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平脈法
平脈者,平人不病之脈也。
如四時平脈,五髒平脈,陰陽同等平脈之類是也。
人病則脈不得其平矣。
如四時太過不及,陰陽髒腑,相乘相侮,及百病相錯,生死不平之脈之類是也。
平者又準之謂也。
言診者,誠能以諸平脈準諸不平之脈,則凡太過不及之差,呼吸尺寸之乖,莫不了然于心手之間,而無少差謬。
然後可以傷寒之脈,準諸壞病;亦可以諸壞病之脈,準之傷寒,誠所謂一以貫之而餘者已。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營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随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察色觀脈,大小不同。
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辄改易,進退低昂。
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得分明。
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
脈有三部,尺寸及關。
營衛流行,不失衡铨。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
水下二刻,一周循環,當複寸口,虛實見焉。
變化相乘,陰陽相幹。
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
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終必有奸。
審察表裡,三焦别焉。
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髒府,獨見若神。
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注】此總叙平脈之根源,借問答以示其法也。
脈者,血之府,氣血流行之動會也。
三部者寸為上部,關為中部,尺為下部也。
三部既定,陰陽屬焉,上部為陽,下部為陰。
陰陽平則相易,陰陽偏則相乘。
相易則和,相乘則病。
人之體躬,衛統氣而行脈外,營統血而行脈中,故凡呼吸出入,上下于中,莫不因息以遊布于四體,随津液而流通于周身,故随時動作,而效象夫脈之形容也。
察色,察五髒之色也。
肝青,心赤,肺白,腎黑,脾黃,各以其色合乎髒。
然四髒又皆以黃色為主,他色為兼,以土寄旺于四季也。
觀脈,觀五髒之脈也。
肝弦,心洪,肺浮,腎沉,脾緩,各以其脈主乎髒。
然四髒又皆以緩脈為本,蓋人以胃氣為本也。
其間,色或參差相錯,脈或大小相乖,一時之間,變無常經,病辄改易,或存或亡,無定象也。
師曰:子之所問,脈為醫道之根源,當以平旦複會于寸口之時診之,而虛實見焉。
寸口脈浮無力,為虛為風;牢堅有力,為實為寒。
脈沉為水,脈弦為支飲,脈動為痛,脈數為熱,設或病脈不應,則于其三部太過不及,陰陽變化相乘之理,消息診看。
料度髒腑,則順逆吉兇,自然獨見若神也。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
【注】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四動,乃平人不病之緩脈也。
閏以太息故五動,亦為平脈,非呼吸不能定其至數,持脈時必從此始,故曰:呼吸者,脈之頭也。
【集注】方有執曰:呼者,氣之出,脈之來也;吸者,氣之入,脈之去也。
頭,頭緒也,脈随氣之出入來去,名狀雖多,呼吸則其源頭也。
然脈有二,此以尺寸之脈言,若以周身言之,則循環無端,渾然不斷,無頭尾之可言,學人當識之也。
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内虛外實也。
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内實外虛也。
【注】此初持脈,以來去疾遲,而診表裡虛實法也。
來,脈出來陽也,故以候表;去,脈入去陰也。
故以候裡;疾,脈數疾有餘也,故以候實;遲,脈徐遲不足也,故以候虛。
言脈若出來疾,入去遲,為表實裡虛,故名曰内虛外實也。
脈若出來遲,入去疾,為表虛裡實,故名曰内實外虛也。
【集注】方有執曰: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膚之際,氣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于骨肉之間,氣之降而下也。
