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動氣臆說

關燈
動氣一證。

    皆見于臍之上下左右。

    故謂之臍間動氣。

    但仲景六經證治中。

    全不吐露半字。

    而獨于叔和諸可與不可中見之。

    何也。

    想仲景氏本無此名。

    自叔和始創立其說耳。

    所謂動氣者。

    即仲景所謂心下悸。

    臍下悸臍旁悸是也。

     心下臍下。

    即臍上臍下也。

    臍旁。

    即臍之左右也。

    悸者。

    築築然跳動也。

    想叔和因之改名立義。

    則動氣二字。

    較之悸字似覺顯明易曉。

    然所嫌者。

    但有禁汗禁下。

    及誤汗誤下之變。

    而不明言其故。

    并不立治法。

    使後人臨症束手。

    既不能闡明仲景之意。

    反沉埋仲景之法于幽暗之中。

    令後之學人。

    毫無罅縫可尋。

    是所謂非惟無益而又害之也。

    其可謂之立法善後乎。

    愚竊論之。

    仲景論中。

    如小建中湯心中悸而煩之治也。

    炙甘草湯脈結代而心動悸之治也。

    桂枝甘草湯發汗過多。

    叉手冒心而悸之治也。

    真武湯頭眩身動。

    振振欲擗地。

    發熱心下悸之治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發汗後。

     欲作奔豚。

    臍下悸之治也。

    凡此諸悸。

    皆太陽誤治之虛邪所緻也。

    更有太陽病而小便利者。

    以裡無熱邪故也。

    胃無熱邪而飲水過多。

    緻水停心下而悸也。

    少陽一經。

    有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

    已屬少陽而不可發汗矣。

    若發其汗。

     則邪氣入胃而谵語。

    此因胃不和則煩而悸。

    此誤汗之悸也。

    少陽中風。

    兩耳無聞。

    目赤胸滿而煩。

    在少陽已禁吐下。

     若吐下之。

    則悸而驚矣。

    此誤吐誤下之悸也。

    至于三陰。

    皆陰盛陽虛之悸。

    惟陽明一經。

    皆實熱之症。

    故獨無悸病。

     是以知動氣一證。

    皆屬虛邪。

    難于汗下。

    況初症當汗之時。

    本絕無動氣者。

    病至動氣。

    為日已多。

    邪已在裡。

    甯可更發其汗乎。

    惟舌苔黃黑幹濃。

    胃脘至腹。

    按之尚痛者。

    雖在動氣之時。

    猶有可下之症。

    然動之甚。

    而邪結膠固。

     形體瘦脫。

    元氣虛竭者。

    亦為不治。

    若症不犯劇而可治者。

    雖至愈後。

    飲食漸增。

    形體漸複。

    尚有動氣未除者。

    可見臍為人之命蒂。

    臍中一穴。

    名曰神阙。

    上則水分建裡三脘諸穴。

    為後天脾胃之所居。

    飲食變化之關隘。

    下則陰交石門關元氣海等穴。

    為先天真陽之所藏。

    升降呼吸之根源。

    左右則天樞二穴也。

    至真要大論雲。

    身半以上。

    其氣三矣。

    天之分也。

    天氣主之。

    身半以下。

    其氣三矣。

    地之分也。

    地氣主之。

    以名命氣。

    以氣命處。

    身半所謂天樞也。

     上勝而下病者。

    以地名之。

    下勝而上病者。

    以天名之。

    此皆所以辨天地陰陽勝複之氣。

    以及六氣屈複報氣者也。

     觀此。

    則臍之關系非細。

    其可令邪氣犯之。

    使髒氣受傷。

    緻升降流行之氣。

    窒礙阻塞而至築築然跳動乎。

    然雖非輕症。

    而亦非不治之症。

    惟随證之輕重以為輕重而已。

    如叔和諸可與不可中。

    其不可汗條下。

    有動氣在右。

    不可發汗。

    發汗則衄而渴。

    心苦煩飲即吐水。

    愚謂病至動氣。

     為日不少。

    已屬虛邪在裡。

    甯有發汗之理。

    所以發汗則虛陽上厥。

    故衄而且渴。

    心苦煩矣。

    而不知汗後亡陽。

     則胃陽虛損。

    中氣已寒。

    飲即吐水矣。

    當拟以水入即吐之治可也。

    又雲。

    動氣在左。

    不可發汗。

    發汗則頭眩汗不止。

    筋惕肉。

    愚謂此亦邪氣在裡。

    而不必攻表。

    故汗之則徒傷衛氣。

    真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