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喘 傷寒喘者。

    何以明之。

    肺主氣。

    形寒飲冷則傷肺。

    故其氣逆而上行。

    沖沖而氣急。

    喝喝而息數。

    張口擡肩。

    搖身滾肚。

    是為喘也。

    傷寒喘者。

    有邪氣在表。

    氣不利而喘者。

     有水氣之氣射肺而喘者。

    各不同也。

    喘家作桂枝加濃樸杏仁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

    身疼腰痛。

    骨節疼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

    發汗後。

    飲水多必喘。

    以水灌之亦喘。

    傷寒心下有水氣。

    幹嘔發熱而咳或喘者。

    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主之。

    是欲發散水寒也。

    經曰。

    喘而汗出者。

    與葛根黃芩黃連湯以利之。

    汗出而喘者。

    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以發之。

    二者如何而然也。

    且邪氣内攻。

    氣逆不利而喘者。

    因喘而汗出。

    見其邪氣在裡也。

    雖表未解。

    未可和之。

    若邪氣外盛壅遏。

    使氣不利而喘者。

    雖汗而喘不已。

    見其邪氣在表也。

    雖經汗下。

    亦可發之。

    此亦古人之奧義。

    傷寒止于邪氣在表而喘者。

    心腹必濡而不堅。

    設或腹滿而喘。

    則又為可下之證。

    經曰。

    短氣腹滿而喘。

    有潮熱者。

    此外欲解。

    可攻裡也。

    為因滿脹而喘矣。

    又或邪氣内盛。

    正氣欲脫。

    氣壅上逆。

    亦主喘也。

    經曰。

    直視谵語喘滿者死。

    又汗出發潤。

    喘不休者。

    此為肺絕。

    身汗如油。

    喘而不休。

    此為命絕。

    皆為不治之喘也。

    省疾問病。

    更宜消息。

     卷中 嘔吐 傷寒嘔吐。

    何以明之。

    嘔者有聲者也。

    俗謂之。

    吐者吐出其物也。

    故有幹嘔。

    而無幹吐。

    是以于嘔則曰食谷欲嘔。

     及吐則曰飲食入口即吐。

    則嘔吐之有輕重可知矣。

    傷寒嘔。

    有責于熱者。

    有責于寒者。

    至于吐家。

    則悉言虛冷也。

    經曰。

    太陰之為病。

     腹滿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

    又曰。

    胃中虛冷故吐也。

    嘔家則不然。

    嘔有熱者。

    有寒者。

    有停飲者。

    有胃脘有膿者。

    皆當明辨之。

    嘔而發熱者。

    柴胡湯證具。

    與其嘔不止。

    心下急。

    郁郁微煩。

    大柴胡湯主之者。

    是邪熱為嘔者也。

    膈上有寒飲。

    幹嘔者不可吐也。

    當溫之。

    與其幹嘔吐涎沫頭痛者。

    吳茱萸湯主之。

    是寒邪為嘔者也。

    先嘔後渴者。

    此為欲解。

    先渴後嘔者。

    為水停心下。

    此屬飲家。

    是停飲嘔者。

    嘔家有癰膿。

    不須治。

    膿盡自愈。

    是胃脘有膿而嘔也。

    諸如此者。

    雖有殊别。

    大抵傷寒表邪欲傳裡。

    裡氣上逆。

    則為嘔也。

    是以半表半裡證。

    多雲嘔也。

    傷寒三日。

    三陽為盡。

     三陰當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嘔。

    此為三陰不受邪。

    是知邪氣傳裡者。

    必緻嘔也。

     至于幹姜附子湯證雲。

    不嘔不渴。

    為裡無熱。

    十棗湯證雲。

    幹嘔短氣。

    汗出不惡寒者。

    此表解裡未和也。

    即此觀之。

    其嘔為裡熱明矣。

    嘔家之為病。

    氣逆者必散之。

    痰飲者必下之。

    千金曰。

    嘔家多服生姜。

    此是嘔家聖藥。

    是要散其逆氣也。

    金匮要略曰。

    嘔家用半夏以去其水。

    水去嘔則止。

    是要下其痰飲也。

    嘔多雖有陽明證。

    不可攻者。

    謂其氣逆而未收斂為實也。

    其嘔而脈弱。

    小便複利。

    身有微熱。

    見厥者已為難治。

    蓋謂其虛寒之甚也。

    醫者必審其邪氣之虛實。

    疾症之逆順。

    為施藥丸。

    治則當矣。

     卷中 悸 傷寒悸者。

    何以明之。

    悸者心忪是也。

    築築踢踢然動。

    怔怔忪忪。

    不能自安者是矣。

     心悸之由。

    不越二種。

    一者氣虛也。

    二者停飲也。

    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者。

    小建中湯主之。

    少陰病四逆。

    其人或悸者。

    四逆散加桂五分。

    是氣虛而悸者也。

    飲水多。

     必心下悸。

    是停飲而悸者也。

    其氣虛者。

    由陽氣内弱。

    心下空虛。

    正氣内動而為悸也。

    其停飲者。

    由水停心下。

    心為火而惡水。

    水既内停。

    心不自安。

    則為悸也。

    又有汗下之後。

    正氣内虛。

    邪氣交擊。

    而令悸者。

    與氣虛而悸者。

    則又甚焉。

    太陽病發汗過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太陽病若下之。

    身重心下悸者。

    不可發汗。

    少陽病不可吐下。

    吐下則悸而驚。

    少陽病不可發汗。

    發汗則谵語。

    此屬胃。

    胃和則愈。

    胃不和則煩而悸。

    是數者。

    皆汗後挾邪者。

    與其氣虛而悸者。

    有以異也。

    或鎮固。

    或化散之。

     皆須定其氣浮也。

