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注】身汗如油,液外亡也;喘而不休,氣上脫也;水漿不下,胃氣絕也;形體不仁,營衛敗也;乍靜乍亂,精神散也。
此皆命絕之候。
由此推之,脈雖浮洪,必然無根,是為真髒孤陽飛越之診也。
【集注】王肯堂曰:火之将滅也必明,脈來浮洪湧盛,此将去人體之兆也,然又必兼下一二證,始可斷其命絕。
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心絕也。
【注】心絕陰盡,惟陽獨留,故身體大熱,形如煙熏,從火化也。
心藏神,直視,神去也。
頭屬陽,陽無所根據,故搖頭也。
【集注】成無己曰:心脈俠咽系,目直視者,心經絕也。
頭為諸陽之會,搖頭者,陰絕而陽無根也。
唇吻反青,四肢習者,此為肝絕也。
【注】唇吻之色當赤而黃,反見青色者,木土相克也。
四肢汗出不已,此為肝絕也。
【集注】成無己曰:唇吻者,脾之候,肝色青,肝絕則真色見于所勝之部也。
四肢者,脾所主,肝主筋,肝絕則筋脈引急,發于所勝也。
方有執曰:口唇邊曰吻。
四肢,手足也。
,汗出貌。
習,鳥數飛也,言手足顫搖如鳥之習飛,奮振而不已也。
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
【注】脾之華在唇四白,環口黧黑,其華萎矣!冷汗、陰黃,皆脾絕也。
【集注】方有執曰:口為脾之竅,黧黑者,熏黃黑暗,土敗之色也。
柔汗,俗謂冷汗是也。
張錫駒曰:脾主四白,環口黧黑,土敗而水侮也。
柔汗者,柔軟而膩,脾之真液,黃者脾之真色,真液洩而真色見,故為脾絕也。
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注】腎司二便,溲便遺失,腎絕也。
腎藏精與志,狂言直視,精志俱敗也。
【集注】方有執曰:溲便,遺尿也。
腎司阖辟,阖辟廢,故二便皆無禁約也。
經曰:腎藏志,狂言者,是失志矣,失志者死。
腎主骨,骨之精為瞳子,目反直視者,骨之精不上榮于瞳子,而不能轉也。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原聞其說。
師曰:病家人請雲;病患苦發熱,身體疼。
病患自卧,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瘥也。
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注】此下皆詳望問而知之之類也。
望謂觀其形之盛衰,色之深淺;問謂詢其情之苦欲,病之根因;脈謂診其脈之陰陽,合乎形色也。
設病家人來請,告以病者苦發熱,身體疼,師到病患自卧,診其脈沉而遲,知其瘥也。
何以知之?表有病脈當浮大,今反沉遲而無表脈,且無表證,故知愈也。
【集注】張錫駒曰:有問發熱身疼,脈反沉遲,是陽病而見陰脈,何以說得愈也?答曰:是必望其有恬然嗜卧之狀,問其有熱除身輕之意,而後合脈以斷其愈也。
假令病患雲:腹内卒痛。
病患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
何以知之?若裡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注】病家人來請,告以病者腹内卒痛,醫師到,病患自坐無苦容,診其脈浮而大,知其差也。
何以言之?裡有病,脈當沉細,今反浮大而無裡脈,且無裡證,故知愈也。
師曰:病家人來請雲:病患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患向壁卧,此熱已去也。
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按】不和當是“自和”,若不和如何言愈。
【注】此申上二條之義也。
病家人來言病者發熱煩極,師未即去,明日到,病患向壁靜卧,此熱已去,因知其差。
假令脈不和緩,未可言愈,必和緩而始可斷其已愈也,推之腹痛亦然。
此篇首所雲:設有不應,消息診看。
消息者,謂今日之望,異于昨日之問聞也。
假令向壁卧,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
假令脈自和,處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注】此設治詐病之法也。
蓋仲景不欲人售其欺,亦不欲醫為其欺而妄治也。
醫者玩此而揣摩之,則彼不敢欺,而我不妄治矣。
【集注】程知曰:彼以詐病,我以詐治,非良工不能具是巧也。
師持脈,病患欠者,無病也。
脈之呻者,病也。
言遲者,風也。
搖頭言者,裡痛也。
