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短氣。
金匮要略曰。
食少飲多。
水停心下。
微者短氣。
即此觀之。
短氣之由亦衆矣。
必審其形候。
使的而不惑。
必審其邪氣。
在表裡之不瘥。
随症攻之。
了無不愈者矣。
卷中 搖頭 傷寒搖頭。
何以明之。
頭者諸陽之會也。
諸陽之脈。
皆上于頭。
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
陽脈不治。
則頭為之搖。
傷寒搖頭有三。
皆所主不同也。
有曰搖頭言者。
裡痛也。
以裡有痛者。
語言則劇。
欲言則頭為之戰搖也。
有曰獨搖頭。
卒口噤。
背反張者。
痙病也。
以風盛于上。
風主動搖故也。
裡痛非邪也。
痛使之然。
痙病非逆也。
風使之然。
至于陽反獨留。
形體如煙熏。
直視搖頭者。
又謂之心絕。
蓋心藏神。
而為陰之本。
陽根于陰。
陰根于陽。
陰陽相根。
則榮衛上下相随矣。
絕則神去而陰竭。
陽無根者。
則不能自主持。
故頭為之搖矣。
王曰。
滋苗者以固其根。
伐下者必枯其上。
内絕其根。
外作搖頭。
又何疑焉。
心絕者真病也。
風痙裡痛者。
邪氣也。
觀其頭搖。
又當明其臧否焉。
卷中 螈 傷寒螈。
何以明之。
螈者筋脈急也。
者筋脈緩也。
急者則引而縮。
緩者則縱而伸。
或縮或伸。
動而不止者。
名曰螈。
俗謂之搐者是也。
黃帝内經曰。
病筋脈相引而急。
名曰螈。
螈謂若契合之契也。
行則緩。
卧則緊。
從則縱。
疾之縱者。
謂若放縱之縱也。
以急為螈。
以緩為。
理至明矣。
螈者。
風疾也。
而癫痫則螈焉。
傷寒螈者。
邪熱氣極也。
熱盛則風搏并經絡。
風主動。
故四肢螈而不甯也。
故風溫被火者。
曰發微黃色。
劇者如驚痫。
時螈。
言其熱氣之劇盛也。
傷寒病至于發螈者。
疾勢已過矣。
多難可制。
内經曰。
太陽終者。
戴眼反折。
螈絕汗乃出。
大如貫珠。
着身不流。
是見其螈。
為已過之疾也。
又有四肢習。
為四肢動而不止。
似螈而無力。
不得伸縮者也。
此為肝絕。
螈之證雖難已。
若能以祛風滌熱之劑。
折其大熱。
則螈亦有生者。
若妄加灼火。
或飲以發表之藥。
則死不旋踵。
經曰。
一逆尚引日。
再逆促命期。
卷中 不仁 傷寒不仁。
何以明之。
仁、柔也。
不仁。
謂不柔和也。
癢不知也。
痛不知也。
寒不知也。
熱不知也。
任其屈伸灸刺。
不知所以然者。
是謂不仁也。
由邪氣壅盛。
正氣為邪氣閉伏。
郁而不發。
榮衛血氣虛少。
不能通行。
緻斯然也。
内經曰。
榮氣虛則不仁。
針經曰。
衛氣不行。
則為不仁。
經曰。
榮衛不能相将。
三焦無所仰。
身體痹不仁。
即是言之。
知榮衛血氣虛少。
不能通行。
為不仁者明矣。
經曰。
諸乘寒者則為厥。
郁冒不仁。
言此厥者。
是正氣為寒氣所乘。
為厥氣也。
非四肢逆冷之厥也。
何者。
蓋以郁冒。
為昏冒不仁。
為不知痛癢。
得不為屍厥之厥耶。
經曰。
少陰脈不至。
腎氣微少。
精血奔。
氣促迫。
上入胸膈。
宗氣反聚。
血結心下。
陽氣退下。
熱歸陰股。
與陰相動。
令身不仁。
此為屍厥。
其乘寒之厥。
郁冒不仁。
即此屍厥可知矣。
昔越人入虢診太子為屍厥。
以郁冒不仁為可治。
刺之而得痊濟者。
實神醫之診也。
嗚呼。
設或脈浮而洪。
身汗如油。
喘而不休。
水漿不下。
形體不仁。
此又為命絕。
雖越人其能起之欤。
卷中 直視 傷寒直視。
何以明之。
直視者。
視物而目精不轉動者是也。
若目精轉者。
非直視也。
水之精為志。
火之精為神。
目者心之使也。
神所寓焉。
肝之外候也。
精神榮焉。
針經曰。
五髒六腑之氣。
皆上注于目。
而為之精。
精之窠為眼之睛。
精為瞳子。
筋之精為黑睛。
血之精為絡。
氣之精為白睛。
