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結胸心下痞(髒結附) 結胸心下痞發源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故痞氣乃陰邪内結于中。
猶雲霧障空。
天地之氣不相交通而成痞。
非若熱邪之陷入也。
下文甘草瀉心湯條内雲。
此非結熱。
但以胃中虛。
客氣上逆。
故使硬也。
客氣者。
陰邪也。
謂之上逆。
其非外入也明矣。
又何疑焉。
此為結為痞之攸分也。
半夏瀉心湯條内雲。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此為結胸也。
但滿而不痛者。
此為痞。
此尤仲景論中。
彰明較着之分也。
其分條論治。
則于結胸之證。
有大陷胸湯之結胸。
有大陷胸丸之結胸。
有小陷胸湯之結胸。
所以皆用攻下者。
以客邪陷入。
所謂熱入因作結胸也。
唯支結不攻者。
以外症未去。
故但以柴胡桂枝湯解之也。
至于心下痞之證。
義各不同。
未可以一端論也。
如十棗湯之痞。
乃陽邪傷胃。
津液不行。
緻水飲停蓄。
此實而可攻者也。
有生姜瀉心湯之痞。
乃中氣不和。
胃寒不化。
脾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以緻幹噫食臭。
脅下水氣留蓄。
此陽虛陰盛之痞。
故可溫補宣通以開之者也。
有甘草瀉心湯之痞。
乃下後陽虛。
胃寒不化。
下利清谷。
腹中雷鳴。
心下痞硬。
幹嘔心煩。
又複下之。
胃陽大虛。
陰邪上逆之痞。
此但可瀉其虛氣而不可攻者也。
有大黃黃連瀉心湯之痞。
此因先下後汗。
倒行逆施。
緻熱邪已入。
表證未除。
乃先解後攻。
實熱之痞也。
有半夏瀉心湯之痞。
但滿而不痛。
乃氣痞耳。
不可攻者也。
有附子瀉心湯之痞。
因緊反入裡。
故亦用大黃黃連。
又見惡寒汗出。
知其真陽大虛。
衛氣不固。
又加附子以回陽固衛者也。
有大柴胡湯之痞。
乃傷寒發熱。
汗出不解。
邪轉入裡。
至嘔吐下利。
此表裡皆實。
宜解宜攻。
故用兩解之法也。
有旋複代赭石湯之痞。
此汗吐下後。
邪雖已解。
胃陽已傷。
虛寒不運。
痰飲留蓄。
氣上走而為噫。
宜溫補宣通。
鎮墜而不可攻者也。
有赤石脂禹餘糧湯之痞。
此傷寒誤下而利不止。
緻成痞硬。
服瀉心湯而又下之。
遂至利更不止。
病在下焦。
理中之所不能治。
故宜固下焦而澀其滑也。
痞證如此之條緒繁多。
虛實不一。
豈可以一言蔽之乎。
故曰仲景之不言。
蓋難言之也。
然各經初證。
大約由營衛而入。
營衛雖屬太陽。
至于成結成痞。
非必皆在太陽矣。
故結胸則必以太陽病三字冠之。
其所以然者。
蓋以結胸乃表邪未解。
邪在太陽。
因誤下而表邪陷入故也。
至心下痞諸條。
則止冠之以傷寒二字者。
何也。
寒邪雖必由表而入。
至成痞之證。
各經皆有。
故不可獨稱太陽也。
然非但痞結條下為然也。
仲景之于風傷衛諸證。
無不以太陽病稱之。
以寒傷營諸證。
唯一二有表證者。
以太陽病稱之。
因太陽主表故也。
至誤治失治傳變諸證。
則皆去之者。
以寒邪既不在表。
于各經無所不入。
入陽則為三陽裡證。
入陰則為三陰裡證。
其有各經自受者。
亦概以傷寒稱之。
或竟直取其病狀言之而已。
蓋因邪既入裡。
或風或寒。
俱不得以太陽二字加之矣。
其所以不可加者。
以邪過營衛。
則入裡之歧路紛争。
雖同入而異變矣。
其或入于陽。
或入于陰。
皆随其虛處而中之耳。
初無定分也。
後人未析其義。
遂以為風邪入裡則為結胸。
寒邪入裡則為痞證。
豈知仲景本意。
不論中風傷寒之邪。
在陽經者而表邪未解。
誤下陷入。
故有下早之誡。
所以有熱入之結胸。
并有熱入之痞。
實熱之痞結。
皆以客邪陷入。
故有攻無補。
所以有大陷胸之湯丸。
十棗湯之逐飲。
大黃黃連之瀉心。
及大柴胡之兩解也。
無論中風傷寒之邪。
在陰經者而誤下之。
其邪本不在表。
不須外入。
但因誤下之後。
胃氣虛損。
陰邪痞塞。
即可成痞。
所以但有反下之戒。
而無下早之文。
邪在三陰。
始終禁下。
