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陽動陰動之陰陽,以部位言。
下言動脈之定位與其形狀。
厥厥,舉發貌。
程知曰:陽升陰降,交通上下,往來于尺、寸之間,則沖和安靜;惟陽欲升,而陰不足以和之使降,則兩相搏擊,其脈必數,而厥厥搖動見于關上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
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注】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此非謂浮緊即弦脈,乃謂浮而勁緊,弦之狀也。
弦緊相類,惟恐人将弦作緊,将緊作弦,故并舉相形以别之也。
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即所謂端直也;緊者,如轉索無常,即所謂不端直也。
端直則不能如轉索,轉索則不能似端直,其為勁急則同,所以相類也。
【集注】方有執曰:此明弦緊之辨。
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張于弓,一定而不可動移也。
轉索無常,言左右旋轉而不可拘也。
程知曰:緊為寒邪方盛,直細中有轉動急疾之意,故謂如轉索也。
張錫駒曰:弦緊之分,在移與不移耳。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
寒虛相抟,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注】脈形粗大有力,謂之大;浮沉有力,中取無力,狀如蔥管謂之芤;沉而且大,按之勁急有力,謂之牢;浮而且大,舉之勁急有力,謂之革。
革脈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空之象也。
弦則為勁,減其中取之勁,外急象也;大則為實,小其中取之實,中空象也。
此以弦減、芤虛二脈,形容革脈也。
女子得之半産漏下,男子得之亡血失精,寒虛相抟故也。
【集注】程知曰:言弦而虛大之脈也。
弦則為減,謂陽氣減少而寒也;大則為芤,謂似革中空而虛也。
虛寒相抟,則精血漏失,故有革象也。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
此六脈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注】此下,皆殘賊為病之診也。
相乘之脈為正氣虛,随我所虛而乘及之之謂也。
殘賊之脈為邪氣實,恃彼之強而虐及之之謂也。
此六脈者名曰殘賊,殘則明傷,賊則暗襲,脈中有此當屬實邪,不論何部,但本脈中兼見此脈,辄防邪至也。
【集注】方有執曰:諸脈,謂各部之脈也。
作,起也。
言六者若見于各部之脈中,則皆能于其部生起病端。
張錫駒曰:殘,傷殘;賊,賊害也。
言此六者之脈,足以暗傷人之經脈血氣,如賊之害人而不覺,故曰能為諸脈作病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
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
陰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
陽中于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胫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
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尿妄出,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
上焦怫郁,髒氣相熏,口爛食龈也。
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
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抟,因熱作使,遊于經絡,出入髒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
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入内,嚏而出之,聲咽塞,寒厥相追,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
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将難全。
【注】寸口陰陽俱緊者,謂六脈浮沉俱緊也。
浮脈緊,則霧露之邪中于上焦;沉脈緊,則寒邪中于下焦。
上焦指太陽也,下焦指少陰也。
霧露之邪,曰潔、曰清。