肌肉之精為約束。
裹撷筋骨。
血氣之精。
與脈并為系。
上屬于腦。
五髒血氣充榮。
則目和而明矣。
傷寒目直視者。
邪氣壅盛。
冒其正氣。
使神智不慧。
藏精之氣不上榮于目。
則目為之直視。
傷寒至于直視。
為邪氣已極。
證候已逆。
多難治。
經曰。
衄家不可發汗。
汗出則額上陷。
脈急緊。
直視不能。
不得眠。
以肝受血而能視。
亡血家肝氣已虛。
目氣已弱。
又發汗亡陽。
則陰陽俱虛所緻也。
此雖錯逆。
其未甚也。
逮乎狂言。
反目直視。
又為腎絕。
直視搖頭。
又為心絕。
皆髒氣脫絕也。
直視谵語。
喘滿者死。
下利者亦死。
又劇者發則不識人。
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
微喘直視。
脈弦者生。
澀者死。
皆邪氣盛而正氣脫也。
其或有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無表裡證。
大便難。
身微熱者。
是非直視也。
此為内實也。
可用大承氣湯、大柴胡湯下之。
直視為不治之疾。
目中不了了。
為可治之候。
二者形證相近。
其為工者。
宜熟視之。
卷中 郁冒 傷寒郁冒。
何以明之。
郁為郁結而氣不舒也。
冒為昏冒而神不清也。
世謂之昏迷者是也。
郁冒之來。
皆虛極而乘寒。
則有之矣。
經曰。
諸乘寒者則為厥。
郁冒不仁。
又曰。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
因複發汗。
以此表裡俱虛。
其人因緻冒。
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
汗出表和故也。
是知因虛乘寒。
乃生郁冒。
金匮要略曰。
新産婦人有三病。
一者病痙。
二者病郁冒。
三者大便難。
亡血複汗。
寒多故令郁冒。
又曰。
産婦郁冒。
其脈微弱。
嘔不能食。
大便堅。
所以然者。
血虛而厥。
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
即此觀之。
郁冒為虛寒可知矣。
又或少陰病。
下利止而頭眩。
時時自冒者。
又為死證。
蓋謂其虛極而脫也。
觀其郁冒。
幸無忽焉。
卷中 動氣 傷寒動氣。
何以明之。
動氣者。
為築築然動于腹中者是矣。
髒氣不治。
随髒所主。
發洩于臍之四旁。
動跳築築然。
謂之動氣。
難經曰。
肝内證臍左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心内證臍上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肺内證臍右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腎内證臍下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是髒氣不治。
腹中氣候發動也。
動氣應藏。
是皆真氣虛。
雖有表裡攻發之證。
即不可汗下。
經曰。
動氣左右。
不可發汗。
汗則頭眩。
汗不止。
筋惕肉。
是發汗而動肝氣者也。
動氣在左不可下。
下之則腹内拘急。
食不下。
動氣更劇。
雖有身熱。
卧則欲蜷。
是下之而動肝氣者也。
動氣在上。
不可發汗。
汗則氣上沖。
正在心端。
是發汗而動心氣者也。
動氣在上不可下。
下之則掌握熱煩。
身上浮冷。
熱汗自洩。
欲得水自灌。
是下之而動心氣者也。
動氣在右。
不可發汗。
汗則衄而渴。
心苦煩。
飲即吐水。
是發汗而動肺氣者也。
動氣在右不可下。
下之則津液内竭。
咽燥鼻幹。
頭眩心悸。
是下之而動肺氣者也。
動氣在下。
不可發汗。
汗則無汗。
心中大煩。
骨節苦痛。
