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
【集注】方有執曰:其脈洪大而長,應萬物盛長之象也。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
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
若汗自出者,明日便解矣。
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
四時仿此。
【注】凡四時之病,當以四時之脈期之。
期之者,期其愈不愈也。
立夏之日,得洪大脈,是其本位應得之脈。
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
若明日身不疼不重,雖脈仍洪大,必非邪脈,乃時脈也,不須再汗,謂已解也。
設若本日汗然自出者,此解兆已見,雖脈洪大,不須發汗,明日便自解矣。
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得其時脈故也。
四時仿此。
【集注】方有執曰:此言脈得應時而旺,則病有當解之時。
舉夏以例其餘,示人推仿之意。
程知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當其時得之,則為平脈,雖外感寒邪,但微汗出自愈耳!重則治之,輕則不必治也。
《内經》曰:脈得四時之順者。
此也。
程應旄曰:洪大為夏令之脈,亦為邪盛之脈,有病則從邪,無病則從令,解不解不須另辨。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
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
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注】西方屬金,主秋令燥,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肺,故曰:肺者金也。
名手太陰經,其脈當浮。
若得毛浮緩遲,此浮而有胃,是肺平脈也,雖有肺病,自易愈也。
若得毛浮而少緩遲,此浮多胃少,是肺病脈也。
若得毛浮而無緩遲,此但浮無胃,是肺死脈也。
若得毛浮而數,則為病劇。
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當發癰腫而難治也。
【集注】方有執曰:肺主皮毛,上為華蓋,故脈毛浮。
緩遲者,脾土之脈也。
兼得緩遲為愈者,肺金得土為逢生也,法當癰膿者,金逢火化也。
北方腎脈,其形何似?師曰:腎者水也,名曰少陰,其脈沉滑,是腎脈也。
腎病自得沉滑而濡者,愈也。
【按】東南西方,皆有其文,惟缺北方,仿經文補之。
【注】北方屬水,主冬令寒,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腎,故曰腎者水也,名足少陰經,其脈當沉。
若得沉滑而濡,此沉而有胃,是腎平脈也,雖有腎病,自易愈也。
若得沉滑而少濡和,此為沉多胃少,是腎病脈也。
若得沉而無滑濡,此但沉無胃,是腎死脈也。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
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
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内汗出,陰下濕也。
【按】“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二句,與上下之義不屬,當是錯簡。
【注】此冬月之平脈也。
若陽明關脈微沉而不滑,是失正陽,為胃不和,故其人食飲僅自可也。
若少陰尺脈微滑而不濡,是失純陰,為腎不和,故其人汗出,陰下濕也。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謂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注】此以人之五脈,候人五髒不平之診法也。
人之五髒,法天五行,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此相屬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相生也。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此相克也。
相生者生,相克者死。
