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其人本虛。
是以發戰者是也。
邪氣外與正氣争則為戰。
戰其愈者也。
邪氣内與正氣争則為栗。
栗為甚者也。
經曰。
陰中于邪。
必内栗也。
表氣微虛。
裡氣不守。
故使邪中于陰也。
方其裡氣不守。
而為邪中于正氣。
正氣怯弱。
故成栗也。
戰者正氣勝。
栗者邪氣勝也。
傷寒六七日。
欲解之時。
當戰而汗出。
其有但心栗而鼓颔。
身不戰者。
已而遂成寒逆。
似此證多不得解。
何者。
以陰氣内盛。
正氣太虛。
不能勝邪。
反為邪所勝也。
非大熱劑。
與其灼艾。
又焉得而禦之。
卷中 四逆 傷寒四逆。
何以明之。
四逆者。
四肢逆而不溫者是也。
積涼成寒。
積溫成熱。
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所由來者漸矣。
傷寒始者邪在皮膚。
當太陽陽明受邪之時。
則一身手足盡熱。
當少陰太陰受邪之時。
則手足自溫。
是表邪漸緩而欲傳裡也。
經曰。
傷寒四五日。
手足溫而渴者。
小柴胡湯主之。
是太陽之邪。
傳之少陽也。
傷寒脈浮。
手足自溫者。
是為系在太陰。
是少陽之傳邪于太陰也。
是知邪氣在半表半裡。
則手足不熱而自溫也。
至于邪傳少陰。
為裡證已深。
雖未至厥。
而手足又加之不溫。
是四逆也。
若至厥陰。
則手足厥冷矣。
經曰。
少陰病四逆。
其人或咳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洩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方用柴胡、枳實、芍藥、甘草。
四者皆是寒冷之物。
而專主四逆之疾。
是知四逆非虛寒之證也。
又有四逆諸湯。
亦治四逆手足寒。
方用幹姜、附子熱藥者。
厥有旨哉。
若手足自熱而至溫。
從四逆而至厥者。
傳經之邪也。
四逆散主之。
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
是陰經受邪。
陽氣不足。
可用四逆湯溫之。
大須識此。
勿令誤也。
四逆與厥相近而非也。
經曰。
諸四逆厥者。
不可下。
是四逆與厥有異也。
吐利煩躁見四逆者死。
是惡見其四逆也。
診視之間。
熟詳究之。
卷中 厥 傷寒厥者。
何以明之。
厥者冷也。
甚于四逆也。
經曰。
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
便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謂陽氣内陷。
熱氣逆伏。
而手足為之冷也。
經曰。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
厥者必發熱。
前熱者後必厥。
厥深者熱亦深。
厥微者熱亦微。
是知内陷者。
手足為厥矣。
少陰病但厥無汗。
而強發之。
必動其血。
未知從何道出。
或從口鼻。
或從目出。
是名下厥上竭。
亦是言發動其熱也。
先熱而後厥者。
熱伏于内也。
先厥而後熱者。
陰退而陽氣得複也。
若始得之便厥者。
則是陽氣不足。
而陰氣勝也。
大抵厥逆為陰所主。
寒者多矣。
而又有進退之别。
經曰。
病厥五日。
熱亦五日。
設六日當複厥。
不厥者自愈。
發熱四日。
厥反三日。
複厥四日。
厥少熱多。
其病自愈。
厥四日。
熱反三日。
複厥五日。
其病為進。
寒多熱少。
陽氣退。
故為進也。
病至厥陰。
傳經盡也。
當是之時。
陽氣勝陰。
厥少熱多。
其病則愈。
若或陰氣反勝。
陽不得複。
厥多熱少。
其病則逆。
厥為陰氣至也。
熱為陽氣複也。
至于下利。
則曰先厥後發熱而利。
必自止。
見厥複利。
厥者複為熱。
為陽氣得複。
而利必自止。
熱者便為厥。
是陰氣還勝也。
故複下利矣。