目運惡寒。
食則反吐。
谷不得下。
是發汗而動腎氣者也。
動氣在下不可下。
下之則腹脹滿。
卒起頭眩。
食則下清谷。
心下痞。
是下之而動腎氣者也。
且脾内證。
當臍有動氣。
經特曰臍之四旁動氣。
不可汗下。
獨不言脾候。
當臍有動氣者。
以脾居中州。
為胃以行津液。
發汗吐下。
獨先動脾。
況脾家發動氣者。
讵可動之也。
所以特不言之也。
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
蓋不在脈之可見。
必待問之可得者。
發汗吐下。
務要審谛。
舉此動氣。
類可知矣。
卷中 自利 傷寒自利。
何以明之。
自利者。
有不經攻下。
自然溏洩者。
謂之自利也。
傷寒自利多種。
須知冷熱虛實。
消息投湯。
無緻失瘥。
雜病自利。
多責為寒。
傷寒下利。
多由協熱。
其與雜病有以異也。
表邪傳裡。
裡虛協熱則利。
不應下而便攻之。
内虛協熱遂利。
是皆協熱。
已又合病。
皆作自利。
太陽與陽明合病。
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
必自下利。
黃芩湯主之。
陽明與少陽合病。
必自下利。
大承氣湯主之。
三者皆合病下利。
一者發表。
一者攻裡。
一者和解。
所以不同者。
蓋六經以太陽陽明為表。
少陽太陰為在半表半裡。
少陰厥陰為在裡。
太陽陽明合病。
為在表者也。
雖曰下利。
必發散經中邪氣而後已。
故與葛根湯以汗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
為在半表半裡者也。
雖曰下利。
必和解表裡之邪而後已。
故與黃芩湯以散之。
陽明少陰合病。
為少陽邪氣入腑者也。
雖曰下利。
必逐去胃中之實而後已。
故與承氣湯以下之。
是三者所以有異也。
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熱
金匮要略曰。
食少飲多。
水停心下。
微者短氣。
即此觀之。
短氣之由亦衆矣。
必審其形候。
使的而不惑。
必審其邪氣。
在表裡之不瘥。
随症攻之。
了無不愈者矣。
卷中 搖頭 傷寒搖頭。
何以明之。
頭者諸陽之會也。
諸陽之脈。
皆上于頭。
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
陽脈不治。
則頭為之搖。
傷寒搖頭有三。
皆所主不同也。
有曰搖頭言者。
裡痛也。
以裡有痛者。
語言則劇。
欲言則頭為之戰搖也。
有曰獨搖頭。
卒口噤。
背反張者。
痙病也。
以風盛于上。
風主動搖故也。
裡痛非邪也。
痛使之然。
痙病非逆也。
風使之然。
至于陽反獨留。
形體如煙熏。
直視搖頭者。
又謂之心絕。
蓋心藏神。
而為陰之本。
陽根于陰。
陰根于陽。
陰陽相根。
則榮衛上下相随矣。
絕則神去而陰竭。
陽無根者。
則不能自主持。
故頭為之搖矣。
王曰。
滋苗者以固其根。
伐下者必枯其上。
内絕其根。
外作搖頭。
又何疑焉。
心絕者真病也。
風痙裡痛者。
邪氣也。
觀其頭搖。
又當明其臧否焉。
卷中 螈 傷寒螈。
何以明之。
螈者筋脈急也。
者筋脈緩也。
急者則引而縮。
緩者則縱而伸。
或縮或伸。
動而不止者。
名曰螈。
俗謂之搐者是也。
黃帝内經曰。
病筋脈相引而急。
名曰螈。
螈謂若契合之契也。
行則緩。
卧則緊。
從則縱。
疾之縱者。
謂若放縱之縱也。
以急為螈。
以緩為。
理至明矣。
螈者。
風疾也。
而癫痫則螈焉。
傷寒螈者。
邪熱氣極也。
熱盛則風搏并經絡。
風主動。
故四肢螈而不甯也。
故風溫被火者。
曰發微黃色。
劇者如驚痫。
時螈。
言其熱氣之劇盛也。
傷寒病至于發螈者。
疾勢已過矣。
多難可制。
内經曰。
太陽終者。
戴眼反折。
螈絕汗乃出。
