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伯醫案論
關燈
小
中
大
脈細小,按之仍屬無神,且兼關部帶弦。
弦主乎肝,細小無神又主乎真陰不足。
惟以不足之真陰,難以涵養肝木,肝木順乘土中,尤為易事。
如土中尚屬有權,往往于病邪消化之後,胃口漸開,生機可望。
此乃胃中之津液早被熱氣所傷,又為下痢所劫,一傷一劫杳不思谷,幹嘔惡心,所為津劫病至,津竭禍來,此等症是也。
若論上腸盤踞之邪,痛勢仍然,按之未減,而其位置則已近于小腹,而不連于脅部,勢欲下行,還未歸并大腸。
即使贻患将來,不過為癰為血,尚可徐圖。
惟此虛态百出,變生眉眼,能無懼乎?然則不得不宗七虛七實、扶正為先之訓,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再圖僥幸。
候政。
人參五味子麥冬銀花甘草荸荠海蜇白芍青皮丹皮川貝橘白牡蛎花粉人中白取炒香谷芽(五錢) 煎湯代水。
又未錄住址姓氏 驚悸起因,傳為顫振,繼以寤寐不甯,左脈細軟,右關弦數,數則為火,弦則為痰,細軟又主乎虛。
虛在肝腎,兼以痰火,結在脾胃,所以肢體軟弱,口燥身疼也。
連日固本,既屬安适,可無更張。
惟痰火内勝,不以十味溫膽法加減佐之,以為标本兼顧之計,俾得虛不再虛,未知是否?同石盤竹香先生議。
人參大熟地(浮石拌炒)棗仁歸身天冬大生地茯苓橘紅竹茹川貝柏仁龍齒石決明 次診 病顫振振,乃陰氣争勝,顫則陽氣不複。
其勢之來,上沖則鼓颔,四散則肢動。
至于肉筋惕,不過來勢之輕者。
治此病者,平補鎮心而已。
惟肝不藏魂,寤寐失常,膽又内怯,驚悸時作,加以痰火串入,用法須兼備免厥塞拟方。
侯石盤竹香先生均政。
龍齒人參歸身遠志茯神橘紅棗仁(川連三分拌炒)膽星石決明半夏(竹瀝拌) 秫米竹茹鈎藤 再次診 顫振不發于冬至,已責陽氣不複。
此在冬至以前發者,尤為陽氣不複,不言而喻。
至于陰氣争勝似未明言,而知陰氣之得争以勝者為陽氣不充未經來複之故。
陰氣何能争勝然,陰之争勝固明,而其所争所勝之陰究系何物邪氣?曰肝屬陰,痰亦屬陰,痰生于脾,脾經所生之痰,内因肝經之陰火下動,動則生風,陰痰亦随之而逆,此顫振之所來也。
豈獨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而已哉?惟本有驚悸,此因顫振而更劇,無怪乎有寤多寐少等症也。
人參冬術茯神炙草半夏陳皮大生地麥冬歸身白芍棗仁遠志秫米石決明竹茹鈎藤先服磁朱丸三錢,陳皮湯下。
唯亭陸 陰虧之體,腎家一水本來不勝兩火。
此《内經》僅道其常也。
此間更有變者,煩勞之下,火從内起;炎暑之時,火自外加,内外兩邪合而為一。
以腎水久虛者當之,則陽絡受傷,血從外溢,溢而未清,變為咳嗽。
甚至有聲有痰連連不已,飲食雖可,肌肉暗削。
自秋徂冬,正屬金水相生之候。
是以見症尚和,自覺相安于無事,而不知仲春水旺亦反侮金。
金者肺也,肺失清肅則音不揚,咽中痛,其喉為痹,以昭一陰一陽之火氣内結,金受其累矣,漸成損症也。
然脈形細數,尚未見促,陰火雖旺,陰液未竭,緩以圖之,日進滋補,俾得夏至陰生,可蔔其旋元吉。
現下脈虛火甚,物雖下咽,最為吃緊之時。
非清不可,非補亦不可,斟酌于二者之間,惟有錢氏阿膠散法可以加減用之,以合式。
拟候政。