人之髒氣亦然,故其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也。
水乘火,金乘木,乘其所勝,是相克也,名曰縱。
火乘水,木乘金,乘所不勝,是反侮也,名曰橫。
水乘金,火乘木,子乘其母,是倒施也,名曰逆。
金乘水,木乘火,母乘其子,是相生也,名曰順。
五髒之脈,肝弦、心洪、脾緩、肺浮、腎沉,五髒各見本脈,自無病也。
若見他脈,以此推之,縱者病甚,橫者病微,逆者病虛,順者病實也。
【集注】方有執曰:乘,猶乘舟車之乘。
縱,直也。
橫者,縱之對。
順,從也。
逆者,順之反。
程知曰:非其時而得之,則為相乘,縱橫為患最重,順逆猶無大害也。
問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髒?師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髒也。
【注】上條發明五髒相乘,縱橫順逆之脈,此條發明陰陽相乘,各從其類之診。
腑,陽也;浮數,陽也。
髒,陰也;遲澀,陰也。
陽乘陽,陰乘陰,各從其類而相乘也。
其陰邪乘陽,陽邪乘陰,腑邪乘髒,髒邪乘腑,各以脈證錯綜參之,可類推矣。
【集注】方有執曰:浮數陽也,以陽部而見陽脈,故知乘腑也。
遲澀陰也,以陰部而見陰脈,故知乘髒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頭?師曰:五髒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注】此承上條,發明五髒六腑不平相乘之脈也。
适者,至也。
頭者,數也。
凡人若見濡弱之脈而相乘者,是因我虛而彼乘及之也。
越人隻曰一脈辄為十變,何以至十一數也?越人遺包絡、三焦,故十也。
今五髒六腑相乘,故十一也。
然陰乘陽,陽乘陰,腑乘髒,髒乘腑,錯而綜之,豈止十一耶!【集注】程知曰:此總揭脈之大要,言脈得濡弱,則可以和适五髒六腑也。
經曰:呼吸者脈之頭,濡弱者,軟和以滑,《内經》謂之有胃氣也。
五髒六腑之邪,不能不相乘,如金邪乘木,木邪乘火之類,惟諸相乘中,有軟和以滑之意,則為易愈,故濡弱可以和适十一髒脈氣也。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複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于陰中,則發熱也。
【注】此以寸、尺發明陰陽相乘為病之脈也。
若脈緊無汗,灑淅惡寒發熱者,是傷寒也。
脈緩有汗,灑淅惡寒發熱者,是中風也。
今寸脈微,灑淅惡寒者,是陽不足,陰氣上乘,入于陽中也。
尺脈弱,發熱者,是陰不足,陽氣下陷入于陰中也。
此内傷不足,陰陽相乘,有休止之惡寒發熱,非外感有餘,風寒中傷營衛,無休止之惡寒發熱也。
【集注】方有執曰:陽先乎陰以陷入也,故曰從,諱之也。
陰随于陽以上入也,故曰乘,傷之也。
惡寒者,陽不足以勝陰,而與陰俱化也;發熱者,陰不足以勝陽,而從陽之化也。
程知曰:此辨陰陽相乘之脈也。
往來則陰陽之氣,更盛更虛,陰并則寒,陽并則熱矣。
凡瘧與往來寒熱之脈皆然也。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注】上條以脈之寸、尺微弱,辨陰陽不足,此條以脈之浮沉有力,别陰陽結實為病之診法也。
脈浮大而數,藹藹如車蓋者,陽結實脈也;脈沉石而遲,累累如循長竿者,陰結實脈也。
夫脈既可以别陰陽之結實,又不可不以陰結、陽結之證而合陰結、陽結之脈相參看也。
陽結證,身輕能食,陽能消谷也。
不大便,期十七日當劇者,陽體終燥,故遲三日也。
陰結證,身重不能食,陰不能消谷也。
不大便,期十四日當劇者,陰體終濡,故早三日也。
劇者謂不大便,裡急下重,且滿且痛,不可再待時日,宜早圖之也,故或潤竅以導之,軟堅以下之,不緻臨期燥屎巨硬,谷道難出,窘苦萬狀也。
凡病後傷液,多有此證,閱曆深者,自知之也。
【集注】程應旄曰:不曰病有,而曰脈有,二氣所禀,有偏勝也。
陽結者,偏于陽而無陰以生液;陰結者,偏于陰而無陽以化液。
皆于脈之浮而數,沉而遲辨之也。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其脈沉者,營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按】陽脈浮,其脈浮之二“浮”字,當是“濡”字,若是“浮”字,則與衛衰汗出如流珠之義不屬。
其脈沉之“沉”字,當是“弱”字,若是“沉”字,則與血虛營氣微之義不屬。
【注】此以浮沉别陰陽不足為病之診法也。
陽脈濡,浮而無力脈也;陰脈弱,沉而無力脈也。
其脈弱者,營氣微也,營微則血虛,故不止于發熱,而且筋急也。
其脈濡者,衛氣衰也,衛衰則表不固,故不止于惡寒,而且汗出如流珠也。
