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之症。
嗚呼。
煩躁為常有之疾。
複有諸不治之症。
臨病者之側。
又當熟審焉。
卷上 懊 傷寒懊。
何以明之。
懊者懊惱之懊。
者郁悶之貌。
即心中懊懊惱惱。
煩煩。
郁郁然不舒暢。
憤憤然無奈。
比之煩悶而甚者。
懊也。
由下後表中陽邪乘虛内陷。
郁而不發。
結伏于胸心之間。
故如是也。
經曰。
表未解。
醫反下之。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
又曰。
下之益煩。
心中懊如饑。
即是陽氣内陷。
為諸懊也。
其治之法。
或吐之。
或下之。
若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
劇者必反複颠倒。
心中懊。
與陽明病下之。
其外有熱。
手足溫而不結胸。
心中懊。
饑不能食。
但頭汗出。
二者為邪熱郁于胸中。
當須栀子豉湯吐之。
以湧其結熱也。
陽明病下之。
心中懊而煩。
胃中有燥屎者。
與陽明病無汗。
小便不利。
心中懊者。
必發黃。
二者為邪熱結于胃中。
當須大承氣湯、茵陳湯攻之。
以滌其内熱也。
識諸此者。
吐下之不瘥。
湯劑之适當。
則無不愈者。
一或當汗反吐。
療熱以溫。
則變證百出。
斑出黃生者多矣。
其為醫者。
請精究之。
卷上 舌上苔 傷寒舌上苔。
何以明之。
舌者心之官。
法應南方火。
本紅而澤。
傷寒三四日已後。
舌上有膜。
白滑如苔。
甚者或燥或澀。
或黃或黑。
是數者。
熱氣淺深之謂也。
邪氣在表者。
舌上即無苔。
及邪氣傳裡。
津液結搏。
則舌上生苔也。
寒邪初傳。
未全成熱。
或在半表。
或在半裡。
或邪氣客于胸中者。
皆舌上苔白而滑也。
經曰。
舌上如苔者。
以丹田有熱。
胸中有寒。
邪初傳入裡者也。
陽明病脅下硬滿。
不大便而嘔。
舌上白苔者。
可與小柴胡湯。
是邪氣在半表半裡者也。
陽明病若下之。
則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
舌上苔者。
栀子豉湯主之。
是邪客于胸中者也。
髒結宜若可下。
舌上苔滑者。
則雲不可攻也。
是邪未全成熱。
猶帶表寒故也。
及其邪傳為熱。
則舌之苔。
不滑而澀也。
經曰。
傷寒七八日不解。
熱結在裡。
表裡俱熱。
時時惡風大渴。
舌大幹燥而煩。
欲飲水數升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是熱耗津液。
而滑者已幹也。
若熱聚于胃。
則舌為之黃。
是熱已深也。
金匮要略曰。
舌黃未下者下之。
黃自去。
若舌上色黑者。
又為熱之極也。
黃帝針經曰。
熱病口幹舌黑者死。
以心為君主之官。
開竅于舌。
黑為腎色。
見于心部。
心者火。
腎者水。
邪熱已極。
鬼賊相刑。
故知必死。
觀其口舌。
亦可見其逆順矣。
卷上 衄血 傷寒衄者。
何以明之。
鼻中血出者是也。
雜病衄者。
責熱在裡。
傷寒衄者。
責熱在表。
何以言之。
病源曰。
心主血。
肝藏血。
肺主氣。
開竅于鼻。
血得熱則散。
随氣上從鼻中出。
則為衄。
是雜病者。
責在裡熱也。
經曰。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
因緻衄者。
宜麻黃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
頭痛有熱者。
與小承氣湯。
其小便清者。