出呼而來也,入吸而去也。
經曰:來者為陽,去者為陰。
疾為陽太過也,遲為陰不及也。
内虛外實者,陰不及而陽太過也;内實外虛者,陰太過而陽不及也。
故來去出入者,脈之大關鍵也;内外虛實者,病之大綱領也。
知内外之陰陽,而辨其孰為虛孰為實者,診家之切要也。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脈來頭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
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
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脈來頭小本大者,當是“脈來大去小”。
上微頭小者,當是“上微小者為陰盛”。
下微本大者,當是“下微小者為陽盛”,始與上下之義相屬。
【注】上以脈之來去疾遲,候内外虛實之診,此以脈之來去大小,診表裡盛衰之病。
脈上來微小,下去反大,反之象也,故名曰:反脈。
上來益大,下去微小,覆之象也,故名曰:覆。
反者,病在裡為陰盛;覆者,病在表為陽盛。
陽盛則病格,陰盛則病關,陰陽盛極不相交通,則病關格。
頭無汗者,陽未離陰,故可治;有汗則陽以上脫,故曰死也。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營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
衛氣弱名曰,營氣弱名曰卑,卑相搏名曰損。
衛氣和名曰緩,營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按】名曰沉之“沉”字,當是“強”字,玩下文自知。
【注】此詳上條,脈之來去盛衰之狀也。
寸口,通指寸、關、尺而言也。
衛主氣為陽以候表,營主血為陰以候裡。
脈随指有力上來,衛氣盛也,謂之高;脈随指有力下去,營氣盛也,謂之章。
高者長盛也,章者分明也。
高章相合,名曰綱。
綱者以營衛俱有餘,有總攬之意也。
脈随指無力上來,衛氣弱也,謂之;脈随指無力下去,營氣弱也,謂之卑。
者恍惚也,卑者縮下也。
卑相合,名曰損。
損者以營衛俱不足,有消縮之意也。
若高章、卑之脈,與不疾、不徐緩遲之脈同見,則為盛者不過,弱者不衰,皆名和脈。
強者,即下文所着是也。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顔光,其聲商,毛發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
陰陽相抱,營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
【按】“薄鮮硬”三字不成句,應是衍文,當删之。
【注】此承上條,以釋“強”字之義。
言凡人禀陽氣盛,則得高章之盛;禀陰氣盛,則得卑之弱,此平人之常。
若能兼見緩遲平脈,斯為陰陽相抱,營衛相和,始名曰強。
強者即色鮮顔光,血滿肉緊之謂也。
【集注】方有執曰:緩以候胃,遲以候脾。
陽氣長者,言胃氣有餘也。
顔色聲音毛發,皆陽也。
鮮,麗也。
光,輝也。
商,清也。
長,美也。
形容胃陽之有餘也。
陰氣盛者,言脾氣充足也。
骨髓生,血脈滿,肌肉緊,骨髓血肉皆陰也,形容脾陰之充足也,相抱,言和洽也。
俱行,言周流也。
相搏,言合一也。
極言二氣得其和平,皆由脾、胃盈餘之所緻,必如此,則其人之健旺而強壯可知,故曰:強也。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注】上條以脈之盛衰,候人之強弱,此條以脈之浮中沉,分人之皮、脈、肉、筋、骨,以候五髒之診法也。
心肺俱浮,肝腎俱沉,以皮之浮、脈之浮而别心肺之浮也;以筋之沉、骨之沉而别肝腎之沉也。
脾主肌肉,在浮沉之間,故候中也。
肥人肌膚濃,脈當沉;瘦人肌膚薄,脈當浮。
今肥人脈反浮,瘦人脈反沉,故當責其病在何髒也。
【集注】方有執曰:責,求也。
肥人當沉者,肌膚濃,其脈深也,故求其病于浮。
瘦人當浮者,肌膚薄,其脈淺也,故求其病于沉。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
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注】此承上條詳言皮、脈、肉、筋、骨,各有所主,以候五髒之病也。
菽,豆也,約略輕重言之,非謂有其形也。
《難經》曰: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九菽之重,與肌肉相等者,脾部也;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之來疾者,腎部也。