清邪中上,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疼胫酸者,霧露之邪中于太陽表也。
寒邪曰渾、曰濁。
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胫逆冷,便尿妄出者,寒邪中于少陰裡也。
經曰:虛邪不能獨傷人,必因身形之虛而後客之也。
蓋因其人表氣虛,裡氣不固,清濁之邪,中傷上下。
三焦相溷,表裡不通,以緻上焦清氣不宣,邪氣怫郁,與髒相熏,口爛食龈;中焦不治,胃氣主下,而反上沖,脾氣主運,而反不轉,中焦皆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行也。
若正能勝邪,衛氣先通,其人必先小便赤黃,熱傷之經必血凝肉腐,而外發為癰膿也。
若營氣先通,其人必先嚏咽塞,熱擁于裡之血凝者自下,狀如豚肝也。
若正不勝邪,陰陽俱逆,營衛不通,脾氣孤弱,不能散精,五液注下,下焦不阖,裡急墜痛,圊便數窘,命将難全也。
【集注】沈亮宸曰:傷寒之證,轉熱即佳,故少陰、厥陰,皆以發熱而愈,而凡下膿血與癰膿皆非死證。
若陰陽俱厥,厥者必利,五液注下,下焦不阖,命将難全也。
方有執曰:清指風,濁指寒,曰潔、曰渾,以天地之偏氣言也。
陰中于邪已下至濁邪中下一節,是釋上文。
陰即下焦,陽即上焦也。
陰氣為栗已下至血凝不流,是言證。
若衛氣前通已下,言變癰膿之故。
若陰氣前通已下,言變膿血利之故。
衛氣既陽氣,營氣即陰氣,乃承上營衛不通而言,而清濁之所以為病,在其中矣!陰陽俱厥已下,言證并于裡而加重,故曰:命将難全也。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幹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
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注】此承上條互詳其證,戒人臨此陰陽混淆之病,慎勿妄治也。
此條之蜷卧足冷,即上條之濁邪中下也。
此條之鼻涕舌苔,即上條之清邪中上也;此條之唇口幹燥,即上條之口爛蝕龈也;此條之反大發熱,即上條之癰膿下血也;此條之腹中痛,即上條之下重湫痛也;此條之惡寒,即上條之必内栗也。
脈陰陽俱緊,傷寒脈也;口中氣出,唇口幹燥,胃經熱也;蜷卧足冷,少陰寒也;鼻中涕出,表傷風也;舌上苔滑,裡無熱也。
似此表裡、陰陽、寒熱、虛實雜揉未定之病,慎勿妄治,則當審其孰輕、孰重、孰緩、孰急,先後施治可也。
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漸溫者,此陰退陽複為欲解也;若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煮,乃邪盛正衰,此為難治也,設使惡寒,知尚在表。
若嘔,必欲入裡也。
腹内痛者,知邪已入裡,内攻必欲下利也。
【集注】方有執曰:微發熱,邪退也。
大發熱,邪盛也。
惡寒,尚在表也。
腹内痛,已入裡也。
脈陰陽俱緊,至于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入安,此為欲解。
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按】緊去入安之“入”字,當是“人”字。
人安,謂不吐利也。
必是傳寫之訛。
“此為晚發,水停故也”二句,與上下文義不屬,當是衍文。
【注】此發明脈陰陽俱緊,内外寒甚,至于吐、利解不解之義也。
吐利後脈仍緊,為邪未盡不解也;緊去脈緩,為邪盡人安欲解也。
若緊去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者,則胃未和為未解也;若欲食者,則胃已和,雖脈遲亦為欲解也。
【集注】成無己曰:脈陰陽俱緊,為寒氣甚于上下。
至于吐利之後,緊脈不罷者,為其脈獨不解,緊去則人安為欲解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注】平脈以脈内外候關格,此以脈尺寸候關格。
于此推之,凡陰陽盛極皆病關格,而不必定在内外、尺寸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正氣虛,大為邪氣實。
在尺則陰邪實,關閉正氣不能宣,名曰關,關則不得小便也。
在寸則陽邪實,格拒正氣不能化,名曰格,格則吐逆也。
【集注】張錫駒曰:浮大之脈在于尺,則為關陰,陰氣不能施化,故不得小便。
浮大之脈在于寸,則為格陽,陽氣不能宣通,故吐逆。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
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注】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行于脈外者,數且疾矣。
衛氣行疾,營氣行遲,營衛不相輔而行,故曰失度。
浮、滑、數、疾,有餘之脈,見發熱無汗有餘之證,脈證相合則為可治;若見發熱汗出不足之證,脈證不合,不治明矣。