大如貫珠。
着身不流。
是見其螈。
為已過之疾也。
又有四肢習。
為四肢動而不止。
似螈而無力。
不得伸縮者也。
此為肝絕。
螈之證雖難已。
若能以祛風滌熱之劑。
折其大熱。
則螈亦有生者。
若妄加灼火。
或飲以發表之藥。
則死不旋踵。
經曰。
一逆尚引日。
再逆促命期。
卷中 不仁 傷寒不仁。
何以明之。
仁、柔也。
不仁。
謂不柔和也。
癢不知也。
痛不知也。
寒不知也。
熱不知也。
任其屈伸灸刺。
不知所以然者。
是謂不仁也。
由邪氣壅盛。
正氣為邪氣閉伏。
郁而不發。
榮衛血氣虛少。
不能通行。
緻斯然也。
内經曰。
榮氣虛則不仁。
針經曰。
衛氣不行。
則為不仁。
經曰。
榮衛不能相将。
三焦無所仰。
身體痹不仁。
即是言之。
知榮衛血氣虛少。
不能通行。
為不仁者明矣。
經曰。
諸乘寒者則為厥。
郁冒不仁。
言此厥者。
是正氣為寒氣所乘。
為厥氣也。
非四肢逆冷之厥也。
何者。
蓋以郁冒。
為昏冒不仁。
為不知痛癢。
得不為屍厥之厥耶。
經曰。
少陰脈不至。
腎氣微少。
精血奔。
氣促迫。
上入胸膈。
宗氣反聚。
血結心下。
陽氣退下。
熱歸陰股。
與陰相動。
令身不仁。
此為屍厥。
其乘寒之厥。
郁冒不仁。
即此屍厥可知矣。
昔越人入虢診太子為屍厥。
以郁冒不仁為可治。
刺之而得痊濟者。
實神醫之診也。
嗚呼。
設或脈浮而洪。
身汗如油。
喘而不休。
水漿不下。
形體不仁。
此又為命絕。
雖越人其能起之欤。
卷中 直視 傷寒直視。
何以明之。
直視者。
視物而目精不轉動者是也。
若目精轉者。
非直視也。
水之精為志。
火之精為神。
目者心之使也。
神所寓焉。
肝之外候也。
精神榮焉。
針經曰。
五髒六腑之氣。
皆上注于目。
而為之精。
精之窠為眼之睛。
精為瞳子。
筋之精為黑睛。
血之精為絡。
氣之精為白睛。
肌肉之精為約束。
裹撷筋骨。
血氣之精。
與脈并為系。
上屬于腦。
五髒血氣充榮。
則目和而明矣。
傷寒目直視者。
邪氣壅盛。
冒其正氣。
使神智不慧。
藏精之氣不上榮于目。
則目為之直視。
傷寒至于直視。
為邪氣已極。
證候已逆。
多難治。
經曰。
衄家不可發汗。
汗出則額上陷。
脈急緊。
直視不能。
不得眠。
以肝受血而能視。
亡血家肝氣已虛。
目氣已弱。
又發汗亡陽。
則陰陽俱虛所緻也。
此雖錯逆。
其未甚也。
逮乎狂言。
反目直視。
又為腎絕。
直視搖頭。
又為心絕。
皆髒氣脫絕也。
直視谵語。
喘滿者死。
下利者亦死。
又劇者發則不識人。
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
微喘直視。
脈弦者生。
澀者死。
皆邪氣盛而正氣脫也。
其或有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無表裡證。
大便難。
身微熱者。
是非直視也。
此為内實也。
可用大承氣湯、大柴胡湯下之。
直視為不治之疾。
目中不了了。
為可治之候。
二者形證相近。
其為工者。
宜熟視之。
卷中 郁冒 傷寒郁冒。
何以明之。
郁為郁結而氣不舒也。
冒為昏冒而神不清也。
世謂之昏迷者是也。
郁冒之來。
皆虛極而乘寒。
則有之矣。
經曰。
諸乘寒者則為厥。
郁冒不仁。
又曰。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
因複發汗。
以此表裡俱虛。
其人因緻冒。
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
汗出表和故也。
是知因虛乘寒。
乃生郁冒。
金匮要略曰。
新産婦人有三病。
一者病痙。
二者病郁冒。
三者大便難。
亡血複汗。
寒多故令郁冒。
又曰。
産婦郁冒。
其脈微弱。
嘔不能食。
大便堅。
所以然者。