各随所主之部,以候髒氣也。
至于寸口、關上、尺中,亦各有所主之位,以候髒氣。
左寸心也,右寸肺也,左關肝也,右關脾也,尺中腎也。
今特舉腎髒之部例之,以概其餘也。
假令下利而甚,元氣暴奪于中,寸口、關上、尺中全不見脈,法當死;其不死者,必是尺中時有一小見之脈也。
再舉頭者,謂一呼再起頭,一吸再起頭,合為四至也。
夫尺中時一小見之脈四至,則是腎間生氣之源未絕,即下利未止,尚為易治。
若一息二至,名曰損脈,是氣衰無胃,故為難治也。
【集注】程知曰:《難經》三菽、六菽之說,蓋言下指輕重有差等,以候五髒氣也。
又雲: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者,是胃之陽氣已絕也。
《難經》以損脈為陽氣下脫之脈,故曰損脈,至為難治也。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髒。
假令脈遲,此為在髒也。
【注】寸口,通指三部言也。
此以浮、沉、遲、數,候人表、裡、髒、腑之診法也。
浮者,皮膚取而得之脈也,浮主表,故曰:浮為在表。
沉者,筋骨取而得之脈也,沉主裡,故曰:沉為在裡。
數者,一息六至之脈也,數主陽,腑屬陽,故曰:數為在腑。
遲者,一息三至之脈也,遲主陰,髒屬陰,故曰:遲為在髒。
假令診其人脈遲,此為病在髒。
假令診其人脈遲,此為病在髒,舉一遲脈以例其餘也。
【集注】程知曰:軀殼之外,營衛為表,軀殼之内,髒腑為裡,故以浮沉别之。
諸陽雖皆屬腑,諸陰雖皆屬髒,當以遲數别之。
然傷寒中之傳變,亦有數而入髒,遲而入腑者,熟讀經文自知也。
張璐曰:此以浮、沉、遲、數,定表、裡、髒、腑,而全重于“遲為在髒”句,故重申以明之。
設脈見浮遲,雖有表證,隻以小建中和之,終非麻黃、青龍所宜,以髒氣本虛也。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注】此以陰陽同等,發明平人和緩之脈也。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謂浮、中、沉,陰陽同等也。
名曰緩者,謂和緩之脈也。
然緩脈有二義:和緩之緩,脈有力濡柔,不大不小,以形狀之緩,驗二氣之和也;至數之緩,脈來四至從容,不徐不疾,以至數之緩,驗胃氣之和也。
【集注】方有執曰:緩有二義,此以相兼言,蓋謂氣血和平也。
程知曰:緩有和緩之義,寬緩之義,與浮大相類,不與遲相類。
故經謂之浮大而濡,不曰浮大而遲也。
蓋脈之遲數,以至數言,緩急以形狀言耳!張璐曰:脈雖浮大而濡,按之仍不絕者為緩;若按之即無,是虛脈非緩脈也。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此是肝髒傷,故知死也。
【注】此已下四時、五髒平脈、病脈、死脈之診法也。
東方屬木,主春令風,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故曰肝者木也。
名足厥陰經,其脈當弦。
若得微弦濡弱而長,此弦而有胃,是肝平脈也,病自易愈也;若得微弦而長,而少濡弱和緩,為弦多胃少,肝病脈也;若得純弦而直,無濡弱和緩,為但弦無胃,是肝死脈也。
下三髒雖無純洪、純浮、純沉之文,省文也,當仿此。
【集注】方有執曰:微非脈名,蓋微微之弦,有胃氣之謂也。
魏荔彤曰:微弦,不甚弦,且帶濡弱,如短促,亦非木之本性,又必兼長脈,是象木之柔和而修長,此肝之本脈。
肝脈見此,肝髒平脈,如有微疾,亦易愈也。
假令純弦,如樹木将枯,枝幹幹硬,故知死也。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脈應濡弱,反得毛浮脈者,是肺脈也。
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
他皆仿此。
【注】二月春令也,毛浮秋脈也,春得秋脈,何以斷言至秋當死?蓋春肝木旺,秋肺金旺,二月肝旺之時,尚得毛浮肺脈,其衰可知,至秋金氣愈旺,金乘木,木愈受克則絕,故知至秋當死也,餘髒皆仿此。
【集注】方有執曰:此以四時脈氣屬五行生克應病,以主吉兇生死之理。
揭一以例其餘,所以示人持診之要法也。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
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注】南方屬火,主夏令熱,在天為火,在地為熱,在人為心,故曰:心者火也,名手少陰經,其脈當洪。
若得洪大和緩,此洪而有胃,是心平脈也,雖有心病,自易愈也。