諸陽受氣于胸中邪氣客于胸中郁郁留結。
則陽氣不得敷布。
而手足為之厥。
經曰。
手足厥冷。
脈乍緊。
邪結在胸中。
心中滿而煩。
饑不能食。
病在胸中。
當吐之者是矣。
厥為陰之盛也。
若更加之惡寒而蜷者。
陰氣之極也。
則難可制。
經曰。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
手足厥冷者。
不治。
是厥冷之逆者。
神丹其能生乎。
卷中 鄭聲 傷寒鄭聲。
為邪音也。
孔子曰。
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又曰。
放鄭聲。
遠佞人。
鄭聲淫。
佞人殆。
是謂鄭聲。
為不正之音也。
傷寒鄭聲者。
則其聲如鄭衛之音。
轉不正也。
經曰。
虛則鄭聲。
今汗後或病久。
人聲轉者是也。
以此為虛。
從可知矣。
又鄭聲者。
重語也。
正為聲轉也。
若聲重而轉其本音者亦是矣。
昧者殊不知此。
妄以重為重疊之語。
與谵語混而莫辨。
遂止以身熱脈數。
煩渴便難而多言者為谵語。
以身涼脈小。
自利不渴而多言者為鄭聲。
如此則有失仲景之本意。
兼鄭聲淫之語以正之。
則鄭聲不為重疊。
正為不正也。
況仲景之書。
三百九十餘證。
曲盡傷寒形候。
未有脫落而不言者。
若是鄭聲為多言。
則于三陰門中。
亦須條見。
所以鄭聲别無證治者。
是不與谵語為類也。
雖曰虛矣。
止為正氣虛而不全。
故使轉聲而不正也。
明者鑒此。
幸詳究之。
卷中 谵語 傷寒谵語。
何以明之。
谵者謂呢喃而語也。
又作。
謂妄有所見而言也。
此皆真氣昏亂。
神識不清之所緻。
夫心藏神而主火。
病則熱氣歸焉。
傷寒胃中熱盛。
上乘于心。
心為熱冒。
則神昏亂而語言多出。
識昏不知所以然。
遂言無倫次而成谵妄之語。
輕者睡中呢喃。
重者不睡亦語言差謬。
有谵語者。
有獨語者。
有狂語者。
有語言不休者。
有言亂者。
此數者。
見其熱之輕重也。
谵語與獨語。
雖間有妄錯之語。
若與人言有次。
是熱未至于極者也。
經曰。
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
發則不識人。
是病獨語未為劇也。
狂語者熱甚者也。
由神昏而無所見覺。
甚則至于叫喊而言語也。
言語不休者。
又其甚也。
至于亂言者。
謂妄言罵詈。
善惡不避親疏。
為神明已亂也。
經曰。
諸逆發汗微者難瘥。
劇者言亂。
是難可複制也。
谵語之由。
又自不同。
皆當明辨之。
有被火劫谵語者。
有汗出谵語者。
有下利谵語者。
有下血谵語者。
有燥屎在胃谵語者。
有三陽合病谵語者。
有過經谵語者。
有亡陽谵語者。
經曰。
大熱入胃中。
水竭躁煩。
必發谵語。
又腹滿微喘。
口幹咽爛。
或不大便。
久則谵語。
是因被火劫谵語也。
汗出谵語。
此為風也。
須下之。
過經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
語言必亂。
以表虛裡實故也。
是汗出谵語者也。
下利谵語者。
有燥屎也。
小承氣湯主之。
是下利谵語者也。
下血谵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
當刺期門。
随其實而瀉之。
是下血谵語者也。
谵語有潮熱。
反不能食者。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是謂燥屎在胃谵語者也。
腹滿身重。
難以轉側。
口不仁而面垢。
谵語遺尿。
是三陽合病谵語者也。
過經谵語者熱也。
當以湯下之。
是過經谵語者也。
發汗多亡陽谵語者。
不可下。
與柴胡桂枝湯。
和其榮衛。
是以有通津液後自愈。
是亡陽谵語也。
諸如此者。
脈短則死。
脈自和則愈。
又身微熱。
脈浮大者生。
逆冷脈沉細。
不過一日死。
實則谵語。
氣收斂在内。
而實者本病也。
或氣上逆而喘滿。
