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耶。

    且自利不渴屬太陰。

    以其髒寒故也。

    下利欲飲水者。

    以有熱也。

    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

    此為有熱自利。

    小便色白者。

    少陰病形悉具。

    此為有寒。

    惡寒脈微。

    自利清谷。

    此為有寒。

    發熱後重。

    洩色黃赤。

    此為有熱。

    皆可理其寒熱也。

    凡腹中痛。

    轉氣下趨少腹者。

    此欲自利也。

    自利家身涼脈小為順。

    身熱脈大為逆。

    少陰病脈緊下利。

    脈暴微。

    手足反溫。

    脈緊反去者。

     此為欲解。

    下利脈大者為未止。

    脈微弱數者。

    為欲自止。

    雖發熱不死。

    是知下利脈大為逆。

    而脈小為順也。

    自利宜若可溫。

    理中白通諸四逆輩。

    皆溫髒止利之劑。

    又有腸胃有積結。

    與下焦客邪。

    皆溫劑不能止之。

    必也或攻洩之。

    或分利之而後已。

     經曰。

    理中者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

    宜赤石脂禹餘糧湯。

    複不止。

    當利其小便。

    是濕在下焦。

    滲洩而聚利者也。

    少陰病自利清水。

    色純青。

    心下必痛。

    口幹燥。

    與下利三部皆平。

    按之心下硬。

    或脈沉而滑。

    或不欲食而谵語。

    或瘥後至年月日複發。

    此數者。

    皆腸胃有積結。

    而須攻洩者也。

    内經有曰。

    大熱内結。

    注洩不止。

    熱宜寒療。

    結伏須除。

    以寒下之。

    結散利止。

    大寒凝内。

    久利洩溏。

    愈而複發。

    綿曆歲年。

    以熱下之。

    寒去利止。

    謂之通因通用。

    下利雖有表證。

    又不可發汗。

    以下利為邪氣内攻。

    走津液而胃虛也。

    故經曰。

    下利不可攻其表。

    汗出必脹滿者是矣。

    大抵下利脫氣至急。

    五奪之中。

    此為甚者。

    其或邪盛正虛。

    邪壅正氣下脫。

    多下利而死。

    何以言之。

    經曰。

    下利日十餘行。

    脈反實者死。

    發熱下利至甚。

    厥不止者死。

    直視谵語下利者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

    灸之不溫。

    脈不還死。

    少陰病自利。

    複煩躁不得卧寐者死。

    此數者。

    皆邪壅正氣下脫而死者也。

    金匮要略曰。

    六腑氣絕于外者。

    手足寒。

    五髒氣絕于内者。

    利下不禁。

    嗚呼。

    疾成而後藥。

    雖神醫不可為已。

    氣既脫矣。

    孰能治之。

     卷中 筋惕肉 傷寒筋惕肉。

    何以明之。

    傷寒頭痛身疼。

    惡寒發熱者。

    必然之證也。

    其于筋惕肉。

    非常有之者。

    必待發汗過汗多汗。

    則有之矣。

    内經曰。

    陽氣者。

    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發汗過多。

    津液枯少。

    陽氣太虛。

    筋肉失所養。

    故惕惕然而跳。

    然而動也。

    太陽病脈微弱。

    汗出惡風者。

    不可服大青龍湯服之則厥逆。

    筋惕肉。

    此為逆也。

    太陽病發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發熱。

    頭眩身動。

    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湯主之。

    動氣在左。

    不可發汗。

    發汗則頭眩汗不止。

    筋惕肉。

    即是觀之。

    筋惕肉。

    由發汗多亡陽。

    陽虛可見矣。

    茲雖逆也。

    止于發汗亡陽而表虛。

    治以溫經益陽則可矣。

    或因吐下發汗。