行遲者,表強也。
坐而伏者,短氣也。
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
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注】陰陽相引故欠,欠者先引氣入而後呵之,故謂之呵欠。
陰陽不相引則病,相引則和,故曰:欠者無病也。
診脈時,有呻吟病苦之聲,故曰:呻者病也。
言遲者,語言謇澀,故曰:言遲者,風也。
搖頭言者,痛極艱于發聲,搖頭以意示緩,故曰:搖頭言者,裡痛也。
行遲者,風病筋絡不利,故曰;行遲者,表強也。
坐而伏者,氣不能接,故曰:坐而伏者,短氣也。
凡腰痛者,皆不能坐,即略坐非伸足根據倚不可,故曰: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
凡心痛者,皆伛偻護其痛處,故曰: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集注】方有執曰:舌強則言遲,經絡牽急則舌強。
筋攣則經絡拘急,肝屬木,其合筋,其主風。
頭屬陽,裡屬陰,頭搖者,陰不與陽和也。
短氣者,裡不足也。
此條八者,皆望而知之之事也。
張志聰曰:師持脈者,猶言師但持脈而不問也。
八條皆察人之神情,得人之病機,所謂望而知之者。
問曰:人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注】人病恐怖者,陽神不足也。
陽不足則恐,神不足則怖,恐則血随氣下,故面白脫色不潤澤也;怖則氣随神亂,故脈形如循絲累累然而亂也。
【集注】方有執曰:恐怖,惶懼也。
循,理治也,絲,言細也。
累累,聯系貌。
脫色,猶言失色也。
蓋内氣餒者,則外色奪,所以有卒然之變也。
程應旄曰:此示人察色合脈之法,恐則氣下神被奪矣,故脈細而且不定,面色白而且脫也。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脈自澀,唇口幹燥也。
【注】津液少則脈澀,唇口因以幹燥,此因不飲而然,非由此而不飲也。
【集注】程應旄曰:不飲如與人氣,至二三日湯水不沾唇之類。
肺失遊溢精氣,故脈澀而唇口幹燥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注】愧者,羞也。
羞則神色蕩而不定,故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此皆察色合脈,以意消息而知之之類也。
【集注】程應旄曰:以上數條,不論有病無病,凡人有所負于中,辄複形之色與脈也。
于此推之,以意消息,則諸病之情,無不可即外以征内矣。
問矣: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患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
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注】脈有災怪,謂因藥而變災怪也。
假令人病太陽病,得太陽脈,脈證相應,因為作太陽病湯藥與服之;比還,如食頃,病患乃大吐下利,腹中痛,師問曰:我先來不見此證,今乃災變怪異,緣何作此吐利?病者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為此災怪耳!望、問固醫家之事,亦須病患毫無隐諱,方能盡醫所長。
仲景為病家服藥未告于醫,醫失問先服何藥,故出此條以示戒耳!【集注】成無己曰:醫以脈證與藥相對,而反變異為其災可怪,故名災怪。
張志聰曰: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者,如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此脈與形證相應也。
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者,言送湯如食頃,所投之藥未周于經,必舊時服藥之故也。
卷十六 辨脈法 辨者,别也。
辨脈者,辨别諸脈之名也,法者,諸脈部位、至數、形狀、相類、相反,别之各有其法也。
脈名者也,如浮、沉、遲、數、滑、澀諸脈之名是也。
部位者,如浮、中、沉,上、下之部位是也。
至數者,如遲三至,數六至之至數是也。
形狀者,如滑流,澀滞之形狀是也。
相類者,如弦與緊,滑與動之類是也。
相反者,如浮與沉,虛與實之反是也。
皮膚取而得之,謂之浮;筋骨取而得之,謂之沉。
此以脈之上下部位而得名也,是則凡脈因部位而得名,皆統乎浮沉矣。
