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溫病風溫痙濕 濕病證治第九

關燈
太陽病。

    關節疼痛而煩。

    脈沉而細者。

    此名濕痹之候。

    其人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當利其小便。

     夫濕者。

    六氣之一也。

    然一氣之中。

    猶有别焉。

    霧露之氣。

    為升于地之輕清而上騰者。

    故為濕中之清。

    傷人皆中于上。

     雨雪泥水之濕。

    為着于地之重濁而在下者。

    為濕中之濁。

    傷人皆中于下。

    經雲。

    清邪中上。

    濁邪中下。

     所以金匮要略雲。

    濕傷于下。

    霧傷于上。

    霧傷皮腠。

    濕流關節也。

    亦稱太陽病者。

    以風寒暑濕之邪。

    皆由衛氣不密。

    其氣得從皮毛而入。

    以營衛皆屬太陽故也。

    關節。

    筋骨肢節之間也。

    凡濕邪中人。

    必流注于肢節而煩疼腫痛。

    故素問陰陽應象論。

    所謂地之濕氣。

    感則害人皮肉筋骨者是也。

    以雨露水濕之氣。

     因衛陽不能外固。

    由太陽而流入于關節筋骨之間。

    緻肢節疼痛而煩擾不甯。

    其脈沉而細者。

    此名濕痹。

    然何以辨之。

    譬之寒傷營證。

    雖亦身疼腰痛。

    骨節疼痛。

    而其脈則浮緊。

    病之脈沉細。

    而症則發熱頸項強急。

    口噤反張。

    濕病脈亦沉細而骨節煩疼。

    症異則脈同。

    症同則脈異。

    所以為不同也。

    沉細者。

     寒濕流于皮肉筋脈之間。

    血凝氣滞。

    營衛不快于流行。

    故脈細而疼痛也。

    濕痹之候。

    寒濕内淫。

    則三焦不能施化。

    氣化不得流行。

    其人小便不利。

    是以水谷不能泌别。

    濕氣流溢于大腸。

    故大便不得燥結而反快也。

    若此者。

    不必以燥濕為治。

    其濕氣淫溢。

    非燥濕之所能勝。

    故但當利其小便。

    因燥濕之所去者少。

    滲利之所去者多。

    故小便利。

    則水谷分而濕淫去矣。

    此條蓋論雨雪泥水地氣之濕。

    乃濕中之濁者。

     故曰但當利其小便。

    若霧露之清邪。

    即當以微似汗解之矣。

    然利小便句。

    當審察其脈證機宜。

    未可泛然以淡滲為治也。

    脈既沉細。

    關節已疼。

    而小便不利。

    則陰寒可知。

    自當以寒濕為治。

    責之下焦無火。

     膀胱之氣化不行。

    則五苓散。

    及甘草附子湯之類。

    當意在言表。

     濕家之為病。

    一身盡疼。

    發熱。

    身色如似熏黃。

     此亦論兩水地氣之濕也。

    一身盡疼。

    即前濕流關節之義。

    前雲脈沉而細。

    明是寒濕之邪。

    此雖無脈象。

     而雲發熱。

    則邪猶在經。

    身色如熏黃。

    是濕已入裡。

    脾受濕傷。

    而中央土色已現于外。

    濕邪充塞浸灌于表裡肌肉肢節之間。

    所以一身盡疼而身色如熏黃也。

    熏黃者。

    如煙熏之狀。

    黃中帶黑而不明潤也。

    蓋黃家有陰陽之别。

    陽黃明潤。

     陰黃則黑暗而無光澤。

    素問五髒生成篇雲。

    黃如蟹腹者生。

    黃如枳實者死。

    如陽明篇傷寒發黃。

    身如橘子色者。

    而用茵陳蒿湯下之。

    及身黃發熱而以栀子柏皮湯。

    以至麻黃連轺赤小豆湯者。

    皆以瘀熱在裡。

     小便不利。

    濕熱停蓄所緻。

    悉屬陽黃。

    此證一身盡疼。

    已屬寒濕之邪。

    流于關節而身色如似熏黃。

    即陰黃之屬也。

    外雖發熱。

    尚為太陽在表之邪。

    其發現之色。

    則由内達外。

    既如煙熏。

    或當于寒濕中求之。

     未可知也。

    但必詳審其脈證而施治耳。

    仲景所以不立治法者。

    蓋欲人于陰陽寒熱中求之耳。

    未有一定可拟之法也。

    設一立治法。

    即膠于一偏。

    恐後人執着其說而不能圓通變化耳。

     濕家病。

    身上疼痛。

    發熱面黃而喘。

    頭痛鼻塞而煩。

    其脈大。

    自能飲食。

    腹中和。

    無病。

    病在頭中寒濕。

    故鼻塞内藥鼻中則愈。

     成注每不能闡發仲景深義。

    遂為後世所譏。

    惟此條注釋。

    頗得原文精義。

    但尚嫌其語焉不詳。

    多所缺失。

    今即因其意而申之雲。

    此蓋言霧露所感之濕。

    所謂清邪中上者是也。

    既稱濕家而不雲關節疼痛。

     又不言一身盡疼痛。

    更不言骨節煩疼掣痛。

    但曰身上疼痛。

    身上者。

    身之上也。

    邪在上焦。

    是濕未流于關節。

    而外客于身上之肌表也。

    不雲發熱身似熏黃。

    但曰發熱面黃而喘。

    是濕未入裡而色但現于頭面也。

     喘者。

    肺主皮毛。

    開竅于鼻。

    濕襲皮毛。

    内壅肺氣。

    所以鼻塞而喘。

    非胸腹脹滿而喘也。

    若寒濕在裡。

     則屬陰邪。

    無頭痛發熱之見症。

    脈當沉細。

    此則發熱頭痛。

    鼻塞而煩。

    是邪氣但在上焦。

    毫不犯裡。

     故其脈大而自能飲食。

    腹中和而身軀髒腑無病也。

    其病但因頭中寒濕故鼻塞也。

     病淺不必探求。

    毋庸制劑。

    但當以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