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結胸心下痞(髒結附) 心下痞證治第四

關燈


    故使硬也。

    甘草瀉心湯主之。

     傷寒中風者。

    言或中風或傷寒也。

    謂無論傷寒中風之有表症者。

    但誤下之。

    皆可緻變。

    非後人所謂風邪入裡則為結胸。

    寒邪陷入則為痞也。

    下利日數十行者。

    誤下傷胃。

    中氣失守。

    随藥勢而下奔也。

    完谷不化。

    胃寒不殺谷也。

    腹中雷鳴。

    誤下則胃陽已傷。

    中焦虛冷。

    氣滞不得流行。

    脾弱不能轉運。

    欲通而不得。

    故但留滞于腹中作響而已。

    是以陰氣填塞于心下。

    硬滿而為痞也。

    胃氣受傷。

    陰邪上逆而幹嘔。

    陽受陰迫。

    虛陽上走而心煩不安也。

    醫見心下痞滿。

    以為熱邪未盡而複下之。

    則胃中陽氣益虛。

    其痞益甚。

    不知此非熱邪所結。

    但以胃脘之陽傷損。

    真氣空虛。

    故客氣得以上逆。

    客氣者。

    非外入之邪也。

    乃胃陽已虛。

    下焦之陰氣上逆。

    以非本經之氣。

    故為客氣。

    客氣上逆。

    緻成痞硬耳。

     當以甘草瀉心湯主之。

     x甘草瀉心湯方x甘草(四兩)幹姜(三兩)半夏(半升)黃芩(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