【集注】成無己曰:浮、滑、數、疾之脈,發熱汗出解者,邪氣退也。
若不解者,正氣脫也,必不可治。
經曰: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按】數為虛之“虛”字,當是“熱”字。
“風為熱,虛為寒”二句當是衍文。
風虛相搏之“虛”字,亦當是熱“字”。
【注】風寒在表則脈浮緊,風熱在表則脈浮數。
表受風邪,故灑淅惡寒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注】諸脈浮數,謂寸、關、尺六脈俱浮數也。
浮則為風,數則為熱,風熱遏郁于表,則當發熱而灑淅惡寒也。
若有隐痛之處,飲食如常者,非表邪之診,乃内癰蓄積有膿之診,于此知浮數之脈,不可概為風熱。
【集注】王肯堂曰:人身有腫痛楚處,未有不自覺者,此條所言,必是内癰,故曰:蓄積有膿也。
如胃脘癰。
肺癰,腸癰,皆各有辨,而胃癰之脈,人迎反盛,未有不誤以為傷寒者,故宜察之。
程應旄曰:脈證似傷寒,若不于若有痛處,飲食如常之證參酌,而誤以辛溫發散,助其陽熱,否則誤以寒涼徹熱,遏住邪氣,滋害深矣。
張璐曰:若有腫,為熱壅經絡;若無腫處,必邪留髒腑,随内外而發癰膿也。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
風氣相搏,必成瘾疹。
身體為癢,癢者名洩風,久久為痂癞。
【注】六脈俱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
強者,熱也。
風熱相搏,必成瘾疹也。
身體為癢,癢者肌虛,熱氣外薄故也,名為洩風。
若久不愈,則成痂癞。
痂癞,疥、癬、疠、癞之類是也。
【集注】成無己曰:痂癞者,疠風也,眉少發稀,身有幹瘡而腥臭,經雲:脈風成疠是也。
朱震亨曰:經雲:諸癢為虛,血燥不榮肌腠,所以癢也。
方有執曰:經雲:外在腠理,則為洩風。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
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也。
【按】濡浮而無力,候陽虛也,豈有亡血之理?弱沉而無力,候陰虛也,豈止發熱而已?諸濡亡血,當是諸濡衛虛;諸弱發熱,當是諸弱營虛。
【注】寸口者,指寸、關、尺三部而言也。
諸微,謂凡病見微脈,皆亡陽也。
諸濡,謂凡病見濡脈,皆衛虛也。
諸弱,謂凡病見弱脈,皆營虛也。
諸緊,謂凡病見緊脈,皆為寒也。
諸乘寒者,謂諸微濡弱脈,亡陽營衛不足之人,一病即見殘賊。
緊脈則為寒乘病厥也。
厥于中者,郁冒昏迷,不知痛癢;厥于經者,戰栗口噤不能言語,以平日胃虛損谷,脾虛不運,中虛不勝外邪也。
【集注】程知曰:諸乘寒者,則以陽極虛,而陰寒直乘之也,故為厥逆。
其所以昏冒不知人,強直而無覺者,則以胃無谷氣,脾不流通,故使口噤不能言,外戰内栗而厥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注】此詳申上條,諸亡陽營衛不足之人,而見緊脈之義也。
曾為人所難,問緊脈為寒實之診,虛冷亦見緊脈,是從何而來也?師曰:假令其人亡汗表虛,若吐胸虛,下利裡虛,寒邪乘虛為病,或外感寒邪,或内飲冷水,或中寒陰化,皆令脈緊也。
若與浮同見,無汗,則為傷寒實邪;有汗,則為亡陽虛邪。
與沉同見,腹痛不便,則為中寒實邪;腹痛下利,則為中寒虛邪。
由此推之,凡諸實脈從虛化者,即未可謂之實矣。
【集注】程應旄曰:緊則為寒,稱曰乘脈,今複列之殘賊何義?曰:虛則為人乘,實則乘人,凡脈皆然,不獨緊也。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注】上條以浮沉見微緊,此條以寸尺見微緊,皆陰盛陽亡之診,故曰: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隻曰虛損多汗者,略言之也。
【集注】程知曰:言寸微、尺緊為虛損多汗之證也。
寸微弱為亡陽,尺緊疾為陰勝,陰勝于内,陽絕于外,故為虛損多汗。
師曰:病患脈微弱澀者,此為醫所病也。
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
夏月盛熱,欲着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
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
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内微,不能勝冷,故欲着複衣。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内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按】“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二句,與上文義不屬,非有阙文,即
