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少陰篇 少陰前篇證治第十九

關燈
故能益氣生肌而調中。

    中者。

    腸胃肌肉。

    驚悸黃膽是也。

    下者。

     腸洩利。

    崩帶失精是也。

    白入氣分。

    赤入血分。

    故仲景用桃花湯。

    治下利便膿血。

    取赤石脂之重澀。

     入下焦血分而固脫。

    幹姜之辛溫。

    暖中焦氣分而補虛。

    粳米之甘溫。

    佐石脂幹姜而潤腸胃也。

     少陰病。

    二三日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

    下利不止。

    便膿血者。

    桃花湯主之。

     腹痛小便不利。

    下利不止而便膿血者。

    蓋陰寒下利也。

    二三日至四五日。

    陰邪在裡。

    氣滞腸間。

    故腹痛也。

     下焦無火。

    氣化不行。

    故小便不利。

    且下利不止。

    則小便随大便而頻去。

    不得潴蓄于膀胱而小便不得分利也。

     下利不止。

    氣虛不固而大腸滑脫也。

    便膿血者。

    邪在下焦。

    氣滞不流而大腸傷損也。

    此屬陰寒虛利。

    故以澀滑固脫。

    溫中補虛之桃花湯主之。

     辨誤腹痛小便不利。

    下利不止便膿血者。

    痢疾也。

    蓋夏秋時行疫痢。

    或濕熱流行。

    或寒濕浸淫。

    皆六氣淫慝之所緻。

    凡濕火所犯。

    從下而上。

    先傷手陽明大腸。

    使廣腸腫潰。

    皮傷血瘀。

    變為膿血積滞。

    氣道閉塞。

     清陽不升。

    濁氣下墜。

    腸腫路窄。

    時時欲便而不快。

    故少腹痛而下重。

    治宜清濕熱。

    瀉大腸。

    宜通不宜澀。

     經所謂通因通用也。

    若不急治而邪氣上行犯胃。

    則必至于胸滿不食。

    惡心幹嘔。

    胃氣傷敗而死矣。

    今所謂噤口痢者是也。

    更有時行厲氣。

    随犯随禁者。

    皆難治之證也。

    至若寒濕陰邪。

    動則先犯陰經。

    中滿腹痛。

    脾胃受傷。

    小腹絞痛。

    下利膿血。

    氣化不行。

    小便點滴。

    治之之法。

    宜溫宜升。

    久則宜補宜澀。

    所謂治寒以熱也。

     其更甚者。

    大孔開張。

    血不成積。

    胃口敗絕而殒矣。

    痢雖一證。

    而陰陽虛實之治法不同。

    此條自成氏以來。

    凡注皆以腹痛為裡寒。

    惟尚論以腹痛小便不利為少陰熱邪。

    雲注家見用幹姜。

    謂是寒邪傷胃。

    欠清。

    蓋熱邪挾少陰之氣。

    填塞胃中。

    故用幹姜之辛以散之。

    若混指熱邪為寒邪。

     甯不贻誤後人耶。

    詳推此論。

    未必能矯前人之失。

    蓋腹痛為太陰本證。

    即有熱邪。

    亦必有宿食積滞。

    方能作痛。

    豈但有熱邪在内。

    能作腹痛耶。

    況熱邪挾少陰之氣句。

    尤為難解。

    若果熱邪填塞胃中。

    如何可用幹姜之辛熱以散之。

    似屬背理。

    竊恐指為寒邪者。

    未為大誤。

    指為熱邪者。

    反贻誤後人不小矣。

    若以幹姜為誤。

    其誤當責之立法之仲景矣。

    但觀痢證。

    有用大黃黃連而愈者。

    有用幹姜肉果人參附子而愈者。

    豈非明證耶。

     少陰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為有水氣。

    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下利或嘔者。

    真武湯主之。

     少陰病者。

    即前脈微細。

    但欲寐。

    及惡寒脈沉足冷等證也。

    二三日不已。

    言少陰本經自感之邪。

    非三陽傳邪也。

    若自陽經傳來。

    内經熱論雲。

    五日少陰受之。

    則二三日猶在陽明少陽。

    豈得即稱少陰病。

    而又雲不已哉。

    至四五日。

    漸久而寒邪愈深。

    故裡寒而腹痛也。

    小便不利者。

    陰寒盛極。

    下焦無火。

    氣化不行也。

    四肢為諸陽之本。

    陽氣旺。

     則清陽實四肢。

    陽太盛。

    則四肢實而能登高而歌。

    及棄衣而走也。

    此以陽衰陰盛。

    故四肢沉重疼痛也。

    寒邪已當自利。

     若裡熱而小便不利。

    則水為熱邪所耗矣。

    以寒邪在裡而小便不利。

    是氣化不行。

    寒水停蓄。

    水谷不分而下利。

    故為有水氣。

     非水停心下。

    及腫脹之水也。

    然病無定情。

    證有不齊。

    非必以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為定證也。

    若其人或因少陰脈貫腎絡于肺。

    陰邪在下。

    虛火上迫。

    肺氣上逆而咳者。

    或下焦火不能制水。

    小便利而色白者。

    或寒邪在裡。

    胃陽敗損。

    腎不能司二陰之竅而下利者。

    或陰邪上逆。

    犯胃而嘔者皆是也。

    夫陰邪縱肆。

    真陽不守。

    急宜恢複真陽。

     消除陰翳。

    故宜以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論見青龍湯下) 真武湯方。

    成氏舊本。

    原在此條之下。

    其方論前已移附大青龍湯下。

    此不重贅。

    然後加減法。

    為後世俗醫所增。

    察其文理纰缪。

    惡其紫之亂朱。

    故重附于此。

    并逐一指摘其誤。

    使學人有所别識雲。

     x後加減法x若咳者。

    加五味子半升。

    細辛幹姜各一兩。

     此三味。

    小青龍湯證中。

    因心下有水氣。

    幹嘔而咳。

    或利或喘。

    皆水寒傷肺。

    肺寒氣逆所緻。

    故用芍藥細辛幹姜五味等藥。

    以收肺氣之逆。

    此條亦有水氣。

    或咳或利或嘔。

    當與小青龍證同治。

    故從彼方移入此方。

     深得仲景之意。

    可稱恰當。

    (升法見小柴胡湯注中) 若小便利者。

    去茯苓。

     小便利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