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結胸心下痞(髒結附) 結胸心下痞發源總論

關燈
舊注鹹謂風傷衛而陽邪陷入為結胸。

    寒傷營而陰邪陷入為痞。

    此誠千古之誤。

    詳究論中。

    中風亦有成心下痞者。

    傷寒亦有成結胸者。

    更有中風傷寒并見而祗作心下痞者。

    有但傷寒而心下滿硬痛者為結胸。

    但滿而不痛者為痞。

    參互交錯。

    未便分屬兩篇。

    故另編一卷。

    位置于上中二卷之後。

    以見風寒均有此二證之意。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

    熱入。

    因作結胸。

    病發于陰而反下之。

    因作痞。

    所以成結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此條義理最奧。

    含蓄最深。

    千古以來。

    英賢輩出。

    從無得其旨者。

    餘洗心滌慮。

    沉默涵泳。

    凡五易稿而後得其緒端。

    故識之以告諸同志雲。

     此論結胸與痞之所由作。

    乃痞結之綱領也。

    發于陽者。

    邪在陽經之謂也。

    發于陰者。

    邪在陰經之謂也。

     反下之者。

    不當下而下也。

    兩反下之。

    其義迥别。

    一則以表邪未解而曰反下。

    一則以始終不可下而曰反下也。

     因者。

    因誤下之虛也。

    結胸則言熱入者。

    以發熱惡寒。

    表邪未解。

    誤下則熱邪乘虛陷入而為結胸。

    以熱邪實于裡。

    故以大小陷胸攻之。

    痞不言熱入者。

    蓋不必言。

    亦難言之也。

    其不必言者何。

    陰病本屬無陽。

    一誤下之。

    則陽氣愈虛。

     陰邪愈盛。

    客氣上逆。

    即因之而為痞硬。

    如甘草半夏生姜三瀉心湯證是也。

    此等非唯無熱而言。

    亦并無所入。

     故不必言也。

    其難言者何。

    諸痞之中。

    有有表證而發熱惡寒者。

    如解表用桂枝湯。

    攻裡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及大柴胡湯者是也。

    以雜在諸虛痞之中。

    難于并言。

    故亦不言也。

    其兩不言者何。

    以在此段綱領之中。

    不能具言。

     至後節條目中。

    方悉言之也。

    末句但言下早為結胸之故而不及痞者。

    以邪在陽經而未解。

    邪猶在表。

    若早下之。

     則裡虛而邪熱陷入。

    緻成結胸。

    若表邪已解而下之。

    自無變逆之患。

    故以下早為嫌。

    至于邪入陰經之證。

     本無可下之理。

    陰經雖有急下之條。

    亦皆由熱邪傳裡。

    非陰經本病也。

    除此以外。

    其可反下之乎。

    以無可下之理。

     故不以遲早為言。

    即使痞症之有表證而發熱惡寒者。

    如大柴胡湯一證。

    亦以傷寒發熱。

    汗出不解。

    表裡皆實。

     故用攻解兼施之法。

    亦非由下早之故也。

    唯大黃黃連瀉心湯一條。

    為先下後汗而緻心下痞者也。

    然其表症猶在。

     故先以桂枝解表。

    而後以大黃黃連攻痞。

    觀先用桂枝。

    則知邪在太陽。

    攻之而用大黃黃連。

    則知熱入矣。

    其治與結胸之用大陷胸。

    彼此相為仿佛也。

    唯此一條。

    為熱入之痞。

    其他瀉心。

    各有區别。

    未可概以熱入論之。

    所以痞結雖皆曰反下而作。

    結胸因熱入。

    故獨申之以下早。

    痞則非盡熱入。

    故不可言下早也。

    然此章義理糾棼。

    證治盤錯。

     未易明顯。

    請更申之。

    夫邪在陽經。

    其表邪未解而反下之。

    則正氣内虛。

    熱邪因之而内陷。

    必硬結于胸中。

    是謂病發于陽。

    言陽邪從陽經陷入于陽分。

    其所發之病。

    名曰結胸。

    胸者。

    中焦之上也。

    位高而屬陽。

    以諸陽皆受氣于胸中。

    故膻中為氣之海。

    上通于肺而為呼吸。

    陽邪陷入。

    必傷陽位。

    故結于胸中也。

    邪入陰經。

    由傳變而入者。

    或本經自感者。

    若誤下之。

    雖無熱邪陷入。

    而胃中陽氣已傷。

    陰邪内盛。

     必因誤下之陽虛。

    而陰邪痞塞于心下。

    是謂病發于陰。

    言邪入陰分所發之病。

    名之曰痞。

    痞者。

    陰氣痞塞而不通也。

    心下者。

    腹之上。

    心之下。

    中焦之所屬。

    胃脘之部分也。

    較之于胸。

    則位稍卑而為陰矣。

     其但言因作痞而不言熱入者。

    陰痞之證。

    因誤下之後。

    陽氣一虛。

    陰邪自盛。

    不必外入之邪而後成也。

     陽邪必由陷入。

    陰邪則不必也。

    如日麗長空。

    則陽和溫暖。

    至金烏西墜。

    則遍界陰寒。

    自然之理。

    何必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