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四 病諸候(凡三十五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一、諸候
諸者,謂病初發之由不同,至于成,形狀亦異。
有以一方而治之者,故名諸,非是諸病共成一也。
而方說九者,是野狼、鼠、蝼蛄、蜂、蚍蜉、蛴螬、浮疽、瘰、轉脈,此頸之九也。
野狼者,年少之時,不自謹慎,或大怒,氣上不下之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于頸項,有根,出缺盆,上轉連耳本。
其根在肝。
鼠者,飲食之時有擇,蟲蛆毒變化所生也。
使人寒熱。
其根在肺。
蝼蛄者,食果子,不避有蟲,即便啖之,外絕于綱,内絕于腸,有毒不去,變化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于頸上,狀如蝸形,瘾胗而出也。
其根在大腸。
蜂者,食飲勞倦,渴乏多飲流水,即得蜂毒不去,變化所生也。
始發之時,其根在頸,曆曆三四處,俱腫,以潰生瘡,狀如癰形,瘥而複移。
其根在脾。
蚍蜉者,因寒,腹中胪脹,所得寒毒不去,變化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其頸項,使人壯熱若傷寒,有似疥癬,婁婁孔出。
其根在肺。
蛴螬者,恐懼、愁憂、思慮,哭泣不止,餘毒變化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其頸項,無頭尾,如棗核,或移動皮中,使人寒熱心滿。
其根在心。
浮疽者,因恚結馳思,往反變化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于頸,亦在掖下,如兩指,無頭尾,使人寒熱,欲嘔吐。
其根在膽。
瘰者,因強力入水,坐濕地,或新沐浴,汗入頭中,流在頸上之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其頸項,恒有膿,使人寒熱。
其根在腎。
轉脈者,因飲酒大醉,夜卧不安,驚,欲嘔,轉側失枕之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其頸項,濯濯脈轉,身如振,使人寒熱。
其根在小腸。
複有三十六種,方不可次第顯其名,而有蜣螂、蚯蚓等諸,非九之名,此即應是三十六種之數也。
但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調,故血氣壅結所作;或由飲食乖節,野狼鼠之精,入于腑髒,毒流經脈,變化而生。
皆有使血脈結聚,寒熱相交,久則成膿而潰漏也。
其生身體皮肉者,亦有始結腫,與石癰相似。
所可異者,其腫之中,按之累累有數脈,喜發于頸邊,或兩邊俱起,便是證也。
亦發兩掖下,及兩颞間。
初作喜不痛不熱,若失時治,即生寒熱也。
所發之處,而有輕重;重者有兩種:一則發口上HT,有結核,大小無定。
或如桃李大,此蟲之窠窟,止在其中。
二則發口之下,無有結核,而穿潰成瘡。
又,蟲毒之居,或腑髒無定,故發身體,亦有數處,其相應通者多死。
其形狀、起發之由,今辯于後章。
《養生方》雲:六月勿食自落地五果,經宿蚍蜉、蝼蛄、蜣螂遊上,喜為九。
又雲:十二月勿食狗、鼠殘肉,生瘡及,出頸項及口裡,或生咽内。
二、鼠候 鼠者,由飲食不擇,蟲蛆毒變化,入腑髒,出于脈,稽留脈内而不去,使人寒熱。
其根在肺。
出于頸掖之間。
其浮于脈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決其生死者,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赤脈而不下貫瞳子,《養生方》雲:正月勿食鼠殘食,作鼠,發于頸項;或毒入腹,下血不止;或口生瘡 三、蜂候 蜂者,由飲食勞倦,渴乏多飲流水,即得蜂毒,流入于髒。
其根在脾。
出發于頸項,曆曆三四處,或累累四五處蜂台,或發胸前俱腫,以潰生瘡,狀如癰形,瘥而複移。
四、蟻候 蟻者,由飲食有蟻精氣,毒入于五髒,流出經絡,多着頸項,戢戢然小腫核細,乃遍 五、蚍蜉候 蚍蜉者,由飲食内有蚍蜉毒氣,入于髒,流于經脈,使身寒似傷寒,腹虛胪脹。
其根在肺。
發于頸項,如疥癬,婁婁孔出。
初生癢,搔之生痕。
不治,一百日生蚍蜉。
六、蠅候 此由飲食内有蠅窠子,因誤食之,入于腸胃,流注入血脈,變化生。
發于頸下,初生癢,币币如蠅窠子狀,使人寒熱,久,其中化生蠅也。
七、蝼蛄候 蝼蛄者,由食果子,不避有蟲,即便啖之,有蟲氣入于腹内,外發于頸。
其根在大腸。
初生之時,其狀如風矢,亦如蝸形,瘾胗而癢,搔之則引大如四寸。
更其中生道,乃有數十;中生蝼蛄,亦有十數。
不治,二年殺人。
八、蛴螬候 此由恐懼、愁憂、思慮,哭泣不止,餘毒變化所生。
内動于髒,外發頸項。
其根在心。
又方,根在膀胱。
初生之時無頭尾,腫如棗核,或移動皮中,使人寒熱心滿;狀似蜂而深坎,蜂則高而圓。
蛴螬,方五寸,更疼痛,日夜令人呻号。
三年生孔道,乃有十數;中生蛴螬,乃有百數。
不治,五年殺人。
