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溫病風溫痙濕 中證治第十

關燈
深堂廣廈。

    得之曰中暑。

    宜大順散。

    勞役得之曰中熱。

    宜蒼術白虎湯。

    夫暑熱一也。

    夏之令氣也。

    靜居堂廈而病。

    乃夏月傷冷之病。

    何可以中暑而别求于中熱邪。

    丹溪謂夏月陽氣盡出于地。

    人之腹屬地氣。

    于此時浮于肌表。

     腹中虛矣。

    夏月伏陰在内。

    此陰字有虛之義。

    若作陰冷看。

    誤矣。

    前人治暑。

    有用大順散溫熱藥者。

    蓋以涼亭水閣。

    寒泉冰雪所傷也。

    非為伏陰而用。

    火令之時。

    爍石流金。

    有何陰冷。

    孫真人令人夏月服生脈散。

    非虛而何。

     愚竊謂内經熱論。

    以後夏至日者為暑病。

    則夏至以後。

    立秋以前。

    正酷暑炎蒸之際。

    凡受暑熱中之邪氣。

    皆是熱邪。

     即所謂中者是也。

    蓋暑即是熱。

    熱即是暑。

    但内經則謂之病暑。

    仲景則謂之太陽中熱。

    而名之曰中也。

    暑熱既非二證。

    動靜豈可分屬。

    東垣之深堂大廈。

    及勞役得之。

    亦即靜動之謂也。

    豈可亦以中暑中熱之名。

    分隸其下。

    而以大順散。

    蒼術白虎湯主之邪。

    毋怪後人之議之也。

    丹溪以陰字作虛字解。

    恐未盡善。

    既雲夏月伏陰在内。

    又曰火令之時。

    爍石流金。

    有何陰冷。

    豈所謂伏陰之陰。

    全是虛邪。

    孫真人雖令人夏月服生脈散。

    其本意蓋恐盛夏暑汗過洩。

     故用人參五味以斂之。

    盛火克金。

    故以人參麥冬救之。

    乃未中暑時。

    預防調攝之方耳。

    非謂中暑之人。

    可概用生脈散補斂之藥也。

    不然。

    則素問熱論所謂暑當與汗皆出。

    勿止之語。

    可竟棄而弗用邪。

    是以夏月之病。

    非必皆中暑也。

     大順散為飲冷寒中之藥。

    人參白虎乃暑熱襲虛之治。

    五苓散為溫下焦。

    滲小便之法。

    益元散為清暑利小便之用。

     香薷飲為解散和中滲利之劑。

    當因證而施。

    豈可泛用。

    其雖在夏月。

    若頭痛惡寒。

    發熱無汗者。

    亦是暑熱中之寒邪所中。

    仍當以治傷寒法汗解之。

    蓋因本是夏月之傷寒。

    原屬麻黃湯證也。

    若兼有溫暑之邪。

    則又大青龍證矣。

    第别其感受之風寒暑濕。

    即當以仲景風寒暑濕之法治之。

    未可以天時之寒暖。

    遂變易其法也。

    何也。

    天地四時。

    有寒熱溫涼之正氣。

    各司其令。

    若有不時之溫暖。

    即有春溫冬溫之厲病。

    又有非時之暴寒。

    故四時皆有傷寒。

    月令所謂春行冬令。

    春行夏令。

    夏行春令。

    夏行冬令。

    及秋行冬令。

    冬行春令之類。

    皆足以緻疾疫災眚之變。

     又豈可悉根據司令之正氣而施治哉。

    是以四時之氣。

    不偏則不病。

    病則治其偏勝之邪氣可也。

    甯可膠于前人之謬。

    謂寒涼必不可用之于三冬。

    汗劑必不可用之于盛夏乎。

    此從來俗習之弊也。

    溯洄集中。

    王履氏亦謂中暑中熱為一證。

    言暑熱之令。

    大行于天地之間。

    勞役之人。

    或因饑餓令元氣虧乏。

    不足以禦天令之亢熱。

    因虛則邪入而病。

    若不虛則天令雖亢。

    亦無由傷之。

    至于避暑于深堂大廈。

    得頭痛發熱等症者。

     亦傷寒之類。

    不可以中暑名之。

    乃身中陽氣。

    受陰寒所遏而作也。

    苟欲治之。

    則辛溫輕揚之劑發散可也。

     若大順散一方。

    甘草最多。

    姜桂杏仁次之。

    其初意本為病者伏熱引飲過多。

    脾骨受濕。

    嘔吐。

    水谷不分。

     髒腑不調所立。

    故甘草幹姜皆火炒。

    用肉桂而非桂枝。

    蓋溫中藥也。

    若以此治靜而得之之證。

    吾恐不能發表。

    反增内煩矣。

    世俗往往不明。

    類曰夏月陰氣在内。

    大順散為必用之藥。

    夫陰氣。

    非寒氣也。

    蓋夏月陽氣發散在外。

    而陰則在内耳。

    豈可視陰氣為寒氣而用溫熱之藥乎。

    其蒼術白虎湯。

    雖或宜用。

    豈可視為通行之藥乎。

    必參之治暑諸方。

    随所見之證而治之。

    然後合理。

    夫所謂靜而得之之證。

    雖當暑月。

     即非暑病。

    宜分出之。

    勿使後人有似同而異之惑。

    王氏此論。

    傷寒暑病劃然。

    頗足證前人之失。

    但治暑諸方。

     大概皆出于後人之手。

    非活法也。

    不若參之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