或氣下奪而自利者。
皆為逆也。
經曰。
直視谵語喘滿者死。
下利者亦死。
謂其正氣脫絕也。
能知虛實之診。
能識逆從之要。
治病療病。
則不失矣。
卷中 短氣 傷寒短氣。
何以明之。
短氣者。
氣短而不能相續者是矣。
似喘而非喘。
若有氣上沖。
而實非氣上沖也。
喘者張口擡肩。
搖身滾肚。
謂之喘也。
氣上沖者。
腹裡氣時時上沖也。
所謂短氣者。
呼吸雖數。
而不能相續。
似喘而不搖肩。
似呻吟而無痛者。
短氣也。
經所謂短氣者衆。
實為難辨之證。
愚醫莫識之。
為治有誤者多矣。
要識其短氣之真者。
氣急而短促。
謂之氣短者是也。
短氣有責為虛者。
有責為實者。
要當明辨之。
經曰。
趺陽脈微而緊。
緊則為寒。
微則為虛。
微緊相搏。
則為短氣。
此為短氣之虛者也。
短氣腹滿而喘。
有潮熱。
此外欲解。
可攻裡也。
此為短氣之實者也。
又有屬表。
又有屬裡者。
要當審視之。
經曰。
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
更發汗則愈。
與其風濕相搏。
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
甘草附子湯主之者。
是邪氣在表而短氣者也。
幹嘔短氣。
汗出不惡寒者。
此表解裡未和也。
十棗湯主之。
與其太陽病。
醫反下之。
短氣躁煩。
心中懊。
陽氣内陷。
心下因硬。
則為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
是邪氣在裡而短氣者也。
虛也。
實也。
在表也。
在裡也。
皆作短氣。
又何以辨其虛實也。
大凡心腹脹滿而短氣者。
邪在裡而為實也。
腹濡滿而短氣者。
邪在表而為虛也。
大抵短氣為實。
金匮要略曰。
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又水停心下。
亦令
是以發戰者是也。
邪氣外與正氣争則為戰。
戰其愈者也。
邪氣内與正氣争則為栗。
栗為甚者也。
經曰。
陰中于邪。
必内栗也。
表氣微虛。
裡氣不守。
故使邪中于陰也。
方其裡氣不守。
而為邪中于正氣。
正氣怯弱。
故成栗也。
戰者正氣勝。
栗者邪氣勝也。
傷寒六七日。
欲解之時。
當戰而汗出。
其有但心栗而鼓颔。
身不戰者。
已而遂成寒逆。
似此證多不得解。
何者。
以陰氣内盛。
正氣太虛。
不能勝邪。
反為邪所勝也。
非大熱劑。
與其灼艾。
又焉得而禦之。
卷中 四逆 傷寒四逆。
何以明之。
四逆者。
四肢逆而不溫者是也。
積涼成寒。
積溫成熱。
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所由來者漸矣。
傷寒始者邪在皮膚。
當太陽陽明受邪之時。
則一身手足盡熱。
當少陰太陰受邪之時。
則手足自溫。
是表邪漸緩而欲傳裡也。
經曰。
傷寒四五日。
手足溫而渴者。
小柴胡湯主之。
是太陽之邪。
傳之少陽也。
傷寒脈浮。
手足自溫者。
是為系在太陰。
是少陽之傳邪于太陰也。
是知邪氣在半表半裡。
則手足不熱而自溫也。
至于邪傳少陰。
為裡證已深。
雖未至厥。
而手足又加之不溫。
是四逆也。
若至厥陰。
則手足厥冷矣。
經曰。
少陰病四逆。
其人或咳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洩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方用柴胡、枳實、芍藥、甘草。
四者皆是寒冷之物。
而專主四逆之疾。
是知四逆非虛寒之證也。
又有四逆諸湯。
亦治四逆手足寒。
方用幹姜、附子熱藥者。
厥有旨哉。
若手足自熱而至溫。
從四逆而至厥者。
傳經之邪也。
四逆散主之。
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