知不在裡。
仍在表也。
當須發汗。
若頭痛者必衄。
宜桂枝湯。
以此觀之。
是傷寒衄者。
責其表熱也。
千金翼曰。
吐血有三種。
一曰肺疽。
二曰傷胃。
三曰内衄。
既吐血家謂之内衄。
則其鼻中出血者。
可謂之外衄。
是經絡之血妄行也。
經絡熱盛。
陽氣臃重。
迫血妄行。
出于鼻則為衄。
經曰。
其人發煩目瞑。
劇者必衄。
衄乃解。
所以然者。
陽氣重故也。
又曰。
陽盛則欲衄。
陰虛小便難。
言衄為經中陽盛也。
凡傷寒脈浮。
鼻中燥口燥。
但欲漱水。
不欲咽者。
是欲衄也。
經曰。
陽明病口幹鼻燥。
能食者則衄。
又有不應發汗而強發汗。
因緻衄者。
經曰。
少陰病但厥無汗。
而強發之。
必動其血。
未知從何道出。
或從口鼻。
或從目出。
是名下厥上竭。
為難治是也。
衄家難為邪熱在經。
而又不可發汗。
經曰。
衄家不可發汗。
發汗則額上陷。
脈急緊。
直視不能。
不得眠。
前雲桂枝湯麻黃湯治衄者。
非治衄也。
即是發散經中邪氣耳。
若邪氣不得發散。
壅盛于經。
逼迫于血。
則因緻衄也。
即非桂枝麻黃湯專治衄也。
太陽病脈浮緊。
發熱身無汗。
自衄者愈。
是經中之邪。
随血而散則解矣。
故知衄者。
不待桂枝湯麻黃湯發散之也。
衄者若但頭汗出。
身無汗。
及汗出不至足者死。
黃帝又皆以為不治之疾。
臨病之際。
審而治之。
則不失矣。
卷上 哕 傷寒哕者。
何以明之。
哕者俗謂之咳逆者是也。
KT(音噎)近于哕。
KT者但胸喉間氣。
KT塞不得下通。
然而無聲也。
若哕則吃吃然有聲者是也。
哕者成金也。
胃受疾故哕。
哕也。
KT皆胃之疾。
但輕重有差爾。
虛寒相搏。
反飲水令汗大出。
水得寒氣。
冷必相搏。
其人即KT。
言胃氣虛竭也。
傷寒大吐大下之後。
極虛複極汗出者。
其人外氣怫郁。
複與之水。
以發其汗。
因得哕。
所以然者。
胃中寒冷故也。
又胃中虛冷。
不能食者。
飲水則哕。
即是觀之哕、KT皆胃疾可知矣。
經曰。
趺陽脈浮。
則為氣KT。
脈滑則為哕。
此為醫咎。
責虛取實之過也。
大抵妄下之後。
胃虛氣逆。
則成哕也。
經曰。
濕家若下之太早則哕。
本虛攻其熱則哕。
而陽明病不能食。
攻其熱必哕。
諸如此者。
皆下之後。
胃虛而哕者也。
然KT者正為水寒相搏。
必曰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而可矣。
至于哕者。
則又熱氣壅郁。
氣不得通而成者也。
輕者有和解之證。
重者有攻下之候。
經曰。
有潮熱時時哕。
與小柴胡湯者。
即是和解之證也。
哕而腹滿。
視其前後。
知何部不利。
利之則愈。
即可攻下之候也。
傷寒至于哕。
則病已極也。
非若渴煩等輕緩之候。
如太陽中風。
以火劫發汗。
陰陽俱虛竭。
身體枯燥。
但頭汗出。
劑頸而還。
腹滿微喘。
口幹咽爛。
或不大便。
久則谵語。
甚者至哕。
是言其極也。
又不尿。
腹滿加哕者不治。
是為真病。
其若是者。
雖有神醫之術。
當斯脫絕之候。
又何以措其手足哉。
卷上 咳 傷寒咳者。
何以明之。
咳者聲咳之咳。
俗謂之嗽者是也。
肺主氣。
形寒飲冷則傷之。
使氣上而不下。
逆而不收。
沖擊膈咽。
令喉中淫淫如癢。
習習如梗。
是令咳也。
甚者續續不已。
連連不止。
坐卧不安。
語言不竟。
動引百骸。
聲聞四近矣。
咳之由來。
有肺寒而咳者。
有停飲而咳者。
有邪氣在半表半裡而咳者。
雖同曰咳。
而治各不同也。
内經曰。
肺之令人咳。
何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寒氣。
