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者是也。
内經曰。
陽氣衛外而為固也。
衛為陽。
言衛護皮膚。
肥實腠理。
禁固津液。
不得妄洩。
汗者幹之而出。
邪氣幹于衛氣。
氣不能衛固于外。
則皮膚為之緩。
腠理為之疏。
由是而津液妄洩。
然潤。
然出。
謂之自汗也。
如發熱自汗。
出而不愈。
此衛氣不和。
風邪幹于衛也。
太陽中。
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者。
暑邪幹于衛也。
多汗出而濡。
此其風濕甚者。
濕邪幹于衛者也。
是知衛氣固護津液。
不令妄洩。
必為邪氣幹之而出也。
風寒暑濕之毒。
為四時之氣。
中人則為傷寒。
風與暑濕為邪。
皆令自汗。
惟寒邪傷人。
獨不汗出。
寒傷榮而不傷衛。
衛無邪氣所幹。
則皮腠得以密。
津液得以固。
是以汗不出也。
及其寒漸入裡。
傳而為熱。
則亦使自汗出也。
蓋熱則榮衛通。
腠理開而汗洩矣。
然自汗之證。
又有表裡之别焉。
虛實之異焉。
若汗出惡風。
及微惡寒者。
皆表未解也。
必待發散而後愈。
至于漏不止而惡風。
及發汗後惡寒者。
又皆表之虛也。
必待溫經而後愈。
諸如此。
皆邪氣在表也。
若汗出不惡寒者。
此為表解而裡未和也。
經曰。
陽明發熱汗出。
此為越熱。
又曰陽明病。
發熱汗多者。
急下之。
又非若邪氣在表而汗出之可緩也。
傷寒自汗之證為常也,設或汗出發潤。
與其出之如油或大如貫珠。
着身出而不流。
皆為不治之證也。
必手足俱周。
遍身悉潤。
然一時間許。
煩熱已而身涼和。
乃為佳矣。
此則陰陽氣和。
水升火降。
榮衛通流。
邪氣出而解者也。
内經曰。
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
此之謂也。
卷上 盜汗 傷寒盜汗。
何以明之。
盜汗者。
謂睡而汗出者也。
自汗則不論睡與不睡。
自然而出也。
及盜汗者。
不睡則不能汗出。
方其睡也。
湊湊然出焉。
覺則止而不複出矣。
雜病盜汗者。
責其陽虛也。
傷寒盜汗者。
非若雜病之虛。
是由邪氣在半表半裡使然也。
何者。
若邪氣一切在表幹于衛。
則自然汗出也。
此則邪氣侵行于裡。
外連于表邪。
及睡則衛氣行于裡。
乘表中陽氣不緻。
津液得洩。
故但睡而汗出。
覺則氣散于表。
而汗止矣經曰。
微盜汗出。
反惡寒者。
表未解也。
又陽明病。
當作裡實。
而脈浮者。
雲必盜汗。
是猶有表邪故也。
又三陽合病。
目合自汗。
是知盜汗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明矣。
且自汗有為之虛者。
有為之實者。
其于盜汗之證。
非若自汗有實者。
悉當和表而已。
不可不知也。
卷上 頭汗 傷寒頭汗。
何以明之。
頭者諸陽之會也。
邪搏諸陽。
津液上湊。
則汗見于頭也。
邪熱内蓄。
蒸發腠理。
遍身汗出者。
謂之熱越。
若身無汗。
則熱不得越。
熱蒸于陽。
故但頭汗出也。
何者。
以三陰之經。
皆上至頸胸中而還。
不循于頭。
獨諸陽脈上循于頭爾。
經曰。
但頭汗出。
身無汗。
劑頸而還。
小便不利。
渴飲水漿。
此為瘀熱在裡。
身必發黃。
為熱不得越而上達者也。
又熱入血室。
與其虛煩。
或陽明被火。
及水結胸。
皆但頭汗出也。
俱是熱郁于内。
而不得越者也。
此數者。
或吐或下。
皆欲除其熱也。
或謂頭汗之證。
悉屬陽明。
而為裡熱也。
而有不屬陽明。