若得洪大而少和緩,此洪多胃少,是心病脈也。
若得洪大而無和緩,此但洪無胃,是心死脈也
如四時平脈,五髒平脈,陰陽同等平脈之類是也。
人病則脈不得其平矣。
如四時太過不及,陰陽髒腑,相乘相侮,及百病相錯,生死不平之脈之類是也。
平者又準之謂也。
言診者,誠能以諸平脈準諸不平之脈,則凡太過不及之差,呼吸尺寸之乖,莫不了然于心手之間,而無少差謬。
然後可以傷寒之脈,準諸壞病;亦可以諸壞病之脈,準之傷寒,誠所謂一以貫之而餘者已。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營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随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察色觀脈,大小不同。
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辄改易,進退低昂。
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得分明。
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
脈有三部,尺寸及關。
營衛流行,不失衡铨。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
水下二刻,一周循環,當複寸口,虛實見焉。
變化相乘,陰陽相幹。
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
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終必有奸。
審察表裡,三焦别焉。
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髒府,獨見若神。
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注】此總叙平脈之根源,借問答以示其法也。
脈者,血之府,氣血流行之動會也。
三部者寸為上部,關為中部,尺為下部也。
三部既定,陰陽屬焉,上部為陽,下部為陰。
陰陽平則相易,陰陽偏則相乘。
相易則和,相乘則病。
人之體躬,衛統氣而行脈外,營統血而行脈中,故凡呼吸出入,上下于中,莫不因息以遊布于四體,随津液而流通于周身,故随時動作,而效象夫脈之形容也。
察色,察五髒之色也。
肝青,心赤,肺白,腎黑,脾黃,各以其色合乎髒。
然四髒又皆以黃色為主,他色為兼,以土寄旺于四季也。
觀脈,觀五髒之脈也。
肝弦,心洪,肺浮,腎沉,脾緩,各以其脈主乎髒。
然四髒又皆以緩脈為本,蓋人以胃氣為本也。
其間,色或參差相錯,脈或大小相乖,一時之間,變無常經,病辄改易,或存或亡,無定象也。
師曰:子之所問,脈為醫道之根源,當以平旦複會于寸口之時診之,而虛實見焉。
寸口脈浮無力,為虛為風;牢堅有力,為實為寒。
脈沉為水,脈弦為支飲,脈動為痛,脈數為熱,設或病脈不應,則于其三部太過不及,陰陽變化相乘之理,消息診看。
料度髒腑,則順逆吉兇,自然獨見若神也。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
【注】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四動,乃平人不病之緩脈也。
閏以太息故五動,亦為平脈,非呼吸不能定其至數,持脈時必從此始,故曰:呼吸者,脈之頭也。
【集注】方有執曰:呼者,氣之出,脈之來也;吸者,氣之入,脈之去也。
頭,頭緒也,脈随氣之出入來去,名狀雖多,呼吸則其源頭也。
然脈有二,此以尺寸之脈言,若以周身言之,則循環無端,渾然不斷,無頭尾之可言,學人當識之也。
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内虛外實也。
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内實外虛也。
【注】此初持脈,以來去疾遲,而診表裡虛實法也。
來,脈出來陽也,故以候表;去,脈入去陰也。
故以候裡;疾,脈數疾有餘也,故以候實;遲,脈徐遲不足也,故以候虛。
言脈若出來疾,入去遲,為表實裡虛,故名曰内虛外實也。
脈若出來遲,入去疾,為表虛裡實,故名曰内實外虛也。
【集注】方有執曰: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膚之際,氣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于骨肉之間,氣之降而下也。
出呼而來也,入吸而去也。