寒氣以從其合也。
其寒飲食入胃。
從肺脈上至于肺。
肺寒則外内合邪。
因而客之。
則為咳嗽者。
是肺寒而咳也。
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幹嘔發熱而咳。
小青龍湯主之。
少陰病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為有水氣。
其人或咳者真武湯加五味子細辛幹姜主之。
二者是停飲而咳者也。
雖皆為水飲所作。
而小青龍場所主。
為水飲與表寒相合而咳者。
真武湯所主。
為水飲與裡寒相合而咳者。
又不可不知也。
傷寒中風。
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默默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或咳者。
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生姜。
加幹姜五味子主之。
少陰病四逆。
其人或咳者四逆散加幹姜五味子主之。
二者是邪氣自表傳裡而咳者。
雖皆為邪氣傳裡。
而小柴胡湯所主。
為陽邪傳裡。
動肺而咳者。
四逆散所主。
為陰邪傳裡。
動肺而咳者。
又不可不識也。
表、寒也。
裡、寒也。
挾水飲則必動肺。
以形寒寒飲則傷肺故也。
陽、邪也。
陰、邪也。
自表傳裡。
則必動肺。
以髒真高于肺故也。
咳為肺疾。
治之必發散而可矣。
而又有不可發汗者。
經曰。
咳而小便利者。
不可發汗。
發汗則四肢厥逆冷。
又曰。
咳而發汗。
蜷而苦滿。
腹中複堅。
茲雖逆也。
又脈散者。
為心火刑于肺金。
鬼賊相刑必死。
臨病之側。
可不察之。
嗚呼。
煩躁為常有之疾。
複有諸不治之症。
臨病者之側。
又當熟審焉。
卷上 懊 傷寒懊。
何以明之。
懊者懊惱之懊。
者郁悶之貌。
即心中懊懊惱惱。
煩煩。
郁郁然不舒暢。
憤憤然無奈。
比之煩悶而甚者。
懊也。
由下後表中陽邪乘虛内陷。
郁而不發。
結伏于胸心之間。
故如是也。
經曰。
表未解。
醫反下之。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
又曰。
下之益煩。
心中懊如饑。
即是陽氣内陷。
為諸懊也。
其治之法。
或吐之。
或下之。
若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
劇者必反複颠倒。
心中懊。
與陽明病下之。
其外有熱。
手足溫而不結胸。
心中懊。
饑不能食。
但頭汗出。
二者為邪熱郁于胸中。
當須栀子豉湯吐之。
以湧其結熱也。
陽明病下之。
心中懊而煩。
胃中有燥屎者。
與陽明病無汗。
小便不利。
心中懊者。
必發黃。
二者為邪熱結于胃中。
當須大承氣湯、茵陳湯攻之。
以滌其内熱也。
識諸此者。
吐下之不瘥。
湯劑之适當。
則無不愈者。
一或當汗反吐。
療熱以溫。
則變證百出。
斑出黃生者多矣。
其為醫者。
請精究之。
卷上 舌上苔 傷寒舌上苔。
何以明之。
舌者心之官。
法應南方火。
本紅而澤。
傷寒三四日已後。
舌上有膜。
白滑如苔。
甚者或燥或澀。
或黃或黑。
是數者。
熱氣淺深之謂也。
邪氣在表者。
舌上即無苔。
及邪氣傳裡。
津液結搏。
則舌上生苔也。
寒邪初傳。
未全成熱。
或在半表。
或在半裡。
或邪氣客于胸中者。
皆舌上苔白而滑也。
經曰。
舌上如苔者。
以丹田有熱。
胸中有寒。
邪初傳入裡者也。
陽明病脅下硬滿。
