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結胸心下痞(髒結附) 結胸證治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胃中真陽虛損為言。
非水谷邪氣盡空也。
所以下文即有客氣動膈四字。
因胃氣虛。
故客氣得以入膈而變動。
此亦正虛邪實也。
豈可竟作虛論耶。
丹溪又不知此。
其不善讀者三也。
又以短氣躁煩為虛甚。
不知邪結胸膈。
氣道阻塞。
且熱邪内郁。
故短氣躁煩而心中懊也。
丹溪又昧其旨。
此不善讀之四也。
又雲借曰陽氣内陷。
心下因硬。
而可迅攻之乎。
豈大陷胸之力。
緩于承氣。
況已下者不可再下。
甯不畏其虛乎。
王肯堂論大陷胸湯雲。
傷寒錯惡。
結胸為甚。
此非不能通利。
須其迅速。
方能分解結邪。
丹溪識見。
又不至此。
其不善讀者五也。
又雲上文曰結胸脈浮大者不可下。
下者死。
仲景于未結胸之脈浮動數者。
已雲不可下。
恐誤下成結胸也。
至若既成結胸而尚往來寒熱者。
已不用大陷胸。
而用大柴胡湯表裡兩解之法矣。
況已結胸而脈尚浮大。
則在表之邪。
不可限量。
故曰不可下。
且此條動數變遲之後。
并無浮脈再見。
豈可引此以責仲景乎。
此不善讀之六也。
又曰結胸證悉具。
煩躁者死。
今脈浮。
又曰煩躁。
大陷胸果可用乎。
不知仲景之所謂悉具者。
言結胸所犯之脈證。
無所不備也。
此一節非真有此證。
乃仲景設言以訓後世之文。
故鋪叙自表入裡。
所以緻成結胸之故。
及描寫邪氣陷入而成結胸之狀。
曆曆如繪。
直至結胸已成。
然後雲以大陷胸湯主之。
若如此以漸而入者。
即謂結胸症悉具。
則下文結胸熱實。
脈沉而緊心下痛。
按之石硬者。
當如何耶。
況尚有舌上燥而渴。
日晡潮熱。
從心下至少腹。
硬滿而痛不可近者。
又如何耶。
且所謂短氣躁煩。
心中懊。
胸猶未結也。
至陽氣内陷。
心下因硬。
則為結胸矣。
所謂躁煩者。
熱邪初入。
不得發越而躁煩。
非已成硬結。
胃氣将絕之煩躁可比。
煩躁躁煩。
義自不同。
丹溪又不能辨。
此不善讀之七也。
又言彼陽病實。
下後若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
以栀子豉湯吐胸中之邪。
況太陽失下後。
明有虛證乎。
此段乃仲景論中陽明條下。
脈浮而緊。
咽燥口苦。
腹滿而喘。
不惡寒反惡熱之證也。
非脈浮而動數。
發熱汗出。
反惡寒。
太陽表證未解之可比也。
且陽明條下。
原雲若下之。
則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
舌上有苔而猶未結胸也。
故以栀子豉湯湧其未結之邪耳。
此條乃太陽脈浮動數之表邪。
因誤下而動數變遲。
遂緻膈内拒痛。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短氣躁煩。
心中懊。
然必陽氣内陷。
心下固硬而為結胸。
方用大陷胸湯攻之。
若熱邪未陷。
心下不硬。
則猶未成結胸。
不過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
初入胸中之邪而已。
豈有不用栀子豉湯以吐其未結之邪乎。
若猶未信。
但觀陽明篇中有雲。
陽明病下之。
其外有熱。
手足溫。
不結胸。
心中懊。
饑不能食。
但頭汗出者。
栀子豉湯主之。
非若心中懊而猶未結胸者之明證耶。
今陽氣已陷。
心下已硬。
結胸已成。
豈可亦以栀子豉湯吐之。
丹溪讀其書而不達其意。
昧其義而妄毀之。
是誠何心哉。
嗚呼。
斯道之晦。
斯民之厄也。
能無辨乎。
所以張介賓類經求正錄雲。
劉朱之言不息。
則軒岐之澤不彰。
信乎斯言之不謬也夫。
太陽病。
重發汗而複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熱。
