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動氣臆說
關燈
小
中
大
敗亡。
而頭為之虛眩。
衛氣不密。
而汗出不止矣。
且無陽氣以柔養其筋脈。
則陰寒遍體。
而筋惕肉也。
當拟以振振欲擗地。
及誤服大青龍法酌治可耳。
又雲。
動氣在上。
不可發汗。
發汗則氣上沖。
正在心端。
蓋臍上雖屬天氣而為陽分。
然其動氣已見。
邪已入腑。
豈宜誤汗。
汗之則陽氣大虧。
下焦之陰氣逆上而沖心矣。
恐不可作上編其氣上沖之治。
當如欲作奔豚之法。
而或益之以溫經之藥為宜。
又雲動氣在下。
不可發汗。
發汗則無汗。
心中太煩。
骨節苦疼。
目眩惡寒。
食則反吐。
谷不得前。
愚謂動氣既在臍下。
邪氣不惟在裡。
已入陰矣。
萬無發汗之理。
凡汗之出也。
必藉陽氣鼓動。
然後陰液外洩。
邪既在陰。
無陽氣以蒸動津液。
故發汗則無汗也。
心中煩而目暈。
虛陽上奔也。
骨節疼而惡寒。
陽氣虛而陰寒盛也。
食則反吐而不納谷者。
胃中虛冷也。
此皆誤汗亡陽之變也。
其不可下條中。
又有動氣在右。
不可下。
下之則津液内竭。
咽燥鼻幹。
頭眩心悸也。
既無舌苔黃黑。
又非胃脘繞臍硬痛。
自無可下之理。
果屬虛邪而妄下之。
自然胃中之津液内竭。
虛火上炎。
而咽燥鼻幹頭眩心悸也。
又雲。
動氣在左。
不可下。
下之則腹内拘急。
食不下。
動氣更劇。
雖有身熱。
卧則欲蜷。
若動氣在左。
皆屬少陽厥陰本無實邪。
下之則胃中陽氣傷敗。
寒在中焦。
所以腹内拘急。
食不能下。
而動氣更劇也。
此時雖有虛陽浮散于外而身熱。
其卧則如少陰之狀而欲蜷卧矣。
動氣在上。
不可下。
下之則掌握熱煩。
身上浮冷。
熱汗自洩。
欲得水自灌。
若動氣在上。
則近于胃。
如舌苔黃濃。
胃脘繞臍硬痛而下之可也。
倘胃中空虛而下之。
四肢為諸陽之本。
而實禀氣于胃。
所以脾主四肢。
誤下則胃陽傷敗。
故虛陽暴厥。
而掌握中熱煩也。
四肢雖熱厥。
而身上反浮冷矣。
孤陽欲絕。
而熱汗自洩。
欲得冷水自灌洗也。
此所謂真寒假熱。
陽虛暴脫之變。
人但知誤汗可以亡陽。
而不知誤下之亡陽尤甚也。
又雲。
動氣在下。
不可下。
下之則腹脹滿。
卒起頭眩。
食則下清谷。
心下痞也。
動氣既在臍下。
已屬三陰部分。
又誤下之。
則胃陽大損。
脾髒虛寒。
故腹脹滿。
元氣虛甚。
卒起而頭眩眼花也。
凡三陰下利清谷。
皆以四逆湯主治。
此因誤下大傷陽氣所緻。
然虛痞條中。
仲景原雲。
此非結熱。
但以胃中虛。
客氣上逆。
故使硬也。
此八條。
乃動氣誤汗誤下之變症。
未知果出之前哲。
或叔和之臆見。
今姑從其說而強解之。
未知然否也。
至于脈濡而弱。
弱反在關。
濡反在巅。
微反在上。
澀反在下等語。
其究歸于陽氣不足。
厥而且寒。
為陰經誤汗之變。
何不直言濡弱微澀之陰脈。
而多此四個反字。
更多在關在巅。
在上在下等隐怪之語。
且巅字之義。
殊屬難解。
不知以頭之巅頂為巅為上乎。
抑以脈之上候為巅乎。
或以寸口為巅為上乎。
此種秘語。
豈可作訓後之詞。
後複有其形相像根本異源。
食則反吐。
谷不得前。
及口雖欲言。
舌不得前。
又有舌萎聲不得前。
及遲欲從後救安可複追還等語。
詞義鄙俚。
文理纰謬。
絕非長沙口角。