不大便而嘔。
舌上白苔者。
可與小柴胡湯。
是邪氣在半表半裡者也。
陽明病若下之。
則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
舌上苔者。
栀子豉湯主之。
是邪客于胸中者也。
髒結宜若可下。
舌上苔滑者。
則雲不可攻也。
是邪未全成熱。
猶帶表寒故也。
及其邪傳為熱。
則舌之苔。
不滑而澀也。
經曰。
傷寒七八日不解。
熱結在裡。
表裡俱熱。
時時惡風大渴。
舌大幹燥而煩。
欲飲水數升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是熱耗津液。
而滑者已幹也。
若熱聚于胃。
則舌為之黃。
是熱已深也。
金匮要略曰。
舌黃未下者下之。
黃自去。
若舌上色黑者。
又為熱之極也。
黃帝針經曰。
熱病口幹舌黑者死。
以心為君主之官。
開竅于舌。
黑為腎色。
見于心部。
心者火。
腎者水。
邪熱已極。
鬼賊相刑。
故知必死。
觀其口舌。
亦可見其逆順矣。
卷上 衄血 傷寒衄者。
何以明之。
鼻中血出者是也。
雜病衄者。
責熱在裡。
傷寒衄者。
責熱在表。
何以言之。
病源曰。
心主血。
肝藏血。
肺主氣。
開竅于鼻。
血得熱則散。
随氣上從鼻中出。
則為衄。
是雜病者。
責在裡熱也。
經曰。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
因緻衄者。
宜麻黃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
頭痛有熱者。
與小承氣湯。
其小便清者。
知不在裡。
仍在表也。
當須發汗。
若頭痛者必衄。
宜桂枝湯。
以此觀之。
是傷寒衄者。
責其表熱也。
千金翼曰。
吐血有三種。
一曰肺疽。
二曰傷胃。
三曰内衄。
既吐血家謂之内衄。
則其鼻中出血者。
可謂之外衄。
是經絡之血妄行也。
經絡熱盛。
陽氣臃重。
迫血妄行。
出于鼻則為衄。
經曰。
其人發煩目瞑。
劇者必衄。
衄乃解。
所以然者。
陽氣重故也。
又曰。
陽盛則欲衄。
陰虛小便難。
言衄為經中陽盛也。
凡傷寒脈浮。
鼻中燥口燥。
但欲漱水。
不欲咽者。
是欲衄也。
經曰。
陽明病口幹鼻燥。
能食者則衄。
又有不應發汗而強發汗。
因緻衄者。
經曰。
少陰病但厥無汗。
而強發之。
必動其血。
未知從何道出。
或從口鼻。
或從目出。
是名下厥上竭。
為難治是也。
衄家難為邪熱在經。
而又不可發汗。
經曰。
衄家不可發汗。
發汗則額上陷。
脈急緊。
直視不能。
不得眠。
前雲桂枝湯麻黃湯治衄者。
非治衄也。
即是發散經中邪氣耳。
若邪氣不得發散。
壅盛于經。
逼迫于血。
則因緻衄也。
即非桂枝麻黃湯專治衄也。
太陽病脈浮緊。
發熱身無汗。
自衄者愈。
是經中之邪。
随血而散則解矣。
故知衄者。
不待桂枝湯麻黃湯發散之也。
衄者若但頭汗出。
身無汗。
及汗出不至足者死。
黃帝又皆以為不治之疾。
臨病之際。
審而治之。
則不失矣。
卷上 哕 傷寒哕者。
何以明之。
哕者俗謂之咳逆者是也。
KT(音噎)近于哕。
KT者但胸喉間氣。
KT塞不得下通。
然而無聲也。
若哕則吃吃然有聲者是也。
哕者成金也。
胃受疾故哕。
哕也。
KT皆胃之疾。
但輕重有差爾。
虛寒相搏。
反飲水令汗大出。
水得寒氣。
冷必相搏。
其人即KT。
言胃氣虛竭也。
傷寒大吐大下之後。
極虛複極汗出者。
其人外氣怫郁。
複與之水。
以發其汗。
因得哕。
所以然者。
胃中寒冷故也。
又胃中虛冷。
不能食者。
飲水則哕。