從心下至少腹。
硬滿而痛不可近者。
大陷胸湯主之。
此太陽入陽明之結胸也。
病本太陽中風。
當以桂枝湯汗解。
使微似汗可也。
乃重發其汗。
使如水流漓。
則病必不除。
而複早下之。
邪熱遂乘虛而陷入陽明矣。
因汗下兩竭其津液。
邪入胃中而燥熱。
故五六日不大便。
而舌上燥渴也。
日晡。
未申之時也。
所者。
即書雲多曆年所之所也。
不大便。
舌上燥渴。
日晡潮熱。
皆陽明證也。
潮熱而曰小有。
則未離太陽而已入陽明矣。
故不似全入陽明之甚也。
邪在太陽而陷入。
則結于胸。
邪入陽明而歸裡。
則實于胃。
此本太陽病。
因汗下之誤。
邪從太陽誤入陽明。
故從心上至少腹。
無少空隙。
皆硬滿而痛。
至于手不可近也。
前條但結胸而硬痛者。
尚以大陷胸湯主之。
況兼陽明胃實者乎。
故亦以大陷胸湯主之。
結胸者項亦強。
如柔狀。
下之則和。
宜大陷胸丸。
結胸本太陽陷入而成。
然猶在上焦陽位而未深入陽明也。
項強。
亦太陽表症也。
。
即痙也。
仲景之論病。
其總證曰。
病身熱足寒。
頸項強急。
惡寒。
時頭熱面赤。
目脈赤。
獨頭動搖。
卒口噤。
背反張者。
病也。
其分條曰。
太陽病。
發熱無汗。
反惡寒者。
名曰剛。
又曰。
太陽病。
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
名曰柔。
其不言項強者。
總證中已叙之矣。
不必重複也。
大約無論病之剛柔。
皆身熱項強。
但以惡寒無汗者。
乃寒傷營之。
以寒主勁急故也。
汗出而不惡寒者。
乃風傷衛之。
以陽邪性緩故也。
此以結胸證而雲項亦強者。
所以證其邪未離乎太陽之表。
未可攻也。
曰如柔狀。
所以狀結胸之汗出不惡寒者也。
以結胸而狀如柔之汗出不惡寒。
其無表證而宜下可知。
故曰下之則和。
既無表證。
又不言熱實硬痛。
則勢非甚劇也。
故不須以大陷胸湯之劑攻之。
而更立大陷胸丸治之足矣。
辨誤方注取成氏邪結胸中。
心下緊實。
非水谷邪氣盡空也。
所以下文即有客氣動膈四字。
因胃氣虛。
故客氣得以入膈而變動。
此亦正虛邪實也。
豈可竟作虛論耶。
丹溪又不知此。
其不善讀者三也。
又以短氣躁煩為虛甚。
不知邪結胸膈。
氣道阻塞。
且熱邪内郁。
故短氣躁煩而心中懊也。
丹溪又昧其旨。
此不善讀之四也。
又雲借曰陽氣内陷。
心下因硬。
而可迅攻之乎。
豈大陷胸之力。
緩于承氣。
況已下者不可再下。
甯不畏其虛乎。
王肯堂論大陷胸湯雲。
傷寒錯惡。
結胸為甚。
此非不能通利。
須其迅速。
方能分解結邪。
丹溪識見。
又不至此。
其不善讀者五也。
又雲上文曰結胸脈浮大者不可下。
下者死。
仲景于未結胸之脈浮動數者。
已雲不可下。
恐誤下成結胸也。
至若既成結胸而尚往來寒熱者。
已不用大陷胸。
而用大柴胡湯表裡兩解之法矣。
況已結胸而脈尚浮大。
則在表之邪。
不可限量。
故曰不可下。
且此條動數變遲之後。
并無浮脈再見。
豈可引此以責仲景乎。
此不善讀之六也。
又曰結胸證悉具。
煩躁者死。
今脈浮。
又曰煩躁。
大陷胸果可用乎。
不知仲景之所謂悉具者。
言結胸所犯之脈證。
無所不備也。
此一節非真有此證。
乃仲景設言以訓後世之文。
故鋪叙自表入裡。
所以緻成結胸之故。
及描寫邪氣陷入而成結胸之狀。
曆曆如繪。
直至結胸已成。
然後雲以大陷胸湯主之。
若如此以漸而入者。
即謂結胸症悉具。
則下文結胸熱實。
脈沉而緊心下痛。
按之石硬者。
當如何耶。
況尚有舌上燥而渴。
日晡潮熱。
從心下至少腹。
硬滿而痛不可近者。
又如何耶。
且所謂短氣躁煩。
心中懊。
胸猶未結也。
至陽氣内陷。
心下因硬。
則為結胸矣。
所謂躁煩者。
熱邪初入。
不得發越而躁煩。
非已成硬結。
胃氣将絕之煩躁可比。
煩躁躁煩。
義自不同。
丹溪又不能辨。
此不善讀之七也。
又言彼陽病實。