血虛而厥。
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
即此觀之。
郁冒為虛寒可知矣。
又或少陰病。
下利止而頭眩。
時時自冒者。
又為死證。
蓋謂其虛極而脫也。
觀其郁冒。
幸無忽焉。
卷中 動氣 傷寒動氣。
何以明之。
動氣者。
為築築然動于腹中者是矣。
髒氣不治。
随髒所主。
發洩于臍之四旁。
動跳築築然。
謂之動氣。
難經曰。
肝内證臍左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心内證臍上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肺内證臍右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腎内證臍下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是髒氣不治。
腹中氣候發動也。
動氣應藏。
是皆真氣虛。
雖有表裡攻發之證。
即不可汗下。
經曰。
動氣左右。
不可發汗。
汗則頭眩。
汗不止。
筋惕肉。
是發汗而動肝氣者也。
動氣在左不可下。
下之則腹内拘急。
食不下。
動氣更劇。
雖有身熱。
卧則欲蜷。
是下之而動肝氣者也。
動氣在上。
不可發汗。
汗則氣上沖。
正在心端。
是發汗而動心氣者也。
動氣在上不可下。
下之則掌握熱煩。
身上浮冷。
熱汗自洩。
欲得水自灌。
是下之而動心氣者也。
動氣在右。
不可發汗。
汗則衄而渴。
心苦煩。
飲即吐水。
是發汗而動肺氣者也。
動氣在右不可下。
下之則津液内竭。
咽燥鼻幹。
頭眩心悸。
是下之而動肺氣者也。
動氣在下。
不可發汗。
汗則無汗。
心中大煩。
骨節苦痛。
目運惡寒。
食則反吐。
谷不得下。
是發汗而動腎氣者也。
動氣在下不可下。
下之則腹脹滿。
卒起頭眩。
食則下清谷。
心下痞。
是下之而動腎氣者也。
且脾内證。
當臍有動氣。
經特曰臍之四旁動氣。
不可汗下。
獨不言脾候。
當臍有動氣者。
以脾居中州。
為胃以行津液。
發汗吐下。
獨先動脾。
況脾家發動氣者。
讵可動之也。
所以特不言之也。
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
蓋不在脈之可見。
必待問之可得者。
發汗吐下。
務要審谛。
舉此動氣。
類可知矣。
卷中 自利 傷寒自利。
何以明之。
自利者。
有不經攻下。
自然溏洩者。
謂之自利也。
傷寒自利多種。
須知冷熱虛實。
消息投湯。
無緻失瘥。
雜病自利。
多責為寒。
傷寒下利。
多由協熱。
其與雜病有以異也。
表邪傳裡。
裡虛協熱則利。
不應下而便攻之。
内虛協熱遂利。
是皆協熱。
已又合病。
皆作自利。
太陽與陽明合病。
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
必自下利。
黃芩湯主之。
陽明與少陽合病。
必自下利。
大承氣湯主之。
三者皆合病下利。
一者發表。
一者攻裡。
一者和解。
所以不同者。
蓋六經以太陽陽明為表。
少陽太陰為在半表半裡。
少陰厥陰為在裡。
太陽陽明合病。
為在表者也。
雖曰下利。
必發散經中邪氣而後已。
故與葛根湯以汗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
為在半表半裡者也。
雖曰下利。
必和解表裡之邪而後已。
故與黃芩湯以散之。
陽明少陰合病。
為少陽邪氣入腑者也。
雖曰下利。
必逐去胃中之實而後已。
故與承氣湯以下之。
是三者所以有異也。
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