屬表者乎。
且邪但在表者。
則無頭汗之證。
必也寒濕相搏。
與邪氣半在表半在裡者。
乃有頭汗也。
傷寒五六日。
已發汗而複下之。
胸脅滿微結。
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
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心煩。
及傷寒五六日。
頭汗出。
微惡寒。
手足冷。
心下滿。
口不欲食。
大便硬。
脈細者。
皆邪氣半在表半在裡。
令頭汗出也。
濕家但頭汗出。
欲得被覆向火者。
寒濕相搏。
令頭汗出也。
茲數者。
皆邪氣所幹。
令頭額自然汗出。
又不謂之逆。
其小便不利。
則惡見頭汗出也。
濕家下後。
亦惡見頭汗出也。
茲二者乃為頭汗之逆者也。
何則。
以小便不利而成關格。
若頭汗出陽脫也。
經雲。
關格不通。
不得尿。
頭無汗者生。
有汗者死。
濕家下後。
若額上汗出。
而微喘者。
亦陽脫也。
經雲。
濕家下之。
額上汗出。
小便不利者死。
下利不止者亦死。
脈經曰。
陽氣上出。
汗見于頭者。
蓋陽脫也。
則知可治而治。
知其不可治而不治。
皆得十全之上者。
在于明辨而審也。
卷上 手足汗 傷寒手足汗出。
何以明之。
四肢者。
諸陽之本。
而胃主四肢。
手足汗出者。
陽明之證也。
陽經邪熱。
傳并陽明。
則手足為之汗出。
陽明為津液之主。
病則自汗出。
其有自汗出者。
有但頭汗出者。
有手足汗出者。
悉屬陽明也。
何以使之然也。
若一身自汗出者。
謂之熱越。
是熱外達者也。
但頭汗出者。
是熱不得越。
而熱氣上達者也。
及手足汗出者。
為熱聚于胃。
是津液之旁達也。
經曰。
手足然汗出者。
此大便必硬也。
手足汗出。
大便難而谵語者。
下之則愈。
由此觀之。
手足汗出。
為熱聚于胃可知矣。
或謂熱聚于胃。
而手足為之汗出。
其寒聚于胃。
而有手足汗出者乎。
經曰。
陽明中寒者。
不能食。
小便不利。
手足然汗出。
此欲作痼瘕。
即是中寒者也。
且熱聚于胃。
為可下之證。
其寒聚于胃。
為不可下。
又何以明之。
要明于此二者。
必曰大便初硬後溏。
以胃中冷。
水谷不别故也。
是以不可下者也。
若大便難谵語者。
為陽明證具。
則是可下之證。
臨病之際。
宜須兩審。
卷上 無汗 傷寒無汗。
何以明之。
腠理者。
津液湊洩之所為腠。
文理縫會之中為理。
津液為風暑濕氣所幹。
外湊皮腠者。
則為自汗出。
若寒邪中經。
腠理緻密。
津液内滲。
則無汗。
無汗之由。
又有數種。
如傷寒在表。
及邪行于裡。
或水飲内蓄。
與亡陽久虛。
皆令無汗。
其傷寒無汗。
則腠理緻密也。
風中于衛。
則腠理開而自汗。
寒中于榮。
則無汗。
謂腠理閉也。
經所謂太陽病惡風無汗而喘。
及脈浮緊無汗。
發熱。
及不汗出而煩躁。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
二三日嘔而咳。
手足厥。
苦頭痛。
鼻幹不得汗。
脈浮無汗。
而喘。
與其剛痙無汗。
是數者。
皆寒邪在表而無汗者也。
其邪氣行于裡。
無汗者。
為邪氣在表熏發腠理則汗出。
邪氣内傳。
不外熏發者則無汗。
經所謂陽明病無汗。
小便不利。
心中懊者。
身必發黃。
及傷寒發熱無汗。
渴欲飲水。
無表證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與夫三陰為病。
不得有汗。
是數者皆邪行于裡而無汗者也。
其水飲内蓄而無汗者。
為水飲散而為津液。
