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發汗不解。
腹滿痛者急下之。
本太陽病。
醫反下之。
因而腹滿時痛者。
屬太陰也。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大實痛者。
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少陰病腹脹。
不大便者。
急下之。
諸如此者。
皆為裡證是也。
雖曰腹中滿痛者。
此為實也。
當下去之。
然腹滿不減者。
則為實也。
若腹滿時減者。
又為虛也。
則不可下。
經曰。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下之。
金匮要略曰。
腹滿時減複如故。
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和之。
蓋虛氣留滞。
亦為之脹。
但比之實者。
不至堅痛也。
大抵腹滿屬太陰證也。
陽熱為邪者。
則腹滿而咽幹。
陰寒為邪者。
則腹滿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
太陰者脾土也。
治中央。
故專主腹滿之候。
又發汗吐下之後。
因而成腹滿者。
皆邪氣乘虛内客為之。
而所主又各不同。
經曰。
發汗後腹脹滿者。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
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下後。
心煩腹脹滿。
卧起不安者。
栀子濃樸湯主之。
三者有當溫者。
有當下者。
有當吐者。
何邪氣不一也。
且發汗後腹滿當溫之。
邪氣在表。
因發散則邪去。
胃為津液之主。
發汗亡陽。
則胃氣虛而不能敷布。
諸氣壅滞。
而為脹滿。
是當溫散可也。
吐後腹滿可下之。
邪氣在胸者。
則可吐之。
吐之邪去則安。
若吐後邪氣不去。
加之腹脹滿者。
是胸中之邪。
下傳入胃。
壅而為實。
故生脹滿。
當須下之可也。
下後腹滿可吐者。
邪氣在表。
未傳入腑。
而妄下之。
邪自表乘虛而入。
郁于胸中。
而為虛煩。
氣上下不得通利者。
腹為之滿。
故當吐之可也。
凡為醫者。
要識邪氣所起所在。
審其所起。
知邪氣之由來。
觀其所在。
知邪氣之虛實。
發汗吐下之不瘥。
溫補針艾之适當。
則十全之功。
自可得也。
卷上 少腹滿 傷寒少腹滿者。
何以明之。
少腹滿者。
臍下滿是也。
少腹者。
下焦所治。
難經曰。
下焦者。
當膀胱上口。
主分别清濁。
其治在臍下。
邪氣自上而下。
至于下焦。
結而不利。
故少腹滿也。
胸中滿。
心下滿。
皆氣爾。
即無物也。
及腹滿者。
又有燥屎為之者。
至于少腹滿者。
非止氣也。
必有物聚于此。
而為之滿爾。
所以然者。
身半以上。
同天之陽。
清陽歸之。
身半以下。
同地之陰。
濁陰歸之。
清者在上。
而濁者在下。
内經謂清陽出上竅。
濁陰出下竅。
當出不出。
積而為滿。
是在上而滿者氣也。
在下而滿者物也。
所謂物者。
溺與血爾。
邪氣聚于下焦。
則津液不得通。
血氣不得行。
或溺或血。
留滞于下。
是生脹滿。
而硬痛也。
若從心下至少腹。
皆硬滿而痛者。
是邪實也。
須大陷胸湯下之。
若但少腹硬滿而痛。
小便利者。
則是蓄血之症。
小便不利者。
則是溺澀之症。
經曰。
少腹滿。
應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
為有血也。
又曰。
少腹硬。
小便不利者。
