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少陰篇 少陰前篇證治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或作幹嘔。
少陰之脈循喉嚨。
若陰盛迫陽于上。
或作咽痛。
寒凝水涸而利反止。
陰盛陽衰之極。
營血不流。
陽氣不行而至于脈不出者。
當以通脈四逆湯主之。
前陽明中寒。
表熱裡寒。
下利清谷者。
尚以四逆湯主之。
況少陰乎。
服湯後。
陽回氣動。
其脈即出而仍還于有者。
乃陽氣未竭。
一時為盛寒所抑。
郁伏不出耳。
故即出為愈也。
然即出之脈。
與下文暴出者異。
所謂即出者。
言即漸而出。
至于複有。
自有而常有。
所以為愈。
不若暴出之自無而忽有。
既有而仍無。
如燈光之回焰。
乃陽氣已竭。
得湯之溫暖。
而作返照之光。
則陽氣欲絕而死矣。
x通脈四逆湯方x甘草(三兩炙)幹姜(三兩)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溫再服。
其脈即出者愈。
通脈四逆湯。
即四逆湯而增入甘草一兩。
倍加幹姜也。
四逆湯義。
見太陽下編陽旦條下。
愚竊論之。
以四逆湯而倍加幹姜。
其助陽之力或較勝。
然既增通脈二字。
當自不同。
恐是已加蔥白以通陽氣。
有白通之義。
故有是名。
疑是久遠差訛。
或編次之失。
緻原方中脫落。
未可知也。
其後加減法。
揣其詞義淺陋。
料非仲景本意。
何也。
原文中已先具諸或有之證。
然後出方立治。
則一通脈四逆湯。
其證皆可該矣。
豈庸續用加減邪。
況其立意。
庸惡陋劣。
要皆出于鄙俗之輩。
未敢竟削。
姑存之以備識者之鑒雲。
面色赤者。
加蔥九莖。
面色之赤。
乃陰盛格陽。
虛陽上泛。
附子之溫。
能直達命門。
大補坎中之真陽。
自能引火歸源。
導龍歸海。
何必蔥白。
其所以用蔥白者。
蓋為陽氣不得流通。
下利脈微。
至厥逆無脈而設也。
夫脈者。
氣血流行之發現處也。
陰血非陽氣不行。
寒邪固閉。
陽氣郁伏。
故以蔥白通行陽氣。
助姜附溫經複脈之功耳。
然蔥之功力。
豈能導火歸根。
而能治面色之赤哉。
吾不信也。
腹中痛者。
去蔥加芍藥二兩。
寒邪在裡而腹痛。
既有姜附。
自可溫中。
即加芍藥。
更為相宜矣。
脈又不至。
何必去蔥。
揆之于理。
豈非庸俗之見乎。
嘔者。
加生姜二兩。
姜能宣通陽氣而解散寒邪。
且千金謂生姜為嘔家聖藥。
加入為宜。
咽痛者。
去芍藥。
加桔梗一兩。
此所謂少陰咽痛者。
以少陰之脈貫腎絡于肺。
循喉嚨。
挾舌本。
所謂咽者。
陰陽應象論雲。
地氣通于嗌。
嗌者。
咽物之咽也。
地氣者。
腎中命門之陽氣也。
猶天地之氣。
一陽生于黃泉之義。
此以陰盛迫陽。
下焦真陽失守。
虛火在上。
故作咽痛。
附子峻補真陽。
直走下焦。
引火歸根。
其痛自止。
未可與下文熱在少陰。
二三日咽痛。
與甘草桔梗湯同論也。
一寒一熱。
陰陽迥殊。
況桔梗為舟楫之劑。
乘載藥力以入肺。
不使下行之品。
正欲令其虛火下降為宜。
豈可更與上焦風熱。
肺家天氣病之喉痛。
同日而語哉。
至于芍藥。
性雖酸收。
亦可斂火下降。
其去留亦無大關系。
又何足論哉。
利止脈不出者。
去桔梗。
加人參二兩。
桔梗固為當去。
而人參之加。
亦可以助姜附而補下利清谷之虛。
并可以補氣血而鼓動其不至之脈。
可稱允當。
少陰病。
下利。
白通湯主之。
上文下利已多。
皆屬寒在少陰。
下焦清陽不升。
胃中陽氣不守之病。
而未有用白通湯者。
此條但雲下利。
而用白通湯者。
以上有少陰病三字。
則知有脈微細。
但欲寐。
手足厥之少陰證。
觀下文下利脈微。
方與白通湯。
則知之矣。
利不止而厥逆無脈。
又加豬膽人尿。
則尤知非平常下利矣。
蓋白通湯。
即四逆湯而以蔥易甘草。
甘草所以緩陰氣之逆。
和姜附而調護中州。
蔥則辛滑行氣。
可以通行陽氣而解散寒邪。
二者相較。
一緩一速。
故其治亦頗有緩急之殊也。
x白通湯方x蔥白(四莖)幹姜(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分溫再服。
(義見注中) 少陰病。
下利脈微者。
與白通湯。
利不止。
厥逆無脈。
幹嘔煩者。
白通湯加豬膽汁湯主之。
服湯脈暴出者死。
微續者生。
上文少陰下利。
即以白通湯主之矣。
此則下利而脈微。
足見陽氣愈微。
故與白通湯以恢複真陽。
消除寒氣。
不謂服湯之後。
利仍不止。
反見四肢厥逆而無脈。
陰邪上逆而幹嘔。
虛陽受迫而作煩悶者。
此非藥之誤也。
以陰寒太盛。
熱藥不得驟入。
陰邪縱肆猖獗。
格而不入耳。