如浮而無力謂之濡;沉而無力謂之弱;浮而極有力謂之革;沉而極有力謂之牢。
浮中沉俱有力,按之且大謂之實;浮中沉俱無力,按之且大謂之虛;浮中沉極無力,按之且小,似有似無,謂之微;浮中沉極無力,按之且大渙散不收,謂之散;浮沉有力,中取無力,謂之芤;按之至骨,推尋始得,謂之伏。
此皆以部位兼形狀相反,而得名者也。
一息三至,謂之遲;一息六至,謂之數。
此以脈之至數而得名者也,是則凡脈因至數而得名者,皆統乎遲數矣。
如一息四至謂之緩;一息七至謂之疾;數時一止謂之促;緩時一止謂之結;至數不乖,動而中止,不能自還,須臾複動,謂之代。
此皆以至數兼相類而得名者也。
流利如珠,謂之滑;進退艱難滞澀,謂之澀。
此以脈之形狀而得名也,是則凡脈因形狀而得名者,皆統乎滑澀矣。
如脈形粗大,謂之大;脈形細小,謂之小;來去迢迢,謂之長;來去縮縮,謂之短;來盛去衰,謂之洪;其形如豆,動搖不移,謂之動;狀類弓弦,按之端直且勁,謂之弦;較弦則粗,按之左右彈指,謂之緊。
此皆以形狀兼相類相反而得名者也。
此辨脈之大概也。
診者于此能詳審而擴充之,則進乎法矣。
今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脈别之以為綱;以大、小、虛、實,諸脈辨之以為目,務使陰陽标本,虛實寒熱,心中有據,指下無差,庶心手相得,而辨證處方,自無錯謬矣。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注】此以脈之陰陽,辨病之陰陽生死法也。
浮、大、數、動、滑五者,比之諸脈為有餘,陽道有餘,故曰陽也。
沉、澀、弱、弦、微五者,比之諸脈為不及,陰道不及,故曰陰也。
陰病,謂陰寒病也。
見陽脈,謂見陽熱脈也。
陽熱脈,即浮、大、數、動、滑類也。
以陰病得陰脈,證脈相應,死難必也。
陰病若得陽脈,猶冬盡春生,萬物雖未即生,然日進生機,故曰生也。
陽病,謂陽熱病也。
見陰脈,謂見陰寒脈也。
陰寒脈即沉、澀、弱、弦、微類也。
以陽病得陽脈,證脈相應,生可蔔也;陽病若得陰脈,如暑去秋來,萬物雖未即死,然日趨死候,故曰死也。
蓋天人無二理,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陽主生,陰主殺故也。
【集注】方有執曰:陰陽者,通髒腑、血氣、表裡、虛實、風寒、寒熱而總言之也。
程知曰:陰病見陽脈而主生者,邪氣自裡之表,欲汗而解也。
陽病見陰脈而主死者,邪氣自表入裡,正虛邪盛也。
故正氣實者,多見陽脈,正氣虛者,多見陰脈。
脈來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複來煮,名曰促。
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注】緩,四至脈也。
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脈。
數,六至脈也。
數時一止複來者,名曰促脈。
陽盛則促,陰盛則結,陰陽偏勝則病,故曰:此皆病脈也。
脈按之來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
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按】脈按之來緩,時一止至,名曰結陰也數語,文義不順,且前論促結之脈已明,當是衍文。
【注】脈來至數不乖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名曰代。
乃一髒無氣,求他髒以代續之故也。
凡病得此代脈者,必為難治,蓋以促結之止,如急行而蹶,雖然中止,即能自還,非代脈之止可比也。
陰陽相搏,名曰動。
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按】《素問》曰:陽加于陰謂之汗。
陽加于陽,豈有汗出之理?陽動則“汗出”二字當是“發熱”二字;陰動則“發熱”二字當是“汗出”二字。
【注】動者,躁動也,謂陰陽互相鼓擊而不甯也。
動,陽脈也。
寸為陽,陽乘擊于陽,故陽動發熱也。
尺為陰,陰乘擊于陰,故陰動汗出也。
關界乎陰陽,則陰陽互相乘擊,故發熱汗出同見也。
此為動而有力,陽盛之候,若按之不鼓,是為陽衰之診,則必形冷而不發熱,汗出而必惡寒,非抟擊陽盛之動,乃擾亂陽虛之動也。
由三焦之陽氣傷,則不能外溫肉分,故有是證也。
動脈之狀,頗似數脈,惟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故名曰動也,厥厥者,謂似有根之搖動,動而不移,非若滑脈之流動,動而不居也。
【集注】方有執曰:陰陽相搏之陰陽,以二氣言;