是陰經受邪。
陽氣不足。
可用四逆湯溫之。
大須識此。
勿令誤也。
四逆與厥相近而非也。
經曰。
諸四逆厥者。
不可下。
是四逆與厥有異也。
吐利煩躁見四逆者死。
是惡見其四逆也。
診視之間。
熟詳究之。
卷中 厥 傷寒厥者。
何以明之。
厥者冷也。
甚于四逆也。
經曰。
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
便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謂陽氣内陷。
熱氣逆伏。
而手足為之冷也。
經曰。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
厥者必發熱。
前熱者後必厥。
厥深者熱亦深。
厥微者熱亦微。
是知内陷者。
手足為厥矣。
少陰病但厥無汗。
而強發之。
必動其血。
未知從何道出。
或從口鼻。
或從目出。
是名下厥上竭。
亦是言發動其熱也。
先熱而後厥者。
熱伏于内也。
先厥而後熱者。
陰退而陽氣得複也。
若始得之便厥者。
則是陽氣不足。
而陰氣勝也。
大抵厥逆為陰所主。
寒者多矣。
而又有進退之别。
經曰。
病厥五日。
熱亦五日。
設六日當複厥。
不厥者自愈。
發熱四日。
厥反三日。
複厥四日。
厥少熱多。
其病自愈。
厥四日。
熱反三日。
複厥五日。
其病為進。
寒多熱少。
陽氣退。
故為進也。
病至厥陰。
傳經盡也。
當是之時。
陽氣勝陰。
厥少熱多。
其病則愈。
若或陰氣反勝。
陽不得複。
厥多熱少。
其病則逆。
厥為陰氣至也。
熱為陽氣複也。
至于下利。
則曰先厥後發熱而利。
必自止。
見厥複利。
厥者複為熱。
為陽氣得複。
而利必自止。
熱者便為厥。
是陰氣還勝也。
故複下利矣。
諸陽受氣于胸中邪氣客于胸中郁郁留結。
則陽氣不得敷布。
而手足為之厥。
經曰。
手足厥冷。
脈乍緊。
邪結在胸中。
心中滿而煩。
饑不能食。
病在胸中。
當吐之者是矣。
厥為陰之盛也。
若更加之惡寒而蜷者。
陰氣之極也。
則難可制。
經曰。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
手足厥冷者。
不治。
是厥冷之逆者。
神丹其能生乎。
卷中 鄭聲 傷寒鄭聲。
為邪音也。
孔子曰。
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又曰。
放鄭聲。
遠佞人。
鄭聲淫。
佞人殆。
是謂鄭聲。
為不正之音也。
傷寒鄭聲者。
則其聲如鄭衛之音。
轉不正也。
經曰。
虛則鄭聲。
今汗後或病久。
人聲轉者是也。
以此為虛。
從可知矣。
又鄭聲者。
重語也。
正為聲轉也。
若聲重而轉其本音者亦是矣。
昧者殊不知此。
妄以重為重疊之語。
與谵語混而莫辨。
遂止以身熱脈數。
煩渴便難而多言者為谵語。
以身涼脈小。
自利不渴而多言者為鄭聲。
如此則有失仲景之本意。
兼鄭聲淫之語以正之。
則鄭聲不為重疊。
正為不正也。
況仲景之書。
三百九十餘證。
曲盡傷寒形候。
未有脫落而不言者。
若是鄭聲為多言。
則于三陰門中。
亦須條見。
所以鄭聲别無證治者。
是不與谵語為類也。
雖曰虛矣。
止為正氣虛而不全。
故使轉聲而不正也。
明者鑒此。
幸詳究之。
卷中 谵語 傷寒谵語。
何以明之。
谵者謂呢喃而語也。
又作。
謂妄有所見而言也。
此皆真氣昏亂。
神識不清之所緻。
夫心藏神而主火。
病則熱氣歸焉。
傷寒胃中熱盛。
上乘于心。
心為熱冒。
則神昏亂而語言多出。
識昏不知所以然。
遂言無倫次而成谵妄之語。
輕者睡中呢喃。
重者不睡亦語言差謬。
有谵語者。
有獨語者。
有狂語者。
有語言不休者。
有言亂者。
此數者。
見其熱之輕重也。
谵語與獨語。
雖間有妄錯之語。
若與人言有次。
是熱未至于極者也。
經曰。
