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四 注病諸候(凡三十四論)

關燈
傍人也。

    人有因哭泣悲傷,情性感動,腑髒緻虛,兇邪之氣因入腹内,使人四肢沉重。

    其後若自哭及聞哭聲,怅然不能自禁持,悲感不已,故謂之哭注。

     二十二、殃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人有染疫疠之氣緻死,其餘殃不息,流注子孫親族,得病證狀,與死者相似,故名為殃注。

     二十三、食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人有因吉兇坐席飲啖,而有外邪惡毒之氣,随食飲入五髒,沉滞在内,流注于外,使人肢體沉重,心腹絞痛,乍瘥乍發。

    以其因食得之,故謂之食注。

     二十四、水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人腎虛受邪,不能通傳水液故也。

    腎與膀胱合,俱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腎氣下通于陰,若腎氣平和,則能通傳水液,若虛則不能通傳。

    脾與胃合,俱主土,胃為水谷之海,脾候身之肌肉,土性本克水,今腎不能通傳,則水氣盛溢,緻令脾胃翻弱,不能克水,故水氣流散四肢,内潰五髒,令人身體虛腫,腹内鼓脹,淹滞積久,乍瘥乍甚,故謂之水注。

     二十五、骨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凡人血氣虛,為風邪所傷,初始客在皮膚,後重遇氣血勞損,骨髓空虛,遂流注停滞,令人氣血減耗,肌肉消盡,骨髓間時吸吸而熱,或而汗,柴瘦骨立,故謂之骨注。

     二十六、血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人血氣虛,為邪所乘故也。

    心主血脈,心為五髒之主,血虛受邪,心氣亦不足。

    其狀:邪氣與血并心,心守虛,恍惚不定。

    邪并于血,則經脈之内,淫奕沉重,往來休作有時,連注不瘥,故謂之血注。

     二十七、濕痹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凡有人風寒濕三氣合至,而為痹也。

    濕痹者,是濕氣多也,名為濕痹。

    濕痹之狀,四肢或緩或急,骨節疼痛。

    邪氣往來,連注不瘥,休作無度,故為濕痹注。

     二十八、勞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人大勞,虛而血氣空竭,為風邪所乘,緻不平複,小運動,便四肢體節沉重,虛吸啜乏,汗出,連滞不瘥,小勞則極,故謂之 二十九、微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人血氣虛損,為微風所乘,搏人血氣,在于皮膚絡脈之間,随氣遊走,與氣相擊而痛,去來無有常處,但邪勢浮薄,去來幾微,而連滞不瘥,故謂之微注。

     三十、洩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人腑髒虛弱,其氣外洩,緻風邪内侵,邪搏于氣,乘心之經絡,則心痛如蟲齧,氣上搏喉間,如有物之狀,吞吐不去,發作有時,連注不瘥,故謂之洩注。

     三十一、石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人血氣虛,為風冷邪氣客在皮膚,折于血氣,或痛或腫,其牢強如石,故謂之石注。

     三十二、産注候 注者住也。

    言其病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人産後經絡空虛,血氣傷竭,為風邪所搏,緻不平複,虛乏羸極,血氣減少,形體柴瘦,沉痼不已,因産後得之,故謂之産注。

     三十三、土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夫五行金木水火土,六甲之辰,并有禁忌。

    人禀陰陽而生,含血氣而長,人之五髒,配合五行,土内主于脾氣,為五行五髒之主,其所禁忌,尤難觸犯。

    人有居住穿鑿地土,不擇便利,觸犯禁害,土氣與人血氣相感,便緻疾病。

    其狀,土氣流注皮膚,連入腑髒,骨節沉重,遍身虛腫,其腫自破,故謂之土注。

     三十四、飲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人飲水漿多,水氣不消,停積為飲,而重因體虛受風冷,風冷搏于飲,則成結實,風飲俱乘于腑髒,使陰陽不宣,寒熱來往,沉滞積月累時,故名為飲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