經曰:來者為陽,去者為陰。
疾為陽太過也,遲為陰不及也。
内虛外實者,陰不及而陽太過也;内實外虛者,陰太過而陽不及也。
故來去出入者,脈之大關鍵也;内外虛實者,病之大綱領也。
知内外之陰陽,而辨其孰為虛孰為實者,診家之切要也。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脈來頭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
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
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脈來頭小本大者,當是“脈來大去小”。
上微頭小者,當是“上微小者為陰盛”。
下微本大者,當是“下微小者為陽盛”,始與上下之義相屬。
【注】上以脈之來去疾遲,候内外虛實之診,此以脈之來去大小,診表裡盛衰之病。
脈上來微小,下去反大,反之象也,故名曰:反脈。
上來益大,下去微小,覆之象也,故名曰:覆。
反者,病在裡為陰盛;覆者,病在表為陽盛。
陽盛則病格,陰盛則病關,陰陽盛極不相交通,則病關格。
頭無汗者,陽未離陰,故可治;有汗則陽以上脫,故曰死也。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營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
衛氣弱名曰,營氣弱名曰卑,卑相搏名曰損。
衛氣和名曰緩,營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按】名曰沉之“沉”字,當是“強”字,玩下文自知。
【注】此詳上條,脈之來去盛衰之狀也。
寸口,通指寸、關、尺而言也。
衛主氣為陽以候表,營主血為陰以候裡。
脈随指有力上來,衛氣盛也,謂之高;脈随指有力下去,營氣盛也,謂之章。
高者長盛也,章者分明也。
高章相合,名曰綱。
綱者以營衛俱有餘,有總攬之意也。
脈随指無力上來,衛氣弱也,謂之;脈随指無力下去,營氣弱也,謂之卑。
者恍惚也,卑者縮下也。
卑相合,名曰損。
損者以營衛俱不足,有消縮之意也。
若高章、卑之脈,與不疾、不徐緩遲之脈同見,則為盛者不過,弱者不衰,皆名和脈。
強者,即下文所着是也。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顔光,其聲商,毛發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
陰陽相抱,營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
【按】“薄鮮硬”三字不成句,應是衍文,當删之。
【注】此承上條,以釋“強”字之義。
言凡人禀陽氣盛,則得高章之盛;禀陰氣盛,則得卑之弱,此平人之常。
若能兼見緩遲平脈,斯為陰陽相抱,營衛相和,始名曰強。
強者即色鮮顔光,血滿肉緊之謂也。
【集注】方有執曰:緩以候胃,遲以候脾。
陽氣長者,言胃氣有餘也。
顔色聲音毛發,皆陽也。
鮮,麗也。
光,輝也。
商,清也。
長,美也。
形容胃陽之有餘也。
陰氣盛者,言脾氣充足也。
骨髓生,血脈滿,肌肉緊,骨髓血肉皆陰也,形容脾陰之充足也,相抱,言和洽也。
俱行,言周流也。
相搏,言合一也。
極言二氣得其和平,皆由脾、胃盈餘之所緻,必如此,則其人之健旺而強壯可知,故曰:強也。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注】上條以脈之盛衰,候人之強弱,此條以脈之浮中沉,分人之皮、脈、肉、筋、骨,以候五髒之診法也。
心肺俱浮,肝腎俱沉,以皮之浮、脈之浮而别心肺之浮也;以筋之沉、骨之沉而别肝腎之沉也。
脾主肌肉,在浮沉之間,故候中也。
肥人肌膚濃,脈當沉;瘦人肌膚薄,脈當浮。
今肥人脈反浮,瘦人脈反沉,故當責其病在何髒也。
【集注】方有執曰:責,求也。
肥人當沉者,肌膚濃,其脈深也,故求其病于浮。
瘦人當浮者,肌膚薄,其脈淺也,故求其病于沉。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
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注】此承上條詳言皮、脈、肉、筋、骨,各有所主,以候五髒之病也。
菽,豆也,約略輕重言之,非謂有其形也。
《難經》曰: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九菽之重,與肌肉相等者,脾部也;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之來疾者,腎部也。