【注】身汗如油,液外亡也;喘而不休,氣上脫也;水漿不下,胃氣絕也;形體不仁,營衛敗也;乍靜乍亂,精神散也。
此皆命絕之候。
由此推之,脈雖浮洪,必然無根,是為真髒孤陽飛越之診也。
【集注】王肯堂曰:火之将滅也必明,脈來浮洪湧盛,此将去人體之兆也,然又必兼下一二證,始可斷其命絕。
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心絕也。
【注】心絕陰盡,惟陽獨留,故身體大熱,形如煙熏,從火化也。
心藏神,直視,神去也。
頭屬陽,陽無所根據,故搖頭也。
【集注】成無己曰:心脈俠咽系,目直視者,心經絕也。
頭為諸陽之會,搖頭者,陰絕而陽無根也。
唇吻反青,四肢習者,此為肝絕也。
【注】唇吻之色當赤而黃,反見青色者,木土相克也。
四肢汗出不已,此為肝絕也。
【集注】成無己曰:唇吻者,脾之候,肝色青,肝絕則真色見于所勝之部也。
四肢者,脾所主,肝主筋,肝絕則筋脈引急,發于所勝也。
方有執曰:口唇邊曰吻。
四肢,手足也。
,汗出貌。
習,鳥數飛也,言手足顫搖如鳥之習飛,奮振而不已也。
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
【注】脾之華在唇四白,環口黧黑,其華萎矣!冷汗、陰黃,皆脾絕也。
【集注】方有執曰:口為脾之竅,黧黑者,熏黃黑暗,土敗之色也。
柔汗,俗謂冷汗是也。
張錫駒曰:脾主四白,環口黧黑,土敗而水侮也。
柔汗者,柔軟而膩,脾之真液,黃者脾之真色,真液洩而真色見,故為脾絕也。
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注】腎司二便,溲便遺失,腎絕也。
腎藏精與志,狂言直視,精志俱敗也。
【集注】方有執曰:溲便,遺尿也。
腎司阖辟,阖辟廢,故二便皆無禁約也。
經曰:腎藏志,狂言者,是失志矣,失志者死。
腎主骨,骨之精為瞳子,目反直視者,骨之精不上榮于瞳子,而不能轉也。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原聞其說。
師曰:病家人請雲;病患苦發熱,身體疼。
病患自卧,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瘥也。
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注】此下皆詳望問而知之之類也。
望謂觀其形之盛衰,色之深淺;問謂詢其情之苦欲,病之根因;脈謂診其脈之陰陽,合乎形色也。
設病家人來請,告以病者苦發熱,身體疼,師到病患自卧,診其脈沉而遲,知其瘥也。
何以知之?表有病脈當浮大,今反沉遲而無表脈,且無表證,故知愈也。
【集注】張錫駒曰:有問發熱身疼,脈反沉遲,是陽病而見陰脈,何以說得愈也?答曰:是必望其有恬然嗜卧之狀,問其有熱除身輕之意,而後合脈以斷其愈也。
假令病患雲:腹内卒痛。
病患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
何以知之?若裡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注】病家人來請,告以病者腹内卒痛,醫師到,病患自坐無苦容,診其脈浮而大,知其差也。
何以言之?裡有病,脈當沉細,今反浮大而無裡脈,且無裡證,故知愈也。
師曰:病家人來請雲:病患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患向壁卧,此熱已去也。
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按】不和當是“自和”,若不和如何言愈。
【注】此申上二條之義也。
病家人來言病者發熱煩極,師未即去,明日到,病患向壁靜卧,此熱已去,因知其差。
假令脈不和緩,未可言愈,必和緩而始可斷其已愈也,推之腹痛亦然。
此篇首所雲:設有不應,消息診看。
消息者,謂今日之望,異于昨日之問聞也。
假令向壁卧,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
假令脈自和,處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注】此設治詐病之法也。
蓋仲景不欲人售其欺,亦不欲醫為其欺而妄治也。
醫者玩此而揣摩之,則彼不敢欺,而我不妄治矣。
【集注】程知曰:彼以詐病,我以詐治,非良工不能具是巧也。
師持脈,病患欠者,無病也。
脈之呻者,病也。
言遲者,風也。
搖頭言者,裡痛也。
行遲者,表強也。
坐而伏者,短氣也。
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