津液布滲而為汗。
既水飲内蓄而不行。
則津液不足而無汗。
經所謂服桂枝湯或下之。
仍頭項強痛。
翕翕發熱無汗。
心下滿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是津液内滲而無汗者也。
其陽虛無汗者。
諸陽為津液之主。
陽虛則津液虛少。
故無汗。
經所謂脈浮而遲。
遲為無陽。
不能作汗。
其身必癢。
陽明病反無汗。
其身如蟲行皮中之狀。
此以久虛故也。
皆陽虛而無汗者也如是者理之常也。
又焉得為異哉。
一或當汗而不汗。
服湯一劑。
病證仍在。
至于服三劑而不汗者。
死病也。
又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者黃帝謂陽脈之極也。
死。
茲二者以無汗為真病。
讵可與其餘無汗者同日而語也。
卷上 頭痛 傷寒頭痛。
何以明之。
頭痛謂邪氣外在經絡。
上攻于頭所緻也。
難經曰。
三陽經受風寒。
伏留而不去。
則名厥頭痛。
言三陽之經上于頭爾。
然傷寒頭痛者。
太陽專主也。
何者。
以太陽之經起于目内。
上額交巅。
上入絡腦。
經所謂太陽受病者。
頭項痛。
腰脊強。
又曰七日病衰。
頭痛少愈。
雖然。
陽明少陽亦有頭痛不若太陽之專主也。
蓋太陽為病屬表。
而頭痛專為主表證雖有風寒之不同。
必待發散而後已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
骨節疼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
傷寒也。
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
汗出惡
内經曰。
陽氣衛外而為固也。
衛為陽。
言衛護皮膚。
肥實腠理。
禁固津液。
不得妄洩。
汗者幹之而出。
邪氣幹于衛氣。
氣不能衛固于外。
則皮膚為之緩。
腠理為之疏。
由是而津液妄洩。
然潤。
然出。
謂之自汗也。
如發熱自汗。
出而不愈。
此衛氣不和。
風邪幹于衛也。
太陽中。
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者。
暑邪幹于衛也。
多汗出而濡。
此其風濕甚者。
濕邪幹于衛者也。
是知衛氣固護津液。
不令妄洩。
必為邪氣幹之而出也。
風寒暑濕之毒。
為四時之氣。
中人則為傷寒。
風與暑濕為邪。
皆令自汗。
惟寒邪傷人。
獨不汗出。
寒傷榮而不傷衛。
衛無邪氣所幹。
則皮腠得以密。
津液得以固。
是以汗不出也。
及其寒漸入裡。
傳而為熱。
則亦使自汗出也。
蓋熱則榮衛通。
腠理開而汗洩矣。
然自汗之證。
又有表裡之别焉。
虛實之異焉。
若汗出惡風。
及微惡寒者。
皆表未解也。
必待發散而後愈。
至于漏不止而惡風。
及發汗後惡寒者。
又皆表之虛也。
必待溫經而後愈。
諸如此。
皆邪氣在表也。
若汗出不惡寒者。
此為表解而裡未和也。
經曰。
陽明發熱汗出。
此為越熱。
又曰陽明病。
發熱汗多者。
急下之。
又非若邪氣在表而汗出之可緩也。
傷寒自汗之證為常也,設或汗出發潤。
與其出之如油或大如貫珠。
着身出而不流。
皆為不治之證也。
必手足俱周。
遍身悉潤。
然一時間許。
煩熱已而身涼和。
乃為佳矣。
此則陰陽氣和。
水升火降。
榮衛通流。
邪氣出而解者也。
内經曰。
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
此之謂也。
