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少陰篇 少陰前篇證治第十九

關燈
化尚行。

    或水氣去。

    未可知也。

    然茯苓雖淡滲。

    亦有補虛益氣之功。

    故為君子之藥。

    雖溫補下焦之八味丸。

    亦仍用之。

    此方既與附子白術芍藥同用。

    留之何害。

    而必去之耶。

     若下利者。

    去芍藥加幹姜二兩。

     下利加幹姜。

    極為允當。

    但去芍藥之說。

    其義未妥。

    張元素曰。

    白芍入脾經。

    補中焦。

    乃下利必用之藥。

     蓋瀉利皆太陰病。

    故不可缺。

    得甘草為佐。

    治腹中痛。

    熱加黃芩寒加桂。

    此仲景神方也。

    李時珍雲。

    白芍益脾。

     能于土中瀉木。

    何反去芍藥耶。

     若嘔者。

    去附子。

    加生姜足成半斤。

     嘔加生姜。

    固為穩當。

    而去附子之說。

    是屬何意。

    少陰寒邪下攻則下利。

    上逆則嘔吐。

    其用附子處。

     如飲食入口即吐而用四逆湯。

    非吐而用附子耶。

    如下利清谷。

    裡寒外熱。

    手足厥逆。

    脈微欲絕。

    或腹痛。

     或幹嘔而用通脈四逆湯者。

    非嘔而用附子耶。

    如利不止。

    厥逆無脈。

    幹嘔而煩。

    用白通加豬膽汁湯者。

     非嘔而用附子耶。

    如此之類。

    不可枚舉。

    豈加減家猶未之見。

    而獨于真武湯去之耶。

    想但見千金方嘔家多服生姜之語。

    而忘其為少陰證之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下利等證耶。

    其加減如此。

    謂非出自後世俗醫之手而何。

     少陰病脈緊。

    至七八日。

    自下利。

    脈暴微。

    手足反溫。

    脈緊反去者。

    為欲解也。

    雖煩。

    下利必自愈。

     脈緊見于太陽。

    則發熱惡寒而為寒邪在表。

    見于少陰。

    則無熱惡寒而為寒邪在裡。

    至七八日。

    則陰陽相持已久。

    而始下利。

    則陽氣耐久。

    足以自守矣。

    雖至下利。

    而以絞索之緊。

    忽變而為輕細軟弱之微脈。

     微則恐又為上文不可發汗之亡陽脈矣。

    為之奈何。

    不知少陰病。

    其脈自微。

    方可謂之無陽。

    若以寒邪極盛之緊脈忽見暴微。

    則緊峭化而為寬緩矣。

    乃寒邪弛解之兆也。

    曰手足反溫。

    則知脈緊下利之時。

    手足已寒。

     若寒邪不解。

    則手足不當溫。

    脈緊不當去。

    因脈本不微。

    而忽見暴微。

    故手足得溫。

    脈緊得去。

    是以謂之反也。

    反溫反去。

    寒氣已弛。

    故為欲解也。

    雖其人心煩。

    然煩屬陽而為暖氣已回。

    故陰寒之利必自愈也。

     少陰病。

    吐利。

    手足厥冷。

    煩躁欲死者。

    吳茱萸湯主之。

     吐利。

    陰經之本證也。

    或但吐。

    或但利者猶可。

    若寒邪傷胃。

    上逆而吐。

    下攻而利。

    乃至手足厥冷。

    蓋四肢皆禀氣于胃。

    而為諸陽之本。

    陰邪縱肆。

    胃陽衰敗而不守。

    陰陽不相順接而厥逆。

    陽受陰迫而煩。

    陰盛格陽而躁。

     且煩躁甚而至于欲死。

    故用吳茱萸之辛苦溫熱。

    以洩其厥氣之逆而溫中散寒。

    蓋茱萸氣辛味辣。

    性熱而臭臊。

     氣味皆濃。

    為厥陰之專藥。

    然溫中解寒。

    又為三陰并用之藥。

    更以甘和補氣之人參。

    以補吐利虛損之胃氣。

     又宣之以辛散止嘔之生姜。

    和之以甘緩益脾之大棗。

    為陰經急救之方也。

     少陰病。

    下利。

    若利自止。

    惡寒而蜷卧。

    手足溫者可治。

     陰寒在裡。

    則胃陽不守而下利。

    若利自止。

    則知胃氣複固。

    陽氣複能自守。

    惡寒者。

    陽虛不能勝任外氣也。

     蜷卧者。

    身體四肢皆蜷曲而卧。

    惡寒之情狀也。

    大凡熱者。

    偃卧而手足弛散。

    寒則蜷卧而手足斂縮。

    下文惡寒蜷卧而手足逆冷者。

    即為真陽敗絕而成不治矣。

    若手足溫。

    則知陽氣未敗。

    以其陽氣尚能溫暖四肢。

    故曰手足溫者可治。

    然治之之法。

    亦無外乎溫經複陽之法也。

    方氏不知四肢為諸陽之本。

    而曰四肢屬脾。

    溫者。

    脾土和也。

     土和則萬物生。

    故曰可治。

    其謬殆甚。

     少陰病。

    吐利。

    手足不逆冷。

    反發熱者不死。

    脈不至者。

    灸少陰七壯。

     前吳茱萸湯條内。

    言吐利手足厥冷。

    煩躁欲死。

    此雖吐利而手足不逆冷。

    則陽氣未損。

    陰經當無熱而惡寒。

     今反發熱。

    足見陽氣已回。

    故曰不死。

    既有可生之機而脈不至。

    則是陽雖未絕。

    寒邪固閉。

    脈道郁伏而不通。

     故灸少陰七壯。

    少陰穴。

    即前背惡寒所灸之穴。

    及井荥輸經合也。

    可見吐利而手足逆冷。

    惡寒蜷卧。

    不發熱而脈不至者。

    即為不治之證矣。

     少陰病。

    下利清谷。

    裡寒外熱。

    手足厥逆。

    脈微欲絕。

    身反不惡寒。

    其人面色赤。

    或腹痛。

    或幹嘔。

    或咽痛。

    或利止脈不出者。

    通脈四逆湯主之。

    其脈即出者愈。

     清谷。

    清水完谷也。

    裡寒外熱。

    陰盛格陽于外也。

    寒甚于裡。

    故下利清谷。

    四肢厥逆而脈見微細欲絕也。

     寒甚則當惡寒。

    而反不惡寒。

    寒甚則面不當赤而反赤色。

    虛陽上浮而戴陽也。

    寒邪在裡。

    或作腹痛。

    陰氣上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