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先于小指設,前谷後溪腕骨間,陽谷須同養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貞,俞大宗秉風合,曲垣肩外複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入聽宮。
卷四小腸經文 小腸經分寸歌 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本節前外側,節後橫紋取後溪,腕骨腕前骨陷側。
陽谷銳骨下陷肘,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外側上四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肩端後陷中,俞肩骨陷考(肩骨陷者,下胛骨上舉臂陷中取之也)。
天宗肩骨下陷中,秉風肩上小空,(肩上骨後,舉肩有空),曲垣肩中曲HT陷,外俞上HT一寸從(即外肩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
中俞大椎二寸旁,天窗曲頰動陷詳,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面銳骨量(面骨下廉銳骨端陷中),聽宮耳中珠子上(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為小腸手太陽。
【注】少澤穴,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是其穴也。
從少澤上行,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前谷穴也。
從前谷上行,手小指本節後,外側橫紋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後溪穴也。
從後溪上行,手掌外側,腕前起骨下罅縫陷中,腕骨穴也。
從腕骨上行,手掌外側,腕下銳骨下陷中,陽谷穴也。
從陽谷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後一寸許陷中,陽谷穴也。
從陽谷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後一寸許陷中,養老穴也。
從養老上行外廉四寸,支正穴也。
從支正上行,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小海穴也。
從小海上行,肩曲HT骨下,大骨傍兩骨解間,肩端後陷中,肩貞穴也。
從肩貞上行肩端,上肩骨下,HT骨上廉陷中,舉臂取之,俞穴也。
從俞上行,肩骨下陷中,天宗穴也。
從天宗上行,肩上小骨,舉臂有空,秉風穴也。
從秉風上行肩中央,曲HT陷中,按之應手痛,曲垣穴也。
從曲垣上行,肩HT上廉,去脊傍開三寸陷中,肩外俞穴也。
從肩外俞上行,肩HT内廉,去脊督脈之大椎穴傍開二寸陷中,肩中俞穴也。
從肩中俞上行,頸大筋前曲,頰下動脈應手陷中,天窗穴也。
從天窗上行,耳下曲頰後,天容穴也。
從天容上行,面骨下廉,銳骨端陷中,顴穴也。
從顴上行耳中之珠,聽宮穴也。
小腸經穴圖 卷四 膀胱經文 經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又雲: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
有下口,無上口。
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别回腸随氣泌滲而入。
其出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洩瀉。
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也。
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铢,縱廣九寸,盛尿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足太陽膀胱腑圖 卷四膀胱經文 膀胱循行經文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内,上額交颠。
其支者,從颠入絡腦,還出别下項,循肩,内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中。
其支者,從内左右,别下貫胛,挾脊,内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中,以下貫内,出外踝之後,循京骨到小趾外側。
膀胱經循行圖 卷四膀胱經文 膀胱經循行歌 足太陽經膀胱脈,目内上起額尖。
支者颠上至耳角,直者從颠腦後懸,絡腦還出别下項,仍循肩膊俠脊邊,抵腰膂腎膀胱内,一支下與後陰連。
貫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貫胛俠脊過髀樞,臂内後廉中合,下貫内外踝後,京骨骨下趾外側。
【注】足太陽之脈,起目内睛明穴,從睛明循行攢竹、曲差、五處,上額交颠,入承光穴,從承光循行通天穴。
其支者,從颠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陽之經。
其直者,從通天入絡于大杼穴,從大杼循行肩内風門穴,從風門循行肺俞穴,挾脊抵腰中厥陰俞穴,從厥陰俞穴循行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絡腎,從腎俞穴循行氣海俞,從腰中下挾脊大腸俞穴,從大腸俞循行關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等穴,别行上、次、中、下等穴。
其支者,又複上肩膊内,從附分穴循行貫胛魄戶穴,從魄戶循行挾脊内膏肓、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等穴,過髀樞秩邊穴,從秩邊穴循髀外從後廉、承扶、浮、委陽穴,下合中委中穴,從委中循行合陽穴,從合陽下貫内承筋穴,從承筋循行承山、飛揚、附陽等穴,從附陽穴循行出外踝之後昆侖穴,從昆侖穴循行仆參、伸脈、金門等穴,循京骨即本經之京骨穴也。
從京骨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趾外側至陰穴而終,以交于足之少陰經也。