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注】陰陽相引故欠,欠者先引氣入而後呵之,故謂之呵欠。
陰陽不相引則病,相引則和,故曰:欠者無病也。
診脈時,有呻吟病苦之聲,故曰:呻者病也。
言遲者,語言謇澀,故曰:言遲者,風也。
搖頭言者,痛極艱于發聲,搖頭以意示緩,故曰:搖頭言者,裡痛也。
行遲者,風病筋絡不利,故曰;行遲者,表強也。
坐而伏者,氣不能接,故曰:坐而伏者,短氣也。
凡腰痛者,皆不能坐,即略坐非伸足根據倚不可,故曰: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
凡心痛者,皆伛偻護其痛處,故曰: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集注】方有執曰:舌強則言遲,經絡牽急則舌強。
筋攣則經絡拘急,肝屬木,其合筋,其主風。
頭屬陽,裡屬陰,頭搖者,陰不與陽和也。
短氣者,裡不足也。
此條八者,皆望而知之之事也。
張志聰曰:師持脈者,猶言師但持脈而不問也。
八條皆察人之神情,得人之病機,所謂望而知之者。
問曰:人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注】人病恐怖者,陽神不足也。
陽不足則恐,神不足則怖,恐則血随氣下,故面白脫色不潤澤也;怖則氣随神亂,故脈形如循絲累累然而亂也。
【集注】方有執曰:恐怖,惶懼也。
循,理治也,絲,言細也。
累累,聯系貌。
脫色,猶言失色也。
蓋内氣餒者,則外色奪,所以有卒然之變也。
程應旄曰:此示人察色合脈之法,恐則氣下神被奪矣,故脈細而且不定,面色白而且脫也。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脈自澀,唇口幹燥也。
【注】津液少則脈澀,唇口因以幹燥,此因不飲而然,非由此而不飲也。
【集注】程應旄曰:不飲如與人氣,至二三日湯水不沾唇之類。
肺失遊溢精氣,故脈澀而唇口幹燥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注】愧者,羞也。
羞則神色蕩而不定,故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此皆察色合脈,以意消息而知之之類也。
【集注】程應旄曰:以上數條,不論有病無病,凡人有所負于中,辄複形之色與脈也。
于此推之,以意消息,則諸病之情,無不可即外以征内矣。
問矣: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患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
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注】脈有災怪,謂因藥而變災怪也。
假令人病太陽病,得太陽脈,脈證相應,因為作太陽病湯藥與服之;比還,如食頃,病患乃大吐下利,腹中痛,師問曰:我先來不見此證,今乃災變怪異,緣何作此吐利?病者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為此災怪耳!望、問固醫家之事,亦須病患毫無隐諱,方能盡醫所長。
仲景為病家服藥未告于醫,醫失問先服何藥,故出此條以示戒耳!【集注】成無己曰:醫以脈證與藥相對,而反變異為其災可怪,故名災怪。
張志聰曰: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者,如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此脈與形證相應也。
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者,言送湯如食頃,所投之藥未周于經,必舊時服藥之故也。
卷十六 辨脈法 辨者,别也。
辨脈者,辨别諸脈之名也,法者,諸脈部位、至數、形狀、相類、相反,别之各有其法也。
脈名者也,如浮、沉、遲、數、滑、澀諸脈之名是也。
部位者,如浮、中、沉,上、下之部位是也。
至數者,如遲三至,數六至之至數是也。
形狀者,如滑流,澀滞之形狀是也。
相類者,如弦與緊,滑與動之類是也。
相反者,如浮與沉,虛與實之反是也。
皮膚取而得之,謂之浮;筋骨取而得之,謂之沉。
此以脈之上下部位而得名也,是則凡脈因部位而得名,皆統乎浮沉矣。
如浮而無力謂之濡;沉而無力謂之弱;浮而極有力謂之革;沉而極有力謂之牢。
