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結胸心下痞(髒結附) 結胸心下痞發源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必從外入。
陰邪不須外陷乎。
蓋以三陽在軀殼之三層。
三陰已在軀殼之裡矣。
所以仲景但以發于陽發于陰論之。
一雲反下而言熱入。
一雲反下而不言熱入。
一則雲下之太早。
一則絕不言下早。
議論無多。
苞舉深廣。
雖未顯言。
意在言表。
曾未嘗以風寒營衛定痞結也。
故方氏注雲。
發于陽而下之早者。
未嘗無痞。
發于陰而下之早者。
亦有結胸。
疾病之機。
每多不期之變。
愚謂兩早字雖不應并下。
于痞結則頗有圓機。
餘細閱論中。
有心下因硬。
則為結胸。
又雲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此為結胸。
是結胸亦可稱心下也。
有以傷寒中風并冠于首而曰心下痞者。
有獨稱太陽中風而曰心下痞硬。
滿引脅下痛者。
是陽邪亦能作心下痞也。
又傷寒六七日。
結胸熱實。
脈沉緊。
心下痛。
按之石硬者。
是陰邪亦能作結胸者也。
又太陽中風。
下利嘔逆。
其人汗出。
發作有時。
頭痛心下痞硬。
又太陽病。
醫發汗。
遂發熱惡寒。
因複下之。
心下痞。
此發于陽而亦作心下痞者也。
更有太陰之為病。
腹滿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
若下之。
必胸下結硬。
又如厥陰篇中雲。
病患手足厥冷。
脈乍緊者。
邪結在胸中。
此二條雖有陰陽之分。
與結胸稍異。
此亦發于陰而作結胸者也。
由此觀之。
其陰陽互見。
痞結交作。
參伍錯綜。
縱橫變化。
如此。
則豈風寒營衛之說。
可拟發于陽發于陰之義乎。
尚論未悟其理。
妄取條辨之說。
以風為陽邪。
病發于中風。
陽邪未從外解而反下之。
熱勢乘虛陷入。
必硬結于胸上。
寒為陰邪。
病發于傷寒。
陰邪未從外解而反下之。
其熱勢乘虛陷入。
必痞塞于心間。
若作此解。
則熱入與不言熱入之義安在哉。
昔張兼善證成氏之誤曰。
既以無熱惡寒為發于陰。
焉有可下之理。
斯言之謬。
亦已甚矣。
不思仲景原因不可下而曰反下。
兼善豈反忘之耶。
又曰仲景所謂陰陽者。
指表裡而言也。
病在表。
當汗而反下之。
因作結胸。
病在裡。
尚未入腑而辄下之。
因作痞。
此論尤為乖謬。
病已在裡。
即攻下之。
已不為逆。
且病既入裡。
而雲尚未入腑。
豈所謂腑者。
又在裡之裡乎。
又以風邪入裡為結胸。
寒邪入裡為痞。
然則太陽中風。
下利嘔逆。
其人汗出。
而至于心下痞硬者。
非風邪入裡之痞乎。
傷寒六七日。
結胸熱實。
心下痛。
按之石硬者。
非寒邪入裡之結胸乎。
及傷寒中風。
醫反下之。
其人下利日數十行。
谷不化。
腹中雷鳴。
心下痞硬而滿者。
非或風或寒而偏作心下痞者乎。
又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熱。
柴胡證具。
而以他藥下之。
必蒸蒸而振。
心下滿而硬痛者為結胸。
但滿而不痛者為痞。
此又非寒邪入裡而能結能痞者乎。
更以此較之。
則兼善之說。
果合仲景發于陽發于陰之義乎。
因思方喻兩家之說。
得非兼善為之前導乎。
是以不言熱入之故。
仲景确有深意。
如成氏以發于陰而反下之。
謂表中陰邪入裡。
結于心下為痞。
豈知陽氣既虛。
陰邪自足成痞。
況尚有惡寒發熱表裡皆實之痞具在。
則此注已屬荒唐。
而方氏又謂不言熱入。
欲人同推也。
喻氏複不察仲景之意。
不辨方氏之訛。
遂誤信同推之說而竟推之曰。
二證皆由下早。
皆是熱入。
省文以見意也。
持論若此。
不幾乎淄渑不辨。
菽麥不分矣。
以盲引盲之诮。
可獨加諸前輩耶。
是故讀仲景書而不能得仲景之旨。
其不為盲者鮮矣。
此節疑義。
所以為千古未明之案者。
以仲景難言而未之詳言也。
然反複尋繹其文。
亦既言之矣。
但道無不秘。
未易顯言。
欲令後之學人。
從妙悟中求之而已。