九、雕鳥鶴候 雕鳥鶴者,初腫如覆手,疼痛,一年生孔道數十處,黃水出;二年化生鶴、水錢道而 十、屍候 人皆有五屍,在人腹内發動,令心腹脹,氣息喘急,沖擊心胸,攻刺脅肋,因而寒熱
有以一方而治之者,故名諸,非是諸病共成一也。
而方說九者,是野狼、鼠、蝼蛄、蜂、蚍蜉、蛴螬、浮疽、瘰、轉脈,此頸之九也。
野狼者,年少之時,不自謹慎,或大怒,氣上不下之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于頸項,有根,出缺盆,上轉連耳本。
其根在肝。
鼠者,飲食之時有擇,蟲蛆毒變化所生也。
使人寒熱。
其根在肺。
蝼蛄者,食果子,不避有蟲,即便啖之,外絕于綱,内絕于腸,有毒不去,變化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于頸上,狀如蝸形,瘾胗而出也。
其根在大腸。
蜂者,食飲勞倦,渴乏多飲流水,即得蜂毒不去,變化所生也。
始發之時,其根在頸,曆曆三四處,俱腫,以潰生瘡,狀如癰形,瘥而複移。
其根在脾。
蚍蜉者,因寒,腹中胪脹,所得寒毒不去,變化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其頸項,使人壯熱若傷寒,有似疥癬,婁婁孔出。
其根在肺。
蛴螬者,恐懼、愁憂、思慮,哭泣不止,餘毒變化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其頸項,無頭尾,如棗核,或移動皮中,使人寒熱心滿。
其根在心。
浮疽者,因恚結馳思,往反變化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于頸,亦在掖下,如兩指,無頭尾,使人寒熱,欲嘔吐。
其根在膽。
瘰者,因強力入水,坐濕地,或新沐浴,汗入頭中,流在頸上之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其頸項,恒有膿,使人寒熱。
其根在腎。
轉脈者,因飲酒大醉,夜卧不安,驚,欲嘔,轉側失枕之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其頸項,濯濯脈轉,身如振,使人寒熱。
其根在小腸。
複有三十六種,方不可次第顯其名,而有蜣螂、蚯蚓等諸,非九之名,此即應是三十六種之數也。
但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調,故血氣壅結所作;或由飲食乖節,野狼鼠之精,入于腑髒,毒流經脈,變化而生。
皆有使血脈結聚,寒熱相交,久則成膿而潰漏也。
其生身體皮肉者,亦有始結腫,與石癰相似。
所可異者,其腫之中,按之累累有數脈,喜發于頸邊,或兩邊俱起,便是證也。
亦發兩掖下,及兩颞間。
初作喜不痛不熱,若失時治,即生寒熱也。
所發之處,而有輕重;重者有兩種:一則發口上HT,有結核,大小無定。
或如桃李大,此蟲之窠窟,止在其中。
二則發口之下,無有結核,而穿潰成瘡。
又,蟲毒之居,或腑髒無定,故發身體,亦有數處,其相應通者多死。
其形狀、起發之由,今辯于後章。
《養生方》雲:六月勿食自落地五果,經宿蚍蜉、蝼蛄、蜣螂遊上,喜為九。
又雲:十二月勿食狗、鼠殘肉,生瘡及,出頸項及口裡,或生咽内。
二、鼠候 鼠者,由飲食不擇,蟲蛆毒變化,入腑髒,出于脈,稽留脈内而不去,使人寒熱。
其根在肺。
出于頸掖之間。
其浮于脈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決其生死者,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赤脈而不下貫瞳子,《養生方》雲:正月勿食鼠殘食,作鼠,發于頸項;或毒入腹,下血不止;或口生瘡 三、蜂候 蜂者,由飲食勞倦,渴乏多飲流水,即得蜂毒,流入于髒。
其根在脾。
出發于頸項,曆曆三四處,或累累四五處蜂台,或發胸前俱腫,以潰生瘡,狀如癰形,瘥而複移。
四、蟻候 蟻者,由飲食有蟻精氣,毒入于五髒,流出經絡,多着頸項,戢戢然小腫核細,乃遍 五、蚍蜉候 蚍蜉者,由飲食内有蚍蜉毒氣,入于髒,流于經脈,使身寒似傷寒,腹虛胪脹。
其根在肺。
發于頸項,如疥癬,婁婁孔出。
初生癢,搔之生痕。
不治,一百日生蚍蜉。
六、蠅候 此由飲食内有蠅窠子,因誤食之,入于腸胃,流注入血脈,變化生。
發于頸下,初生癢,币币如蠅窠子狀,使人寒熱,久,其中化生蠅也。
七、蝼蛄候 蝼蛄者,由食果子,不避有蟲,即便啖之,有蟲氣入于腹内,外發于頸。
其根在大腸。
初生之時,其狀如風矢,亦如蝸形,瘾胗而癢,搔之則引大如四寸。
更其中生道,乃有數十;中生蝼蛄,亦有十數。
不治,二年殺人。
八、蛴螬候 此由恐懼、愁憂、思慮,哭泣不止,餘毒變化所生。
内動于髒,外發頸項。
其根在心。
又方,根在膀胱。
初生之時無頭尾,腫如棗核,或移動皮中,使人寒熱心滿;狀似蜂而深坎,蜂則高而圓。
蛴螬,方五寸,更疼痛,日夜令人呻号。
三年生孔道,乃有十數;中生蛴螬,乃有百數。
不治,五年殺人。
九、雕鳥鶴候 雕鳥鶴者,初腫如覆手,疼痛,一年生孔道數十處,黃水出;二年化生鶴、水錢道而 十、屍候 人皆有五屍,在人腹内發動,令心腹脹,氣息喘急,沖擊心胸,攻刺脅肋,因而寒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