下言動脈之定位與其形狀。
厥厥,舉發貌。
程知曰:陽升陰降,交通上下,往來于尺、寸之間,則沖和安靜;惟陽欲升,而陰不足以和之使降,則兩相搏擊,其脈必數,而厥厥搖動見于關上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
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注】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此非謂浮緊即弦脈,乃謂浮而勁緊,弦之狀也。
弦緊相類,惟恐人将弦作緊,将緊作弦,故并舉相形以别之也。
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即所謂端直也;緊者,如轉索無常,即所謂不端直也。
端直則不能如轉索,轉索則不能似端直,其為勁急則同,所以相類也。
【集注】方有執曰:此明弦緊之辨。
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張于弓,一定而不可動移也。
轉索無常,言左右旋轉而不可拘也。
程知曰:緊為寒邪方盛,直細中有轉動急疾之意,故謂如轉索也。
張錫駒曰:弦緊之分,在移與不移耳。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
寒虛相抟,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注】脈形粗大有力,謂之大;浮沉有力,中取無力,狀如蔥管謂之芤;沉而且大,按之勁急有力,謂之牢;浮而且大,舉之勁急有力,謂之革。
革脈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空之象也。
弦則為勁,減其中取之勁,外急象也;大則為實,小其中取之實,中空象也。
此以弦減、芤虛二脈,形容革脈也。
女子得之半産漏下,男子得之亡血失精,寒虛相抟故也。
【集注】程知曰:言弦而虛大之脈也。
弦則為減,謂陽氣減少而寒也;大則為芤,謂似革中空而虛也。
虛寒相抟,則精血漏失,故有革象也。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
此六脈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注】此下,皆殘賊為病之診也。
相乘之脈為正氣虛,随我所虛而乘及之之謂也。
殘賊之脈為邪氣實,恃彼之強而虐及之之謂也。
此六脈者名曰殘賊,殘則明傷,賊則暗襲,脈中有此當屬實邪,不論何部,但本脈中兼見此脈,辄防邪至也。
【集注】方有執曰:諸脈,謂各部之脈也。
作,起也。
言六者若見于各部之脈中,則皆能于其部生起病端。
張錫駒曰:殘,傷殘;賊,賊害也。
言此六者之脈,足以暗傷人之經脈血氣,如賊之害人而不覺,故曰能為諸脈作病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
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
陰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
陽中于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胫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
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尿妄出,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
上焦怫郁,髒氣相熏,口爛食龈也。
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
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抟,因熱作使,遊于經絡,出入髒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
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入内,嚏而出之,聲咽塞,寒厥相追,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
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将難全。
【注】寸口陰陽俱緊者,謂六脈浮沉俱緊也。
浮脈緊,則霧露之邪中于上焦;沉脈緊,則寒邪中于下焦。
上焦指太陽也,下焦指少陰也。
霧露之邪,曰潔、曰清。
清邪中上,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疼胫酸者,霧露之邪中于太陽表也。
寒邪曰渾、曰濁。