蓋以聞道之所得者猶淺。
悟道之所得者彌深耳。
故曰。
若能尋餘所集。
思過半矣。
陰邪不須外陷乎。
蓋以三陽在軀殼之三層。
三陰已在軀殼之裡矣。
所以仲景但以發于陽發于陰論之。
一雲反下而言熱入。
一雲反下而不言熱入。
一則雲下之太早。
一則絕不言下早。
議論無多。
苞舉深廣。
雖未顯言。
意在言表。
曾未嘗以風寒營衛定痞結也。
故方氏注雲。
發于陽而下之早者。
未嘗無痞。
發于陰而下之早者。
亦有結胸。
疾病之機。
每多不期之變。
愚謂兩早字雖不應并下。
于痞結則頗有圓機。
餘細閱論中。
有心下因硬。
則為結胸。
又雲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此為結胸。
是結胸亦可稱心下也。
有以傷寒中風并冠于首而曰心下痞者。
有獨稱太陽中風而曰心下痞硬。
滿引脅下痛者。
是陽邪亦能作心下痞也。
又傷寒六七日。
結胸熱實。
脈沉緊。
心下痛。
按之石硬者。
是陰邪亦能作結胸者也。
又太陽中風。
下利嘔逆。
其人汗出。
發作有時。
頭痛心下痞硬。
又太陽病。
醫發汗。
遂發熱惡寒。
因複下之。
心下痞。
此發于陽而亦作心下痞者也。
更有太陰之為病。
腹滿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
若下之。
必胸下結硬。
又如厥陰篇中雲。
病患手足厥冷。
脈乍緊者。
邪結在胸中。
此二條雖有陰陽之分。
與結胸稍異。
此亦發于陰而作結胸者也。
由此觀之。
其陰陽互見。
痞結交作。
參伍錯綜。
縱橫變化。
如此。
則豈風寒營衛之說。
可拟發于陽發于陰之義乎。
尚論未悟其理。
妄取條辨之說。
以風為陽邪。
病發于中風。
陽邪未從外解而反下之。
熱勢乘虛陷入。
必硬結于胸上。
寒為陰邪。
病發于傷寒。
陰邪未從外解而反下之。
其熱勢乘虛陷入。
必痞塞于心間。
若作此解。
則熱入與不言熱入之義安在哉。
昔張兼善證成氏之誤曰。
既以無熱惡寒為發于陰。
焉有可下之理。
斯言之謬。
亦已甚矣。
不思仲景原因不可下而曰反下。
兼善豈反忘之耶。
又曰仲景所謂陰陽者。
指表裡而言也。
病在表。
當汗而反下之。
因作結胸。
病在裡。
尚未入腑而辄下之。
因作痞。
此論尤為乖謬。
病已在裡。
即攻下之。
已不為逆。
且病既入裡。
而雲尚未入腑。
豈所謂腑者。
又在裡之裡乎。
又以風邪入裡為結胸。
寒邪入裡為痞。
然則太陽中風。
下利嘔逆。
其人汗出。
而至于心下痞硬者。
非風邪入裡之痞乎。
傷寒六七日。
結胸熱實。
心下痛。
按之石硬者。
非寒邪入裡之結胸乎。
及傷寒中風。
醫反下之。
其人下利日數十行。
谷不化。
腹中雷鳴。
心下痞硬而滿者。
非或風或寒而偏作心下痞者乎。
又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熱。
柴胡證具。
而以他藥下之。
必蒸蒸而振。
心下滿而硬痛者為結胸。
但滿而不痛者為痞。
此又非寒邪入裡而能結能痞者乎。
更以此較之。
則兼善之說。
果合仲景發于陽發于陰之義乎。
因思方喻兩家之說。
得非兼善為之前導乎。
是以不言熱入之故。
仲景确有深意。
如成氏以發于陰而反下之。
謂表中陰邪入裡。
結于心下為痞。
豈知陽氣既虛。
陰邪自足成痞。
況尚有惡寒發熱表裡皆實之痞具在。
則此注已屬荒唐。
而方氏又謂不言熱入。
欲人同推也。
喻氏複不察仲景之意。
不辨方氏之訛。
遂誤信同推之說而竟推之曰。
二證皆由下早。
皆是熱入。
省文以見意也。
持論若此。
不幾乎淄渑不辨。
菽麥不分矣。
以盲引盲之诮。
可獨加諸前輩耶。
是故讀仲景書而不能得仲景之旨。
其不為盲者鮮矣。
此節疑義。
所以為千古未明之案者。
以仲景難言而未之詳言也。
然反複尋繹其文。
亦既言之矣。
但道無不秘。
未易顯言。
欲令後之學人。
從妙悟中求之而已。
蓋以聞道之所得者猶淺。
悟道之所得者彌深耳。
故曰。
若能尋餘所集。
思過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