故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熱因寒用之法。
從而
少陰之脈循喉嚨。
若陰盛迫陽于上。
或作咽痛。
寒凝水涸而利反止。
陰盛陽衰之極。
營血不流。
陽氣不行而至于脈不出者。
當以通脈四逆湯主之。
前陽明中寒。
表熱裡寒。
下利清谷者。
尚以四逆湯主之。
況少陰乎。
服湯後。
陽回氣動。
其脈即出而仍還于有者。
乃陽氣未竭。
一時為盛寒所抑。
郁伏不出耳。
故即出為愈也。
然即出之脈。
與下文暴出者異。
所謂即出者。
言即漸而出。
至于複有。
自有而常有。
所以為愈。
不若暴出之自無而忽有。
既有而仍無。
如燈光之回焰。
乃陽氣已竭。
得湯之溫暖。
而作返照之光。
則陽氣欲絕而死矣。
x通脈四逆湯方x甘草(三兩炙)幹姜(三兩)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溫再服。
其脈即出者愈。
通脈四逆湯。
即四逆湯而增入甘草一兩。
倍加幹姜也。
四逆湯義。
見太陽下編陽旦條下。
愚竊論之。
以四逆湯而倍加幹姜。
其助陽之力或較勝。
然既增通脈二字。
當自不同。
恐是已加蔥白以通陽氣。
有白通之義。
故有是名。
疑是久遠差訛。
或編次之失。
緻原方中脫落。
未可知也。
其後加減法。
揣其詞義淺陋。
料非仲景本意。
何也。
原文中已先具諸或有之證。
然後出方立治。
則一通脈四逆湯。
其證皆可該矣。
豈庸續用加減邪。
況其立意。
庸惡陋劣。
要皆出于鄙俗之輩。
未敢竟削。
姑存之以備識者之鑒雲。
面色赤者。
加蔥九莖。
面色之赤。
乃陰盛格陽。
虛陽上泛。
附子之溫。
能直達命門。
大補坎中之真陽。
自能引火歸源。
導龍歸海。
何必蔥白。
其所以用蔥白者。
蓋為陽氣不得流通。
下利脈微。
至厥逆無脈而設也。
夫脈者。
氣血流行之發現處也。
陰血非陽氣不行。
寒邪固閉。
陽氣郁伏。
故以蔥白通行陽氣。
助姜附溫經複脈之功耳。
然蔥之功力。
豈能導火歸根。
而能治面色之赤哉。
吾不信也。
腹中痛者。
去蔥加芍藥二兩。
寒邪在裡而腹痛。
既有姜附。
自可溫中。
即加芍藥。
更為相宜矣。
脈又不至。
何必去蔥。
揆之于理。
豈非庸俗之見乎。
嘔者。
加生姜二兩。
姜能宣通陽氣而解散寒邪。
且千金謂生姜為嘔家聖藥。
加入為宜。
咽痛者。
去芍藥。
加桔梗一兩。
此所謂少陰咽痛者。
以少陰之脈貫腎絡于肺。
循喉嚨。
挾舌本。
所謂咽者。
陰陽應象論雲。
地氣通于嗌。
嗌者。
咽物之咽也。
地氣者。
腎中命門之陽氣也。
猶天地之氣。
一陽生于黃泉之義。
此以陰盛迫陽。
下焦真陽失守。
虛火在上。
故作咽痛。
附子峻補真陽。
直走下焦。
引火歸根。
其痛自止。
未可與下文熱在少陰。
二三日咽痛。
與甘草桔梗湯同論也。
一寒一熱。
陰陽迥殊。
況桔梗為舟楫之劑。
乘載藥力以入肺。
不使下行之品。
正欲令其虛火下降為宜。
豈可更與上焦風熱。
肺家天氣病之喉痛。
同日而語哉。
至于芍藥。
性雖酸收。
亦可斂火下降。
其去留亦無大關系。
又何足論哉。
利止脈不出者。
去桔梗。
加人參二兩。
桔梗固為當去。
而人參之加。
亦可以助姜附而補下利清谷之虛。
并可以補氣血而鼓動其不至之脈。
可稱允當。
少陰病。
下利。
白通湯主之。
上文下利已多。
皆屬寒在少陰。
下焦清陽不升。
胃中陽氣不守之病。
而未有用白通湯者。
此條但雲下利。
而用白通湯者。
以上有少陰病三字。
則知有脈微細。
但欲寐。
手足厥之少陰證。
觀下文下利脈微。
方與白通湯。
則知之矣。
利不止而厥逆無脈。
又加豬膽人尿。
則尤知非平常下利矣。
蓋白通湯。
即四逆湯而以蔥易甘草。
甘草所以緩陰氣之逆。
和姜附而調護中州。
蔥則辛滑行氣。
可以通行陽氣而解散寒邪。
二者相較。
一緩一速。
故其治亦頗有緩急之殊也。
x白通湯方x蔥白(四莖)幹姜(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分溫再服。
(義見注中) 少陰病。
下利脈微者。
與白通湯。
利不止。
厥逆無脈。
幹嘔煩者。
白通湯加豬膽汁湯主之。
服湯脈暴出者死。
微續者生。
上文少陰下利。
即以白通湯主之矣。
此則下利而脈微。
足見陽氣愈微。
故與白通湯以恢複真陽。
消除寒氣。
不謂服湯之後。
利仍不止。
反見四肢厥逆而無脈。
陰邪上逆而幹嘔。
虛陽受迫而作煩悶者。
此非藥之誤也。
以陰寒太盛。
熱藥不得驟入。
陰邪縱肆猖獗。
格而不入耳。
故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熱因寒用之法。
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