阿膠馬兜鈴炙甘草牛蒡子花粉豬膚川貝秋石鳳凰衣麥冬粳米珠粉大生地杏仁另用水泛六味丸(三錢)清晨淡鹽湯送下。
平望陸 紅疹屬血,白屬氣,氣血同病,疹并發。
發則病宜解矣,神必清矣。
此乃既發白,又發紅疹,而神反昏沉,身熱不退,氣息短促,加以舌縮質紅,其苔灰薄,遍身自汗,足胫逆冷,甚至下唇震動兩手然。
昨多喜笑,小便自遺,本來咳嗽,今反寂然,水飲與之則咽,不與亦不思。
診得右寸脈形滑數,關部濡軟,左手皆見細小,按之模糊。
想是風邪外感引動伏邪又被濕痰所阻,元氣受傷,走入手足厥陰也。
勢已危笃,每易悠悠而脫,邪從汗出,元氣亦與之俱出。
正在勢不兩立之時,用藥再為棘手,勉從虛羸少氣之例立法,以冀邪盡而元氣不與之俱盡,現為第一要着。
竹葉石膏人參麥冬川貝炒谷芽生地花粉遠志茯苓鈎藤牛膝甘草犀角 昆山陳 胃脘當心而痛,繼以形寒發熱,如瘧而作,甚至呃忒頻頻。
此系溫邪外感,穢邪内踞,加以濕痰食滞交結中宮也。
今使中宮之陽氣内旺,所受之邪容易化達。
而此間元氣本虛,諸邪又傷于後,無力消除,病延多日。
所以脈象空弦,神情困倦,非補不可之時也。
但舌苔白膩,幹欲熱飲,下體先痹。
今更作麻,哕逆惡心,邪戀肺胃,而腎氣亦衰,用藥極難兼顧。
然溫養中宮,佐以上下之品,俾得一舉而三善備焉,以冀即日見痊瘳為幸,否則氣息易喘,恐增額汗。
拟候諸高明先生政。
人參于術川附幹姜炙草複花半夏濃樸丁香麥冬藿香木瓜赭石茅根枇杷葉 又 進前劑,麻痹得和,四肢亦緩,且得吐出陳腐酸苦,其色若塵,此皆得溫而通也。
然呃忒頻頻,氣自短促,呻吟不絕,哕逆嘔惡之象仍不陡除。
神情困倦,左脈細空,右脈弦急,大便溏黑,喜飲熱湯,濕痰邪滞之外,更有瘀血在裡。
邪從上出,不自下行,已為逆症,而況嘔吐之時,曾經額汗,能不慮其虛波暗起而胱乎?哕逆吐逆無不由乎氣之所載,氣若不平,諸症何從化解?前方加減,先使氣平為要。
複花赭石半夏洋參牛膝槟榔沉香杏仁刀豆子烏藥柿蒂大補陰丸 又 呃忒日輕,嘔惡日重,此即陳腐之邪内阻氣機,為呃者都從嘔出。
所以一則見輕,一則見重也。
然病根欲拔,而其所出之路逆而不順,上而不下。
失胃氣下行為順之理,卻為累事。
昨夜額雖無汗,今朝脈尚弦急,呻吟未絕,所留陳腐之邪尚在中宮。
犯肺為咳,犯胃為嘔,直從中道而出,又帶呃逆。
必須去盡宿邪,庶幾有望。
指迷茯苓蘇子白芥子刀豆子濃樸茅根枇杷葉竹茹洋參 又 蕩滌宿邪之下,嘔惡大減,呃忒更緩,脈象稍和,呻吟漸除,大便疊通。
無乃胃有下行為順之兆乎?去痰莫如盡,尚須磨蕩下行,繼之于後,可蔔其旋元吉。
二蠶綿當歸川芎(各三兩,水五大碗煮至爛,曬幹,存性入後藥)卷心荷葉(四兩四錢,取) 阿膠(一兩五錢,酒浸拌蒸曬七次者佳)大熟地(三兩)砂仁末(四錢,酒煮)香附(四兩,鹽水浸三夜,童便浸五宿,日夜各拌曬,酒炒)杜仲(三兩,鹽水炒)真于術(二兩,米泔浸一宿,土炒)川斷(一兩六錢,酒炒) 細子芩(一兩六錢,酒炒)歸身(二兩,酒炒)奎白芍(一兩六錢,酒炒)甘草(六錢,蜜炙) 為末,蜜丸,每用二錢。
朝晚兩服,砂仁湯送下,至七個月不必服。
梨裡王 陽絡傷,血外溢,溢之後,脈宜靜。
此乃脈細而數,數則為熱,細則陰虧。
所以氣息短促,胸臆隐痛,面色痿黃,語言無力,小水清白,大便漆黑,心悸少寐,氣逆或悶。
動則火升,倦則陽舉,無一而非虛陽上擾,陰血下虛,氣不歸源之象。
