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結胸心下痞(髒結附) 結胸證治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太陽病。
脈浮而動數。
浮則為風。
數則為熱。
動則為痛。
數則為虛。
頭痛發熱。
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
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
動數變遲。
膈内拒痛。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短氣躁煩。
心中懊。
陽氣内陷。
心下因硬。
則為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胸。
但頭汗出。
餘無汗。
劑頸而還。
小便不利。
身必發黃也。
辨脈篇雲。
陰陽相搏。
名曰動。
陽動則汗出。
陰動則發熱。
又雲。
數脈見于關上。
上下無頭尾如豆大。
厥厥動搖者。
名曰動也。
此所謂動數者。
數而躁動也。
痛。
即下文頭痛也。
虛。
謂營陰弱也。
盜汗。
睡卧中之汗也。
陽以外衛乎皮毛。
陰以滋榮其血絡。
目閉則衛陽内入。
無以外衛。
營虛不守。
故陰液盜出。
此因風邪傷衛。
則衛強營弱。
毛孔不閉。
故微盜汗出也。
發熱盜汗。
即數則為虛之義。
言衛強則陽盛發熱而脈數。
營弱則陰虛惡寒而汗出也。
浮則為風以下四句。
即所以釋脈浮而動數也。
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惡寒。
即風熱痛虛之見證也。
言浮則風邪在衛。
數則邪郁發熱。
躁動則風邪不得發越。
故頭痛。
脈數則陽邪勝而營陰虛弱。
故微盜汗出而惡寒。
即前太陽中風。
陽浮而陰弱。
陽浮熱自發。
陰弱。
汗自出。
啬啬惡寒之變文也。
此為表邪未解。
乃桂枝湯證也。
粗工不察而反下之。
則胃脘之陽氣大傷。
遂至動數之脈。
變而為遲矣。
遲者。
虛寒之脈也。
中氣既餒。
則表間陽邪。
乘胃氣之虛寒。
陷入胸膈。
邪盛正虛。
正邪相拒。
故作痛也。
曰胃中空虛。
非水谷盡出而空虛也。
乃胃中真陽。
因誤下之損而空虛也。
真氣空虛。
則陷入之客氣。
擾動胸膈。
而膻中呼吸之氣。
有所隔礙。
故短促不伸也。
膈間氣不得舒。
邪結于裡。
所以躁擾煩悶。
而心中若有所懊者然。
此皆陽邪内陷。
故心下因之而硬。
遂為熱入之結胸矣。
以動數之脈。
變而為遲。
雖為中氣已虛。
然邪熱結硬于胸中。
則為實邪在裡。
當以大陷胸湯主之。
若陽邪雖陷而不結于胸中。
但頭汗出者。
以諸陽脈皆上至頭。
頭為諸陽之會。
陽邪獨盛于上。
故但頭汗出也。
諸陰脈皆至頸。
從胸中而還。
然陰液為陽氣所蒸。
乃得為汗。
陰陽之脈絡。
雖交互于周身。
因陽邪在上。
無以蒸騰。
故餘皆無汗。
但劑頸而還也。
熱邪内陷。
既不得汗洩。
而小便不利。
則又不得随水液而下走。
濕熱郁蒸。
故身必發黃也。
發黃不立治法者。
以有例在後也。
此條雖動數變遲。
終屬陽邪内陷。
故以大陷胸湯攻之。
熱邪内陷。
尚且動數變遲。
豈陰痞反有熱入同推之理乎。
故曰綱領中難于并言。
至條目中。
始能悉言之也。
喻氏謂動數變遲三十六字。
形容結胸之狀殆盡。
歎其為化工之筆。
宜哉。
x大陷胸湯方x大黃(六兩)芒硝(半升,升法見小柴胡湯下)甘遂(一錢) 漢之六兩。
即宋之一兩六錢二分。
李時珍雲。
古之一升。
今之二合半。
約即今之一瓯也。
每服一瓯。
約大黃五錢外。
結胸惡症。
理亦宜然。
未為太過。
況快利止後服乎。
上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大黃取三升。
去滓。
内芒硝煮一兩沸。
内甘遂末。
溫服一升。
得快利。
止後服。
陷胸者。