卷上 盜汗 傷寒盜汗。
何以明之。
盜汗者。
謂睡而汗出者也。
自汗則不論睡與不睡。
自然而出也。
及盜汗者。
不睡則不能汗出。
方其睡也。
湊湊然出焉。
覺則止而不複出矣。
雜病盜汗者。
責其陽虛也。
傷寒盜汗者。
非若雜病之虛。
是由邪氣在半表半裡使然也。
何者。
若邪氣一切在表幹于衛。
則自然汗出也。
此則邪氣侵行于裡。
外連于表邪。
及睡則衛氣行于裡。
乘表中陽氣不緻。
津液得洩。
故但睡而汗出。
覺則氣散于表。
而汗止矣經曰。
微盜汗出。
反惡寒者。
表未解也。
又陽明病。
當作裡實。
而脈浮者。
雲必盜汗。
是猶有表邪故也。
又三陽合病。
目合自汗。
是知盜汗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明矣。
且自汗有為之虛者。
有為之實者。
其于盜汗之證。
非若自汗有實者。
悉當和表而已。
不可不知也。
卷上 頭汗 傷寒頭汗。
何以明之。
頭者諸陽之會也。
邪搏諸陽。
津液上湊。
則汗見于頭也。
邪熱内蓄。
蒸發腠理。
遍身汗出者。
謂之熱越。
若身無汗。
則熱不得越。
熱蒸于陽。
故但頭汗出也。
何者。
以三陰之經。
皆上至頸胸中而還。
不循于頭。
獨諸陽脈上循于頭爾。
經曰。
但頭汗出。
身無汗。
劑頸而還。
小便不利。
渴飲水漿。
此為瘀熱在裡。
身必發黃。
為熱不得越而上達者也。
又熱入血室。
與其虛煩。
或陽明被火。
及水結胸。
皆但頭汗出也。
俱是熱郁于内。
而不得越者也。
此數者。
或吐或下。
皆欲除其熱也。
或謂頭汗之證。
悉屬陽明。
而為裡熱也。
而有不屬陽明。
屬表者乎。
且邪但在表者。
則無頭汗之證。
必也寒濕相搏。
與邪氣半在表半在裡者。
乃有頭汗也。
傷寒五六日。
已發汗而複下之。
胸脅滿微結。
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
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心煩。
及傷寒五六日。
頭汗出。
微惡寒。
手足冷。
心下滿。
口不欲食。
大便硬。
脈細者。
皆邪氣半在表半在裡。
令頭汗出也。
濕家但頭汗出。
欲得被覆向火者。
寒濕相搏。
令頭汗出也。
茲數者。
皆邪氣所幹。
令頭額自然汗出。
又不謂之逆。
其小便不利。
則惡見頭汗出也。
濕家下後。
亦惡見頭汗出也。
茲二者乃為頭汗之逆者也。
何則。
以小便不利而成關格。
若頭汗出陽脫也。
經雲。
關格不通。
不得尿。
頭無汗者生。
有汗者死。
濕家下後。
若額上汗出。
而微喘者。
亦陽脫也。
經雲。
濕家下之。
額上汗出。
小便不利者死。
下利不止者亦死。
脈經曰。
陽氣上出。
汗見于頭者。
蓋陽脫也。
則知可治而治。
知其不可治而不治。
皆得十全之上者。
在于明辨而審也。
卷上 手足汗 傷寒手足汗出。
何以明之。
四肢者。
諸陽之本。
而胃主四肢。
手足汗出者。
陽明之證也。
陽經邪熱。
傳并陽明。
則手足為之汗出。
陽明為津液之主。
病則自汗出。
其有自汗出者。
有但頭汗出者。
有手足汗出者。
悉屬陽明也。
何以使之然也。
若一身自汗出者。
謂之熱越。
是熱外達者也。
但頭汗出者。
是熱不得越。
而熱氣上達者也。
及手足汗出者。
為熱聚于胃。
是津液之旁達也。
經曰。
手足然汗出者。
此大便必硬也。
手足汗出。
大便難而谵語者。
下之則愈。
由此觀之。
手足汗出。
為熱聚于胃可知矣。
或謂熱聚于胃。
而手足為之汗出。
其寒聚于胃。