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
發則不識人。
是病獨語未為劇也。
狂語者熱甚者也。
由神昏而無所見覺。
甚則至于叫喊而言語也。
言語不休者。
又其甚也。
至于亂言者。
謂妄言罵詈。
善惡不避親疏。
為神明已亂也。
經曰。
諸逆發汗微者難瘥。
劇者言亂。
是難可複制也。
谵語之由。
又自不同。
皆當明辨之。
有被火劫谵語者。
有汗出谵語者。
有下利谵語者。
有下血谵語者。
有燥屎在胃谵語者。
有三陽合病谵語者。
有過經谵語者。
有亡陽谵語者。
經曰。
大熱入胃中。
水竭躁煩。
必發谵語。
又腹滿微喘。
口幹咽爛。
或不大便。
久則谵語。
是因被火劫谵語也。
汗出谵語。
此為風也。
須下之。
過經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
語言必亂。
以表虛裡實故也。
是汗出谵語者也。
下利谵語者。
有燥屎也。
小承氣湯主之。
是下利谵語者也。
下血谵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
當刺期門。
随其實而瀉之。
是下血谵語者也。
谵語有潮熱。
反不能食者。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是謂燥屎在胃谵語者也。
腹滿身重。
難以轉側。
口不仁而面垢。
谵語遺尿。
是三陽合病谵語者也。
過經谵語者熱也。
當以湯下之。
是過經谵語者也。
發汗多亡陽谵語者。
不可下。
與柴胡桂枝湯。
和其榮衛。
是以有通津液後自愈。
是亡陽谵語也。
諸如此者。
脈短則死。
脈自和則愈。
又身微熱。
脈浮大者生。
逆冷脈沉細。
不過一日死。
實則谵語。
氣收斂在内。
而實者本病也。
或氣上逆而喘滿。
或氣下奪而自利者。
皆為逆也。
經曰。
直視谵語喘滿者死。
下利者亦死。
謂其正氣脫絕也。
能知虛實之診。
能識逆從之要。
治病療病。
則不失矣。
卷中 短氣 傷寒短氣。
何以明之。
短氣者。
氣短而不能相續者是矣。
似喘而非喘。
若有氣上沖。
而實非氣上沖也。
喘者張口擡肩。
搖身滾肚。
謂之喘也。
氣上沖者。
腹裡氣時時上沖也。
所謂短氣者。
呼吸雖數。
而不能相續。
似喘而不搖肩。
似呻吟而無痛者。
短氣也。
經所謂短氣者衆。
實為難辨之證。
愚醫莫識之。
為治有誤者多矣。
要識其短氣之真者。
氣急而短促。
謂之氣短者是也。
短氣有責為虛者。
有責為實者。
要當明辨之。
經曰。
趺陽脈微而緊。
緊則為寒。
微則為虛。
微緊相搏。
則為短氣。
此為短氣之虛者也。
短氣腹滿而喘。
有潮熱。
此外欲解。
可攻裡也。
此為短氣之實者也。
又有屬表。
又有屬裡者。
要當審視之。
經曰。
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
更發汗則愈。
與其風濕相搏。
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
甘草附子湯主之者。
是邪氣在表而短氣者也。
幹嘔短氣。
汗出不惡寒者。
此表解裡未和也。
十棗湯主之。
與其太陽病。
醫反下之。
短氣躁煩。
心中懊。
陽氣内陷。
心下因硬。
則為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
是邪氣在裡而短氣者也。
虛也。
實也。
在表也。
在裡也。
皆作短氣。
又何以辨其虛實也。
大凡心腹脹滿而短氣者。
邪在裡而為實也。
腹濡滿而短氣者。
邪在表而為虛也。
大抵短氣為實。
金匮要略曰。
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又水停心下。
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