謂能治熱邪陷入胸中而名之也。
邪陷胸膈。
猶大敵入寇。
絕我津梁。
據我要害。
饷道不通。
樵蘇不爨。
堅壁固壘。
非勇敢之将。
鋒銳之兵。
不能破也。
故用苦寒湧洩之将為君。
鹹寒軟堅之副為佐。
然邪結胸中。
胃氣不行。
津液不流。
水飲并結。
故又以逐水利痰之奇兵為使。
鼎足之形已定。
犄角之勢已成。
然後建大将旗鼓。
水陸并進。
而成沖鋒陷陣之功。
豈不偉哉。
然苟非熱入胃實之證。
如陰痞之屬。
則當以德化綏徕。
威鎮攝服而已。
未可窮兵黩武。
塗炭生民也。
其有表證而脈浮者。
尤所禁忌。
用者審之。
辨誤仲景為傷寒立法之祖。
雖後賢繼起。
鮮有不讀其書而師其訓者矣。
故凡讀之者。
各有議論。
雖或未能盡其典要。
而亦各鳴其所得。
或者或否。
皆不敢逾越其軌度。
然未有如丹溪朱氏之不善讀書者也。
如此條之痛斥仲景曰。
按太陽病。
在表未曾解。
在表而攻裡。
可謂虛矣。
而況所得之脈。
皆浮而動數乎。
今得誤下。
動數變遲矣。
而又曰胃中空虛。
又曰短氣躁煩。
虛之甚矣。
借曰陽氣内陷。
心下因硬。
而可迅攻之乎。
豈大陷胸之力。
緩于承氣。
況已下者不可再下。
甯不畏其虛乎。
上文曰結胸脈浮大者不可下。
下者死。
又曰結胸證悉具。
煩躁者死。
今曰脈浮。
又曰煩躁。
大陷胸果可用乎。
彼陽病實。
下後若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者。
栀子豉湯吐胸中之邪。
況太陽失下後。
明有虛證乎。
如此議論。
豈非痛貶仲景叙證之差。
用藥之誤乎。
豈知仲景原因脈浮而動數。
頭痛發熱。
盜汗惡寒之表症未解。
為不可攻下。
故曰反下。
至誤下之後。
胃中真陽已虛。
所以動數之脈。
已變而為遲矣。
變遲之後。
陽邪已陷。
豈尚有浮脈耶。
仲景所謂浮而動數者。
蓋未下之前。
邪氣在表之脈也。
丹溪不曉此義。
此不善讀之一也。
又以動數變遲為虛。
不知正氣既虛。
熱邪已陷。
正虛邪實而膈内拒痛矣。
丹溪又不知此義。
其不善讀者二也。
又以胃中空虛為虛。
不知仲景之曰空虛。
蓋以
脈浮而動數。
浮則為風。
數則為熱。
動則為痛。
數則為虛。
頭痛發熱。
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
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
動數變遲。
膈内拒痛。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短氣躁煩。
心中懊。
陽氣内陷。
心下因硬。
則為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胸。
但頭汗出。
餘無汗。
劑頸而還。
小便不利。
身必發黃也。
辨脈篇雲。
陰陽相搏。
名曰動。
陽動則汗出。
陰動則發熱。
又雲。
數脈見于關上。
上下無頭尾如豆大。
厥厥動搖者。
名曰動也。
此所謂動數者。
數而躁動也。
痛。
即下文頭痛也。
虛。
謂營陰弱也。
盜汗。
睡卧中之汗也。
陽以外衛乎皮毛。
陰以滋榮其血絡。
目閉則衛陽内入。
無以外衛。
營虛不守。
故陰液盜出。
此因風邪傷衛。
則衛強營弱。
毛孔不閉。
故微盜汗出也。
發熱盜汗。
即數則為虛之義。
言衛強則陽盛發熱而脈數。
營弱則陰虛惡寒而汗出也。
浮則為風以下四句。
即所以釋脈浮而動數也。
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惡寒。
即風熱痛虛之見證也。
言浮則風邪在衛。
數則邪郁發熱。
躁動則風邪不得發越。
故頭痛。
脈數則陽邪勝而營陰虛弱。
故微盜汗出而惡寒。
即前太陽中風。
陽浮而陰弱。
陽浮熱自發。
陰弱。
汗自出。
啬啬惡寒之變文也。
此為表邪未解。
乃桂枝湯證也。
粗工不察而反下之。
則胃脘之陽氣大傷。
遂至動數之脈。
變而為遲矣。
遲者。
虛寒之脈也。
中氣既餒。