下後若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
以栀子豉湯吐胸中之邪。
況太陽失下後。
明有虛證乎。
此段乃仲景論中陽明條下。
脈浮而緊。
咽燥口苦。
腹滿而喘。
不惡寒反惡熱之證也。
非脈浮而動數。
發熱汗出。
反惡寒。
太陽表證未解之可比也。
且陽明條下。
原雲若下之。
則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
舌上有苔而猶未結胸也。
故以栀子豉湯湧其未結之邪耳。
此條乃太陽脈浮動數之表邪。
因誤下而動數變遲。
遂緻膈内拒痛。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短氣躁煩。
心中懊。
然必陽氣内陷。
心下固硬而為結胸。
方用大陷胸湯攻之。
若熱邪未陷。
心下不硬。
則猶未成結胸。
不過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
初入胸中之邪而已。
豈有不用栀子豉湯以吐其未結之邪乎。
若猶未信。
但觀陽明篇中有雲。
陽明病下之。
其外有熱。
手足溫。
不結胸。
心中懊。
饑不能食。
但頭汗出者。
栀子豉湯主之。
非若心中懊而猶未結胸者之明證耶。
今陽氣已陷。
心下已硬。
結胸已成。
豈可亦以栀子豉湯吐之。
丹溪讀其書而不達其意。
昧其義而妄毀之。
是誠何心哉。
嗚呼。
斯道之晦。
斯民之厄也。
能無辨乎。
所以張介賓類經求正錄雲。
劉朱之言不息。
則軒岐之澤不彰。
信乎斯言之不謬也夫。
太陽病。
重發汗而複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熱。
從心下至少腹。
硬滿而痛不可近者。
大陷胸湯主之。
此太陽入陽明之結胸也。
病本太陽中風。
當以桂枝湯汗解。
使微似汗可也。
乃重發其汗。
使如水流漓。
則病必不除。
而複早下之。
邪熱遂乘虛而陷入陽明矣。
因汗下兩竭其津液。
邪入胃中而燥熱。
故五六日不大便。
而舌上燥渴也。
日晡。
未申之時也。
所者。
即書雲多曆年所之所也。
不大便。
舌上燥渴。
日晡潮熱。
皆陽明證也。
潮熱而曰小有。
則未離太陽而已入陽明矣。
故不似全入陽明之甚也。
邪在太陽而陷入。
則結于胸。
邪入陽明而歸裡。
則實于胃。
此本太陽病。
因汗下之誤。
邪從太陽誤入陽明。
故從心上至少腹。
無少空隙。
皆硬滿而痛。
至于手不可近也。
前條但結胸而硬痛者。
尚以大陷胸湯主之。
況兼陽明胃實者乎。
故亦以大陷胸湯主之。
結胸者項亦強。
如柔狀。
下之則和。
宜大陷胸丸。
結胸本太陽陷入而成。
然猶在上焦陽位而未深入陽明也。
項強。
亦太陽表症也。
。
即痙也。
仲景之論病。
其總證曰。
病身熱足寒。
頸項強急。
惡寒。
時頭熱面赤。
目脈赤。
獨頭動搖。
卒口噤。
背反張者。
病也。
其分條曰。
太陽病。
發熱無汗。
反惡寒者。
名曰剛。
又曰。
太陽病。
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
名曰柔。
其不言項強者。
總證中已叙之矣。
不必重複也。
大約無論病之剛柔。
皆身熱項強。
但以惡寒無汗者。
乃寒傷營之。
以寒主勁急故也。
汗出而不惡寒者。
乃風傷衛之。
以陽邪性緩故也。
此以結胸證而雲項亦強者。
所以證其邪未離乎太陽之表。
未可攻也。
曰如柔狀。
所以狀結胸之汗出不惡寒者也。
以結胸而狀如柔之汗出不惡寒。
其無表證而宜下可知。
故曰下之則和。
既無表證。
又不言熱實硬痛。
則勢非甚劇也。
故不須以大陷胸湯之劑攻之。
而更立大陷胸丸治之足矣。
辨誤方注取成氏邪結胸中。
心下緊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