而有手足汗出者乎。
經曰。
陽明中寒者。
不能食。
小便不利。
手足然汗出。
此欲作痼瘕。
即是中寒者也。
且熱聚于胃。
為可下之證。
其寒聚于胃。
為不可下。
又何以明之。
要明于此二者。
必曰大便初硬後溏。
以胃中冷。
水谷不别故也。
是以不可下者也。
若大便難谵語者。
為陽明證具。
則是可下之證。
臨病之際。
宜須兩審。
卷上 無汗 傷寒無汗。
何以明之。
腠理者。
津液湊洩之所為腠。
文理縫會之中為理。
津液為風暑濕氣所幹。
外湊皮腠者。
則為自汗出。
若寒邪中經。
腠理緻密。
津液内滲。
則無汗。
無汗之由。
又有數種。
如傷寒在表。
及邪行于裡。
或水飲内蓄。
與亡陽久虛。
皆令無汗。
其傷寒無汗。
則腠理緻密也。
風中于衛。
則腠理開而自汗。
寒中于榮。
則無汗。
謂腠理閉也。
經所謂太陽病惡風無汗而喘。
及脈浮緊無汗。
發熱。
及不汗出而煩躁。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
二三日嘔而咳。
手足厥。
苦頭痛。
鼻幹不得汗。
脈浮無汗。
而喘。
與其剛痙無汗。
是數者。
皆寒邪在表而無汗者也。
其邪氣行于裡。
無汗者。
為邪氣在表熏發腠理則汗出。
邪氣内傳。
不外熏發者則無汗。
經所謂陽明病無汗。
小便不利。
心中懊者。
身必發黃。
及傷寒發熱無汗。
渴欲飲水。
無表證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與夫三陰為病。
不得有汗。
是數者皆邪行于裡而無汗者也。
其水飲内蓄而無汗者。
為水飲散而為津液。
津液布滲而為汗。
既水飲内蓄而不行。
則津液不足而無汗。
經所謂服桂枝湯或下之。
仍頭項強痛。
翕翕發熱無汗。
心下滿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是津液内滲而無汗者也。
其陽虛無汗者。
諸陽為津液之主。
陽虛則津液虛少。
故無汗。
經所謂脈浮而遲。
遲為無陽。
不能作汗。
其身必癢。
陽明病反無汗。
其身如蟲行皮中之狀。
此以久虛故也。
皆陽虛而無汗者也如是者理之常也。
又焉得為異哉。
一或當汗而不汗。
服湯一劑。
病證仍在。
至于服三劑而不汗者。
死病也。
又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者黃帝謂陽脈之極也。
死。
茲二者以無汗為真病。
讵可與其餘無汗者同日而語也。
卷上 頭痛 傷寒頭痛。
何以明之。
頭痛謂邪氣外在經絡。
上攻于頭所緻也。
難經曰。
三陽經受風寒。
伏留而不去。
則名厥頭痛。
言三陽之經上于頭爾。
然傷寒頭痛者。
太陽專主也。
何者。
以太陽之經起于目内。
上額交巅。
上入絡腦。
經所謂太陽受病者。
頭項痛。
腰脊強。
又曰七日病衰。
頭痛少愈。
雖然。
陽明少陽亦有頭痛不若太陽之專主也。
蓋太陽為病屬表。
而頭痛專為主表證雖有風寒之不同。
必待發散而後已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
骨節疼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
傷寒也。
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
汗出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