甘壅補。
使正氣收而不洩也。
或曰濕勝則濡洩。
術專除濕。
是于下多者加之。
悸者加茯苓。
飲聚則悸。
茯苓味甘。
滲洩伏水。
是所宜也。
渴欲得水者加術。
津液不足則渴。
術甘以補津液。
腹中痛者加人參。
虛則痛。
本草曰。
補可去弱。
即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寒多者加幹姜。
辛能散也。
腹滿者去白術。
加附子。
内經曰。
甘者令人中滿。
術甘壅補。
于腹滿者則去之。
附子味辛熱。
寒氣壅郁腹為之滿。
以熱勝寒。
以辛散滿。
故加附子。
内經曰。
熱者寒之。
寒者熱之。
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