氣有餘便是火,氣不足即是寒,不足之氣反見有餘,此非真火
弦主乎肝,細小無神又主乎真陰不足。
惟以不足之真陰,難以涵養肝木,肝木順乘土中,尤為易事。
如土中尚屬有權,往往于病邪消化之後,胃口漸開,生機可望。
此乃胃中之津液早被熱氣所傷,又為下痢所劫,一傷一劫杳不思谷,幹嘔惡心,所為津劫病至,津竭禍來,此等症是也。
若論上腸盤踞之邪,痛勢仍然,按之未減,而其位置則已近于小腹,而不連于脅部,勢欲下行,還未歸并大腸。
即使贻患将來,不過為癰為血,尚可徐圖。
惟此虛态百出,變生眉眼,能無懼乎?然則不得不宗七虛七實、扶正為先之訓,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再圖僥幸。
候政。
人參五味子麥冬銀花甘草荸荠海蜇白芍青皮丹皮川貝橘白牡蛎花粉人中白取炒香谷芽(五錢) 煎湯代水。
又未錄住址姓氏 驚悸起因,傳為顫振,繼以寤寐不甯,左脈細軟,右關弦數,數則為火,弦則為痰,細軟又主乎虛。
虛在肝腎,兼以痰火,結在脾胃,所以肢體軟弱,口燥身疼也。
連日固本,既屬安适,可無更張。
惟痰火内勝,不以十味溫膽法加減佐之,以為标本兼顧之計,俾得虛不再虛,未知是否?同石盤竹香先生議。
人參大熟地(浮石拌炒)棗仁歸身天冬大生地茯苓橘紅竹茹川貝柏仁龍齒石決明 次診 病顫振振,乃陰氣争勝,顫則陽氣不複。
其勢之來,上沖則鼓颔,四散則肢動。
至于肉筋惕,不過來勢之輕者。
治此病者,平補鎮心而已。
惟肝不藏魂,寤寐失常,膽又内怯,驚悸時作,加以痰火串入,用法須兼備免厥塞拟方。
侯石盤竹香先生均政。
龍齒人參歸身遠志茯神橘紅棗仁(川連三分拌炒)膽星石決明半夏(竹瀝拌) 秫米竹茹鈎藤 再次診 顫振不發于冬至,已責陽氣不複。
此在冬至以前發者,尤為陽氣不複,不言而喻。
至于陰氣争勝似未明言,而知陰氣之得争以勝者為陽氣不充未經來複之故。
陰氣何能争勝然,陰之争勝固明,而其所争所勝之陰究系何物邪氣?曰肝屬陰,痰亦屬陰,痰生于脾,脾經所生之痰,内因肝經之陰火下動,動則生風,陰痰亦随之而逆,此顫振之所來也。
豈獨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而已哉?惟本有驚悸,此因顫振而更劇,無怪乎有寤多寐少等症也。
人參冬術茯神炙草半夏陳皮大生地麥冬歸身白芍棗仁遠志秫米石決明竹茹鈎藤先服磁朱丸三錢,陳皮湯下。
唯亭陸 陰虧之體,腎家一水本來不勝兩火。
此《内經》僅道其常也。
此間更有變者,煩勞之下,火從内起;炎暑之時,火自外加,内外兩邪合而為一。
以腎水久虛者當之,則陽絡受傷,血從外溢,溢而未清,變為咳嗽。
甚至有聲有痰連連不已,飲食雖可,肌肉暗削。
自秋徂冬,正屬金水相生之候。
是以見症尚和,自覺相安于無事,而不知仲春水旺亦反侮金。
金者肺也,肺失清肅則音不揚,咽中痛,其喉為痹,以昭一陰一陽之火氣内結,金受其累矣,漸成損症也。
然脈形細數,尚未見促,陰火雖旺,陰液未竭,緩以圖之,日進滋補,俾得夏至陰生,可蔔其旋元吉。
現下脈虛火甚,物雖下咽,最為吃緊之時。
非清不可,非補亦不可,斟酌于二者之間,惟有錢氏阿膠散法可以加減用之,以合式。
拟候政。
阿膠馬兜鈴炙甘草牛蒡子花粉豬膚川貝秋石鳳凰衣麥冬粳米珠粉大生地杏仁另用水泛六味丸(三錢)清晨淡鹽湯送下。
平望陸 紅疹屬血,白屬氣,氣血同病,疹并發。