卷四膀胱經文 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經六十三,睛明攢竹曲差
卷四小腸經文 小腸經分寸歌 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本節前外側,節後橫紋取後溪,腕骨腕前骨陷側。
陽谷銳骨下陷肘,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外側上四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肩端後陷中,俞肩骨陷考(肩骨陷者,下胛骨上舉臂陷中取之也)。
天宗肩骨下陷中,秉風肩上小空,(肩上骨後,舉肩有空),曲垣肩中曲HT陷,外俞上HT一寸從(即外肩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
中俞大椎二寸旁,天窗曲頰動陷詳,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面銳骨量(面骨下廉銳骨端陷中),聽宮耳中珠子上(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為小腸手太陽。
【注】少澤穴,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是其穴也。
從少澤上行,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前谷穴也。
從前谷上行,手小指本節後,外側橫紋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後溪穴也。
從後溪上行,手掌外側,腕前起骨下罅縫陷中,腕骨穴也。
從腕骨上行,手掌外側,腕下銳骨下陷中,陽谷穴也。
從陽谷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後一寸許陷中,陽谷穴也。
從陽谷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後一寸許陷中,養老穴也。
從養老上行外廉四寸,支正穴也。
從支正上行,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小海穴也。
從小海上行,肩曲HT骨下,大骨傍兩骨解間,肩端後陷中,肩貞穴也。
從肩貞上行肩端,上肩骨下,HT骨上廉陷中,舉臂取之,俞穴也。
從俞上行,肩骨下陷中,天宗穴也。
從天宗上行,肩上小骨,舉臂有空,秉風穴也。
從秉風上行肩中央,曲HT陷中,按之應手痛,曲垣穴也。
從曲垣上行,肩HT上廉,去脊傍開三寸陷中,肩外俞穴也。
從肩外俞上行,肩HT内廉,去脊督脈之大椎穴傍開二寸陷中,肩中俞穴也。
從肩中俞上行,頸大筋前曲,頰下動脈應手陷中,天窗穴也。
從天窗上行,耳下曲頰後,天容穴也。
從天容上行,面骨下廉,銳骨端陷中,顴穴也。
從顴上行耳中之珠,聽宮穴也。
小腸經穴圖 卷四 膀胱經文 經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又雲: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
有下口,無上口。
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别回腸随氣泌滲而入。
其出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洩瀉。
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也。
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铢,縱廣九寸,盛尿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足太陽膀胱腑圖 卷四膀胱經文 膀胱循行經文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内,上額交颠。
其支者,從颠入絡腦,還出别下項,循肩,内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中。
其支者,從内左右,别下貫胛,挾脊,内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中,以下貫内,出外踝之後,循京骨到小趾外側。
膀胱經循行圖 卷四膀胱經文 膀胱經循行歌 足太陽經膀胱脈,目内上起額尖。
支者颠上至耳角,直者從颠腦後懸,絡腦還出别下項,仍循肩膊俠脊邊,抵腰膂腎膀胱内,一支下與後陰連。
貫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貫胛俠脊過髀樞,臂内後廉中合,下貫内外踝後,京骨骨下趾外側。
【注】足太陽之脈,起目内睛明穴,從睛明循行攢竹、曲差、五處,上額交颠,入承光穴,從承光循行通天穴。
其支者,從颠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陽之經。
其直者,從通天入絡于大杼穴,從大杼循行肩内風門穴,從風門循行肺俞穴,挾脊抵腰中厥陰俞穴,從厥陰俞穴循行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絡腎,從腎俞穴循行氣海俞,從腰中下挾脊大腸俞穴,從大腸俞循行關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等穴,别行上、次、中、下等穴。
其支者,又複上肩膊内,從附分穴循行貫胛魄戶穴,從魄戶循行挾脊内膏肓、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等穴,過髀樞秩邊穴,從秩邊穴循髀外從後廉、承扶、浮、委陽穴,下合中委中穴,從委中循行合陽穴,從合陽下貫内承筋穴,從承筋循行承山、飛揚、附陽等穴,從附陽穴循行出外踝之後昆侖穴,從昆侖穴循行仆參、伸脈、金門等穴,循京骨即本經之京骨穴也。
從京骨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趾外側至陰穴而終,以交于足之少陰經也。
卷四膀胱經文 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經六十三,睛明攢竹曲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