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為邪熱至極也。

    非大吐下則不能已。

     又有熱在下焦。

    其人如狂者。

    經曰。

    熱入膀胱。

    其人如狂。

    謂之如狂。

    則未至于狂。

    但卧起不安爾。

    其或狂言。

    目反直視。

    又為腎之絕。

    汗出辄複熱。

    狂言不能食。

    又為失志死。

    若此則殆非藥石之所及。

    是為真病焉。

     卷中 霍亂 傷寒霍亂。

    何以明之。

    上吐而下利。

    揮霍而撩亂是也。

    邪在上焦者。

    但吐而不利。

    邪在下焦者。

    但利而不吐。

    而若邪在中焦。

    胃氣不治。

    為邪所傷。

    使陰陽乖隔。

    遂上吐而下利。

    若止嘔吐。

    而利經止。

    得之吐利。

    必也上吐下利。

    躁擾煩亂。

    乃謂之霍亂。

    其與但稱吐利者。

    有以異也。

    傷寒吐利者。

    邪氣所傷。

    霍亂吐利者。

    飲食所傷也。

    其有兼傷寒之邪。

    内外不和者。

    加之頭痛發熱而吐利也。

    經曰。

    病發熱頭痛。

    身疼惡寒吐利者。

    此屬何病。

    答曰。

    此名霍亂。

    自吐下又利止。

    複更發熱也。

    是霍亂兼傷寒者也。

    霍亂頭痛發熱。

    熱多欲飲水者。

    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

    理中丸主之。

    以其中焦失治。

    陰陽乖隔。

    必有偏之者。

    偏陽則多熱。

    偏陰則多寒。

    許仁則曰。

    病有幹霍亂。

    有濕霍亂。

    幹霍亂死者多。

    濕霍亂死者少。

    蓋吐利則所傷之物。

    得以出洩。

    雖霍亂其則止于胃中水谷洩盡則止矣。

    所以死者少。

    及其幹霍亂而死多者。

    以其上不得吐。

    下不得利。

    則所傷之物。

    不得出洩。

    壅閉正氣。

    關隔陰陽。

    煩擾悶亂。

    躁無所安。

    喘脹幹霍亂而死。

    嗚呼。

    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者。

    豈得緻霍亂耶。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喪身之由。

    實自緻爾。

     卷中 蓄血 傷寒蓄血。

    何以明之。

    蓄血者。

    在下焦結聚。

    結聚而不行。

    蓄積而不散者是也。

    血菀于上。

    而吐血者。

    謂之薄厥。

    留于下而瘀者。

    謂之蓄血。

    此由太陽随經。

    瘀熱在裡。

    血為熱所搏。

    結而不行。

    蓄于下焦之所緻。

    經曰。

    太陽病六七日。

    表證仍在。

    脈微而沉。

     反不結胸。

    其人發狂者。

    以熱在下焦。

    少腹當硬滿。

    小便自利者。

    下血乃愈。

    抵當湯主之者是也。

    大抵看傷寒。

    必先觀兩目。

    次看口舌。

    然後自心下至小腹。

    以手攝按之。

    覺有滿硬者。

    則當審而治之。

    如少腹覺有硬滿。

    盒飯問其小便。

    若小便不利者。

     則是津液留結。

    可利小便。

    若小便自利者。

    則是蓄血之證。

    可下瘀血。

    經曰。

    傷寒有熱。

    少腹滿。

    應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

    為有血也。

    又曰。

    太陽病身黃。

    脈沉結。

    少腹硬。

    小便不利者。

    為無血也。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

    血證谛也。

    皆須抵當丸下之愈。

    陽明證。

    其人喜忘。

    屎雖硬。

    大便反易。

    其色必黑。

    亦是蓄血之證。

    蓄血于下。

    所以如狂者。

     經所謂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者是也。

    血瘀于下。

    所以喜忘者。

    内經曰。

    血并于下。

    亂而喜忘者是也。

    二者若有其一。

    則為蓄血證明矣。

    蓄血之證。

    又有輕重焉。

    如狂也。

     喜忘也。

    皆蓄血之甚者。

    須抵當湯丸以下之。

    如外已解。

    但少腹急結者。

    則為蓄血之輕也。

    須桃仁承氣湯以利之。

    醫之妙者何也。

    在乎識形證。

    明脈息。

    曉虛實。

    知傳變。

    其于形證之明者。

    衆人所共識。

    又何以見其妙。

    必也形證之參差。

    衆人所未識。

    獨先識之。

    乃所以為妙。

    且如病患無表裡證。

    發熱七八日。

    雖脈浮數者。

    可下之。

    假令已下。

    脈數不解。

    發熱則消谷善饑。

    至六七日。

    不大便者。

    此有瘀血。

    抵當湯主之。

     當不大便。

    六七日之際。

    又無喜忘如狂之證。

    亦無少腹硬滿之候。

    當是之時。

    與承氣湯下者多矣。

    獨能處以抵當湯下之者。

    是為醫之妙者也。

    若是者。

    何以知其有蓄血也。

    且脈浮而數。

    浮則傷氣。

    數則傷血。

    熱客于氣則脈浮。

    熱客于血則脈數。

    因下之後。

    浮數俱去則已。

    若下之後數去。

    其脈但浮者。

    則榮血間熱去。

    而衛氣間熱在矣。

    為邪氣獨留心中則饑。

    邪熱不殺谷。

    潮熱發渴也。

    及下之後。

    浮脈去而數不解者。

    則衛氣間熱去。

    而榮血間熱在矣。

    熱氣合并。

    迫血下行。

    胃虛協熱。

    消谷善饑。

     血至下焦。

    若下不止。

    則血得以去。

    洩必便膿血也。