【集注】方有執曰:沉以候裡,榮行脈中,故衰微可知。
浮以候表,衛行脈外,汗出如流珠,則表不固,故衰備可知。
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注】藹藹如車蓋,形容脈之浮大有力,即前陽結浮數之脈也,因其有力而盛,故名曰陽結也。
【集注】程應旄曰:脈藹藹如車蓋者,形容其浮數中有擁上之象。
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注】累累如循長竿者,形容脈之沉石有力,即前陰結沉遲之脈也,因其有力而盛,故名曰陰結也。
【集注】程知曰:累累如循長竿,直引強硬之貌,為陰氣固結,陽不得而和之。
前言陰結、陽結,蓋指便硬一證言之,此則專言脈象也。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注】瞥瞥如羹上肥者,形容脈之浮而無力,即前衛氣衰之濡脈,故曰陽氣微也。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注】綿綿如瀉漆之絕者,形容脈之沉而無力,即前營氣微之弱脈,故曰亡其血也。
【集注】成無己曰:綿綿者,連綿而軟也。
如瀉漆之絕者,前大而後細也。
脈萦萦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
【注】萦萦如蜘蛛絲者,形容脈之細小,難于尋按,而浮、中、沉似有似無,即前陽不足之微脈,故曰陽氣衰也。
【集注】方有執曰:萦萦如蛛絲,牽惹旁旋,微細欲絕之狀。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
此皆不治,決死也。
若計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注】此以上發明平脈,已下皆死候之脈也。
寸、關、尺三部脈之上下,以候陰陽五髒升降也。
寸位乎上,候心肺之陽,主升。
升極而降,降不至關,是為孤陽,故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也。
尺位乎下,候肝腎之陰,主降。
降極而升,升不至關,是為獨陰,故曰: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也。
關位乎中,以候脾,界乎寸尺,所以升降出入者也。
今上下不至關,是升降出入息矣。
故曰:此皆不治,決死也。
若陰陽已離,胃氣未絕,尚可計餘命之期,期以月節克之,如經曰:陰勝則陽絕,能夏不能冬;陽勝則陰絕,能冬不能夏。
肝死于秋,心死于冬,脾死于春,肺死于夏,腎死于長夏之類是也,推之于日于時亦然。
又未知何髒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注】經曰:人有兩死,而無兩生。
有兩死者,謂陰陽皆可死也;無兩生者,謂陰陽不能獨生也。
故陽先絕,陰後竭,死則身青而冷;陰先絕,陽後竭,死則身赤而溫也。
【集注】成無己曰:陽主熱而色赤,陰主寒而色青。
其人死已,身色青,則陰未離乎體,故知陰氣後竭也;身色赤,腋下溫,心下熱,則陽未離乎體,故知陽氣後竭也。
程知曰:陽氣前絕,寒病;陰氣前絕,熱病也。
寒熱之治法一誤。
雖死尚有征驗,誠可畏也。
師曰:脈病患不病,名曰行屍。
以無旺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
人病脈不病,名曰内虛。
以無谷神,雖困無苦。
【注】脈者,人之根本也。
脈病患不病者,謂外形不病,而見真髒病脈。
其内本已絕,雖生猶死,不過屍居餘氣耳!故曰:行尺也。
餘氣者,未盡五髒生旺之餘氣也,若旺氣一退,即卒然眩仆不識人而死矣。
若良工早察于旺氣未退之先而圖之,未必無所補也。
人病脈不病,謂外形羸瘦似病,其脈自和,以根本尚固,不過谷氣不充,名曰内虛,非行屍可比,雖困無害。
胃氣複,谷氣充,自然安矣。
谷神即谷氣也。
【集注】方有執曰:周氏雲:形體之中,覺見憔悴,精神昏愦,食不忻美,而脈得四時之從,無過、不及之偏,是人病脈不病也。
形體安和,而脈息乍大乍小,或至或損,弦緊浮滑,沉澀不一,殘賊沖和之氣,是脈息不與形相應,乃脈病患不病也。
張錫駒曰:谷神乃水谷所化之神,人賴此以資生也。
内虛食少,谷氣不充,即無谷神矣。
故曰:無害。
若無本然之胃神,安得謂之無害耶!未知何髒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
【注】此申上條不知何髒先絕,而詳言其證也。
肺主皮毛,肺絕汗出不流,故發潤也;肺主氣,肺絕張口氣出,不能複還也。
故曰為肺先絕也。
【集注】成無己曰:肺為氣之主,為津液之帥。
汗出發潤者,津脫也;喘不休者,氣脫也。