故不以遲早為言。
故有甘草瀉心。
半夏瀉心。
生姜瀉心等溫散開補之法。
然何以陽邪
猶雲霧障空。
天地之氣不相交通而成痞。
非若熱邪之陷入也。
下文甘草瀉心湯條内雲。
此非結熱。
但以胃中虛。
客氣上逆。
故使硬也。
客氣者。
陰邪也。
謂之上逆。
其非外入也明矣。
又何疑焉。
此為結為痞之攸分也。
半夏瀉心湯條内雲。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此為結胸也。
但滿而不痛者。
此為痞。
此尤仲景論中。
彰明較着之分也。
其分條論治。
則于結胸之證。
有大陷胸湯之結胸。
有大陷胸丸之結胸。
有小陷胸湯之結胸。
所以皆用攻下者。
以客邪陷入。
所謂熱入因作結胸也。
唯支結不攻者。
以外症未去。
故但以柴胡桂枝湯解之也。
至于心下痞之證。
義各不同。
未可以一端論也。
如十棗湯之痞。
乃陽邪傷胃。
津液不行。
緻水飲停蓄。
此實而可攻者也。
有生姜瀉心湯之痞。
乃中氣不和。
胃寒不化。
脾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以緻幹噫食臭。
脅下水氣留蓄。
此陽虛陰盛之痞。
故可溫補宣通以開之者也。
有甘草瀉心湯之痞。
乃下後陽虛。
胃寒不化。
下利清谷。
腹中雷鳴。
心下痞硬。
幹嘔心煩。
又複下之。
胃陽大虛。
陰邪上逆之痞。
此但可瀉其虛氣而不可攻者也。
有大黃黃連瀉心湯之痞。
此因先下後汗。
倒行逆施。
緻熱邪已入。
表證未除。
乃先解後攻。
實熱之痞也。
有半夏瀉心湯之痞。
但滿而不痛。
乃氣痞耳。
不可攻者也。
有附子瀉心湯之痞。
因緊反入裡。
故亦用大黃黃連。
又見惡寒汗出。
知其真陽大虛。
衛氣不固。
又加附子以回陽固衛者也。
有大柴胡湯之痞。
乃傷寒發熱。
汗出不解。
邪轉入裡。
至嘔吐下利。
此表裡皆實。
宜解宜攻。
故用兩解之法也。
有旋複代赭石湯之痞。
此汗吐下後。
邪雖已解。
胃陽已傷。
虛寒不運。
痰飲留蓄。
氣上走而為噫。
宜溫補宣通。
鎮墜而不可攻者也。
有赤石脂禹餘糧湯之痞。
此傷寒誤下而利不止。
緻成痞硬。
服瀉心湯而又下之。
遂至利更不止。
病在下焦。
理中之所不能治。
故宜固下焦而澀其滑也。
痞證如此之條緒繁多。
虛實不一。
豈可以一言蔽之乎。
故曰仲景之不言。
蓋難言之也。
然各經初證。
大約由營衛而入。
營衛雖屬太陽。
至于成結成痞。
非必皆在太陽矣。
故結胸則必以太陽病三字冠之。
其所以然者。
蓋以結胸乃表邪未解。
邪在太陽。
因誤下而表邪陷入故也。
至心下痞諸條。
則止冠之以傷寒二字者。
何也。
寒邪雖必由表而入。
至成痞之證。
各經皆有。
故不可獨稱太陽也。
然非但痞結條下為然也。
仲景之于風傷衛諸證。
無不以太陽病稱之。
以寒傷營諸證。
唯一二有表證者。
以太陽病稱之。
因太陽主表故也。
至誤治失治傳變諸證。
則皆去之者。
以寒邪既不在表。
于各經無所不入。
入陽則為三陽裡證。
入陰則為三陰裡證。
其有各經自受者。
亦概以傷寒稱之。
或竟直取其病狀言之而已。
蓋因邪既入裡。
或風或寒。
俱不得以太陽二字加之矣。
其所以不可加者。
以邪過營衛。
則入裡之歧路紛争。
雖同入而異變矣。
其或入于陽。
或入于陰。
皆随其虛處而中之耳。
初無定分也。
後人未析其義。
遂以為風邪入裡則為結胸。
寒邪入裡則為痞證。
豈知仲景本意。
不論中風傷寒之邪。
在陽經者而表邪未解。
誤下陷入。
故有下早之誡。
所以有熱入之結胸。
并有熱入之痞。
實熱之痞結。
皆以客邪陷入。
故有攻無補。
所以有大陷胸之湯丸。
十棗湯之逐飲。
大黃黃連之瀉心。
及大柴胡之兩解也。
無論中風傷寒之邪。
在陰經者而誤下之。
其邪本不在表。
不須外入。
但因誤下之後。
胃氣虛損。
陰邪痞塞。
即可成痞。
所以但有反下之戒。
而無下早之文。
邪在三陰。
始終禁下。
故不以遲早為言。
故有甘草瀉心。
半夏瀉心。
生姜瀉心等溫散開補之法。
然何以陽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