    又飲水過多。

    水飲不為宣布。

    留心下。

    甚者則悸。

    金匮要略曰。

    食少飲多。

    水停心下。

    甚者則悸。

    飲之為悸。

    甚于他邪。

    雖有餘邪。

    必先治悸。

    何者。

    以水停心下。

    若水氣散。

    則無所不之。

    浸于肺則為喘為咳。

    傳于胃則為哕為KT。

    溢于皮膚。

    則為腫。

    漬于腸間。

    則為利下。

    不可緩之也。

    經曰。

    厥而心下悸。

    宜先治水。

    與茯苓甘草湯。

    後治其厥。

    不爾水漬于胃。

    必作利也。

    厥為邪之深者。

    猶先治水。

    況其邪氣淺者乎。

    醫者可不深究之。

     卷中 渴 傷寒渴者。

    何以明之。

    渴者裡有熱也。

    傷寒之邪。

    自表傳至裡。

    則必有名證。

    随其邪淺深而見焉。

    雖曰一日在皮。

    二日在膚。

    三日在肌。

    四日在胸。

    五日在腹。

    六日入胃。

     其傳經者。

    又有證形焉。

    太陽主氣。

    而先受邪。

    當一二日發。

    頭項痛而腰脊強者是矣。

    太陽傳陽明。

    則二三日發。

    身熱目疼。

    鼻幹不得卧也。

    陽明傳少陽。

    則三四日發。

     胸脅痛而耳聾。

    此三陽皆受病。

    為邪在表。

    而猶未作熱。

    故不言渴。

    至四五日。

    少陽傳太陰經。

    邪氣漸入裡。

    寒邪漸成熱。

    當是時也。

    津液耗少。

    故腹滿而嗌幹。

    至五六日。

    太陰傳少陰。

    是裡熱又漸深也。

    當此之時。

    則津液為熱所搏。

    漸耗而幹。

    故口燥舌幹而渴。

    及至六七日。

    則少陰之邪。

    傳于厥陰。

    厥陰之為病。

    消渴。

    為裡熱已極矣。

     所謂消渴者。

    飲水多而小便少者是矣。

    謂其熱能消水也。

    所以傷寒病至六七日。

     而渴欲飲水。

    為欲愈之候。

    以其傳經盡故也。

    是以厥陰病雲。

    渴欲飲水。

    少少與之。

     愈者是也。

    邪氣初傳入裡。

    熱氣散漫。

    未收斂成熱。

    熏蒸焦膈。

    搏耗津液。

    遂成渴也。

     病患雖渴。

    欲得飲水。

    又不可多與之。

    若飲水過多。

    熱少不能消。

    故複為停飲諸疾。

     經曰。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

    而渴欲飲水。

    飲不能多。

    勿多與也。

    何者。

    以腹中熱尚少。

    不能消之。

    使更與人作病也。

    若大渴欲飲水。

    猶當根據證與之。

    與之常令不足。

    勿極意也。

    言能飲一鬥與五升。

    又曰渴欲飲水。

    少少與之。

    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

    至于大渴欲飲水數升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皆欲潤其燥而生津液也。

    凡得病反能飲水。

    此為欲愈之病。

    其不曉病者。

    但聞病飲水自瘥。

    小渴者乃強與飲之。

     因成大禍。

    不可複救。

    然則悸、動也。

    支、結也。

    喘咳噎哕。

    幹嘔腫滿。

    下利小便不利。

    數者皆是飲水過傷。

    而診病之工。

    當須識此。

    勿令誤也。

     卷中 振 傷寒振者。

    何以明之。

    振者森然若寒。

    聳然振動者是也。

    傷寒振者。

    皆責其虛寒也。

     至于欲汗之時。

    其人必虛。

    必蒸蒸而振。

    卻發熱汗出而解。

    振近戰也。

    而輕者為振矣。

    戰為正與邪争。

    争則為鼓栗而戰。

    振但虛而不至争。

    故止聳動而振也。

    下後複發汗振寒者。

    謂其表裡俱虛也。

    亡血家發汗。

    則寒栗而振者。

    謂其血氣俱虛也。

    諸如此者。

    止于振聳爾。

    其振振欲擗地者。

    有身為振振搖者。

    二者皆發汗過多。

    亡陽經虛。

    不能自主持。

    故身為振搖也。

    又非若振栗之比。

    經曰。

    若吐若下後。

    心下逆滿。

     氣上沖胸。

    起則頭眩。

    發汗則動經。

    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太陽病。

    發汗不解。

    其人仍發熱。

    心下悸。

    頭眩身動。

    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湯主之。

    二湯者。

    皆溫經益陽。

    滋血助氣之劑。

    經虛陽弱得之。

    未有不獲全濟之功者。

     卷中 戰栗 傷寒戰栗。

    何以明之。

    戰栗者。

    形相類而實非一也。

    合而言之。

    戰栗非二也。

    析而分之。

    有内外之别焉。

    戰者身為之戰搖者是也。

    栗者心戰是也。

    戰之與栗。

    内外之診也。

    昧者通以為戰栗也。

    通為戰栗。

    而不知有逆順之殊。

    經曰。

    胃無谷氣。

    脾澀不通。

     口急不能言。

    戰而栗者。

    即此觀之。

    戰之與栗。

    豈不異哉。

    戰之與振。

    振輕而戰重也。

     戰之與栗。

    戰外而栗内也。

    戰栗者。

    皆陰陽之争也。

    傷寒欲解。

    将汗之時。

    正氣内實。

     邪不能與之争。

    則便汗出而不發戰也。

    邪氣欲出。

    其人本虛。

    邪與正争。

    微者為振。

     甚者則戰。

    戰退正勝而解矣。

    經曰。

    病有戰而汗出。

    因得解者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