【集注】方有執曰:其脈洪大而長,應萬物盛長之象也。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
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
若汗自出者,明日便解矣。
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
四時仿此。
【注】凡四時之病,當以四時之脈期之。
期之者,期其愈不愈也。
立夏之日,得洪大脈,是其本位應得之脈。
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
若明日身不疼不重,雖脈仍洪大,必非邪脈,乃時脈也,不須再汗,謂已解也。
設若本日汗然自出者,此解兆已見,雖脈洪大,不須發汗,明日便自解矣。
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得其時脈故也。
四時仿此。
【集注】方有執曰:此言脈得應時而旺,則病有當解之時。
舉夏以例其餘,示人推仿之意。
程知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當其時得之,則為平脈,雖外感寒邪,但微汗出自愈耳!重則治之,輕則不必治也。
《内經》曰:脈得四時之順者。
此也。
程應旄曰:洪大為夏令之脈,亦為邪盛之脈,有病則從邪,無病則從令,解不解不須另辨。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
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
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注】西方屬金,主秋令燥,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肺,故曰:肺者金也。
名手太陰經,其脈當浮。
若得毛浮緩遲,此浮而有胃,是肺平脈也,雖有肺病,自易愈也。
若得毛浮而少緩遲,此浮多胃少,是肺病脈也。
若得毛浮而無緩遲,此但浮無胃,是肺死脈也。
若得毛浮而數,則為病劇。
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當發癰腫而難治也。
【集注】方有執曰:肺主皮毛,上為華蓋,故脈毛浮。
緩遲者,脾土之脈也。
兼得緩遲為愈者,肺金得土為逢生也,法當癰膿者,金逢火化也。
北方腎脈,其形何似?師曰:腎者水也,名曰少陰,其脈沉滑,是腎脈也。
腎病自得沉滑而濡者,愈也。
【按】東南西方,皆有其文,惟缺北方,仿經文補之。
【注】北方屬水,主冬令寒,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腎,故曰腎者水也,名足少陰經,其脈當沉。
若得沉滑而濡,此沉而有胃,是腎平脈也,雖有腎病,自易愈也。
若得沉滑而少濡和,此為沉多胃少,是腎病脈也。
若得沉而無滑濡,此但沉無胃,是腎死脈也。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
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
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内汗出,陰下濕也。
【按】“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二句,與上下之義不屬,當是錯簡。
【注】此冬月之平脈也。
若陽明關脈微沉而不滑,是失正陽,為胃不和,故其人食飲僅自可也。
若少陰尺脈微滑而不濡,是失純陰,為腎不和,故其人汗出,陰下濕也。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謂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注】此以人之五脈,候人五髒不平之診法也。
人之五髒,法天五行,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此相屬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相生也。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此相克也。
相生者生,相克者死。
人之髒氣亦然,故其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也。