則表間陽邪。
乘胃氣之虛寒。
陷入胸膈。
邪盛正虛。
正邪相拒。
故作痛也。
曰胃中空虛。
非水谷盡出而空虛也。
乃胃中真陽。
因誤下之損而空虛也。
真氣空虛。
則陷入之客氣。
擾動胸膈。
而膻中呼吸之氣。
有所隔礙。
故短促不伸也。
膈間氣不得舒。
邪結于裡。
所以躁擾煩悶。
而心中若有所懊者然。
此皆陽邪内陷。
故心下因之而硬。
遂為熱入之結胸矣。
以動數之脈。
變而為遲。
雖為中氣已虛。
然邪熱結硬于胸中。
則為實邪在裡。
當以大陷胸湯主之。
若陽邪雖陷而不結于胸中。
但頭汗出者。
以諸陽脈皆上至頭。
頭為諸陽之會。
陽邪獨盛于上。
故但頭汗出也。
諸陰脈皆至頸。
從胸中而還。
然陰液為陽氣所蒸。
乃得為汗。
陰陽之脈絡。
雖交互于周身。
因陽邪在上。
無以蒸騰。
故餘皆無汗。
但劑頸而還也。
熱邪内陷。
既不得汗洩。
而小便不利。
則又不得随水液而下走。
濕熱郁蒸。
故身必發黃也。
發黃不立治法者。
以有例在後也。
此條雖動數變遲。
終屬陽邪内陷。
故以大陷胸湯攻之。
熱邪内陷。
尚且動數變遲。
豈陰痞反有熱入同推之理乎。
故曰綱領中難于并言。
至條目中。
始能悉言之也。
喻氏謂動數變遲三十六字。
形容結胸之狀殆盡。
歎其為化工之筆。
宜哉。
x大陷胸湯方x大黃(六兩)芒硝(半升,升法見小柴胡湯下)甘遂(一錢) 漢之六兩。
即宋之一兩六錢二分。
李時珍雲。
古之一升。
今之二合半。
約即今之一瓯也。
每服一瓯。
約大黃五錢外。
結胸惡症。
理亦宜然。
未為太過。
況快利止後服乎。
上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大黃取三升。
去滓。
内芒硝煮一兩沸。
内甘遂末。
溫服一升。
得快利。
止後服。
陷胸者。
謂能治熱邪陷入胸中而名之也。
邪陷胸膈。
猶大敵入寇。
絕我津梁。
據我要害。
饷道不通。
樵蘇不爨。
堅壁固壘。
非勇敢之将。
鋒銳之兵。
不能破也。
故用苦寒湧洩之将為君。
鹹寒軟堅之副為佐。
然邪結胸中。
胃氣不行。
津液不流。
水飲并結。
故又以逐水利痰之奇兵為使。
鼎足之形已定。
犄角之勢已成。
然後建大将旗鼓。
水陸并進。
而成沖鋒陷陣之功。
豈不偉哉。
然苟非熱入胃實之證。
如陰痞之屬。
則當以德化綏徕。
威鎮攝服而已。
未可窮兵黩武。
塗炭生民也。
其有表證而脈浮者。
尤所禁忌。
用者審之。
辨誤仲景為傷寒立法之祖。
雖後賢繼起。
鮮有不讀其書而師其訓者矣。
故凡讀之者。
各有議論。
雖或未能盡其典要。
而亦各鳴其所得。
或者或否。
皆不敢逾越其軌度。
然未有如丹溪朱氏之不善讀書者也。
如此條之痛斥仲景曰。
按太陽病。
在表未曾解。
在表而攻裡。
可謂虛矣。
而況所得之脈。
皆浮而動數乎。
今得誤下。
動數變遲矣。
而又曰胃中空虛。
又曰短氣躁煩。
虛之甚矣。
借曰陽氣内陷。
心下因硬。
而可迅攻之乎。
豈大陷胸之力。
緩于承氣。
況已下者不可再下。
甯不畏其虛乎。
上文曰結胸脈浮大者不可下。
下者死。
又曰結胸證悉具。
煩躁者死。
今曰脈浮。
又曰煩躁。
大陷胸果可用乎。
彼陽病實。
下後若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者。
栀子豉湯吐胸中之邪。
況太陽失下後。
明有虛證乎。
如此議論。
豈非痛貶仲景叙證之差。
用藥之誤乎。
豈知仲景原因脈浮而動數。
頭痛發熱。
盜汗惡寒之表症未解。
為不可攻下。
故曰反下。
至誤下之後。
胃中真陽已虛。
所以動數之脈。
已變而為遲矣。
變遲之後。
陽邪已陷。
豈尚有浮脈耶。
仲景所謂浮而動數者。
蓋未下之前。
邪氣在表之脈也。
丹溪不曉此義。
此不善讀之一也。
又以動數變遲為虛。
不知正氣既虛。
熱邪已陷。
正虛邪實而膈内拒痛矣。
丹溪又不知此義。
其不善讀者二也。
又以胃中空虛為虛。
不知仲景之曰空虛。
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