即是觀之哕、KT皆胃疾可知矣。
經曰。
趺陽脈浮。
則為氣KT。
脈滑則為哕。
此為醫咎。
責虛取實之過也。
大抵妄下之後。
胃虛氣逆。
則成哕也。
經曰。
濕家若下之太早則哕。
本虛攻其熱則哕。
而陽明病不能食。
攻其熱必哕。
諸如此者。
皆下之後。
胃虛而哕者也。
然KT者正為水寒相搏。
必曰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而可矣。
至于哕者。
則又熱氣壅郁。
氣不得通而成者也。
輕者有和解之證。
重者有攻下之候。
經曰。
有潮熱時時哕。
與小柴胡湯者。
即是和解之證也。
哕而腹滿。
視其前後。
知何部不利。
利之則愈。
即可攻下之候也。
傷寒至于哕。
則病已極也。
非若渴煩等輕緩之候。
如太陽中風。
以火劫發汗。
陰陽俱虛竭。
身體枯燥。
但頭汗出。
劑頸而還。
腹滿微喘。
口幹咽爛。
或不大便。
久則谵語。
甚者至哕。
是言其極也。
又不尿。
腹滿加哕者不治。
是為真病。
其若是者。
雖有神醫之術。
當斯脫絕之候。
又何以措其手足哉。
卷上 咳 傷寒咳者。
何以明之。
咳者聲咳之咳。
俗謂之嗽者是也。
肺主氣。
形寒飲冷則傷之。
使氣上而不下。
逆而不收。
沖擊膈咽。
令喉中淫淫如癢。
習習如梗。
是令咳也。
甚者續續不已。
連連不止。
坐卧不安。
語言不竟。
動引百骸。
聲聞四近矣。
咳之由來。
有肺寒而咳者。
有停飲而咳者。
有邪氣在半表半裡而咳者。
雖同曰咳。
而治各不同也。
内經曰。
肺之令人咳。
何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寒氣。
寒氣以從其合也。
其寒飲食入胃。
從肺脈上至于肺。
肺寒則外内合邪。
因而客之。
則為咳嗽者。
是肺寒而咳也。
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幹嘔發熱而咳。
小青龍湯主之。
少陰病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為有水氣。
其人或咳者真武湯加五味子細辛幹姜主之。
二者是停飲而咳者也。
雖皆為水飲所作。
而小青龍場所主。
為水飲與表寒相合而咳者。
真武湯所主。
為水飲與裡寒相合而咳者。
又不可不知也。
傷寒中風。
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默默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或咳者。
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生姜。
加幹姜五味子主之。
少陰病四逆。
其人或咳者四逆散加幹姜五味子主之。
二者是邪氣自表傳裡而咳者。
雖皆為邪氣傳裡。
而小柴胡湯所主。
為陽邪傳裡。
動肺而咳者。
四逆散所主。
為陰邪傳裡。
動肺而咳者。
又不可不識也。
表、寒也。
裡、寒也。
挾水飲則必動肺。
以形寒寒飲則傷肺故也。
陽、邪也。
陰、邪也。
自表傳裡。
則必動肺。
以髒真高于肺故也。
咳為肺疾。
治之必發散而可矣。
而又有不可發汗者。
經曰。
咳而小便利者。
不可發汗。
發汗則四肢厥逆冷。
又曰。
咳而發汗。
蜷而苦滿。
腹中複堅。
茲雖逆也。
又脈散者。
為心火刑于肺金。
鬼賊相刑必死。
臨病之側。
可不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