水乘火,金乘木,乘其所勝,是相克也,名曰縱。
火乘水,木乘金,乘所不勝,是反侮也,名曰橫。
水乘金,火乘木,子乘其母,是倒施也,名曰逆。
金乘水,木乘火,母乘其子,是相生也,名曰順。
五髒之脈,肝弦、心洪、脾緩、肺浮、腎沉,五髒各見本脈,自無病也。
若見他脈,以此推之,縱者病甚,橫者病微,逆者病虛,順者病實也。
【集注】方有執曰:乘,猶乘舟車之乘。
縱,直也。
橫者,縱之對。
順,從也。
逆者,順之反。
程知曰:非其時而得之,則為相乘,縱橫為患最重,順逆猶無大害也。
問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髒?師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髒也。
【注】上條發明五髒相乘,縱橫順逆之脈,此條發明陰陽相乘,各從其類之診。
腑,陽也;浮數,陽也。
髒,陰也;遲澀,陰也。
陽乘陽,陰乘陰,各從其類而相乘也。
其陰邪乘陽,陽邪乘陰,腑邪乘髒,髒邪乘腑,各以脈證錯綜參之,可類推矣。
【集注】方有執曰:浮數陽也,以陽部而見陽脈,故知乘腑也。
遲澀陰也,以陰部而見陰脈,故知乘髒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頭?師曰:五髒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注】此承上條,發明五髒六腑不平相乘之脈也。
适者,至也。
頭者,數也。
凡人若見濡弱之脈而相乘者,是因我虛而彼乘及之也。
越人隻曰一脈辄為十變,何以至十一數也?越人遺包絡、三焦,故十也。
今五髒六腑相乘,故十一也。
然陰乘陽,陽乘陰,腑乘髒,髒乘腑,錯而綜之,豈止十一耶!【集注】程知曰:此總揭脈之大要,言脈得濡弱,則可以和适五髒六腑也。
經曰:呼吸者脈之頭,濡弱者,軟和以滑,《内經》謂之有胃氣也。
五髒六腑之邪,不能不相乘,如金邪乘木,木邪乘火之類,惟諸相乘中,有軟和以滑之意,則為易愈,故濡弱可以和适十一髒脈氣也。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複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于陰中,則發熱也。
【注】此以寸、尺發明陰陽相乘為病之脈也。
若脈緊無汗,灑淅惡寒發熱者,是傷寒也。
脈緩有汗,灑淅惡寒發熱者,是中風也。
今寸脈微,灑淅惡寒者,是陽不足,陰氣上乘,入于陽中也。
尺脈弱,發熱者,是陰不足,陽氣下陷入于陰中也。
此内傷不足,陰陽相乘,有休止之惡寒發熱,非外感有餘,風寒中傷營衛,無休止之惡寒發熱也。
【集注】方有執曰:陽先乎陰以陷入也,故曰從,諱之也。
陰随于陽以上入也,故曰乘,傷之也。
惡寒者,陽不足以勝陰,而與陰俱化也;發熱者,陰不足以勝陽,而從陽之化也。
程知曰:此辨陰陽相乘之脈也。
往來則陰陽之氣,更盛更虛,陰并則寒,陽并則熱矣。
凡瘧與往來寒熱之脈皆然也。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注】上條以脈之寸、尺微弱,辨陰陽不足,此條以脈之浮沉有力,别陰陽結實為病之診法也。
脈浮大而數,藹藹如車蓋者,陽結實脈也;脈沉石而遲,累累如循長竿者,陰結實脈也。
夫脈既可以别陰陽之結實,又不可不以陰結、陽結之證而合陰結、陽結之脈相參看也。
陽結證,身輕能食,陽能消谷也。
不大便,期十七日當劇者,陽體終燥,故遲三日也。
陰結證,身重不能食,陰不能消谷也。
不大便,期十四日當劇者,陰體終濡,故早三日也。
劇者謂不大便,裡急下重,且滿且痛,不可再待時日,宜早圖之也,故或潤竅以導之,軟堅以下之,不緻臨期燥屎巨硬,谷道難出,窘苦萬狀也。
凡病後傷液,多有此證,閱曆深者,自知之也。
【集注】程應旄曰:不曰病有,而曰脈有,二氣所禀,有偏勝也。
陽結者,偏于陽而無陰以生液;陰結者,偏于陰而無陽以化液。
皆于脈之浮而數,沉而遲辨之也。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其脈沉者,營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按】陽脈浮,其脈浮之二“浮”字,當是“濡”字,若是“浮”字,則與衛衰汗出如流珠之義不屬。
其脈沉之“沉”字,當是“弱”字,若是“沉”字,則與血虛營氣微之義不屬。
【注】此以浮沉别陰陽不足為病之診法也。
陽脈濡,浮而無力脈也;陰脈弱,沉而無力脈也。
其脈弱者,營氣微也,營微則血虛,故不止于發熱,而且筋急也。
其脈濡者,衛氣衰也,衛衰則表不固,故不止于惡寒,而且汗出如流珠也。
【集注】方有執曰:沉以候裡,榮行脈中,故衰微可知。
浮以候表,衛行脈外,汗出如流珠,則表不固,故衰備可知。