    表裡俱虛。

    而有此狀者。

    又非若但發汗後所可同也。

    經曰。

    傷寒吐下後。

    發汗虛煩。

    脈甚微。

    七八日。

    心下痞硬。

    脅下痛。

    氣上沖咽喉。

    眩冒。

    筋脈動惕者。

    久而成痿。

    此為逆之甚者也。

    太陽病發汗。

    複下之後。

    表裡俱虛。

    複加燒針。

    因胸煩。

    面色青黃。

    膚者難治。

    茲為逆之甚者也。

    發汗吐下。

    庸可忽諸。

     卷中 熱入血室 傷寒熱入血室。

    何以明之。

    室者屋室也。

    謂可以停止之處。

    人身之血室者。

    榮血停止之所。

    經脈留會之處。

    即沖脈是也。

    沖脈者。

    奇經八脈之一脈也。

    起于腎下。

    出于氣沖。

    并足陽明經。

    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為十二經脈之海。

    王曰。

    沖為血海。

    言諸經之血。

    朝會于此。

    男子則營運生精。

    女子則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内經曰。

    任脈通。

    沖脈盛。

    月事以時下者是也。

    王曰。

    陰靜海滿而去血。

    謂沖脈盛。

    為海滿也。

    即是觀之。

    沖是血室可知矣。

    傷寒之邪。

    婦人則随經而入。

    男子由陽明而傳。

    以沖之脈。

    與少陰之絡起于腎。

    女子感邪。

    太陽随經。

    便得而入沖之經。

    并足陽明。

    男子陽明内熱。

    方得而入也。

    沖之得熱。

    血必妄行。

    在男子則下血谵語。

    在婦人則月水适來。

    陽明病下血谵語。

    此為熱入血室者。

    斯蓋言男子。

    不止謂婦人而言也。

    婦人傷寒。

    經水适來。

    與經水适斷者。

    皆以經氣所虛。

    宮室不辟。

    邪得乘虛而入。

    針經有言曰。

    邪氣不得其虛。

    不能獨傷人者是矣。

    婦人熱入血室。

    有須治而愈者。

    有不須治而愈者。

    又各不同也。

    婦人中風。

    發熱惡寒。

    經水适來。

    得之七八日。

    熱除而脈遲。

    身涼和。

    胸脅下滿。

    如結胸狀。

    谵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

    當刺期門。

    随其時經水适斷者。

     此為熱入血室。

    其血必結。

    故使如瘧狀。

    發作有時。

    小柴胡湯主之。

    二者是須治而愈是也。

    婦人傷寒發熱。

    經水适來。

    晝則明了。

    暮則谵語。

    如見鬼狀者。

    此為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

    及上二焦。

    必自愈。

    是不須治而愈者也。

    谵語為病邪之甚者。

    何不須治而愈耶。

    且胸脅滿。

    如結胸谵語。

    是邪氣留結于胸脅而不去者。

    必刺期門。

    随其實而瀉之。

    寒熱如瘧。

    發作有時者。

    是血結而不行者。

    須小柴胡湯散之。

    二者既有留邪。

    必須治之可也。

    若發熱經水适來。

    晝日明了。

    暮則谵語。

    此則經水既來。

    以裡無留邪。

    但不妄犯。

    熱随血散。

    必自愈。

    經曰。

    血自下。

    下者愈。

    故無犯胃氣。

    及上二焦。

     必自愈。

    所謂妄犯者。

    謂恐以谵語為陽明内實。

    攻之犯其胃氣也。

    此無胸脅之邪。

     恐刺期門犯其中焦也。

    此無血結。

    恐與小柴胡湯犯其上焦也。

    小柴胡湯解散。

    則動衛氣。

    衛出上焦。

    動衛氣是犯上焦也。

    刺期門則動榮氣。

    榮出中焦。

    動榮氣是犯中焦也。

    脈經有曰。

    無犯胃氣。

    及上二焦。

    豈謂藥不謂針耶。

    此其是欤。

     卷中 發黃 傷寒發黃。