故皆棄而不錄。
讀者鑒之。
而頭為之虛眩。
衛氣不密。
而汗出不止矣。
且無陽氣以柔養其筋脈。
則陰寒遍體。
而筋惕肉也。
當拟以振振欲擗地。
及誤服大青龍法酌治可耳。
又雲。
動氣在上。
不可發汗。
發汗則氣上沖。
正在心端。
蓋臍上雖屬天氣而為陽分。
然其動氣已見。
邪已入腑。
豈宜誤汗。
汗之則陽氣大虧。
下焦之陰氣逆上而沖心矣。
恐不可作上編其氣上沖之治。
當如欲作奔豚之法。
而或益之以溫經之藥為宜。
又雲動氣在下。
不可發汗。
發汗則無汗。
心中太煩。
骨節苦疼。
目眩惡寒。
食則反吐。
谷不得前。
愚謂動氣既在臍下。
邪氣不惟在裡。
已入陰矣。
萬無發汗之理。
凡汗之出也。
必藉陽氣鼓動。
然後陰液外洩。
邪既在陰。
無陽氣以蒸動津液。
故發汗則無汗也。
心中煩而目暈。
虛陽上奔也。
骨節疼而惡寒。
陽氣虛而陰寒盛也。
食則反吐而不納谷者。
胃中虛冷也。
此皆誤汗亡陽之變也。
其不可下條中。
又有動氣在右。
不可下。
下之則津液内竭。
咽燥鼻幹。
頭眩心悸也。
既無舌苔黃黑。
又非胃脘繞臍硬痛。
自無可下之理。
果屬虛邪而妄下之。
自然胃中之津液内竭。
虛火上炎。
而咽燥鼻幹頭眩心悸也。
又雲。
動氣在左。
不可下。
下之則腹内拘急。
食不下。
動氣更劇。
雖有身熱。
卧則欲蜷。
若動氣在左。
皆屬少陽厥陰本無實邪。
下之則胃中陽氣傷敗。
寒在中焦。
所以腹内拘急。
食不能下。
而動氣更劇也。
此時雖有虛陽浮散于外而身熱。
其卧則如少陰之狀而欲蜷卧矣。
動氣在上。
不可下。
下之則掌握熱煩。
身上浮冷。
熱汗自洩。
欲得水自灌。
若動氣在上。
則近于胃。
如舌苔黃濃。
胃脘繞臍硬痛而下之可也。
倘胃中空虛而下之。
四肢為諸陽之本。
而實禀氣于胃。
所以脾主四肢。
誤下則胃陽傷敗。
故虛陽暴厥。
而掌握中熱煩也。
四肢雖熱厥。
而身上反浮冷矣。
孤陽欲絕。
而熱汗自洩。
欲得冷水自灌洗也。
此所謂真寒假熱。
陽虛暴脫之變。
人但知誤汗可以亡陽。
而不知誤下之亡陽尤甚也。
又雲。
動氣在下。
不可下。
下之則腹脹滿。
卒起頭眩。
食則下清谷。
心下痞也。
動氣既在臍下。
已屬三陰部分。
又誤下之。
則胃陽大損。
脾髒虛寒。
故腹脹滿。
元氣虛甚。
卒起而頭眩眼花也。
凡三陰下利清谷。
皆以四逆湯主治。
此因誤下大傷陽氣所緻。
然虛痞條中。
仲景原雲。
此非結熱。
但以胃中虛。
客氣上逆。
故使硬也。
此八條。
乃動氣誤汗誤下之變症。
未知果出之前哲。
或叔和之臆見。
今姑從其說而強解之。
未知然否也。
至于脈濡而弱。
弱反在關。
濡反在巅。
微反在上。
澀反在下等語。
其究歸于陽氣不足。
厥而且寒。
為陰經誤汗之變。
何不直言濡弱微澀之陰脈。
而多此四個反字。
更多在關在巅。
在上在下等隐怪之語。
且巅字之義。
殊屬難解。
不知以頭之巅頂為巅為上乎。
抑以脈之上候為巅乎。
或以寸口為巅為上乎。
此種秘語。
豈可作訓後之詞。
後複有其形相像根本異源。
食則反吐。
谷不得前。
及口雖欲言。
舌不得前。
又有舌萎聲不得前。
及遲欲從後救安可複追還等語。
詞義鄙俚。
文理纰謬。
絕非長沙口角。
故皆棄而不錄。
讀者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