為無血也。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
血症谛也。
其小便利而少腹滿者。
為太陽随經。
瘀血在裡。
太陽自入腑者也。
經曰。
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其外未解者。
尚未可攻。
當先解外。
外解已。
但少腹急結者。
乃可攻之。
桃仁承氣湯主之。
是少腹硬滿。
為物聚于下可知矣。
滲之利之。
參酌随宜。
可為上工。
卷上 煩熱 傷寒煩熱。
何以明之。
煩者熱也。
與發熱若同而異也。
發熱者。
怫怫然發于肌表。
有時而已者是也。
煩者為煩而熱。
無時而歇者是也。
二者均是表熱。
而煩熱為熱所煩。
非若發熱而時發時止也。
故謂之煩熱。
經曰病患煩熱。
汗出則解。
又曰。
發汗已解。
半日許複煩。
脈浮數者。
再與桂枝湯。
又曰。
服桂枝湯。
反煩不解者。
先刺風池風府。
卻與桂枝湯則愈。
即此觀之。
煩為表熱明矣。
故又有煩疼。
即是熱疼。
又有煩渴。
即是熱渴也。
以煩為熱。
又何疑焉。
至于胸中煩。
心中煩。
内虛煩。
須皆以煩為熱。
設傷寒至六七日。
手足三部脈皆至。
大煩而口噤不能言。
其人躁擾者。
與脈和大煩。
目重睑内際黃者。
又皆為欲解。
所以言大煩者。
以肌表大熱。
則是邪熱欲去。
洩達于外也。
故為欲解。
内經曰。
謹熟陰陽。
以意調之。
卷上 虛煩 傷寒虛煩。
何以明之。
虛煩者。
心中郁郁而煩也。
有胸中煩。
有心中煩。
有虛煩。
諸如此者。
皆熱也。
若止雲煩者。
表熱也。
及其邪熱傳裡。
故有胸中煩。
心中煩。
虛煩之别。
三者要在觀其熱所從來。
審其虛實而治。
為不同也。
如不經發汗吐下而煩者。
則是傳經之熱。
不作膈實者。
但多和解而已。
故經曰。
心煩喜嘔。
或胸中煩而不嘔者。
小柴胡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
心中煩不得卧者。
黃連阿膠湯主之。
少陰病。
胸滿心煩者。
豬膚湯主之。
是皆利解而徹熱者也。
若因吐下發汗後而煩者。
則是内陷之煩。
但多湧吐而已。
發汗吐下後。
虛劇不得眠。
若劇者必反複颠倒。
心中懊者。
栀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
栀子甘草豉湯主之。
若嘔者。
栀子生姜豉湯主之。
心煩腹滿。
卧起不安者。
栀子濃樸湯主之。
丸藥大下後。
身熱不去。
微煩者。
栀子幹姜湯主之。
是皆取其吐而湧其熱者也。
虛煩之狀。
心中溫溫然欲吐。
愦愦然無奈。
欲嘔不嘔。
擾擾亂亂。
是名煩也。
非吐則不能已。
經曰。
下利後更煩。
按之心下濡者。
為虛煩也。
宜栀子豉湯。
脈乍結。
心中滿而煩。
饑不能食者。
病在胸中。
瓜蒂散。
二者症均是煩也。
藥均是吐也。
而又輕重之不同。
吐下發汗後。
邪氣乘虛而入為煩者。
則謂之虛煩。
與栀子豉湯。
則是吐劑之輕者。
不因吐下發汗後。
邪氣結于胸中。
則為膈實。
與瓜蒂散。
則是吐劑之重者。
又陽明病。
不吐不下心煩者。
則是煩之實者也。
與調胃承氣湯下之。
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者。
則是煩之虛者也。
與小建中湯補之。
煩為熱也。
悸而複煩為虛者。
以悸為虛。
悸甚而煩。
故為虛也。
少陽之邪入腑者。
煩而悸。
則為熱也。
大抵先煩而悸者。
是為熱也。
先悸而煩者。
是為虛也。
内經曰。
治病必先求其本。
誠哉是言也。
卷上 煩躁 傷寒煩躁。
何以明之。
煩為擾擾而煩。
躁為憤躁之躁。
合而言之。
煩躁為熱也。
析而分之。
煩也躁也。
有陰陽之别焉。
煩、陽也。
躁、陰也。