發則病宜解矣,神必清矣。
此乃既發白,又發紅疹,而神反昏沉,身熱不退,氣息短促,加以舌縮質紅,其苔灰薄,遍身自汗,足胫逆冷,甚至下唇震動兩手然。
昨多喜笑,小便自遺,本來咳嗽,今反寂然,水飲與之則咽,不與亦不思。
診得右寸脈形滑數,關部濡軟,左手皆見細小,按之模糊。
想是風邪外感引動伏邪又被濕痰所阻,元氣受傷,走入手足厥陰也。
勢已危笃,每易悠悠而脫,邪從汗出,元氣亦與之俱出。
正在勢不兩立之時,用藥再為棘手,勉從虛羸少氣之例立法,以冀邪盡而元氣不與之俱盡,現為第一要着。
竹葉石膏人參麥冬川貝炒谷芽生地花粉遠志茯苓鈎藤牛膝甘草犀角 昆山陳 胃脘當心而痛,繼以形寒發熱,如瘧而作,甚至呃忒頻頻。
此系溫邪外感,穢邪内踞,加以濕痰食滞交結中宮也。
今使中宮之陽氣内旺,所受之邪容易化達。
而此間元氣本虛,諸邪又傷于後,無力消除,病延多日。
所以脈象空弦,神情困倦,非補不可之時也。
但舌苔白膩,幹欲熱飲,下體先痹。
今更作麻,哕逆惡心,邪戀肺胃,而腎氣亦衰,用藥極難兼顧。
然溫養中宮,佐以上下之品,俾得一舉而三善備焉,以冀即日見痊瘳為幸,否則氣息易喘,恐增額汗。
拟候諸高明先生政。
人參于術川附幹姜炙草複花半夏濃樸丁香麥冬藿香木瓜赭石茅根枇杷葉 又 進前劑,麻痹得和,四肢亦緩,且得吐出陳腐酸苦,其色若塵,此皆得溫而通也。
然呃忒頻頻,氣自短促,呻吟不絕,哕逆嘔惡之象仍不陡除。
神情困倦,左脈細空,右脈弦急,大便溏黑,喜飲熱湯,濕痰邪滞之外,更有瘀血在裡。
邪從上出,不自下行,已為逆症,而況嘔吐之時,曾經額汗,能不慮其虛波暗起而胱乎?哕逆吐逆無不由乎氣之所載,氣若不平,諸症何從化解?前方加減,先使氣平為要。
複花赭石半夏洋參牛膝槟榔沉香杏仁刀豆子烏藥柿蒂大補陰丸 又 呃忒日輕,嘔惡日重,此即陳腐之邪内阻氣機,為呃者都從嘔出。
所以一則見輕,一則見重也。
然病根欲拔,而其所出之路逆而不順,上而不下。
失胃氣下行為順之理,卻為累事。
昨夜額雖無汗,今朝脈尚弦急,呻吟未絕,所留陳腐之邪尚在中宮。
犯肺為咳,犯胃為嘔,直從中道而出,又帶呃逆。
必須去盡宿邪,庶幾有望。
指迷茯苓蘇子白芥子刀豆子濃樸茅根枇杷葉竹茹洋參 又 蕩滌宿邪之下,嘔惡大減,呃忒更緩,脈象稍和,呻吟漸除,大便疊通。
無乃胃有下行為順之兆乎?去痰莫如盡,尚須磨蕩下行,繼之于後,可蔔其旋元吉。
二蠶綿當歸川芎(各三兩,水五大碗煮至爛,曬幹,存性入後藥)卷心荷葉(四兩四錢,取) 阿膠(一兩五錢,酒浸拌蒸曬七次者佳)大熟地(三兩)砂仁末(四錢,酒煮)香附(四兩,鹽水浸三夜,童便浸五宿,日夜各拌曬,酒炒)杜仲(三兩,鹽水炒)真于術(二兩,米泔浸一宿,土炒)川斷(一兩六錢,酒炒) 細子芩(一兩六錢,酒炒)歸身(二兩,酒炒)奎白芍(一兩六錢,酒炒)甘草(六錢,蜜炙) 為末,蜜丸,每用二錢。
朝晚兩服,砂仁湯送下,至七個月不必服。
梨裡王 陽絡傷,血外溢,溢之後,脈宜靜。
此乃脈細而數,數則為熱,細則陰虧。
所以氣息短促,胸臆隐痛,面色痿黃,語言無力,小水清白,大便漆黑,心悸少寐,氣逆或悶。
動則火升,倦則陽舉,無一而非虛陽上擾,陰血下虛,氣不歸源之象。
氣有餘便是火,氣不足即是寒,不足之氣反見有餘,此非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