    何以明之。

    經曰。

    濕熱相交。

    民當病瘅。

    瘅者黃也。

    單陽而無陰者也。

    傷寒至于發黃。

    為疾之甚也。

    濕也熱也。

    甚者則發黃。

    内熱已盛。

    複被火者。

    亦發黃也。

    邪風被火熱。

    兩陽相熏灼。

    其身必發黃。

    陽明病被火。

    額上微汗出。

    小便不利者。

    必發黃。

    是由内有熱而被火。

    緻發黃者也。

    陽明病無汗。

    小便不利。

    心中懊者必發黃。

     是由陽明熱盛。

    緻發黃者也。

    傷寒發汗已。

    身自為黃。

    所以然者。

    寒濕在裡不解故也。

    以為不可下也。

    于寒濕中求之。

    是由寒濕緻發黃者也。

    濕亦令黃也。

    熱亦令黃也。

    其能辨之乎。

    二者非止根本有異。

    而色澤亦自不同。

    濕家之黃也。

    身黃如似熏黃。

    雖黃而色暗不明也。

    至于熱盛之黃也。

    必身黃如橘子色。

    甚者勃勃出。

    染着衣正黃如柏。

    是其正黃色也。

    由是觀之。

    濕之與熱。

    豈不異哉。

    大抵黃家屬太陰。

    太陰者脾之經也。

    脾者土。

    黃土色也。

    脾經為濕熱蒸之。

    則色見于外。

    必發身黃。

    經曰。

    傷寒脈浮緩。

    手足自溫者。

    是為系在太陰。

    太陰當發身黃者是矣。

    熱雖内盛。

    若已自汗出。

    小便利者。

    則不能發黃必也。

    頭汗出。

    身無汗。

    劑頸而還。

    小便不利。

    渴飲水漿。

     此為瘀熱在裡。

    身必發黃。

    黃家為熱盛。

    而治法亦自有殊。

    傷寒八九日。

    身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少腹滿者。

    茵陳蒿湯主之。

    此欲洩滌其熱也。

    傷寒身黃發熱者。

    栀子柏皮湯主之。

    此欲解散其熱也。

    傷寒瘀熱在裡。

    身必發黃。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此欲解散其熱也。

    此數者。

    洩滌解散。

    乃治之不同。

    亦皆析火徹熱之劑也。

    一或身黃脈沉結。

    少腹硬而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

    又為蓄血在下焦。

    使之黃也。

    必須抵當湯下之而愈。

    黃家既是病之已極。

    是以有不治之者多矣。

    非止寸口近掌無脈。

    鼻氣出冷。

    為不治之疾。

    又若形體如煙熏。

    直視搖頭者。

    是為心絕。

    環口黧黑。

    柔汗發黃。

    是為脾絕。

    皆不治之症。

    醫者更詳視之。

     卷中 發狂 傷寒發狂。

    何以明之。

    狂者猖狂也。

    謂其不甯也。

    難經曰。

    狂之始發也。

    少卧不饑。

    而自高賢也。

    自辨智也。

    自貴倨也。

    妄笑好歌樂也。

    妄行走不休也。

    狂家所起。

    皆陽盛緻然。

    内經曰。

    陰不勝其陽。

    脈留薄疾并。

    乃狂也。

    又曰。

    邪入于陽則狂。

    邪入于陰則喑。

    難經曰。

    重陽者狂。

    重陰者癫。

    脈經曰。

    陰附陽則狂。

    陽附陰則癫。

    病源曰。

    陽邪并于陽則狂。

    陰邪并于陰則癫。

    即諸經之狂為陽盛也。

    明矣。

    又陽明之病。

    惡人與火。

     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心欲動。

    獨閉戶牖而處。

    甚則欲上高而歌。

    棄衣而走。

    逾垣上屋。

    其所上之處。

    皆非素能者。

    是謂陽邪并于陽明也。

    傷寒熱毒在胃。

    并于心髒。

    使神不甯。

    而志不定。

    遂發狂也。

    傷寒至于發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