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注】藹藹如車蓋,形容脈之浮大有力,即前陽結浮數之脈也,因其有力而盛,故名曰陽結也。
【集注】程應旄曰:脈藹藹如車蓋者,形容其浮數中有擁上之象。
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注】累累如循長竿者,形容脈之沉石有力,即前陰結沉遲之脈也,因其有力而盛,故名曰陰結也。
【集注】程知曰:累累如循長竿,直引強硬之貌,為陰氣固結,陽不得而和之。
前言陰結、陽結,蓋指便硬一證言之,此則專言脈象也。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注】瞥瞥如羹上肥者,形容脈之浮而無力,即前衛氣衰之濡脈,故曰陽氣微也。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注】綿綿如瀉漆之絕者,形容脈之沉而無力,即前營氣微之弱脈,故曰亡其血也。
【集注】成無己曰:綿綿者,連綿而軟也。
如瀉漆之絕者,前大而後細也。
脈萦萦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
【注】萦萦如蜘蛛絲者,形容脈之細小,難于尋按,而浮、中、沉似有似無,即前陽不足之微脈,故曰陽氣衰也。
【集注】方有執曰:萦萦如蛛絲,牽惹旁旋,微細欲絕之狀。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
此皆不治,決死也。
若計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注】此以上發明平脈,已下皆死候之脈也。
寸、關、尺三部脈之上下,以候陰陽五髒升降也。
寸位乎上,候心肺之陽,主升。
升極而降,降不至關,是為孤陽,故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也。
尺位乎下,候肝腎之陰,主降。
降極而升,升不至關,是為獨陰,故曰: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也。
關位乎中,以候脾,界乎寸尺,所以升降出入者也。
今上下不至關,是升降出入息矣。
故曰:此皆不治,決死也。
若陰陽已離,胃氣未絕,尚可計餘命之期,期以月節克之,如經曰:陰勝則陽絕,能夏不能冬;陽勝則陰絕,能冬不能夏。
肝死于秋,心死于冬,脾死于春,肺死于夏,腎死于長夏之類是也,推之于日于時亦然。
又未知何髒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注】經曰:人有兩死,而無兩生。
有兩死者,謂陰陽皆可死也;無兩生者,謂陰陽不能獨生也。
故陽先絕,陰後竭,死則身青而冷;陰先絕,陽後竭,死則身赤而溫也。
【集注】成無己曰:陽主熱而色赤,陰主寒而色青。
其人死已,身色青,則陰未離乎體,故知陰氣後竭也;身色赤,腋下溫,心下熱,則陽未離乎體,故知陽氣後竭也。
程知曰:陽氣前絕,寒病;陰氣前絕,熱病也。
寒熱之治法一誤。
雖死尚有征驗,誠可畏也。
師曰:脈病患不病,名曰行屍。
以無旺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
人病脈不病,名曰内虛。
以無谷神,雖困無苦。
【注】脈者,人之根本也。
脈病患不病者,謂外形不病,而見真髒病脈。
其内本已絕,雖生猶死,不過屍居餘氣耳!故曰:行尺也。
餘氣者,未盡五髒生旺之餘氣也,若旺氣一退,即卒然眩仆不識人而死矣。
若良工早察于旺氣未退之先而圖之,未必無所補也。
人病脈不病,謂外形羸瘦似病,其脈自和,以根本尚固,不過谷氣不充,名曰内虛,非行屍可比,雖困無害。
胃氣複,谷氣充,自然安矣。
谷神即谷氣也。
【集注】方有執曰:周氏雲:形體之中,覺見憔悴,精神昏愦,食不忻美,而脈得四時之從,無過、不及之偏,是人病脈不病也。
形體安和,而脈息乍大乍小,或至或損,弦緊浮滑,沉澀不一,殘賊沖和之氣,是脈息不與形相應,乃脈病患不病也。
張錫駒曰:谷神乃水谷所化之神,人賴此以資生也。
内虛食少,谷氣不充,即無谷神矣。
故曰:無害。
若無本然之胃神,安得謂之無害耶!未知何髒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
【注】此申上條不知何髒先絕,而詳言其證也。
肺主皮毛,肺絕汗出不流,故發潤也;肺主氣,肺絕張口氣出,不能複還也。
故曰為肺先絕也。
【集注】成無己曰:肺為氣之主,為津液之帥。
汗出發潤者,津脫也;喘不休者,氣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