煩為熱之輕者。
躁為熱之甚者。
經有煩疼、煩滿、煩渴、虛煩。
皆以煩為熱也。
有不煩而燥者。
為怫怫然便作躁悶。
此為陰盛隔陽也。
雖大躁欲于泥水中卧。
但飲水不得入口者是矣。
所謂煩躁者。
謂先煩漸至躁也。
所謂躁煩者。
謂先發躁而迤逦複煩者也。
煩躁之由。
又為不同。
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
有邪氣在裡而煩躁者。
有因火劫而煩躁者。
有陽虛而煩躁者。
有陰盛而煩躁者。
皆不同也。
經曰。
當汗不汗。
其人煩躁。
太陽中風。
脈浮而緊。
不汗出而煩躁。
大青龍湯主之者。
是邪氣在表而煩躁者也。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
繞臍痛。
煩躁。
發作有時。
此有燥屎也。
是邪氣在裡而煩躁者也。
太陽病。
以火熏之不得汗。
其人必躁。
太陽病二日反躁。
火熨其背。
令人大汗出。
大熱入胃。
躁煩者。
火劫令煩躁者也。
陽微發汗。
躁不得眠。
與之下後複發汗。
晝日煩躁不得眠。
夜而安靜。
不嘔不渴。
無表證。
脈沉微。
身無大熱者。
幹姜附子湯主之者。
及發汗若下之病。
仍不去煩躁者。
茯苓四逆湯主之者。
陽虛煩躁者也。
少陰病。
吐利手足冷。
煩躁欲死者。
吳茱萸湯主之者。
陰盛而煩躁者也。
諸如此者。
症之常也。
非逆也。
設或結胸症悉具。
煩躁者死。
發熱下利。
厥逆。
躁不得卧者死。
少陰病。
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少陰病。
四逆惡寒。
而身蜷。
脈不至。
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五六日自利。
複煩躁不得卧寐者死。
是數者。
又皆為不治
發汗不解。
腹滿痛者急下之。
本太陽病。
醫反下之。
因而腹滿時痛者。
屬太陰也。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大實痛者。
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少陰病腹脹。
不大便者。
急下之。
諸如此者。
皆為裡證是也。
雖曰腹中滿痛者。
此為實也。
當下去之。
然腹滿不減者。
則為實也。
若腹滿時減者。
又為虛也。
則不可下。
經曰。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下之。
金匮要略曰。
腹滿時減複如故。
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和之。
蓋虛氣留滞。
亦為之脹。
但比之實者。
不至堅痛也。
大抵腹滿屬太陰證也。
陽熱為邪者。
則腹滿而咽幹。
陰寒為邪者。
則腹滿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
太陰者脾土也。
治中央。
故專主腹滿之候。
又發汗吐下之後。
因而成腹滿者。
皆邪氣乘虛内客為之。
而所主又各不同。
經曰。
發汗後腹脹滿者。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
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下後。
心煩腹脹滿。
卧起不安者。
栀子濃樸湯主之。
三者有當溫者。
有當下者。
有當吐者。
何邪氣不一也。
且發汗後腹滿當溫之。
邪氣在表。
因發散則邪去。
胃為津液之主。
發汗亡陽。
則胃氣虛而不能敷布。
諸氣壅滞。
而為脹滿。
是當溫散可也。
