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心髒經文
經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又雲: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
其合脈也,其榮色也。
開竅于耳,又曰開竅于舌。
又雲:是經少血多氣。
《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張介賓曰:心象尖圓,形如蓮蕊。
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
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髒。
心外有赤黃脂裹,是為心包絡。
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回相着,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手少陰心髒圖 卷四心髒經文 心經循行經文 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系目系。
其直者,複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内後廉,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後,下肘内,循臂内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内後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心經循行圖 卷四心髒經文 心經循行歌 手少陰脈起心中,下膈直與小腸通。
支者還從肺系走,直上喉嚨系目瞳。
直者上肺出腋下,後肘内少海從,臂内後廉抵掌中,銳骨之端注少沖。
【注】手少陰心經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由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經之支者,從心系上行俠咽,系目之系。
其經之直者,複從心系退上通肺,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後,下出行腋下,極泉穴也。
從極泉穴循内後廉,青靈穴也。
從青靈穴下肘内循臂内後廉,少海穴也。
從少海穴抵掌後銳骨之端,靈道、通裡、陰、神門等穴也。
從神門穴入掌内後廉,少府穴也。
從少府穴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沖穴而終,以交于手太陽小腸經也。
卷四心髒經文 心經穴歌 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裡陰神門下,少府少沖小指邊。
卷四心髒經文 心經分寸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動引胸,青靈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後端五分,靈道掌後一寸半,通裡腕後一寸同,陰腕後内半寸,神門掌後銳骨隆,少府小指本節末,小指内側取少沖。
【注】極泉穴,在腋下臂内筋間動脈引胸中,是其穴也。
從極泉下行至時,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青靈穴也。
從青靈下行肘内廉,節後大骨外上去肘端五分,肘内橫紋頭,屈肘向頭取之,少海穴也。
從少海下行掌後一寸五分,靈道穴也。
從靈道下行五分,循腕側外腕後一寸陷中,通裡穴也。
從通裡内行五分,掌後脈中腕後五分,陰穴也。
從陰行掌後銳骨端陷中,神門穴也。
從神門行手小指本節末,外側骨縫陷中,少府穴也。
從少府行小指内,中行去爪甲角如韭葉,少沖穴也。
心經穴圖 卷四 小腸經文 經雲: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雲:小腸後附于脊,前附于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鬥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又雲: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
複下一寸,外附于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又雲: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手太陽小腸腑圖 卷四小腸經文 小腸經循行經文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側兩骨之間,上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到目銳,卻入耳中。
其支者,别頰上抵鼻,至目内,斜絡于顴。
小腸經循行圖 卷四小腸經文 小腸經循行歌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循手外側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側,上循外出後廉,直過肩解繞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
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銳卻入耳,複從耳前仍上頰,抵鼻升至目内,斜絡于顴别絡接。
【注】手太陽小腸之脈,從小指内側少陰之脈少沖穴循小指之端少澤穴起,循手外側前谷後溪穴,從後溪上腕至腕骨穴,從腕骨出踝中,入陽谷、養老穴也。
從養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也。
從支正出肘内側兩筋間,小海穴也。
從小海上循外後廉,出肩解肩貞穴,繞肩胛俞穴上肩,天宗穴也。
從天宗循行秉風、曲垣等穴,從肩中俞入缺盆穴,散而内行,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之分。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入天窗、天容穴,上頰顴穴,至目銳,卻入耳中聚于聽宮穴也,其别支從頰上抵鼻,至目内,以交于足太陽經。
卷四小腸經文 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
又雲: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
其合脈也,其榮色也。
開竅于耳,又曰開竅于舌。
又雲:是經少血多氣。
《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張介賓曰:心象尖圓,形如蓮蕊。
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
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髒。
心外有赤黃脂裹,是為心包絡。
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回相着,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手少陰心髒圖 卷四心髒經文 心經循行經文 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系目系。
其直者,複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内後廉,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後,下肘内,循臂内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内後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心經循行圖 卷四心髒經文 心經循行歌 手少陰脈起心中,下膈直與小腸通。
支者還從肺系走,直上喉嚨系目瞳。
直者上肺出腋下,後肘内少海從,臂内後廉抵掌中,銳骨之端注少沖。
【注】手少陰心經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由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經之支者,從心系上行俠咽,系目之系。
其經之直者,複從心系退上通肺,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後,下出行腋下,極泉穴也。
從極泉穴循内後廉,青靈穴也。
從青靈穴下肘内循臂内後廉,少海穴也。
從少海穴抵掌後銳骨之端,靈道、通裡、陰、神門等穴也。
從神門穴入掌内後廉,少府穴也。
從少府穴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沖穴而終,以交于手太陽小腸經也。
卷四心髒經文 心經穴歌 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裡陰神門下,少府少沖小指邊。
卷四心髒經文 心經分寸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動引胸,青靈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後端五分,靈道掌後一寸半,通裡腕後一寸同,陰腕後内半寸,神門掌後銳骨隆,少府小指本節末,小指内側取少沖。
【注】極泉穴,在腋下臂内筋間動脈引胸中,是其穴也。
從極泉下行至時,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青靈穴也。
從青靈下行肘内廉,節後大骨外上去肘端五分,肘内橫紋頭,屈肘向頭取之,少海穴也。
從少海下行掌後一寸五分,靈道穴也。
從靈道下行五分,循腕側外腕後一寸陷中,通裡穴也。
從通裡内行五分,掌後脈中腕後五分,陰穴也。
從陰行掌後銳骨端陷中,神門穴也。
從神門行手小指本節末,外側骨縫陷中,少府穴也。
從少府行小指内,中行去爪甲角如韭葉,少沖穴也。
心經穴圖 卷四 小腸經文 經雲: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雲:小腸後附于脊,前附于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鬥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又雲: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
複下一寸,外附于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又雲: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手太陽小腸腑圖 卷四小腸經文 小腸經循行經文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側兩骨之間,上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到目銳,卻入耳中。
其支者,别頰上抵鼻,至目内,斜絡于顴。
小腸經循行圖 卷四小腸經文 小腸經循行歌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循手外側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側,上循外出後廉,直過肩解繞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
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銳卻入耳,複從耳前仍上頰,抵鼻升至目内,斜絡于顴别絡接。
【注】手太陽小腸之脈,從小指内側少陰之脈少沖穴循小指之端少澤穴起,循手外側前谷後溪穴,從後溪上腕至腕骨穴,從腕骨出踝中,入陽谷、養老穴也。
從養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也。
從支正出肘内側兩筋間,小海穴也。
從小海上循外後廉,出肩解肩貞穴,繞肩胛俞穴上肩,天宗穴也。
從天宗循行秉風、曲垣等穴,從肩中俞入缺盆穴,散而内行,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之分。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入天窗、天容穴,上頰顴穴,至目銳,卻入耳中聚于聽宮穴也,其别支從頰上抵鼻,至目内,以交于足太陽經。
卷四小腸經文 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