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少陰篇 少陰前篇證治第十九

關燈
病患脈陰陽俱緊。

    反汗出者。

    亡(音無)陽也。

    此屬少陰。

    法當咽痛而複吐利。

     此言少陰裡證也。

    太陽中篇第一條曰。

    脈陰陽俱緊者。

    名曰傷寒。

    其第二條曰。

    頭痛發熱。

    身疼腰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

    此曰病患脈陰陽俱緊。

    則寒傷營之脈也。

    傷寒本無汗。

    今反汗出者。

    以寒邪不在太陽之表。

    而在少陰之裡。

    命門之真火衰微。

    不能升越其清陽而為衛氣。

    衛陽不密。

    玄府不閉。

    故反汗出也。

     蓋太陽脈緊則寒邪在表。

    少陰脈緊則寒邪在裡。

    以陰陽脈俱緊者當無汗。

    而此又汗出。

    故謂之反。

    陽氣不能外固。

     故曰無陽。

    然真陽藏于兩腎之中。

    故又曰屬少陰。

    少陰之脈循喉嚨。

    挾舌本。

    蓋少陰真火衰微。

    虛陽上泛。

    故咽痛也。

    陰邪上逆。

    胃中虛寒則吐。

     寒邪在裡。

    中氣不守則利。

    猶太陰之腹滿而吐。

    自利益甚也。

    能不以溫經複陽為治乎。

     辨誤尚論雲。

    無陽以護外。

    所以邪不出而汗先出。

    誤矣。

    若太陽寒邪在表。

    則當有汗出邪出之論。

     若少陰寒邪在裡。

    但複其陽。

    陽回則陰寒自消。

    猶東風解凍。

    大氣一至。

    堅冰自泮。

    又何邪出之有哉。

     少陰病。

    欲吐不吐。

    心煩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

    屬少陰也。

    虛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

     少陰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

    以下焦虛有寒。

    不能制水。

    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者。

    少陰真火衰微。

    寒在下焦。

    陰氣上逆。

    寒邪犯胃。

    胃寒故也。

    心煩者。

    少陰之脈從肺出絡心。

    注胸中。

    寒盛于下。

    虛陽上迫。

    故心煩也。

    但欲寐。

    與前第一條同義。

    五六日。

    邪傳少陰之候也。

     自利而渴者。

    陰寒在裡。

    則胃陽不守。

     故自利。

    下焦無火。

    則津液不升。

    故渴也。

    素問熱論雲。

    五日少陰受之。

    少陰脈貫腎絡于肺。

    系舌本。

     故口燥舌幹而渴。

    況又見欲吐心煩但欲寐之證。

    故雲屬少陰也。

    然渴非陽邪。

    因下焦無火。

    不能蒸動氣液。

     上焦無灌溉之潤。

    且自利則水谷下趨。

    而津液消亡矣。

    夫腎者。

    水髒也。

    上古天真論雲。

    腎者主水。

    聚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者也。

    上枯下竭。

    水髒虛涸。

    故引水自救。

    非熱燥而渴也。

    如果熱邪作渴。

    小盒飯赤。

    若小便色白。

     而又有欲吐心煩但欲寐之少陰病形悉具。

    則其所以小便白者。

    以下焦命門火虛。

    但有寒氣在下。

    無火不能制水。

     故令色白也。

    如此者。

    急當以溫經複陽為治。

    不可因渴生疑。

    誤用寒涼。

    枉人生命也。

     少陰病。

    下利脈微澀。

    嘔而汗出。

    必數更衣。

    反少者。

    當溫其上。

    灸之。

     陽氣衰少則脈數。

    寒邪在經則脈澀。

    陰邪下走則利。

    上逆則嘔也。

    腎髒之真陽衰微。

    不能升越而為衛氣。

    衛氣不密。

     故汗出也。

    必數更衣。

    反少者。

    即裡急後重之謂也。

    蓋古之所謂滞下。

    今之所謂痢疾。

    利與痢同。

    蓋古人所通用也。

    此因寒邪下利。

    非濕熱痢之可比。

    乃下焦陽虛。

    清陽不能升舉。

    少陰寒甚。

    陰氣内迫而下攻也。

     陽氣陷入陰中。

    陰陽兩相牽掣。

    緻陰邪欲下走而不得。

    故數更衣。

    陽氣雖不得上行。

    猶能提吸而使之反少。

     經雲。

    清氣在下。

    則生飧洩。

    清氣者。

    下焦清陽之氣也。

    皆寒在下焦。

    清陽不升之病也。

    當溫其上。

    前注皆謂灸頂上之百會穴。

    以升其陽。

    蓋百會乃督脈之巅頂。

    為諸陽之總會。

    灸之亦足以提吸陽氣。

    但未知果合仲景立法之義否。

    或曰。

    仲景無明文。

    未可強解。

    以意測之。

    非必巅頂。

    然後謂之上也。

    蓋腎居下焦而胃雖居中。

    然亦在腎之上。

    胃脘之陽。

    為後天根本。

    故有胃氣者生也。

    言數更衣而反少。

    則下利不快。

     但因下焦無火。

    不得以苦寒之藥攻其下。

    當以補暖升陽之藥溫其胃。

    且灸之。

    則下焦之清陽升越。

    胃中之陽氣流行。

    清陽升而濁陰降。

    水谷分消而下利自止矣。

    灸之者。

    灸少陰之脈穴。

    或更灸胃之三脘也。

    即前所謂當灸之。

    附子湯主之之法。

    及下文灸少陰七壯之類也。

     少陰病。

    下利便膿血者。

    桃花湯主之。

     見少陰證而下利。

    為陰寒之邪在裡。

    濕滞下焦。

    大腸受傷。

    故皮坼血滞。

    變為膿血。

    滑利下脫。

    故以溫中固脫之桃花湯主之。

     x桃花湯方x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幹姜(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

    以水七升。

    煮米令熟。

    去滓。

    内赤石脂末方寸匕。

    溫服七合。

    日三服。

    若一服愈。

    餘勿服。

     桃花湯。

    非濕熱暴利。

    積多氣實之所宜。

    蓋所以治陰寒虛滑之劑也。

    李時珍雲。

    赤石脂。

    手足陽明藥也。

     體重性澀。

    故能收濕止血而固下。

    味甘氣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