吐後腹滿可下之。
邪氣在胸者。
則可吐之。
吐之邪去則安。
若吐後邪氣不去。
加之腹脹滿者。
是胸中之邪。
下傳入胃。
壅而為實。
故生脹滿。
當須下之可也。
下後腹滿可吐者。
邪氣在表。
未傳入腑。
而妄下之。
邪自表乘虛而入。
郁于胸中。
而為虛煩。
氣上下不得通利者。
腹為之滿。
故當吐之可也。
凡為醫者。
要識邪氣所起所在。
審其所起。
知邪氣之由來。
觀其所在。
知邪氣之虛實。
發汗吐下之不瘥。
溫補針艾之适當。
則十全之功。
自可得也。
卷上 少腹滿 傷寒少腹滿者。
何以明之。
少腹滿者。
臍下滿是也。
少腹者。
下焦所治。
難經曰。
下焦者。
當膀胱上口。
主分别清濁。
其治在臍下。
邪氣自上而下。
至于下焦。
結而不利。
故少腹滿也。
胸中滿。
心下滿。
皆氣爾。
即無物也。
及腹滿者。
又有燥屎為之者。
至于少腹滿者。
非止氣也。
必有物聚于此。
而為之滿爾。
所以然者。
身半以上。
同天之陽。
清陽歸之。
身半以下。
同地之陰。
濁陰歸之。
清者在上。
而濁者在下。
内經謂清陽出上竅。
濁陰出下竅。
當出不出。
積而為滿。
是在上而滿者氣也。
在下而滿者物也。
所謂物者。
溺與血爾。
邪氣聚于下焦。
則津液不得通。
血氣不得行。
或溺或血。
留滞于下。
是生脹滿。
而硬痛也。
若從心下至少腹。
皆硬滿而痛者。
是邪實也。
須大陷胸湯下之。
若但少腹硬滿而痛。
小便利者。
則是蓄血之症。
小便不利者。
則是溺澀之症。
經曰。
少腹滿。
應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
為有血也。
又曰。
少腹硬。
小便不利者。
為無血也。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
血症谛也。
其小便利而少腹滿者。
為太陽随經。
瘀血在裡。
太陽自入腑者也。
經曰。
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其外未解者。
尚未可攻。
當先解外。
外解已。
但少腹急結者。
乃可攻之。
桃仁承氣湯主之。
是少腹硬滿。
為物聚于下可知矣。
滲之利之。
參酌随宜。
可為上工。
卷上 煩熱 傷寒煩熱。
何以明之。
煩者熱也。
與發熱若同而異也。
發熱者。
怫怫然發于肌表。
有時而已者是也。
煩者為煩而熱。
無時而歇者是也。
二者均是表熱。
而煩熱為熱所煩。
非若發熱而時發時止也。
故謂之煩熱。
經曰病患煩熱。
汗出則解。
又曰。
發汗已解。
半日許複煩。
脈浮數者。
再與桂枝湯。
又曰。
服桂枝湯。
反煩不解者。
先刺風池風府。
卻與桂枝湯則愈。
即此觀之。
煩為表熱明矣。
故又有煩疼。
即是熱疼。
又有煩渴。
即是熱渴也。
以煩為熱。
又何疑焉。
至于胸中煩。
心中煩。
内虛煩。
須皆以煩為熱。
設傷寒至六七日。
手足三部脈皆至。
大煩而口噤不能言。
其人躁擾者。
與脈和大煩。
目重睑内際黃者。
又皆為欲解。
所以言大煩者。
以肌表大熱。
則是邪熱欲去。
洩達于外也。
故為欲解。
内經曰。
謹熟陰陽。
以意調之。
卷上 虛煩 傷寒虛煩。
何以明之。
虛煩者。
心中郁郁而煩也。
有胸中煩。
有心中煩。
有虛煩。
諸如此者。
皆熱也。
若止雲煩者。
表熱也。
及其邪熱傳裡。
故有胸中煩。
心中煩。
虛煩之别。
三者要在觀其熱所從來。
審其虛實而治。
為不同也。
如不經發汗吐下而煩者。
則是傳經之熱。
不作膈實者。
但多和解而已。
故經曰。
心煩喜嘔。
或胸中煩而不嘔者。
小柴胡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
心中煩不得卧者。
黃連阿膠湯主之。