    若不大便六七日。

    則血不得出洩。

    必蓄在下焦為瘀血。

    是須抵當湯下之。

    此實疾證之奇異。

    醫法之玄微。

    能審諸此者。

    真妙醫也。

     卷中 勞複 傷寒勞複。

    何以明之。

    勞為勞動之勞。

    複為再發也。

    是傷寒瘥後。

    因勞動再發者是也。

    傷寒新瘥後。

    血氣未平。

    餘熱未盡。

    勞動其熱。

    熱氣還經絡。

    遂複發也。

    此有二種。

     一者因勞動外傷。

    二者因飲食内傷。

    其勞動外傷者。

    非止強力搖體。

    持重遠行之勞。

    至于梳頭洗面則動氣。

    憂悲思慮則勞神。

    皆能複也。

    況其過用者乎。

    其飲食内傷者。

    為多食則遺。

    食肉則複者也。

    内經曰。

    熱病已愈。

    而時有遺者何也。

    以熱甚而強食之。

    病已衰而熱有所藏。

    因其谷氣留薄。

    兩陽相合。

    故有所遺。

    經曰。

    病已瘥尚微煩。

    設不了了者。

    以新虛不勝谷氣。

    故令微煩。

    損谷則愈。

    夫傷寒邪氣之傳。

    自表至裡。

    有次第焉。

    發汗吐下。

    自輕至重。

    有等差焉。

    又其勞複則不然。

    見其邪氣之複來也。

    必迎奪之。

    不待其傳也。

    經曰。

    大病瘥後勞複者。

    枳實栀子豉湯主之。

    若有宿食加大黃。

    且枳實栀子豉湯則吐之。

    豈待虛煩懊之證。

    加大黃則下之。

    豈待腹滿谵語之候。

    經曰。

    傷寒瘥後更發熱者。

    小柴胡湯主之。

    脈浮以汗解之。

    脈沉實者。

     以下解之。

    亦是便要折其邪也。

    蓋傷寒之邪。

    自外入也。

    勞複之邪。

    自内發也。

    發汗吐下。

    随宜施用焉。

    嗚呼。

    勞複也。

    食複也。

    諸勞皆可及。

    禦内則死矣。

    若男女相易。

    則為陰陽易。

    其不易自病者。

    謂之女勞複。

    以其内損真氣。

    外動邪熱。

    真虛邪盛。

    則不可治矣。

    昔督郵顧子獻。

    不以華敷之診為信。

    臨死緻有出舌數寸之驗。

    由此觀之。

     豈不與後人為鑒誡哉。

     藥方論序 制方之體。

    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十劑是也。

    制方之用。

    大、小、緩、急、奇、耦、複七方是也。

    是以制方之體。

    欲成七方之用者。

    必本于氣味生成。

    而制方成焉。

    其寒、熱、溫、涼、四氣者生乎天。

    酸、苦、辛、鹹、甘、淡、六味者成乎地。

    生成而陰陽造化之機存焉。

    是以一物之内。

    氣味兼有。

    一藥之中。

    理性具矣。

    主對治療。

    由是而出。

    斟酌其宜。

    參合為用。

    君臣佐使。

    各以相宜。

    宣攝變化。

    不可勝量。

    一千四百五十三病之方。

    悉自此而始矣。

    其所謂君臣佐使者。

    非特謂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

    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

    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

    三品之君臣也。

    制方之妙。

    的與病相對。

    有毒無毒。

     所治為病主。

    主病之謂。

    君佐君之謂。

    臣應臣之謂。

    使擇其相須相使。

    制其相畏相惡。

    去其相反相殺。

    君臣有序。

    而方道備矣。

    方宜一君二臣。

    三佐五使。

    又可一君三臣。

    九佐使也。

    多君少臣。

    多臣少佐。

    則氣力不全。

    君一臣二。

    制之小也。

    君一臣三佐五。

    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

    制之大也。

    君一臣二。

    奇之制也。

    君二臣四。

    偶之制也。

     君二臣三。

    奇之制也。

    君二臣六。

    偶之制也。

    近者奇之。

    遠者偶之。

    所謂遠近者。

    身之遠近也。

    在外者身半以上。

    同天之陽。

    其氣為近。

    在内者身半以下。

    同地之陰。

    其氣為遠。

    心肺位膈上。

    其髒為近。

    腎肝位膈下。

    其髒為遠。

    近而奇偶。

    制小其服。

    遠而奇偶。

    制大其服。

    腎肝位遠。

    數多則其氣緩。

    不能速達于下。

    必劑大而數少。

    取其氣迅急。

    可以走下也。

    心肺位近。

    數少則其氣急。

    不能發散于上。

    必劑少而數多。

    取其氣易散。

    可以補上也。

    所謂數者。

    腎一、肝三、脾五、心七、肺九。

    為五髒之常制。

    不得越者。

     補上治上制以緩。

    補下治下制以急。

    又急則氣味濃。

    緩則氣味薄。

    随其攸利而施之。

    遠近得其宜矣。

    奇方之制。

    大而數少。

    以取迅走于下。

    所謂下藥不以偶。

    偶方之制。

    少而數多。

    以取發散于上。

    所謂汗藥不以奇。

    經曰。

    汗者不以奇。

    下者不以偶。

    處方之制。

    無逾是也。

    自評古諸方。

    曆歲浸遠。

    難可考評。

    惟張仲景方一部。

    最為衆方之祖。

    是以仲景本伊芳尹之法。

    伊芳尹本神農之經。

    醫帙之中。

    特為樞要。

    參今法古。

    不越亳末。

    實乃大聖之所作也。

    一百一十二方之内。

    擇其醫門常用者方二十首。

    因以方制之法明之。

    庶歲少發古人之用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