各随所主之部,以候髒氣也。
至于寸口、關上、尺中,亦各有所主之位,以候髒氣。
左寸心也,右寸肺也,左關肝也,右關脾也,尺中腎也。
今特舉腎髒之部例之,以概其餘也。
假令下利而甚,元氣暴奪于中,寸口、關上、尺中全不見脈,法當死;其不死者,必是尺中時有一小見之脈也。
再舉頭者,謂一呼再起頭,一吸再起頭,合為四至也。
夫尺中時一小見之脈四至,則是腎間生氣之源未絕,即下利未止,尚為易治。
若一息二至,名曰損脈,是氣衰無胃,故為難治也。
【集注】程知曰:《難經》三菽、六菽之說,蓋言下指輕重有差等,以候五髒氣也。
又雲: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者,是胃之陽氣已絕也。
《難經》以損脈為陽氣下脫之脈,故曰損脈,至為難治也。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髒。
假令脈遲,此為在髒也。
【注】寸口,通指三部言也。
此以浮、沉、遲、數,候人表、裡、髒、腑之診法也。
浮者,皮膚取而得之脈也,浮主表,故曰:浮為在表。
沉者,筋骨取而得之脈也,沉主裡,故曰:沉為在裡。
數者,一息六至之脈也,數主陽,腑屬陽,故曰:數為在腑。
遲者,一息三至之脈也,遲主陰,髒屬陰,故曰:遲為在髒。
假令診其人脈遲,此為病在髒。
假令診其人脈遲,此為病在髒,舉一遲脈以例其餘也。
【集注】程知曰:軀殼之外,營衛為表,軀殼之内,髒腑為裡,故以浮沉别之。
諸陽雖皆屬腑,諸陰雖皆屬髒,當以遲數别之。
然傷寒中之傳變,亦有數而入髒,遲而入腑者,熟讀經文自知也。
張璐曰:此以浮、沉、遲、數,定表、裡、髒、腑,而全重于“遲為在髒”句,故重申以明之。
設脈見浮遲,雖有表證,隻以小建中和之,終非麻黃、青龍所宜,以髒氣本虛也。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注】此以陰陽同等,發明平人和緩之脈也。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謂浮、中、沉,陰陽同等也。
名曰緩者,謂和緩之脈也。
然緩脈有二義:和緩之緩,脈有力濡柔,不大不小,以形狀之緩,驗二氣之和也;至數之緩,脈來四至從容,不徐不疾,以至數之緩,驗胃氣之和也。
【集注】方有執曰:緩有二義,此以相兼言,蓋謂氣血和平也。
程知曰:緩有和緩之義,寬緩之義,與浮大相類,不與遲相類。
故經謂之浮大而濡,不曰浮大而遲也。
蓋脈之遲數,以至數言,緩急以形狀言耳!張璐曰:脈雖浮大而濡,按之仍不絕者為緩;若按之即無,是虛脈非緩脈也。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此是肝髒傷,故知死也。
【注】此已下四時、五髒平脈、病脈、死脈之診法也。
東方屬木,主春令風,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故曰肝者木也。
名足厥陰經,其脈當弦。
若得微弦濡弱而長,此弦而有胃,是肝平脈也,病自易愈也;若得微弦而長,而少濡弱和緩,為弦多胃少,肝病脈也;若得純弦而直,無濡弱和緩,為但弦無胃,是肝死脈也。
下三髒雖無純洪、純浮、純沉之文,省文也,當仿此。
【集注】方有執曰:微非脈名,蓋微微之弦,有胃氣之謂也。
魏荔彤曰:微弦,不甚弦,且帶濡弱,如短促,亦非木之本性,又必兼長脈,是象木之柔和而修長,此肝之本脈。
肝脈見此,肝髒平脈,如有微疾,亦易愈也。
假令純弦,如樹木将枯,枝幹幹硬,故知死也。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脈應濡弱,反得毛浮脈者,是肺脈也。
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
他皆仿此。
【注】二月春令也,毛浮秋脈也,春得秋脈,何以斷言至秋當死?蓋春肝木旺,秋肺金旺,二月肝旺之時,尚得毛浮肺脈,其衰可知,至秋金氣愈旺,金乘木,木愈受克則絕,故知至秋當死也,餘髒皆仿此。
【集注】方有執曰:此以四時脈氣屬五行生克應病,以主吉兇生死之理。
揭一以例其餘,所以示人持診之要法也。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
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注】南方屬火,主夏令熱,在天為火,在地為熱,在人為心,故曰:心者火也,名手少陰經,其脈當洪。
若得洪大和緩,此洪而有胃,是心平脈也,雖有心病,自易愈也。
若得洪大而少和緩,此洪多胃少,是心病脈也。
若得洪大而無和緩,此但洪無胃,是心死脈也