    以水一鬥。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此方以甘草為君。

    前代名家。

    皆疑其為甘補緩中之藥。

    非痞滿所宜。

    注中皆含糊抹過。

    而不能明言其故。

     餘注解素問諸篇。

    始知甘性雖緩。

    其補瀉之用。

    于五髒各有不同。

    故藏氣發時論雲。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此皆用其甘和補緩之性也。

    又雲。

    心欲。

    急食鹹以之。

    用鹹補之。

    以甘瀉之。

     其以甘瀉之句。

    人皆讀而忽之。

    豈知聖賢垂訓。

    語無虛發。

    雖一言一字。

    無非精微之蘊。

    唯仲景知之。

    遂以此一句之義。

    立法制方。

    用之以治極難之證。

    如世之讀内經而辄加删削者。

    又焉能得此精義哉。

    夫所謂心欲者。

    心乃藏神之髒。

    五髒六腑之大主。

    包絡代君行令。

    邪不得犯。

    犯之則死。

    豈真有所硬乎。

     謂之欲者。

    蓋心之部分。

    為邪所犯。

    不得其平和。

    故之瀉之耳。

    仲景之瀉心。

    亦瀉心下之痞氣。

    非瀉心髒也。

    故亦以甘瀉之。

    猶素問陰陽别論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

    非真心脾二髒受病也。

    因胃病在心脾之間耳。

     其義相同。

    當以意度之可也。

    故于肝則以甘緩其勁急之偏勝。

    于脾則以甘益其濡潤之不足。

    于心則以甘瀉其痞滿之虛邪也。

    然雖曰以甘瀉之。

    而瀉之之法。

    亦必以痞之虛實為辨。

    未可概用也。

    其熱實之痞。

    固不必言。

     然苟非胃中虛冷。

    脾氣下陷。

    陰邪上逆。

    下利完谷。

    腹中雷鳴者而妄用之。

    未有不反增其滿者也。

    如李東垣補中益氣湯。

    唯氣虛而緻中滿者。

    乃為的對。

    倘施之于實脹。

    未有不殆者也。

    幹姜守中。

    除裡寒而止下利。

    半夏利膈。

    神農本經言其能治傷寒寒熱。

    心下堅硬。

    二者皆辛溫而能散痞。

    故重用之以為臣。

    黃芩黃連。

     乃苦以開之。

    非方氏所謂解其邪熱之煩也。

    然仲景明言此非結熱。

    又曷為用之。

    蓋取至真要大論之所謂熱因寒用也。

    以陰邪痞塞于内。

    驟進辛熱。

    恐其拒格而不受。

    故以寒藥導之使入也。

    即經所雲寒熱溫涼。

    反從其病。

     乃反佐以取之之法。

    是以黃連止用幹姜三倍之一也。

    但觀厥陰條中。

    傷寒本自寒下。

    複吐下之。

    寒格更逆吐下。

     食入口即吐。

    而以幹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治之。

    理自明矣。

    寒熱兼施。

    辛苦并用。

    中氣不調。

    故以大棗和之。

     然用甘草而不用人參者。

    陰邪在内。

    濁氣留中。

    人參非瀉劑。

    故不用也。

    舊注但雲甘草坐鎮中州。

    人但知生姜代幹姜之僭。

    孰知以幹姜代生姜之散。

    但知甘草能增滿。

    孰知甘草能去滿哉。

    不知李東垣原雲。

    以生姜代幹姜者。

     以其不僭故也。

    并非以生姜代幹姜之僭也。

    本草雲。

    幹生姜。

    即生姜之幹者。

    主治各有不同。

    而幹姜又别用法制造者也。

    性味主治又不同矣。

    且生姜散外而開發。

    幹姜溫裡而守中。

    幹姜亦豈能代生姜之散哉。

    而甘草所以去滿之故。

    終未道出。

    芩連之用。

    又未通解。

    竊恐未足以發明立方之義也。

     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熱者。

    柴胡湯證具。

    而以他藥下之。

    柴胡證仍在者。

    複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

    必蒸蒸而振。

    卻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此為結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

    此為痞。

    柴胡不中與之。

    宜半夏瀉心湯。

     此條當在少陽壞病中。

    因屬痞症。

    故類附于此。

     此以邪在少陽而成痞結。

    故不曰太陽。

    而但以傷寒二字冠之也。

    五六日。

    邪入漸深之候也。

    嘔而發熱。

    少陽之本證也。

    以邪在少陽。

    柴胡湯證已具而不用柴胡。

    反以他藥誤下之。

    他藥者。

    即承氣之類。

    非有别藥也。

    因此證唯柴胡為對證之藥。

    彼不當用者。

    即指為他藥也。

    若誤下之後。

    無他變證。

    而柴胡證仍在者。

    當複與從前對證之柴胡湯。

    必身體蒸蒸而振。

    蒸蒸。

    身熱汗欲出之狀也。

    振者。

    振振然搖動之貌。

    即寒戰也。

    言膚體蒸蒸然。

    卻發熱汗出而邪氣解矣。

     其所以戰而後汗者。

    以下後正氣已虛。

    難于勝邪。

    故必戰而後汗也。

    如此。

    則雖有從前他藥誤下之失。

    已幸而不為變逆矣。

    若誤下之後。

    柴胡症不仍在者。

    則邪氣必乘虛陷入矣。

    邪陷而心下滿。

    按之硬痛者。

    此為熱入之結胸也。

    以大陷胸湯主之。

    若但滿而按之不痛。

    其非硬結可知。

    已屬氣痞。

    然雖按之不痛。

    若如前其脈關上浮者。

    仍是陽邪。

    當以前條大黃黃連瀉心湯洩其虛邪矣。

    此不言關上浮。

    則知為下後胃中陽氣空虛。

    身中之陰氣痞塞于心下。

    而為虛痞也。

     雖屬少陽本症。

    今已變逆為陰痞。

    則柴胡湯不中與之。

    宜半夏瀉心湯。

     辨誤前注家以中風誤下為結胸。

    傷寒誤下為痞。

    此條以傷寒而可結可痞矣。

    又以陽邪入裡為結胸。

    陰邪入裡為痞。

    此則邪在少陽而誤下。

    是陽經之邪。

    亦能結能痞矣。

    以此論之。

    即仲景之發于陽發于陰。

    尚未足以盡赅其義。

     後人又豈能作一定之例以範之邪。

    總當因時制變。

    因勢定形。

    就形以定名。

    因變以施治耳。

    故岐伯曰。

    審察病機。

    無失氣宜。

    又曰。

    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此之謂也。

     x半夏瀉心湯方x半夏(半升洗)幹姜(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黃芩(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

    以水一鬥。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半夏辛而散痞。

    滑能利膈。

    故以之為君。

    半夏之滑。

    見小陷胸湯方論中。

    幹姜溫中。

    除陰氣而蠲痞。

     人參炙甘草。

    大補中氣。

    以益誤下之虛。

    三者補則氣旺。

    熱則流通。

    故以之為臣。

    黃芩黃連。

    即前甘草瀉心湯中之熱因寒用。

    苦以開之之義。

    故黃連亦僅用三倍之一。

    以為之反佐。

    大棗和中濡潤。

    以為傾痞之助雲。

     傷寒汗出解之後。

    胃中不和。

    心下痞硬。

    幹噫食臭。

    脅下有水氣。

    腹中雷鳴下利者。

    生姜瀉心湯主之。

     傷寒汗出解之後。

    言表邪俱從汗出而悉解也。

    胃中不和以下。

    皆言裡症未除也。

    此條非誤下所緻。

    乃邪傳太陰也。

    然但曰胃中不和而不言太陰脾土者。

    太陰陽明論雲。

    脾胃以膜相連。

    足太陰之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