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胫逆冷,便尿妄出者,寒邪中于少陰裡也。
經曰:虛邪不能獨傷人,必因身形之虛而後客之也。
蓋因其人表氣虛,裡氣不固,清濁之邪,中傷上下。
三焦相溷,表裡不通,以緻上焦清氣不宣,邪氣怫郁,與髒相熏,口爛食龈;中焦不治,胃氣主下,而反上沖,脾氣主運,而反不轉,中焦皆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行也。
若正能勝邪,衛氣先通,其人必先小便赤黃,熱傷之經必血凝肉腐,而外發為癰膿也。
若營氣先通,其人必先嚏咽塞,熱擁于裡之血凝者自下,狀如豚肝也。
若正不勝邪,陰陽俱逆,營衛不通,脾氣孤弱,不能散精,五液注下,下焦不阖,裡急墜痛,圊便數窘,命将難全也。
【集注】沈亮宸曰:傷寒之證,轉熱即佳,故少陰、厥陰,皆以發熱而愈,而凡下膿血與癰膿皆非死證。
若陰陽俱厥,厥者必利,五液注下,下焦不阖,命将難全也。
方有執曰:清指風,濁指寒,曰潔、曰渾,以天地之偏氣言也。
陰中于邪已下至濁邪中下一節,是釋上文。
陰即下焦,陽即上焦也。
陰氣為栗已下至血凝不流,是言證。
若衛氣前通已下,言變癰膿之故。
若陰氣前通已下,言變膿血利之故。
衛氣既陽氣,營氣即陰氣,乃承上營衛不通而言,而清濁之所以為病,在其中矣!陰陽俱厥已下,言證并于裡而加重,故曰:命将難全也。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幹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
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注】此承上條互詳其證,戒人臨此陰陽混淆之病,慎勿妄治也。
此條之蜷卧足冷,即上條之濁邪中下也。
此條之鼻涕舌苔,即上條之清邪中上也;此條之唇口幹燥,即上條之口爛蝕龈也;此條之反大發熱,即上條之癰膿下血也;此條之腹中痛,即上條之下重湫痛也;此條之惡寒,即上條之必内栗也。
脈陰陽俱緊,傷寒脈也;口中氣出,唇口幹燥,胃經熱也;蜷卧足冷,少陰寒也;鼻中涕出,表傷風也;舌上苔滑,裡無熱也。
似此表裡、陰陽、寒熱、虛實雜揉未定之病,慎勿妄治,則當審其孰輕、孰重、孰緩、孰急,先後施治可也。
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漸溫者,此陰退陽複為欲解也;若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煮,乃邪盛正衰,此為難治也,設使惡寒,知尚在表。
若嘔,必欲入裡也。
腹内痛者,知邪已入裡,内攻必欲下利也。
【集注】方有執曰:微發熱,邪退也。
大發熱,邪盛也。
惡寒,尚在表也。
腹内痛,已入裡也。
脈陰陽俱緊,至于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入安,此為欲解。
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按】緊去入安之“入”字,當是“人”字。
人安,謂不吐利也。
必是傳寫之訛。
“此為晚發,水停故也”二句,與上下文義不屬,當是衍文。
【注】此發明脈陰陽俱緊,内外寒甚,至于吐、利解不解之義也。
吐利後脈仍緊,為邪未盡不解也;緊去脈緩,為邪盡人安欲解也。
若緊去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者,則胃未和為未解也;若欲食者,則胃已和,雖脈遲亦為欲解也。
【集注】成無己曰:脈陰陽俱緊,為寒氣甚于上下。
至于吐利之後,緊脈不罷者,為其脈獨不解,緊去則人安為欲解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注】平脈以脈内外候關格,此以脈尺寸候關格。
于此推之,凡陰陽盛極皆病關格,而不必定在内外、尺寸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正氣虛,大為邪氣實。
在尺則陰邪實,關閉正氣不能宣,名曰關,關則不得小便也。
在寸則陽邪實,格拒正氣不能化,名曰格,格則吐逆也。
【集注】張錫駒曰:浮大之脈在于尺,則為關陰,陰氣不能施化,故不得小便。
浮大之脈在于寸,則為格陽,陽氣不能宣通,故吐逆。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
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注】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行于脈外者,數且疾矣。
衛氣行疾,營氣行遲,營衛不相輔而行,故曰失度。
浮、滑、數、疾,有餘之脈,見發熱無汗有餘之證,脈證相合則為可治;若見發熱汗出不足之證,脈證不合,不治明矣。
【集注】成無己曰:浮、滑、數、疾之脈,發熱汗出解者,邪氣退也。
若不解者,正氣脫也,必不可治。