浮中沉俱有力,按之且大謂之實;浮中沉俱無力,按之且大謂之虛;浮中沉極無力,按之且小,似有似無,謂之微;浮中沉極無力,按之且大渙散不收,謂之散;浮沉有力,中取無力,謂之芤;按之至骨,推尋始得,謂之伏。
此皆以部位兼形狀相反,而得名者也。
一息三至,謂之遲;一息六至,謂之數。
此以脈之至數而得名者也,是則凡脈因至數而得名者,皆統乎遲數矣。
如一息四至謂之緩;一息七至謂之疾;數時一止謂之促;緩時一止謂之結;至數不乖,動而中止,不能自還,須臾複動,謂之代。
此皆以至數兼相類而得名者也。
流利如珠,謂之滑;進退艱難滞澀,謂之澀。
此以脈之形狀而得名也,是則凡脈因形狀而得名者,皆統乎滑澀矣。
如脈形粗大,謂之大;脈形細小,謂之小;來去迢迢,謂之長;來去縮縮,謂之短;來盛去衰,謂之洪;其形如豆,動搖不移,謂之動;狀類弓弦,按之端直且勁,謂之弦;較弦則粗,按之左右彈指,謂之緊。
此皆以形狀兼相類相反而得名者也。
此辨脈之大概也。
診者于此能詳審而擴充之,則進乎法矣。
今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脈别之以為綱;以大、小、虛、實,諸脈辨之以為目,務使陰陽标本,虛實寒熱,心中有據,指下無差,庶心手相得,而辨證處方,自無錯謬矣。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注】此以脈之陰陽,辨病之陰陽生死法也。
浮、大、數、動、滑五者,比之諸脈為有餘,陽道有餘,故曰陽也。
沉、澀、弱、弦、微五者,比之諸脈為不及,陰道不及,故曰陰也。
陰病,謂陰寒病也。
見陽脈,謂見陽熱脈也。
陽熱脈,即浮、大、數、動、滑類也。
以陰病得陰脈,證脈相應,死難必也。
陰病若得陽脈,猶冬盡春生,萬物雖未即生,然日進生機,故曰生也。
陽病,謂陽熱病也。
見陰脈,謂見陰寒脈也。
陰寒脈即沉、澀、弱、弦、微類也。
以陽病得陽脈,證脈相應,生可蔔也;陽病若得陰脈,如暑去秋來,萬物雖未即死,然日趨死候,故曰死也。
蓋天人無二理,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陽主生,陰主殺故也。
【集注】方有執曰:陰陽者,通髒腑、血氣、表裡、虛實、風寒、寒熱而總言之也。
程知曰:陰病見陽脈而主生者,邪氣自裡之表,欲汗而解也。
陽病見陰脈而主死者,邪氣自表入裡,正虛邪盛也。
故正氣實者,多見陽脈,正氣虛者,多見陰脈。
脈來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複來煮,名曰促。
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注】緩,四至脈也。
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脈。
數,六至脈也。
數時一止複來者,名曰促脈。
陽盛則促,陰盛則結,陰陽偏勝則病,故曰:此皆病脈也。
脈按之來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
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按】脈按之來緩,時一止至,名曰結陰也數語,文義不順,且前論促結之脈已明,當是衍文。
【注】脈來至數不乖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名曰代。
乃一髒無氣,求他髒以代續之故也。
凡病得此代脈者,必為難治,蓋以促結之止,如急行而蹶,雖然中止,即能自還,非代脈之止可比也。
陰陽相搏,名曰動。
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按】《素問》曰:陽加于陰謂之汗。
陽加于陽,豈有汗出之理?陽動則“汗出”二字當是“發熱”二字;陰動則“發熱”二字當是“汗出”二字。
【注】動者,躁動也,謂陰陽互相鼓擊而不甯也。
動,陽脈也。
寸為陽,陽乘擊于陽,故陽動發熱也。
尺為陰,陰乘擊于陰,故陰動汗出也。
關界乎陰陽,則陰陽互相乘擊,故發熱汗出同見也。
此為動而有力,陽盛之候,若按之不鼓,是為陽衰之診,則必形冷而不發熱,汗出而必惡寒,非抟擊陽盛之動,乃擾亂陽虛之動也。
由三焦之陽氣傷,則不能外溫肉分,故有是證也。
動脈之狀,頗似數脈,惟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故名曰動也,厥厥者,謂似有根之搖動,動而不移,非若滑脈之流動,動而不居也。
【集注】方有執曰:陰陽相搏之陰陽,以二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