少陰病。
胸滿心煩者。
豬膚湯主之。
是皆利解而徹熱者也。
若因吐下發汗後而煩者。
則是内陷之煩。
但多湧吐而已。
發汗吐下後。
虛劇不得眠。
若劇者必反複颠倒。
心中懊者。
栀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
栀子甘草豉湯主之。
若嘔者。
栀子生姜豉湯主之。
心煩腹滿。
卧起不安者。
栀子濃樸湯主之。
丸藥大下後。
身熱不去。
微煩者。
栀子幹姜湯主之。
是皆取其吐而湧其熱者也。
虛煩之狀。
心中溫溫然欲吐。
愦愦然無奈。
欲嘔不嘔。
擾擾亂亂。
是名煩也。
非吐則不能已。
經曰。
下利後更煩。
按之心下濡者。
為虛煩也。
宜栀子豉湯。
脈乍結。
心中滿而煩。
饑不能食者。
病在胸中。
瓜蒂散。
二者症均是煩也。
藥均是吐也。
而又輕重之不同。
吐下發汗後。
邪氣乘虛而入為煩者。
則謂之虛煩。
與栀子豉湯。
則是吐劑之輕者。
不因吐下發汗後。
邪氣結于胸中。
則為膈實。
與瓜蒂散。
則是吐劑之重者。
又陽明病。
不吐不下心煩者。
則是煩之實者也。
與調胃承氣湯下之。
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者。
則是煩之虛者也。
與小建中湯補之。
煩為熱也。
悸而複煩為虛者。
以悸為虛。
悸甚而煩。
故為虛也。
少陽之邪入腑者。
煩而悸。
則為熱也。
大抵先煩而悸者。
是為熱也。
先悸而煩者。
是為虛也。
内經曰。
治病必先求其本。
誠哉是言也。
卷上 煩躁 傷寒煩躁。
何以明之。
煩為擾擾而煩。
躁為憤躁之躁。
合而言之。
煩躁為熱也。
析而分之。
煩也躁也。
有陰陽之别焉。
煩、陽也。
躁、陰也。
煩為熱之輕者。
躁為熱之甚者。
經有煩疼、煩滿、煩渴、虛煩。
皆以煩為熱也。
有不煩而燥者。
為怫怫然便作躁悶。
此為陰盛隔陽也。
雖大躁欲于泥水中卧。
但飲水不得入口者是矣。
所謂煩躁者。
謂先煩漸至躁也。
所謂躁煩者。
謂先發躁而迤逦複煩者也。
煩躁之由。
又為不同。
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
有邪氣在裡而煩躁者。
有因火劫而煩躁者。
有陽虛而煩躁者。
有陰盛而煩躁者。
皆不同也。
經曰。
當汗不汗。
其人煩躁。
太陽中風。
脈浮而緊。
不汗出而煩躁。
大青龍湯主之者。
是邪氣在表而煩躁者也。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
繞臍痛。
煩躁。
發作有時。
此有燥屎也。
是邪氣在裡而煩躁者也。
太陽病。
以火熏之不得汗。
其人必躁。
太陽病二日反躁。
火熨其背。
令人大汗出。
大熱入胃。
躁煩者。
火劫令煩躁者也。
陽微發汗。
躁不得眠。
與之下後複發汗。
晝日煩躁不得眠。
夜而安靜。
不嘔不渴。
無表證。
脈沉微。
身無大熱者。
幹姜附子湯主之者。
及發汗若下之病。
仍不去煩躁者。
茯苓四逆湯主之者。
陽虛煩躁者也。
少陰病。
吐利手足冷。
煩躁欲死者。
吳茱萸湯主之者。
陰盛而煩躁者也。
諸如此者。
症之常也。
非逆也。
設或結胸症悉具。
煩躁者死。
發熱下利。
厥逆。
躁不得卧者死。
少陰病。
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少陰病。
四逆惡寒。
而身蜷。
脈不至。
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五六日自利。
複煩躁不得卧寐者死。
是數者。
又皆為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