經曰: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按】數為虛之“虛”字,當是“熱”字。
“風為熱,虛為寒”二句當是衍文。
風虛相搏之“虛”字,亦當是熱“字”。
【注】風寒在表則脈浮緊,風熱在表則脈浮數。
表受風邪,故灑淅惡寒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注】諸脈浮數,謂寸、關、尺六脈俱浮數也。
浮則為風,數則為熱,風熱遏郁于表,則當發熱而灑淅惡寒也。
若有隐痛之處,飲食如常者,非表邪之診,乃内癰蓄積有膿之診,于此知浮數之脈,不可概為風熱。
【集注】王肯堂曰:人身有腫痛楚處,未有不自覺者,此條所言,必是内癰,故曰:蓄積有膿也。
如胃脘癰。
肺癰,腸癰,皆各有辨,而胃癰之脈,人迎反盛,未有不誤以為傷寒者,故宜察之。
程應旄曰:脈證似傷寒,若不于若有痛處,飲食如常之證參酌,而誤以辛溫發散,助其陽熱,否則誤以寒涼徹熱,遏住邪氣,滋害深矣。
張璐曰:若有腫,為熱壅經絡;若無腫處,必邪留髒腑,随内外而發癰膿也。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
風氣相搏,必成瘾疹。
身體為癢,癢者名洩風,久久為痂癞。
【注】六脈俱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
強者,熱也。
風熱相搏,必成瘾疹也。
身體為癢,癢者肌虛,熱氣外薄故也,名為洩風。
若久不愈,則成痂癞。
痂癞,疥、癬、疠、癞之類是也。
【集注】成無己曰:痂癞者,疠風也,眉少發稀,身有幹瘡而腥臭,經雲:脈風成疠是也。
朱震亨曰:經雲:諸癢為虛,血燥不榮肌腠,所以癢也。
方有執曰:經雲:外在腠理,則為洩風。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
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也。
【按】濡浮而無力,候陽虛也,豈有亡血之理?弱沉而無力,候陰虛也,豈止發熱而已?諸濡亡血,當是諸濡衛虛;諸弱發熱,當是諸弱營虛。
【注】寸口者,指寸、關、尺三部而言也。
諸微,謂凡病見微脈,皆亡陽也。
諸濡,謂凡病見濡脈,皆衛虛也。
諸弱,謂凡病見弱脈,皆營虛也。
諸緊,謂凡病見緊脈,皆為寒也。
諸乘寒者,謂諸微濡弱脈,亡陽營衛不足之人,一病即見殘賊。
緊脈則為寒乘病厥也。
厥于中者,郁冒昏迷,不知痛癢;厥于經者,戰栗口噤不能言語,以平日胃虛損谷,脾虛不運,中虛不勝外邪也。
【集注】程知曰:諸乘寒者,則以陽極虛,而陰寒直乘之也,故為厥逆。
其所以昏冒不知人,強直而無覺者,則以胃無谷氣,脾不流通,故使口噤不能言,外戰内栗而厥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注】此詳申上條,諸亡陽營衛不足之人,而見緊脈之義也。
曾為人所難,問緊脈為寒實之診,虛冷亦見緊脈,是從何而來也?師曰:假令其人亡汗表虛,若吐胸虛,下利裡虛,寒邪乘虛為病,或外感寒邪,或内飲冷水,或中寒陰化,皆令脈緊也。
若與浮同見,無汗,則為傷寒實邪;有汗,則為亡陽虛邪。
與沉同見,腹痛不便,則為中寒實邪;腹痛下利,則為中寒虛邪。
由此推之,凡諸實脈從虛化者,即未可謂之實矣。
【集注】程應旄曰:緊則為寒,稱曰乘脈,今複列之殘賊何義?曰:虛則為人乘,實則乘人,凡脈皆然,不獨緊也。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注】上條以浮沉見微緊,此條以寸尺見微緊,皆陰盛陽亡之診,故曰: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隻曰虛損多汗者,略言之也。
【集注】程知曰:言寸微、尺緊為虛損多汗之證也。
寸微弱為亡陽,尺緊疾為陰勝,陰勝于内,陽絕于外,故為虛損多汗。
師曰:病患脈微弱澀者,此為醫所病也。
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
夏月盛熱,欲着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
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
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内微,不能勝冷,故欲着複衣。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内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按】“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二句,與上文義不屬,非有阙文,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