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

關燈
:唯酒無量不及亂,斯之謂矣。

    酒多濁亂正氣,三真亡宮,故不可過量,考官司之,宜慎之。

     太極真人曰:有人不學道者,聞道士論至經幽赜,妙義弘遠之旨,心不信用,而誣毀聖文,謂之虛誕,經教妄作耳,不足學也。

    己既不信,便嫉諸人經學,及導養之道,皆言不然。

    此人宿命前世時,不與仙聖作緣,賢人結因,今生無大智慧,故不得預賢聖之蘊韻矣。

    不信至道經教,而好學巫術雜書不真之事。

    其會同之日,唯酒肉為先,口是心非,詭黠相攻,淫欲縱橫,放心所為,嗜物無厭。

    或複為師,初無教善之懷,.強弱相淩,恒欲肆其虐意,意中貪妬谮害,淫盜詐僞,兇悖亂逆,此人身常有十惡。

    何以知其人有如是之行,不遭罹罪網,見世安穩者。

    有人從來不履非法,動遵經教,而更嬰憂苦者。

    夫人死身爛壞,魂神不朽,随生時之行善惡,皆有對。

    是以世人為惡颠倒,弒犯君父,酷逆無比,而不即被考者,由受先世宿福,福盡罪至。

    生或為陽官所治,死入地獄,覆諸茶毒,楚痛難言也。

    若善人今不效者,是其宿世惡罪未盡,盡便福至。

    或見世當貴,或死得生王侯之家,或生天上,或作鬼神。

    惡惡相緣,善善相因,是曰命根。

    學道者亦宜知此也。

    夫學道而至死不獲者,功德未備,宿無重緣,因緣微薄故也。

    後世無不藉此功,以得仙度也。

    若複學道數年,便望升仙,未克之間,忽然中怠。

    或堕情欲,還随流俗,身沒名滅,輪轉死道,更諸苦惱。

    或失人身,忽去人道,未有還期也。

    有挺世聰明,而不教化於人,後生頑癡也。

    奴婢亦無種,皆由前生時欺取人物,今以力償之。

    六畜以肉饴之。

    世人不信道經,狐疑正教,當受斯酷,豈不悲哉。

    道士若履善遇惡,能忍撼轲,守茲法戒者,保不失今之功矣。

    窮而不越道,道士也,死生王侯家。

    子於此得道,得道自當見宿命之根,由前世大布施,學道不倦,所以得仙矣。

     左仙公曰:子其勉焉,曆代未有不學而得仙者也。

    學仙要在方寸盡,方寸不盡,是以學而不獲矣。

    聖人不誤人也。

     太極真人曰:夫祭酒當奉行老君百八十大戒,此可言祭酒也。

    故曰不受大戒,不得當百姓及弟子禮拜也。

    受此戒者,心念奉行,今為祭酒之人矣。

    祭酒當斷念,舍衆惡,推行戒法,當如是也。

    黃老道妙,檢種人之法,非不真者,所參萬中有一多矣。

     太極真人曰:學士若能棄世累,有遠遊山水之志,宗極法輪,稱先生。

    常坐高座讀經,教化愚賢,開度一切學人也。

    假令本命寅卯,屬東方二辰,稱東嶽先生。

    四方效此。

    辰戌、醜未生,稱中嶽先生。

    若複清真至德,能通玄妙義者,随行弟子同學,為稱某先生。

    某人鈎深緻遠,才學玄洞,志在大乘,當稱玄稱先生,或遊玄先生,或遠遊先生,或宣道先生,或暢玄先生。

    略言其比,不可逆載。

    須世有其人,學者稱焉,大都法如是耳。

    言名上清,清齋七日。

    先生位重,不可妄稱,鬼神不承奉,以天考考人。

    夫先生者,道士也。

    於此學仙道成曰真人,體道大法,謂之真人矣。

     太極真人曰:觀世為道,希有欲齋戒轉經,尋明師受讀,請問義理,信用奉行之者。

    多是浮華淺薄之人,聲色在心,志無大雅,好學小乘法。

    或有一人,欲齋戒學道,複無明師共相勸進。

    其志在仙道,圖濟一切人民,人民更非笑之。

    皆曰:彼不要之事,我未見人多學其法者,經書多虛妄語也。

    故不如我輩,并能消災散禍也。

    夫聾者不聞韶武,瞽者不睹白黑,豈言已病哉。

    遂令大道不行,正法不興,真經寝頓,精邪日滋,各稱三宮女郎,妖亂并作,百姓将舍真追僞矣。

    悉由師不勤學,以勸弟子學正經、學正法。

    正真居其心,則魔魅遠矣。

    不知上經大義,無以持檢其心,邪魔鬼氣入心中動作,其意無所不至。

    猶抱石濟長津,豈不然哉。

     太極真人曰:莊周者,太上南華仙人也。

    其前世學道時,願言:我得道成仙,才智洞達,當出世化生人中,敷演道德經五千文,宣暢道意。

    惠子是其弟子,爾時亦言:先生若得道,能出處自在,弟子願侍從,唱贊微言,通達玄旨,洞觀道源,以解世羅也。

    檢俗人華競之心,導之以自然法門,故玄之又玄,衆妙之門也。

    後并得所願,着書皆通道意。

    世人于今不知是仙真上人,以莊子所造多寓言。

    大鵬、大樁、冥靈,皆實錄語也,非虛發矣。

    夫大處則生此大物,今阆苑、昆侖、蓬萊、北海中,悉有是神物。

    小處則生小物。

    若欲皆眼見為有,不見為無,天下之所無多矣。

    道家經譬喻法中,說劫數久遠,有石乃如昆侖山芥子,四十裡中,天人羅衣,百年一度,拂盡此石,取此芥子一枚,譬如一劫之終。

    若是之久,誰當信斯者矣。

     太極真人曰:靈寶經者,衆經之宗,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